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60 条与“八识”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八识

  梵语as!t!au  vijn~a^na^ni。瑜伽行派与法相宗五位法中之心法。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而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至末那乃阿赖耶所生、转易故,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诸法之因,故称根本识、种子识。又有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名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  

  若就其性而言,眼等之前六识以了别为其性,缘色等六境,通善等三性;末那识以恒审思量为其性,乃有覆无记性,唯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自之内我;阿赖耶识为无覆无记性,以微细之行相缘自所变之器界、种子及有根身。地论家以阿陀那(末那识)为妄识,阿赖耶为真识;摄论家则以阿赖耶为妄识,别立第九无垢净识;唯识家则谓识仅限八种,且此诸识皆为依他起性,即非真常净识。[入楞伽经卷八刹那品、成唯识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参阅“识”6697)  

佛学大词典 【2】八识

  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五八识皆属现量,无我法二执,于证达佛果时,眼等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又称一切种智,为如来万德之总本。[成唯识论卷十、百法问答钞卷八]

佛学大词典 【3】八识五重

  法相宗所立,就八识而有五重唯识观之法。即观万法唯识之理,由浅至深之五重观想。(参阅“五重唯识”1123)  

佛学大词典 【4】八识心王

  眼等八识各有心王与心所,识之本体为心王,与之相应而起之作意、触、受等别作用为心所有法,略称心所。  

佛学大词典 【5】八识规矩颂

  凡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唐代玄奘着。概述唯识学说,着重于讲说唯识学说中心之心识问题。前三颂说前五识,四至六颂说第六识,七至九颂说第七识,末三颂说第八识。无单行本,注释本甚多,以明代普泰之八识规矩补注(二卷)、明昱之八识规矩补注正义(一卷)、智旭之八识规矩直解(一卷)、广益之八识规矩纂释(一卷)等较为著名。  

佛学大词典 【6】八识规矩补注

  凡二卷。明代普泰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文略义深,堪称唯识学之精髓。世亲菩萨摄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三十颂,开后学易入之道。后经护法等十师广释,却演为繁琐难解,故玄奘入竺归国后,糅百本之论为成唯识论十卷,至此始见唯识学之大成。师复撮择精粹,撰颂八识规矩一卷四章、十二颂、四十八句。以其文略义深,后世遂出现多种注解释文,然以此书较为简明直截。本注内容以心意识之问题为主,一部十二偈颂,前三颂明前五识之心王、心所相应生起,次三颂明第六识之三性、三量及相应心所,次三颂明第七识,最后三颂明第八识。  

佛学大词典 【7】八识缘境广狭

  为唯识宗所立之八识,其缘境有广、狭之别。即:(一)眼识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白等实有之色,称为性境(现前所有实见之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二)耳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耳闻声时,即有识生,能闻言语等实有之声,称为性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以其但能闻声,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三)鼻识缘唯实唯量境,谓鼻嗅香时,即有识生,能嗅好恶实有之香,称为性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以其但能嗅香,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四)舌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舌尝味时,即有识生,能尝碱酸苦淡等实有之味,称为性境;此识对境,称为现量。以其但能尝味,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五)身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身觉触时,即有识生,能缘细滑粗强等实有之触,称为性境;此识所缘,称为现量。以其但能觉触,未起分别,故所缘之境狭。(六)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二量,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称为假,是则此识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皆缘,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故所缘之境广。(七)第七识见分唯假唯实,谓此识无别体相,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见分而为相分,分别思量,常执第八为我,能缘之心是假,所缘之境是实。以其唯起我执,生诸气习,不能遍缘诸境,故所缘之境最狭。(八)第八识缘根身器界唯实唯量,根身者,即眼等诸根;器界者,以世界如器。谓此根本之识,染净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识相分,皆为所缘,是实有现前之量,故所缘之境最广。  

佛学大词典中的【7】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