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們離不了的那味藥

  我們離不了的那味藥

  在日常生活中,食與藥是兩個不同概念,食是指飲食,藥則指療病的藥物,內涵各異,誰也不會混淆。而在佛教戒律中,不僅將藥物稱爲藥,亦將飲食歸于藥的範疇。也就是說,一切食用之物皆通稱爲藥。

  就佛教觀點來看,衆生之病可分爲兩種:一是饑渴的故病,一是四大增損的新病。頭疼腦熱等種種痛苦固然是病,饑渴難耐也同樣是病,是由故病所造成。藥物的作用乃治療病苦,飲食能治療饑渴,自然可稱之爲藥。對治兩類不同疾病的藥有四種,分別是即時藥、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

  稱食爲藥,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食爲五欲之一,欲,希求義。在衆生的本能中,對飲食有強烈希求。《孟子》雲:食色性也。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也將飲食列爲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當我們面對飲食時,若不刻意對治,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産生貪著。戒律稱食爲藥,正是要我們將飲食當做藥物觀想,也就是食存五觀中的“正事良藥,爲療形枯”。

  倘能作此正觀,食時便不會一味貪多貪好,失去正念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