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帶給我們的幫助

  戒帶給我們的幫助

  受戒不只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我們內心埋下向善的種子。我們受聲聞戒,是成就解脫的種子;受菩薩戒,是成就菩提的種子。

  

  常常聽到有些人說,藏傳佛教注重傳承,言下之意,漢傳佛教就缺乏這樣的傳統。那麼我要告訴大家:受戒就是一種傳承!我們受戒所獲得的戒體,自佛陀最初羯磨傳戒後,由曆代祖師大德一代代繼承而來。受比丘戒必須有叁師七證,由戒師父和戒和尚親傳才能得戒。而戒和尚的戒又是從他的戒和尚那裏得來,由此類推,一直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所以,我們受戒所獲得的解脫種子和菩提種子,是秉承了佛教沿襲至今的優良傳統。當我們種下這樣的種子後,就爲心靈環保注入了重要的力量。

  持戒包括止惡和行善兩個方面。止惡也叫止持,“止”是告訴我們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其中又以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爲基本行爲規範。我們所應製止的這些行爲是和煩惱相應的,所以,止惡的意義就在于止息內心惡的種子。生命是習慣的積累,我們的貪、嗔、癡自無始以來已形成巨大的慣性,正是這種習慣,造成了我們現有的人性。其實,修行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我們現在提倡“人生佛教”,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求我們將修行落實在語、默、動、靜之間,落實在行、住、坐、臥之中,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戒的另一層意義是行善。菩薩戒的“叁聚淨戒”,就是要在止惡的同時積極行善。如果說不殺生是消極地止惡,那麼放生就是積極地行善。在聲聞戒律裏,不止惡是犯戒;在菩薩戒裏,不行善也是犯戒。在《瑜伽菩薩戒》有關布施的戒條裏,有人臥病缺乏照料,你明明知道卻不去慰問就屬于犯戒;有人向你訴苦而你沒有耐心聽,也屬于犯戒。所以,《瑜伽菩薩戒》是一部非常人性化的戒律,近代的太虛大師曾極力提倡。因爲生活正是由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構成,只要我們能如法地遵循這些行爲規範,就能逐步地開發出生命中善的力量。

  

  ——摘自《心靈環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