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得道不得,得道不得道

  道得道不得,得道不得道

  說到修行,通常會讓人聯想到誦經、坐禅、禮拜等等,總之是有固定的形式。誠然,我們不能否定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並不僅僅局限于此。“行”乃身、口、意叁業之行,我們意業中的貪嗔癡煩惱,使得我們的身、口不斷造作殺盜淫妄諸業。而修行就是對錯誤的思想、語言和行爲進行修正,使之符合道德規範,使之與佛道相應。

  《金剛經》以顯實相爲宗。實相即諸法真實相,證得實相要離相,不住于相。所以《金剛經》以無住生心爲要領,表現在修行上,也就沒有固定的形式,只是在日常生活的四威儀中修行。因爲實相是無相的,也是無所不在的,要通達實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種相。只有在日常生活處處離相無住,才能與實相相應。

  這也就是禅家所講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麼,如何從生活中去體會道呢?禅家告訴我們,“平常心是道”。何爲平常心?馬祖道一說:“道不用修,但莫染汙,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汙,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凡聖。”道是現成的東西,只因被妄想執著覆障而不得顯現。倘能去除染汙之妄心,道就自然能夠顯現。

  南泉禅師也有類似的開示。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州曰:“擬向怎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道從平常心中證得,不可起心求道。起心者,即爲馬祖所說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聖之心。凡人有了這許多心,早就與道相違了。所以南泉說“擬向即乖”。另外,道也不屬于知與不知的範疇。凡人的知是妄覺,不知又處無記狀態,總之與道是不相應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