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當下的境界,衆生雖然具有佛性,但無始以來仍滯留于凡夫心的狀態。而從凡夫心到佛心的圓滿成就,必須有方便善巧的法門作爲途徑。不然的話,即使我們將“即心即佛”或“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高喊一萬年,依然無法從凡夫心的狀態中獲得解脫。
那麼,舍凡夫心、成就佛心的關鍵是什麼呢?便是菩提心、菩薩行和正見。凡夫的願和行皆從凡夫心出發,最終成就的自然是凡夫心。如果我們希望成就無上菩提,便要發起菩提心。而菩薩道的六度四攝,則是成就佛果悲智二德不可或缺的方便。盡管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但這一寶藏要有相應的方便才能發掘出來。聲聞乘的聖者雖然也證得法性,卻未能成就無量功德,便是因爲缺少菩提心及六度四攝的方便行。除了菩提心和菩薩行,還需要正見作爲指導。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爲凡夫心,它早已成爲我們生命中的主人翁,不論我們做什麼都難以超越它的作用。聞思正見能幫助我們認識凡夫心的本質,並在根本上克服它、瓦解它,從而使生命得到超越。
對于人生佛教的弘揚,菩提心、空性見也是必不可少的。單純一種善行,很難判斷它屬于佛法修行中哪個層次。如布施法門,人天乘、解脫道、菩薩道都在提倡。依人天乘的增上心去修習,便是人天乘善法;依聲聞乘的出離心修習,便是解脫行;依菩提心修行,便是菩薩行。菩薩行又包括有漏的凡夫行和無漏的聖賢行,地前菩薩尚未擺脫凡夫心的作用,所修布施仍爲有漏善行。而菩薩在修習布施的過程中,不斷以空性見消除凡夫心的作用,最終契入空性,成就勝義菩提心。由此可見,唯有在菩提心、空性見的指導下,人天善行才能上升爲菩薩行。否則的話,人生佛教很可能會演變爲人乘佛教。
我提出了修學大乘佛法的五大要素,雖然沒什麼新意,卻是修學各宗派必須具備的根本條件。希望我們能以此重新審視漢傳佛教,看看自己尊崇的宗派是否具備這些條件,或者本來具足,卻久已被我們忽略。同時,更要檢討一下自己的修學:是否對叁寶生起真切皈依之心?菩提心可曾發起?是否按戒律生活?是否具備聞思正見?能否落實于止觀,成爲契入空性的方便?是否遵循相應的修學道次第?如果具備了這些條件,相信大家的修行一定會有結果。若是缺少某個環節,就應該及時彌補。那麼,如何進行彌補呢?自宗本有這些內容就從自宗補充。若自宗缺乏這些內容,就應該吸收他宗的長處,以此完善自宗的修學。
可能有人會提出,從這五大要素來看,藏傳佛教似乎比傳佛教更完善,我們何不直接修學藏傳佛教呢?不可否認,藏傳佛教的確有它的長處,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但藏傳佛教是根植于藏文化的土壤,漢地信衆未必都有能力正確認識。比如,藏傳佛教濃厚的神化色彩,與政治及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對上師的絕對信仰,許多被神聖化的世俗生活及人,等等。我們估且不去評論這些特殊現象的對與錯,但對于尚未具足聞思正見,又缺乏藏地生活基礎,甚至無法直接與上師進行語言溝通的漢族來說,要從這些複雜現象中厘清是非,還是有相當難度的。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明確認識,又如何能深入修學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不共之處在于密乘,而密乘的修行卻離不開顯教的基礎。不論格魯還是甯瑪的道場,都主張先用心學習顯教經論。缺乏紮實的顯教基礎,就沒有資格修習密法。而顯教這部分經論,在漢傳和藏傳佛教中都有。我提出的五大要素,也是藏傳和漢傳佛教共通的,只是藏傳佛教在宗派建構上保存得更完整些。另外,密乘在實修上有些特殊的方便,也值得我們借鑒。事實上,當我們對空性有所契入之後,返觀漢傳佛教史上的大德著述,就會發現其中蘊涵著無量的妙方便。
在佛教的叁大語系中,還有南傳佛教。南傳佛教繼承了早期的佛教思想,修行的依據典籍是《五尼柯耶》,相當于漢傳佛教的《阿含經》。聲聞乘的叁藏聖典中,也有嚴謹的道次第和非常簡明的成就解脫方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們在生活上保存了原始僧團的風格,托缽乞食,不事生産,唯以學教、禅修、弘法爲業。這種純粹的宗教生活,給人感覺莊嚴而神聖。佛教分聲聞乘和菩薩乘,在印度佛教史上,唯有聲聞乘才有嚴謹的僧團建構。而大乘的菩薩行者,如龍樹、無著、世親,皆依部派佛教的僧團出家。在藏漢兩地,僧衆多是兼有比丘、菩薩的雙重身分。對于佛教的健康發展來說,嚴謹的僧團建構,如法如律的修行生活,也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在此,讓我們共同祈求叁寶加被,龍天護持,祈求教界同仁們一起發心,依此五大要素修學漢傳的宗派佛教,並吸收藏傳、南傳佛教的長處。如果能做到這些,相信漢傳佛教一定可以複興。
戒幢佛學研究所自創辦以來,始終關注佛教的興衰。經過多年探索,我們終于認識到佛法的核心所在。作爲教界創辦的研究所,我們研究佛法並不單純是爲了取得學術成果,而是爲了解決佛教在弘揚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希望通過研究找到契理契機的解決方法,使佛教能夠健康發展。我們辦學的目的,也不僅是爲了成就一些人學習,而是要培養具足菩提心和正見的僧才,培養荷擔如來家業的法門龍象。
本著這樣的宗旨,戒幢佛學研究所推出《戒幢佛學論叢》。希望通過這套論叢,將教界、學界對未來佛教健康發展及當前佛法修學具有指導意義的成果陸續編輯出版。在此,也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對這一工作的參與和支持。
2004年春寫于五老峰阿蘭若
2007年修訂于西園戒幢律寺
《一篇舊文:漢傳佛教的反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