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25 条与“净心”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净心

  (一)梵语vis/uddha-citta,西藏语  rnam-par-dag-pah!i  sems。即清净之心。又作清净心。系指清净之信仰心、清明离垢之心,或指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载,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而生于十方佛前。佛般泥洹经卷上列有净心、思心、智心等三心,净心即尸大,思心即三摩提,智心即崩慢若。所谓尸大心,即不淫、不怒、不贪;所谓三摩提,即摄心不令走失;所谓崩慢若,即心中无爱欲,且能持佛禁戒。新华严经卷三十五亦于所举十种深心之中列有清净心(梵s/uddha  -citt  ”a^s/aya-manasika^ra,藏dag-pah!i  sems-kyi  bsam-payid-la  bya-  ba  ,清净心意乐作意之意)。唐代道宣之“净心诫观法”释名篇载,所谓净心,即于现行烦恼、诸种病患等,修习对治,即时能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大乘清净之信心,趋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当感果。[新华严经卷七十三、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七、金刚三昧经]

  (二)(1929~  )台湾台中人,俗姓萧,名鸿川。二十岁,依斌宗和尚出家,并随受古籍经典。年二十六,受具足戒于新竹狮头山元光寺。民国六十六年(1977),修毕日本佛教大学函授部课程。历任台北十普寺监院、佛教三藏学院督学、中国佛教杂志主编及社长、高雄佛教分会理事长等职。并任光德寺、高雄佛教莲社、林溪禅寺等住持。创办之佛教事业有净觉之声电台空中布教、净觉佛学院、净觉佛教研究所、净觉育幼院、净觉月刊。又担任中国佛教会理事、台湾省佛教分会理事长、净觉佛教研究所所长等职。师长于戒坛法规,近十余年间,台湾各地启建戒幢,多聘师为开堂和尚。

佛学大词典 【2】净心

  梵语s/uddhy-adhya^s/aya-bhu^mi。即证得无漏清净心之地。为大乘佛教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又作净心住、净胜意乐地。七地之一,十地之初地,十二住之一。与“欢喜地”同。相对于地前解行住之未证净心;已断离烦恼上缠,证得清净解脱之初地,称为净心地。另据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载,生于弥陀净土而见佛,未证净心菩萨亦同于净心菩萨,证得平等法身。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载,平等法身为八地以上之法性生身菩萨,从初地至七地已还之菩萨为未证净心,净心为无漏心,八地以上纯无漏相续,故称为净心菩萨。此说即以净心为八地以上,乃不同于初地之说。此外,于禅宗所指之净心地,为心地、心性之意。[菩萨地持经卷三、大乘起信论、大乘义章卷十二]

佛学大词典 【3】净心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又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无执着之心。[中阿含经卷四十一、胜鬘宝窟卷上本]

佛学大词典 【4】净心菩萨

  住于清净心地之菩萨。关于菩萨之地位,各有异说:(一)依地持论卷十,由因位至果位立有七住,第三净心住相当于初地菩萨。(二)依金刚般若论卷上(无著造),立信心、净心、如来三地,净心住为初地以上至十地。以上二说皆以初地以上证得部分真如之理,故称为净心。(三)依往生论注卷下,从初地至七地已还,为未证净心之菩萨,八地以上始为净心菩萨。此乃因七地已还为有功用地,八地以上为无功用地,得以任运无作而作,故称净心菩萨。据大智度论卷五十、卷七十四载,七地已还为肉身之分段身,八地以上则为法性生身之变易身;若依此说,法性生身即安住于法性平等之理的净心菩萨。

佛学大词典 【5】三清净心

  又作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清净,离垢离障之义,指远离障碍菩提之烦恼心。乃依智慧、慈悲、方便三门而发起之三种清净心,即:(一)无染清净心,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贪着自身之心。(二)安清净心,依慈悲门,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远离无安众生之心。(三)乐清净心,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而令众生得菩提常乐。增进此三种心,即可成就妙乐胜真心。[往生论、往生论注卷下、往生要集卷中末]

佛学大词典 【6】净心诫观法

  凡二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系南山律宗开祖道宣教示门人自修及教化之道。净心,袪除心垢,令其明净之意;诫观,远离过恶,谛察真理之意。内容分三十篇:释名、序宗、五停心、校量、自庆、善根、破戒、邪命、诳佛、造过、解脱、食缘、流转、不动、过患、心浊、二报、结使、缘生、安般、相资、因果、止劫、一谛、心行、菩提、教化、佛性、福田、受持等。注释书有宋代允堪之发真钞三卷及科一卷。[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二、诸宗章疏录卷二]

佛学大词典 【7】自性清净心

  谓吾人之心本来清净,亦即心性本净之意。又作性净心、本性清净心。为小乘大众部之主张,大乘则将此心称为如来藏心、佛性、真如、法界、法性等。依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对自性清净心之解释,谓心于无始以来即为无明染法所覆,然以性净不改之故,称之为“净”;以无有无明染法与之相应之故,称之为“性净”;复以中实本觉之故,称之为“心”。

  心虽为本来清净,惟于现实中,被吾人之烦恼所覆隐、染污。又吾人之烦恼乃本来所无,系如客之自外来始有,故称客尘烦恼。[说无垢称经卷二、大乘入楞伽经卷七、成实论卷五、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卷二、如来藏之研究(印顺)]

佛学大词典中的【7】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