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輪回不在別處

  輪回不在別處

  業就是行爲,包括思想、語言、身體叁種。通常,我們更多是關注表現出來的行爲,卻忽略了尚未表現的行爲。事實上,不論這一行爲是否表現出來,都會在內心留下痕迹,形成內在的心理結果,影響未來的生命走向。

  在座的每個人都不一樣。長得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性格不一樣,興趣愛好也不一樣,這些差別是來自生活方式和心靈軌道的積累。這種積累的發展,就會呈現出相應的生命形態。所以,商人有商人的特征,軍人有軍人的特征,藝術家有藝術家的特征。

  佛教所說的六道,也是生命發展過程中呈現的不同形態。比如餓鬼是代表渴求的心理,這種渴求被無限張揚後,就會呈現出餓鬼的生命狀態。阿修羅是代表好鬥的心理,這種好鬥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呈現出阿修羅的生命形態。動物是代表愚癡的心理,除生存本能以外沒有更多思考。如果人生僅僅停留于飲食男女,那和動物是沒什麼差別的。

  所以說,輪回不在別處,正是每種心理發展的不同生命形態。其實輪回不難理解,比如你喜歡做什麼,追求什麼,幾乎每天都會重複。在重複過程中,又使這種喜好得到成長,促使我們再去追求。這種重複就是輪回的顯現。從起點到終點,再從終點回到起點,周而複始。

  這種追求又包含相應的價值觀,覺得我要這樣活著才充實,才有意義。那麼,我們追求的這些到底有沒有價值?是不是值得去做?這就取決于我們對生命的思考,取決于我們的認知。

  ——摘自《佛教的教育》

✿ 继续阅读 ▪ 戒律的十大利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