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見與中道
《唯識叁十論》開篇爲:“由假說我法,由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直接指出凡夫認識的迷妄性,並通過八識揭示世界真相,說明依他起相的世界是仗緣而生,和合而有。
對依他起現象的不同認識,將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生命軌道——一條通向輪回,一條通向解脫。那麼,什麼才是與解脫相應的認識?從唯識觀點來看,就是遠離增益和損減二邊。所謂增益,就是增多;所謂損減,就是減少。比如此處有叁棵樹,如果你認爲是四棵,爲增益執;如果認爲是兩棵乃至沒有,爲損減執。正確的認識,應該是不增不減的叁棵。
而中觀所說的中道認識,則是遠離斷常二邊。我們看到事物存在,就認爲它永恒存在,此爲常見;看到事物敗壞,就以爲它徹底消失,此爲斷見。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論》這樣說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引導我們認識緣起,破除斷常二見,否則就會由錯誤認知導向煩惱。
正見緣起,方能證得空性,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緣起顯現。《金剛經》有個廣爲人知的偈頌,那就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只要對佛教稍有涉獵,多半都會知道這個偈頌,也知道它在說些什麼。但我們看到的世界依然真真切切,而不是夢幻泡影。所以,它的各種變化仍會左右我們,使我們爲之歡喜,爲之哀傷,爲之煩惱,爲之思緒紛飛。
原因出在哪裏?就在于認識,正是它,決定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就像兩付眼鏡,一付是具有穿透性的,可以照見本質;另一付,則是令所見一切發生扭曲的有色眼鏡。如果說前者代表著如實智,有色眼鏡就代表著凡夫的遍計所執。無始以來,我們早已習慣于這付眼鏡的存在,習慣于透過它所看到的世界,這種習慣已成爲非常堅固的模式。戴著綠色眼鏡,就看到綠色的世界;戴著黃色眼鏡,就看到黃色的世界。雖然學佛後知道一些道理,知道我們的所見存在偏差,可這付眼鏡尚未摘下,終究不能親見本來。修行,就是要幫助我們摘下這付有色眼鏡,看到一個本來如此、未被扭曲的世界。這種看不僅局限于表面,更要明了現象背後的本質,也就是空性,是佛陀告訴我們的夢幻泡影、如露如電。
叁性概括了唯識的整個理論體系。唯識思想的建立,是屬于依他起的層面;而唯識的修行,則是幫助我們斷除遍計所執相,最終轉染成淨。所以《解深密經》告訴我們,叁性中染汙的依他起相是我們所應斷除的,遍計所執相是我們所應了知的,圓成實相是我們所應證得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惟有證得空性之後,才能如實了知依他起相。
——摘自《有與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