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香港商報:網絡搭建清涼世界

  香港商報:網絡搭建清涼世界

   濟群法師是“微博紅人”,在新浪微博上,他的粉絲數已超過34萬人,追隨者衆。

   濟群法師是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最近一個月,他給中歐商學院學員上課,談“發心與修行”;在香港中文大學開講座,講“生命的自覺與自由”;也與心理學界對話,講佛教與心理學的關系;更與閩南佛學院的畢業生談修學。

   濟群法師是沩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也是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多年來,他衲履遍布海內外,出版並發表各類著述百余萬字。濟群法師承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

   不久前,濟群法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他講到,當今是一個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佛經上說當今是末法時代,從修行角度來說,現代人修行較古人艱難許多,人們在物欲陷阱中,遠比古人陷得更深、更難自拔。因此,佛教更需要擔當。而佛教在擔當和發展中也出現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同時也是社會現象的折射,佛教界弘揚怎樣的佛法,都和衆生的共業有關。

  香港商報記者韋正風

  宗教的道德教育解決根本

   濟群法師說,根據其長期的研究,佛法對當今社會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解決之道,對社會的改善有著積極意義。

   他說,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樣是神本的。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對現實人生的關懷。在今天,佛教在我們現實人生中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其實,只要叁寶(佛、法、僧)還住世,只要寺院還存在,即使不能爲社會做點具體的工作,但至少可以爲大家提供一個精神的家園,提供一個精神的休憩之所。我們每天在外面忙忙碌碌,有機會到寺院來靜一靜,反省一下,對于社會大衆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目前社會的貧富現象越來越懸殊,如何使社會財富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使用?如何使那些有錢人像菩薩一樣慈悲衆生呢?如果我們透過政府的力量來行使這樣的職責,目前還有一定的困難,但宗教團體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僧尼是獨身,沒有家庭拖累,不必爲自己的生計和名利奔忙,可以更投入地做慈善事業。

   他特別指出,臺灣的證嚴法師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好,慈濟在臺灣有400多萬會員,無論是赈災扶貧,還是發展醫療事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說,佛教對社會道德的重建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在濟群法師看來,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一方面,宗教使人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宗教強調因果觀念,如果沒有這兩者作爲行爲的約束,人們就會抱著僥幸的心理去犯罪,使社會失去基本的製約。宗教的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卻是防患于未然,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外,有關現代人心靈健康的問題、環保的問題、情感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在佛法中都有非常好的、智慧的指導方式。

  信佛的功利色彩要善加引導

   對于現今社會信佛的功利色彩,濟群法師指出,對于不正確的發心,不能粗暴地否定,而要本著慈悲心、憐憫心和包容心理解,耐心加以引導。

   濟群法師說,現代社會是個功利社會,自然會有很多人把生意場上的一套帶到寺院,帶到佛菩薩面前。或是帶著投資心態供養叁寶,希望得到更大回報;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想依賴菩薩;甚至自己想幹壞事,也要去求菩薩保祐。“看到這些,我覺得菩薩實在不好當呵!”他對記者說。

   不過,濟群法師說,從人之常情來說,這種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從學佛的角度來說,先以一些善巧方便攝受他們,然後逐步提高他們對佛法的認識,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至于引導方式,主要是針對衆生的不同根機,以每個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

   在濟群法師的微博上,有這樣一條微博,“慈悲,是要消除內心的隔閡、冷漠、對立,廣泛的接納一切,並給予相應的幫助,使之離苦得樂。”濟群法師提倡用慈悲廣納一切。

  微博弘法追隨者超過34萬

   而對于弘法,濟群法師也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在現今高科技時代,在科技和佛教信仰上,濟群法師並沒有將二者對立,他說,佛教所解決的,是人生的究竟問題;科學所關注的,是世界的外在現象。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已經有了可以觀察星空、測量大海的儀器,有了可以觀測腦電波、心電圖的技術,但科學不能告訴人們,活著的意義,不能爲人們解脫煩惱的方法。科學是建立在人類現有經驗之上,其認識還處于變化中,永遠是有限的。科學總是越新越好,總是能夠不斷超越才好。而佛法卻爲我們揭示了有情生命的真相,提供了如何解脫人生煩惱的方法,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是適用的。

