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44 條與「五蘊」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五蘊

  梵語pan~ca-skandha,巴利語pan~ca  khandha^。又作五陰、五衆、五聚。叁科之一。蘊,音譯作塞健陀,乃積聚、類別之意。即類聚一切有爲法之五種類別。(一)色蘊(梵ru^pa  -skandha  ),即一切色法之類聚。(二)受蘊(梵vedana^  -skandha  ),苦、樂、舍、眼觸等所生之諸受。(叁)想蘊(梵sam!jn~a^  -skandha  ),眼觸等所生之諸想。(四)行蘊(梵sam!ska^ra  -skandha  ),除色、受、想、識外之一切有爲法,亦即意志與心之作用。(五)識蘊(梵vijn~a^na  -skandha  ),即眼識等諸識之各類聚。

  五蘊系總一切有爲法之大別,在俱舍等所立七十五法中,總類聚有爲之七十二法爲五蘊,唯識家則立百法,合有爲之九十四法攝爲五蘊,皆不包括無爲法。

  五蘊通有漏、無漏及善、不善、無記叁性,故諸論中亦以各種名稱說明其種別,如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等,在五蘊之中,特以屬于有漏者名爲五取蘊。大乘義章卷八本更就有漏、無漏及叁性,總立九種,即:(一)生得善陰,(二)方便善陰,(叁)無漏善陰,(四)  不善五陰,(五)穢汙五陰,(六)報生五陰,(七)威儀五陰,(八)工巧五陰,(九)變化五陰。其中前叁者爲善,第四爲不善,後五者爲無記;又第叁屬無漏,其余均屬有漏。又摩诃止觀卷五上及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等,亦各出其說。

  小乘多數派別由對五蘊之分析,得出“人無我”之結論,主張“人我”爲五蘊之暫時和合,唯有假名,而無實體。大乘學說不僅否認五蘊和合體(人我)之真實性,亦否認五蘊本身之真實性,進而發展“法無我”之理論。[北本涅槃經卷叁十九、般若心經、集異門足論卷十一、俱舍論卷一、卷二十九、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四、顯揚聖教論卷五、順正理論卷一、卷二]

佛學大詞典 【2】五蘊

  四魔之一。又作蘊魔、五陰魔、五衆魔、身魔。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使有情衆生受種種障害,故稱五蘊魔。(參閱“四魔”1854)

佛學大詞典 【3】五蘊

  據大莊嚴經卷十二載,衆生皆由色、受、想、行、識五法積聚而成身,故佛爲頻婆娑羅王說世間諸法皆非堅實,而以喻說之,即:(一)色如聚沫喻,色指衆生色身,沫即水沫。謂沫因風吹水成聚,虛有相狀,體本不實;以譬衆生色身亦如聚沫,虛假不實。(二)受如水泡喻,謂水因風動,或因物系,忽爾成泡,須臾即沒;以譬衆生所受苦樂之事亦如水泡,起滅無常。(叁)想如陽焰喻,陽焰指日光。謂遠望曠野,日光發焰,如水溶漾,而實非水,以渴者想爲水故;以譬衆生妄想亦如陽焰,本無實體,因念成想,皆爲虛妄。(四)行如芭蕉喻,行即造作之義。謂芭蕉體爲危脆之物,無有堅實;以譬衆生造作諸行,亦如芭蕉之虛脆而無堅實。(五)識如幻事喻,識即分別之義。謂如幻巾爲馬、幻草木爲人,皆由幻覺所成,本無實體;以譬衆生識心分別諸法,皆隨境生滅,亦無有實。

佛學大詞典 【4】五蘊

  人之身心乃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假和合而成,譬身心如家宅,故稱五蘊宅。[最勝王經卷四]

佛學大詞典 【5】五蘊實相

  據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一載,一切衆生皆由色、受、想、行、識五法積聚而成身,此五蘊即爲真如實相之理,故稱五蘊實相。即:(一)色蘊實相,謂色是質礙幻色,實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故稱色蘊實相。(二)受蘊實相,謂受是六根幻受,實是般若真空;即幻受而明真空,故稱受蘊實相。(叁)想蘊實相,謂想是緣思幻想,實是般若真空;即幻想而明真空,故稱想蘊實相。(四)行蘊實相,謂行是造作幻行,實是般若真空;即幻行而明真空,故稱行蘊實相。(五)識蘊實相,謂識是分別幻識,實是般若真空;即幻識而明真空,故稱識蘊實相。

佛學大詞典 【6】大乘五蘊

  全一卷。又作粗釋體義論、五蘊論。印度世親造,唐代玄奘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小乘佛教以蘊、處、界等叁科分類諸法,本書著重于闡明大乘五蘊法,並兼說大乘十二處、十八界等法,屬法相宗瑜伽十支論之一。小乘薩婆多部將諸法分爲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蘊總攝其中七十二有爲法。對此,大乘則分爲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爲法總攝于五蘊,即:色蘊有五根、五境、無表色;受蘊有受心所;想蘊有想心所;行蘊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應行法等六十七法;識蘊攝阿賴耶等八識。大乘經典中,以本論對五蘊法之說明最爲簡要。安慧有大乘廣五蘊論(日照譯),即廣此論而作。[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八、卷九、佛家名相通釋(熊十力)]

佛学大词典中的【6】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