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具足萬法的自性

  具足萬法的自性

  禅宗的修行,是直接建立于覺悟本體之上。和教下的修行相比,更爲直接,更爲簡明。

  如皈依叁寶,教下主要是強調住持叁寶,側重外在的引導,而禅宗則強調自性叁寶。所謂自性叁寶,即與佛法僧對應的覺、正、淨。覺,是覺悟本體;正,是通向解脫的道路;淨,是覺悟本體所具有的特點。那麼,又該如何皈依自性叁寶呢?《壇經》告訴我們:“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再如《壇經》對法報化叁身的诠釋,也有別于教下經典。經雲:“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清淨法身是什麼?是覺悟本體所代表的空性力量;圓滿報身是什麼?是無欠無余的覺悟本體;千百億化身是什麼?是覺悟本體的無量妙用。所以說,法報化叁身同樣沒有離開我們的覺悟本體。

  至于戒定慧的修行,依然是建立在覺悟本之體上。經雲:“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因爲覺悟本體就具備無非、無亂、無癡的特點,倘能安住于此,還有什麼不是道用,不是修行的呢?關于這一原理,六祖在《壇經》中還有很多開示,如“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等等。可見,無論持戒、修定,都離不開心的作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