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資格的考察

  菩薩資格的考察

  在很多人心目中,菩薩似乎非常遙遠,以爲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其實不然,曆史上的許多高僧大德就是人間菩薩。如民國年間的太虛大師,一生都按菩薩的道德標准修持,並題詩爲:“比丘不是佛未成,請你呼我爲菩薩。”謙稱自己按比丘標准衡量,尚未完全合格;以佛的標准要求,也未能成就。但因發心行持菩薩道,所以請大家稱自己爲菩薩。故大師又有“太虛菩薩”之稱。

  其實,不僅太虛大師是人間菩薩,任何一個學佛者,只要能夠發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精進努力地自利利他,當下也是人間菩薩。當然,這只是初發心菩薩,其功德、智慧、能力遠遠不能和普賢、觀音等大菩薩相比。比如說,菩薩要圓滿布施波羅蜜,但遇到有人需要你的眼珠時,初發心菩薩顯然難以滿足這一願望。即使願意忍痛犧牲自己,但因能力所限,也很難順利完成,甚至可能因此退心。而對于地上的大菩薩來說,就能自在布施自己身內、身外的一切,歡喜給予,毫無吝惜。所以,同樣是菩薩,境界卻有高低之分。但我們不必氣餒,每一位菩薩都是由普通人做起,從精進修行中成就的。關鍵是發起這一願望,並以菩薩的戒律和道德標准要求自己。

  菩薩的最大特點,就是無私奉獻。從這個意義上說,無私幫助他人,並給社會大衆帶來幸福安樂的人,就具有菩薩的資格。所以,這個資格不是外在的,不在于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身份。在《觀世音普門品》中,觀音菩薩爲度化衆生,示現各種身相,有時當國王,有時當乞丐,有時當男人,有時當女人,甚至還有時化身畜生,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因此,衡量菩薩的標准,關鍵是看他的行爲,看他的所作所爲是否符合菩薩道精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