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誕日的憶念
今天是佛誕日,世界各地的佛子都在以各種法會和香花供養佛陀。“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最好的供養,莫過于憶念佛陀的品質,成就佛陀的品質。 ——佛陀所以成爲佛陀的品質
佛陀,意爲覺者,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悟道者,故覺性爲佛陀核心品質,即《壇經》所說的菩提自性。《壇經》開篇,六祖告衆曰:“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開宗明義,直暢本懷。這是因爲,佛陀的各種功德皆建立于覺性基礎上。正是覺的力量,使佛陀成就斷德、智德和悲德。
斷德,亦名解脫。謂如來斷除一切煩惱惑業,淨除無余。在無盡生命延續中,我們因無明造作種種業力,不斷流轉生死,輪回受報;還因無明産生種種煩惱,時時顛倒妄想,沈淪苦海。人們不斷追逐外在享樂,試圖減少煩惱。但在這無常危脆的世間,一切有爲法皆如夢幻泡影,無論財富還是地位,無論家庭還是親友,其作用皆是有漏而有限的,至多使煩惱得到暫時緩解,卻無法從源頭解決。怎樣根除煩惱?佛法告訴我們,生命內在本具化解煩惱的能力,即覺性。當它作用後,煩惱將自動化解。佛陀便因圓滿覺性而成就斷德,超越二執束縛。所以,覺性和解脫是一體的。
智德,即般若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圓融無礙。諸佛成就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正是至高無上的覺悟,故名一切智者。所謂一切智,包含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兩方面。如所有智,即了知事物本質的智慧。盡所有智,即了知世間一切緣起現象差別的智慧。由成就差別智,而有度化衆生的無量方便。
悲德,即圓滿大悲。謂如來乘大願力,救護衆生,有緣莫不蒙度。佛陀的慈悲是平等無別、無量無邊的,與凡夫的小慈小悲有著天壤之別。孟子雲,“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凡夫的悲憫之心極爲有限,因爲它是以狹隘的自我爲基礎,只是關心我,我的家人,至多擴展至民族和國家。即使能夠心懷全人類,也很難將這份關愛遍及所有衆生。而佛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將衆生和自己視爲一體,沒有任何條件和親疏之別。所以能達致這一境界,也是覺性使然。佛陀已超越我法二執,證得一切有情的平等性,故能本著清淨無染的悲願利益衆生,盡未來際,永不間斷。
覺與不覺,是佛與衆生的根本差別所在。正如《壇經》所說:“前念迷即衆生,後念悟即佛”,迷爲衆生(不覺),悟即是佛(覺)。迷與悟,並非截然對立的兩種生命形態,二者皆存在于我們現前一念中。而煩惱與菩提的區別,也僅在于著境和離境之間,所謂“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之所以會著境,還是因爲不覺。當心沾于境界並産生我、法二執,煩惱就隨之生起。一旦覺悟現起,離開對境界的執著,當下就是菩提。佛陀,正是因爲開啓生命內在的覺性,而能圓滿大慈悲、大智慧,證得大解脫、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