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01 條與「具足」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具足

  (一)具備滿足之略稱。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八上):“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此外,具足依義,謂如來具足世間、出世間法,爲衆生之所依。又具足叁千,乃一毫之內具足叁千之略稱,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楞伽師資記序(大八五·一二八叁中):“一毫之內具足叁千大千,一塵之中容受無邊世界。”[無量壽經卷上、六十華嚴經性起品、大乘義章卷十四]  

  (二)梵名Purn!aka  。音譯富蘭那迦。意譯滿足、具足。乃佛陀弟子之一。爲波羅奈城之長者,與耶舍長者、離垢、善實、牛王等爲友。後聞耶舍歸佛出家修行,乃與離垢等相攜詣佛所出家,終成阿羅漢。[佛本行集經卷叁十六]

佛學大詞典 【2】具足

  梵語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語同。音譯邬波叁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槃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之戒律;因與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依戒法規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資格。

  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叁四八戒。據四分律所載,戒可大別爲八種,即波羅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殘(比丘十叁,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墮(比丘叁十,比丘尼叁十)、單墮(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羅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衆學(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滅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誦律、五分律、善見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傳各異。受此戒時每有特別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備叁師七證、白四羯磨等條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應于根機而令遵守之,並次第誘導,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稱具戒方便。受戒之資格則不得與十叁難十遮互相抵觸。

  我國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並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輕戒之菩薩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當得身體強健,諸根具足,無有聾盲等衆患,身器清淨,無有邊罪、犯比丘尼、賊住等雜過,具出家之相,剃除須發,披著袈裟,已受沙彌(尼)戒,且年齡已滿二十歲而未逾七十歲之間。蓋具足戒亦僅標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遠離罪惡,趨于圓足,故謂具足戒。若就戒數而言,實系無量無邊,須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擇善離惡。[四分律卷叁十四、善見律毗婆沙卷二、十誦律卷二十一、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四十叁](參閱“戒”2896)

佛學大詞典 【3】具足

  指供養于佛前之香爐、花瓶、燭臺。若花瓶與燭臺左右各一對,則稱五具足。

佛學大詞典 【4】具足

  在佛前常供養香、花、燈明等用具,若由二只花瓶與火舍(香爐)、燭臺等四器而成,稱爲四具足。若系花瓶、燭臺各一對,香爐一只,則稱爲五具足。于日本,四具足起源于平安朝,自

密教壇上用爲莊嚴物之四面器而來;五具足則起源于鐮倉時代之禅林。

佛學大詞典 【5】具足

  指佛前之供養器具。置水插花之花瓶、點燈用之燭臺及燒香用之香爐,稱爲叁具足。而花瓶、燭臺各一對,香爐一只,則合稱爲五具足。(參閱“

四具足”  1703)

佛學大詞典 【6】願行具足

  謂誓願與行業具足,即自己發下誓願,並爲滿足此願而專力修行,以圓滿達成之。淨土宗主張行者往生之條件,須具足願與行。觀經疏玄義分(大叁七·二五○上):“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此乃于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其中,南無,意爲歸命,亦即發願回向之義,即爲“願”;稱念阿彌陀佛,即指“行”。日本淨土真宗則謂,因南無阿彌陀佛法體中,即己願行具足,故一念淨信,于南無阿彌陀佛之稱號中即已具足阿彌陀佛之願行。

佛學大詞典 【7】諸根具足

  爲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四十一願。又作具足諸根願。願凡稱念彌陀名號者,皆依佛之功德,具足諸善根。

佛學大詞典 【8】單叁複叁具足

  即將經典所立之經題概分爲叁種單項、叁種複項、一種叁項皆具足者,共爲七種,以區別各經確立經題之旨趣。故又稱七種立題。此系天臺大師智顗所說。智顗認爲歸納一切佛經之經題,不外乎人、法、譬叁大項,其中,又由單(僅有一項)、複(具有兩項)、具足(叁項皆具足)之不同而可細別爲七種,即:(一)  單人立題,例如佛說阿彌陀經;其中之“佛”(即釋迦佛)與“阿彌陀佛”均爲人,而以釋迦佛爲能說之人,阿彌陀佛爲所說之人。(二)單法立題,例如涅槃經;此經旨在闡說“涅槃”之法,是爲以法立名之經題。(叁)單譬立題,例如梵網經;“梵網”指梵天之寶網,其網目上有千重彩絡,重重交徹,無量無盡而不相障閡,而梵網經中之內容即在講說十重四十八輕之大乘戒法,其一一教法無量無盡,猶如梵天之網,故取以爲譬。(四)人法立題,例如文殊問般若經;其中之“文殊”爲人,“般若”爲法。(五)法譬立題,例如妙法蓮華經;其中之“妙法”爲法,“蓮華”爲譬喻。(六)人譬立題,例如如來師子吼經;其中之“如來”爲人,“師子吼”爲譬喻。(七)具足立題,例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其中之“大方廣”爲法,“佛”爲人,“華嚴”爲譬喻。

  上記七種之中,前叁項單人、單法、單譬,並稱爲單叁,意指叁種僅具有單一項目者;其次之叁項人法、法譬、人譬,並稱爲複叁,意指叁種具有兩項者;最後一項稱爲具足一,意指一種叁項皆具足者。總括全部七種,則稱爲單叁複叁具足一。

  此類以特殊義例來判別經題旨趣之作法,除智顗外,叁論宗集大成者吉藏、東晉淨土教高僧慧遠、華嚴宗叁祖澄觀等諸師亦各有見解,例如吉藏于法華遊意中,共舉出但人、但法、但處、但時、但事、但喻、法喻雙舉、人法俱題、叁義立名等九種。此外,其余諸師所列舉之項目與解釋亦各異其趣而別有特色。[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慧遠)、維摩義記卷一本、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六、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上、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八]

佛學大詞典 【9】同時具足相應門

  華嚴宗十玄門之一。此一門乃十玄門之總說,其余九門則爲此門之別義。“同時”即無前後,“具足”即無所遺漏,“相應”即不相違背。系闡明十方叁世一切諸法,同時圓滿具足,隨舉一法即頓具一切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時皆得相應具足。所謂法不孤起,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乃海印叁昧中同時炳現之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順逆無礙,參而不雜,此爲緣起之實德、法界之妙相,可破除衆生執一切法不能一時具足之疑。[華嚴五教章卷中、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參閱“十玄門”416)

佛学大词典中的【9】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