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叁寶是寶
爲何將佛、法、僧稱之爲“寶”呢?《究竟一乘寶性論》中,特別就這一問題作了說明:叁寶所以爲“寶”,具有六層意思。
一爲稀有難得。在這個世間,真正能開啓這一寶藏者寥寥無幾。盡管人人皆具叁寶品質,卻深藏不露,雖有若無,無法對生命改善起任何作用。
二爲清淨。叁寶品質乃遠離一切的無垢法。叁寶有形式和實質的區別,《寶性論》所指爲後者,即叁寶內在的覺悟、解脫等品質,是無垢、無漏的。
叁爲勢力。叁寶具有強大力量,可化解一切煩惱、執著。當生命內在的叁寶品質發生作用時,困擾當下瓦解,就象雪花落入火爐,立刻消融得無影無蹤。
四爲莊嚴。一者,叁寶能淨化心靈煩惱。世間垢淨是隨人心垢淨而顯現,因爲內心充滿煩惱,故世界就成了五濁惡世。因而,淨化世間不僅要清理環境,更要依叁寶力量淨化內心。再者,叁寶品質蘊涵無盡功德,十方諸佛國土的清淨莊嚴,正是依佛菩薩的清淨心而顯現。
五爲最勝。包括兩方面:其一,叁寶品質極爲殊勝,清淨無漏;其二,擁有化解一切煩惱的能力。
六爲不變。在有爲、有漏的世間,充滿著變化和不穩定。返觀內心,所呈現的也無非是散亂的想法和情緒。因而,生命只是混亂不安、漂泊無定的綜合體。但在多變的層面下,心還具有不變的層面,那正是內在的叁寶品質,遍知一切、悲願無盡。
因爲具備這六重內涵,故稱之爲“寶”。形式上的叁寶,如佛像、經書、僧團,甚至包括如來的色身等等,雖也都是“寶”,終究還不圓滿,不是究竟意義上的“寶”。
我們皈依叁寶,必須了解其殊勝處究竟何在,如是,才能對叁寶生起決定信心。而這種信,正是成功之鑰。若不能生起決定信解,我們的心將徘徊于凡夫心中,掙紮于各種想法和情緒中。學佛,自然難有預期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