   作爲一個人間佛教踐行者,濟群法師說,佛法在現代的弘揚,當然需要有契合現代人的表現方式。弘揚佛教也可以藉助現代科技讓佛法更好地弘揚,比如現在的網絡。濟群法師說,網絡弘法相對傳統的弘法模式,“只是采取的媒體不同,但面對的衆生和問題還是一樣的。”今天,網絡讓人們看到了很多難得一見的珍貴法寶,也可以聽到不同法師、不同宗派乃至不同語系佛教的開示,這種便利都是過去無法想象的。

   濟群法師堅持寫博客和微博,他的微博粉絲有34萬之多。對于微博弘法,濟群法師告訴記者他寫微博出于兩點,一是從佛法的角度幫助人們如何正確認識當下社會存在的問題,並從佛法的角度提出一個解決方法;再則用簡明的語言,掃除大家對佛教的誤解,幫助人們如何正確地了解佛法。濟群法師說,“微博是弘揚佛法的重要方式,簡便、有效,微博傳播比較快速,影響也很大。”

   9月7日早上6點50分,濟群法師在微博上寫道“六度,是菩薩修行的六個項目。布施對治貪心,忍辱對治嗔心,智慧解除愚癡。持戒、精進、禅定,是息滅貪嗔癡的共同輔助修行。菩薩修習六度,在利他中走出迷惑的泥潭,帶領無量無邊的衆生走向覺醒。”這條微博在9月8日早上已經轉發556次,還在粉絲網友間不停地轉發。  

  用佛法來解決心理問題

   在濟群法師看來,心理學與佛學有很多相通之處,在問題解決上,兩者的差異就像一棵樹,心理學更多關注樹葉、樹枝和樹幹,而佛法更關注根,從根本上解決。

   “西方心理學18世紀佛洛伊德才提出潛意識之說,以海上冰山的潛在部分比喻潛意識的分量。然而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提出潛意識的存在,並以大海和波浪說明潛意識與意識關系,這些思想在大乘佛教的唯識經論中有著詳細的論述。”濟群法師在微博上如此寫道。

   談起與心理學的淵源,濟群法師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他在福建佛學院教授唯識課程,有一天看到一本美國人編的《西方心理學史》,就買了回來,一看,發現在衆多學科中,佛學與心理學是最接近的,關注點也有蠻多相通之處。再次結緣是在四五年前,參加海峽兩岸心理輔導論壇,做了一個講座,後來還整理成書,“那時起,開始真正思考如何用佛法來解決心理問題,算是正式的開始吧。長期弘法過程中,雖然沒有明確地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但佛法本身就是心性之學,所以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濟群法師說,心理學根據現象了解人、疏導人,更多關注異常,“正常的”貪嗔癡在心理學範疇裏仍屬于健康的,而佛法則會從根本上解決貪嗔癡,認爲貪嗔癡是人生的“叁毒”;佛法不僅解決異常,還要解決每個生命從無始以來形成的苦和過。所以,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心理學是不究竟的、治標不治本。比如,佛法強調正見、止觀、空性智慧、覺悟的潛質。強調系統的修行、開發自救自解脫的能力。“我所了解的心理學,大多在做異常的疏導,認知的調整也大多只糾正偏激的認識、不是建立在實相(注:真實、永恒的相貌)的認識上,即使是催眠也無法真正抵達心靈最深的地方”。

   回到現實問題,以前的中國以物質爲中心,所以所有問題都是物質問題,“我不開心是因爲我沒有別人有錢”。現在很多人富了,但幸福感並沒有增加,目標也不見了,高速得甚至有些畸形的社會發展,讓很多人不擇手段賺錢,結果引發一大堆心理問題。現在整個社會從物質關注轉向心理關注,這是必然趨勢。“中國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心態問題,幸福感的缺乏、安全感的喪失,所以才引發了那麼多傷害性事件、食品安全問題等”,濟群法師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