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是佛,舍我其誰

  如何是佛,舍我其誰

  生命蘊涵無價之寶,我們卻在流浪乞討中度日,何其悲哀?所以,一些高起點的修行方法是直接引導學人認知覺性。如禅宗及藏傳佛教的大圓滿、大手印等,皆以如來藏爲見地,認爲衆生本具佛陀品質,以此作爲修行入手處。

  相關開示,禅宗公案中比比皆是。大珠慧海禅師參拜馬祖時,“祖曰:來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麼?曰:哪個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師于言下自識本心,踴躍禮謝。”其後有人詢問慧海禅師:“如何是佛?”師答:“清潭對面,非佛而誰?”人人具足佛性,問題只是在于,我們是否認識,是否敢于擔當。所以,禅宗修行非常重視直下承擔。

  《壇經》中,六祖慧能初見五祖時,便體現出這種舍我其誰的丈夫氣概。“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水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在佛性層面,一切衆生等無有異,不論佛教徒還是基督徒,甚至蚊子、螞蟻,並不存在本質區別。只因業力和生命積累的不同,才有種種差別顯現。一旦開啓寶藏,證得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的覺性,生命便能完成質的飛躍。正如五祖對六祖所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此外,《壇經》講到的叁身、四智,也是依覺性成就。所謂叁身,是以清淨法身爲性,圓滿報身爲智,千百億化身爲行。所謂四智,分別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以說,覺性是佛法修行的立足點,也是佛陀成就一切功德的根本。正如六祖在《壇經》所言:“自性具叁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同時,覺性具備化解一切煩惱的能力。教下的修行方式,是以不同方式對治不同煩惱。但禅宗或大圓滿、大手印的修行,專以向上一著對治煩惱營中的千軍萬馬。事實上,一旦啓動覺性作用,煩惱堡壘將自動化解。因爲煩惱也是無自性的,當我法二執瓦解後,它就失去了依附對象,再無立足之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