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吃飯也成爲修行

  讓吃飯也成爲修行

  吃飯能否成爲修行,關鍵就在于對待飲食的心態。叢林的齋堂又名“五觀堂”,也是要求僧衆在受供時“食存五觀”。五觀的內容是: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想著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飯,會有許多人付出辛勤勞動。我們不耕不織,卻在此安然享用,由此生起感恩之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同時還要想想自己有什麼資格和德行接受他人供養?如果德行未具而受供,是有損福報的。所以我們不僅要惜福,更要培福。如果不慎將現有這點福報耗盡,修道障緣將會更多。

  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用餐時應該保持觀照,不起貪嗔。這是飲食中常有的兩種狀態,合口味就拼命貪吃,不合口味就心生煩惱,這就被舌根所轉了。

  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飲食不是爲了長得好看,也不是爲了貪著美味,而是爲了治療饑渴之病。戒律中,將饑渴等身體所需稱爲“故病”,即與生俱來的疾病,食物不過是療病良藥。

  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我們吃飯,是爲了修行、爲了成就佛道、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如果有這樣的發心,無論吃什麼都消受得起。否則,在寺院享受十方僧物時,自己還是要掂量掂量的。

  以上五種觀想都是幫助我們在吃飯時提起正念。當然,其中有一些是特別針對出家人而說。但核心有兩點,一是遠離貪著,二是端正發心,爲利他而吃,這也是每個在家衆應有的認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