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斷見(又作無見)與常見(又作有見)。又稱有見、無見。(一)乃固執人之身心斷滅不續生之妄見。(二)爲固執人之身心常住不間斷之妄見。[大智度論卷七](參閱“常見”4526、“斷見”6560)
(二)相貌見與了了見。(一)非見實際之物,但見相貌而類推其事體者,稱爲相貌見。如見遠處有煙而謂見火者。(二)眼根清淨不壞,直接見其物者,稱爲了了見。如自于掌中見阿摩勒果者。此二者實相當于比量及現量。菩薩見菩提涅槃時爲了了見。[南本涅槃經卷十五]
(叁)眼見與聞見。(一)謂直接以眼見物者。(二)乃由聽聞得知物者。[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
(四)住地分見與究竟無見。(一)十住等菩薩,由淺至深,破一品無明之惑,顯一分之叁德,稱爲住地分見。(二)等覺菩薩已斷最後品微細無明之惑,淨盡無余,登妙覺果佛之位,本有之性德一時究竟顯現,更無所見,稱爲究竟無見。[大明叁藏法數卷六]
梵語dva^s!as!t!i dr!s!t!ayah!。指古代印度外道所執之六十二種錯誤見解。此有數種異說:(一)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經:有十類六十二見之說,而對外道所執之諸論大別爲本劫本見、末劫末見二種。本劫本見即依過去前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十八見,包括常論四種、亦常亦無常
論四種、邊無邊論四種、種種論四種、無因而有論二種;末劫末見即依未來後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四十四見,包括有想論十六種、無想論八種、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斷滅論七種、現在泥洹論五種,總計十類六十二見。又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亦舉出六十二見,然名稱略異,如右表所示。
(二)大品般若經之說:智顗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卷中依大品般若經卷十四佛母品、大智度論卷七十所說,于五蘊之上皆作四句,即過去之五蘊各有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四句,成二十句;現在之五蘊各有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句,成二十句;未來之五蘊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爲六十句,加神與身一、神與身異等斷、常二句,總成六十二見。
(叁)涅槃經之說:據南本涅槃經卷二十叁載,由五見,生六十二見。灌頂之大般涅槃經會疏卷二十叁解之,謂我見有五十六,包括欲界之五蘊各有即、離等四見,爲二十見;色界亦同,爲二十見;無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見,爲十六見。邊見有六,即叁界各有斷、常。以上總計六十二見。又依叁大部補注載,即、離等四見,指即色、離色、亦即亦離、不即不離。列表如右。[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七、十住毗婆沙論卷八、大乘義章卷六、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叁]
指有見與無見。據法華文句卷四下載,有見爲常見,無見爲斷見,由此二見可産生六十二種錯誤之見解。此外,若執著有之邊際,或執著無之邊際者,皆爲不正之邊見,稱爲有無二邊。[法華經方便品、肇論](參閱“六十二見”1241)
全一卷。又作梵網經、六十二見經。叁國吳·支謙譯于黃武二年至建興二年(223~253)。收于大正藏第一冊。本經旨在顯示佛陀悉知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既不執著于任何見解,亦不介意外道之毀謗或贊歎,而爲諸比丘解說外道所耽著之六十二種偏邪見解。此六十二種邪妄見解,參差交錯,如梵天之羅網,而外道沈湎其中,如魚入網,不能出離,故稱梵網六十二見經。本經之同類本有:巴利本長部第一經、漢譯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另有竺法護所譯之六十二見經,惜已散轶。[曆代叁寶紀卷五、大唐內典錄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二](參閱“梵網經”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