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非永恒,非斷滅

  非永恒,非斷滅

   19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識流”之說,認爲思維活動如流水般連綿不斷。這一學說不僅成爲西方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並極大影響了文學、影視等藝術領域的創作。

  其實,相關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識論》雲:“阿賴耶識爲斷爲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認爲心理活動如瀑流般刹那生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

  流水永不止息,此爲非斷。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後的流水,此爲非常。了解這一原理,可幫助我們糾正斷、常二見。這是世人在認識中的兩大誤區,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恒

  持常見者,認爲在物質領域有獨存不變的原子,在精神領域有永恒主宰的靈魂或神我。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否定世間有獨存、不變之因,從而提出無常、無我的思想。我,爲常(永恒)、一(獨存)、不變(堅固不壞)、主宰(具有絕對力量)之義。佛法認爲,無論外在世界還是內在心靈,都沒有恒常不變的實體。

  在我們心中,儲藏了無量生命經驗。意識的活動,正是以阿賴耶識的種種經驗爲基礎,六塵境界爲所緣,不斷分別,引發各種心理。在倫理上,與善心所相應,即成善心;與不善心所相應,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緣境界的順逆變化,而引發苦、樂、憂、喜之情。

   正因爲心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則,凡夫心就永遠無法斷除,更沒有成就聖賢品質的可能。

   2、心非斷滅

  持斷見者,則認爲人死如燈滅,一切將隨死亡化爲烏有,這是比常見危害更爲嚴重的錯誤觀念。須知,心的活動雖緣生緣滅,念念無常,卻不會徹底斷滅。事實上,每個起心動念都將在內心留下痕迹。

  佛教認爲,生命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無始無終。生,不是最初開始;死,更不是就此結束。今生,只是漫漫生命旅程的一個片段。現有色身雖會消失,生命洪流仍將繼續。人生的一切努力,盡管終成泡影,但由此形成的業力及內心經驗,將成爲未來生命延續的潛在力量,盡未來際地影響著我們。

  這也是改善人生的意義所在。如果死亡會結束一切,將曾經的善惡行爲劃上句號。那麼,止惡行善又有多少意義?正是這種錯誤觀念,導致了功利主義的盛行,爲了眼前利益不擇手段,無視未來後果。而了解生命真相的人,絕不以明天的巨大不幸來換取一時之樂。因爲善惡行爲是功不唐捐的,多行不義,不僅要付出代價,更會成爲未來生命的陰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