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把佛念到心裏

  把佛念到心裏

  佛菩薩具備無量無邊的功德。在修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多讀一些佛菩薩傳記,及高僧大德的行誼,以此加深對叁寶功德的認識,加深對皈依對象的認識。經常做這樣一種憶念,叁寶在內心的分量才會不斷加重,對我們的影響才會日益加深。

  作爲念佛者,就要不斷思維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爲萬德洪名,惟有認識其中蘊藏的無量功德,念誦佛號時才能心口相應,念念得力。所以,我們每次念佛誦經前都要作一番思考,思考輪回是苦,思考人命無常,思考惟叁寶堪爲依怙,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觀察修。經過這番思考,可以將心調整到修行軌道。就像一張琴,必須把音調准才能奏出動聽樂聲。否則,同樣是彈,就會發出雜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個調整和重複的過程。所謂調整,就是修正錯誤,把我們的心從貪嗔癡調整出來,從凡夫狀態調整出來,從對五欲六塵的執著中調整出來。所謂重複,就是重複正確,在內心培養正念,並且不斷鞏固。

  那麼,正念又該如何培養?《阿含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有六隨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需要反複憶念佛的功德,憶念法的殊勝,憶念僧的品質。憶念什麼,就是在內心培養什麼力量。我們念佛法僧,就是在培養和佛法僧相應的正念,這樣才會見賢思齊,從善如流。反之,如果念五欲六塵,就是在培養和貪嗔癡相應的妄念,這樣就會殺盜淫妄,無惡不作。所以說,正念和妄念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念佛法僧,內心會産生清涼;念五欲六塵,內心會産生躁動。我們是要清涼,還是躁動?

  皈依叁寶代表著生命重心的調整。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叁寶的重要性之後,才會從自我中心的生命狀態中走出,開始以叁寶爲中心的修行。所以,皈依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不斷念佛、念法、念僧。在南傳和藏傳佛教中,都很重視皈依的修行。因爲佛法的所有實踐都是建立于對叁寶的信心之上。惟有對叁寶具足信心,才有可能以生命實踐佛法。不然的話,最多只是作爲一種業余愛好,作爲一種精神點綴,只是過著一種有宗教情調的世俗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