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弘法布教的六步棋

  弘法布教的六步棋

  對于在家信衆的教育,首先應建立相關教育製度。關于此,可參照大衆化的修行體系及佛教教育製度進行規劃。同時,結合在家衆的時間、精力作適當調整。但核心要素和修學次第須嚴格把握。此外,爲接引更多的人走入佛門,還有必要建立一套將佛法全面推向社會,且深入生活、契合民心的操作方式,這就要以更爲豐富的內容進行引導。

  我覺得,弘法布教學大致可從以下六方面進行構建:

  一、方便引導:以社會大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對佛教尚無認識者引入佛門,如以佛教影視、佛教書畫等爲契機,與之歡喜結緣,“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在這些方面,港臺教界已摸索出許多成功經驗可供借鑒。

  二、信仰建設:皈依佛門後,須有相應修學方法,使其對叁寶的信心逐漸穩定、提升。尤其是對皈依的修習,相對于南傳和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顯然重視不夠。事實上,皈依乃佛法根本,忽略這一根本,就不能爲修學奠定紮實基礎。去年,我特別推出《皈依修學手冊》和“皈依共修儀軌”,並在一些道場長期開展共修活動。同時也希望,每個道場都能舉辦周日共修,爲廣大信衆提供常規的宗教生活,使他們真正感受到皈依的意義和作用。

  叁、修行次第:對叁寶具備信心之後,還應繼續深入修學,完成解脫道或菩薩道的修行。修學要依相應次第進行,在家居士的修學,同樣可依五大要素分初級、中級、高級的教育,明確每一階段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修習重點。唯有這樣,才能引導信衆循序漸進地完成佛道修行。

  四、佛化生活:完整的佛法修行,應該是生活的、全面的。如果佛弟子每天花一小時念佛或禅坐,其他時間都在培養凡夫心,修行可能成就嗎?因此,教界必須整理出一套佛化生活製度,包括從生到死的各項相關內容,使佛法全面滲透到信衆生活中,成爲大衆樂意接受的生活模式,乃至成爲人人皆知的民風民俗。只有這樣,佛教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五、社會關懷:佛法是爲一切衆生服務的,因此,佛法弘揚也離不開社會這片土壤。本著這一宗旨,教界應多方面發揮利他作用,在傳播佛法智慧、淨化社會人心的同時,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成立慈善基金會,爲國家分憂解難,爲民衆送去溫暖。在這方面,臺灣慈濟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六、信衆管理:佛教信衆是個龐大的群體,他們需要得到僧團關懷,需要有歸屬感。同時,信衆又擁有巨大潛力,是促進佛教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衆管理製度。包括僧團對信衆的責任、信衆組織、骨幹培訓等內容。使信衆提高個人修學的同時,爲佛法弘揚發揮積極作用。

  宋元以來,大衆修學非禅即淨,而禅與淨的學人多偏向自利、出世,寺院基本沒有對外弘法這項內容,所謂“山門以無事爲清淨”。脫離社會這片土壤,佛教發展勢必走向孤立,走向片面。有鑒于此,當迅速建立弘法布教製度,使每位佛子認識到弘法的責任及重要性,齊心協力,使佛教流布廣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