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15 條與「出世」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出世

  (一)出世間之略稱。即超越世俗、出離世塵之意。又作出塵。(參閱“出世間”1554)

  (二)指諸佛出現于世間成佛,以教化衆生,如謂“諸佛出世之本懷”。

  (叁)禅師于自身修持功成後,再度歸返人間教化衆生,亦稱出世。或被任命住持之職、升進高階位之僧官等,皆稱爲出世。禅苑清規卷七尊宿住持條(卍續一一一·四五八上):“傳法各處一方,續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轉法輪,命爲出世。”

佛學大詞典 【2】出世

  指獲得涅槃。涅槃爲出離塵世、證得菩提之極果,故稱爲出世果。金剛叁昧經序品第一(大九·叁六六中):“令彼衆生獲得出世之果。”

佛學大詞典 【3】出世

  梵語lokottara,巴利語  lokuttara。略稱出世。超出世間之意;即出離有漏系縛之無漏解脫法。爲“世間”之對稱。又世間若指世俗之事,則出世間即指佛法;世間若表有漏(煩惱),則出世間即意謂解脫。亦即一切生死之法爲世間,涅槃之法爲出世間。于苦、集、滅、道四谛中,苦、集二谛爲世間法;滅、道二谛爲出世間法。又爲解脫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稱爲出世間法。據華嚴五教章卷一之說,若以修道之階位而言,初地、二地、叁地稱爲世間行,以其僅僅斷除煩惱之故;四地至七地稱爲出世間行,此四階位之人既已了斷煩惱,又斷除“知障”;八地以上則斷除“體障”或“治想”,稱爲出出世間行。另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叁載,外道、凡夫之智,稱爲世間智;聲聞、緣覺之智,稱爲出世間智;諸佛、菩薩之智,稱爲出世間上上智。[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七、成唯識論卷九、往生論注卷上](參閱“世間”  1524)

佛學大詞典 【4】出世

  指出離世俗人之住處。乃寺院十名之一。[大宋僧史略卷上](參閱“寺號”2417)

佛學大詞典 【5】出世

  相當于無漏心。即出離俗世之菩提道心。成唯識論卷二(大叁一·九上):“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故。”

佛學大詞典 【6】出世

  指獲得華嚴宗叁乘教之法益。乃相對于一乘教之得“出出世益”而稱。華嚴五教章卷一教義攝益條下(大四五·四八○上):“或唯攝界內機,令得出世益,即以爲究竟。”界內系指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華嚴宗主張,獲得叁乘教之法益者,即可出離叁界之迷,而截斷生死之流,故稱出世益。[華嚴五教章指事卷上之末]

佛學大詞典 【7】出世

  指超出出世間之一乘法。爲八地以上之諸佛菩薩所證得者。華嚴五教章卷一(大四五·四七七下):“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皆以初、二、叁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間。于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法,第六地寄緣覺法,七地寄菩薩法,八地已上寄一乘法。”(參閱“出世間”1554)

佛學大詞典 【8】出世

  指獲得華嚴宗一乘教之法益。乃相對于叁乘教之得“出世益”而稱。華嚴五教章卷一教義攝益條下(大四五·四八○上):“或攝界外機,令得出出世益,方爲究竟。”界外乃相對于叁界內之凡夫世界,而指諸佛菩薩之淨土。即對已出離叁界之界外根機,宣說一乘之教法,令得無上究竟之法益,稱爲出出世益。又出出世益可分二種:(一)先以叁乘教法,令出離叁界,得出世益,其後宣說叁一和合之教法,令此等“回叁入一”之根機,得出出世益。相當于法華經所說“同教一乘”之攝益。  (二)始終皆以一乘教法饒益之,既令得出世益,亦令得出出世益。亦即令于一乘教法中專致于見聞、解行、證入,而達于圓融之佛果境地,即所謂之“叁生成佛”,此乃華嚴“別教一乘”之攝益。[華嚴五教章指事卷上之末、五教章通路記卷十](參閱“叁生成佛”544)

佛學大詞典 【9】出世本懷

  本懷,意謂初衷。指釋尊出現于此世之本意。直接宣說其出世本意之經典,稱出世本懷經。佛之出世,即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之一大事因緣。此一大因緣,稱爲出世大事。如法華經方便品所稱,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而出現于世。天臺宗即依此認爲法華經爲出世本懷經,而以“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爲佛出世之本懷。然諸宗派各有不同之看法,華嚴宗認爲華嚴經爲出世本懷經;淨土宗以“念佛往生”爲出世本懷,而以淨土叁經爲出世本懷經;日本淨土真宗尤以叁經中之無量壽經爲出世本懷經。[舊華嚴經卷叁十叁寶王如來性起品、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五]

佛學大詞典 【10】出世間禅

  略稱出世禅。叁種禅(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之一。指發無漏智之禅,共有四種,即:(一)觀禅,有九相、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二)練禅,有九次第定。(叁)薰禅,即獅子奮迅叁昧。(四)修禅,即超越叁昧。[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上、法華經玄義卷四上、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

佛學大詞典 【11】出世間道

  指出離有爲迷界之道。即菩提道,乃除滅煩惱、趣向涅槃之無漏正道。又指佛陀于成道之初所宣說之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參閱“無漏道”5131)

佛學大詞典 【12】出世間食

  指資益出世間法身之慧命者。即“世間食”之對稱。如九食中之禅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等五食均屬之,稱爲出世五食。(參閱“九食”  143、“食”3997)

佛學大詞典 【13】出世間智

  梵語lokottara-jn~a^na。指聲聞、緣覺二乘之智。叁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谛十二因緣,能出離世間,故稱之爲出世間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叁](參閱“叁智”625)

佛學大詞典 【14】出世說部

  梵語lokottara-va^da。乃小乘二十部之一,屬于大衆部之一派。又作出世間語言部、出世部。爲“說出世部”之舊譯名。其宗義既違反一說部,又異于說一切有部;前者主張一切諸法皆假,後者則視諸法爲實有者。出世說部折衷上述兩部之說,而謂凡世間之法(苦谛、集谛)皆爲假名,凡出世間之法(道谛、滅谛)皆真實;以此一宗義,于小乘六宗中被歸納爲俗妄真實宗。[法華經玄贊卷一本、異部宗輪論述記發轫卷上]

佛學大詞典 【15】出世

  梵名Lokottara  -va^da  。音譯盧俱多羅婆拖、盧迦尉多羅,或盧俱多羅婆地(梵Lokottara  -va^din  )。又作出世說部、出世間語言部、出世間說部、超出世間家、出世部。爲小乘二十部派之一。佛陀入滅後二百年自大衆部分出。據異部宗輪論述記所載,此派與說一切有部主張“叁世實有”相反,認爲世間法但有假名,都無實體,唯有出世法(涅槃等精神境界)方爲真實。即以苦、集二谛之世間法爲假名,道、滅二谛之出世法爲真實。窺基、法藏等以此派配于小乘六宗中之俗妄真實宗。一說此派原與雞胤部爲同一部派,以其認爲世間有漏爲假,而強調佛之出世無漏,故又稱說出世部,後因其說漸有變化,遂成爲一獨立部派。南傳典籍及多羅那他(梵Ta^rana^tha  )印度佛教史大衆部傳、正量部傳,與西藏所傳清辨(梵Bhavya  )第叁說中,均未載列此派之名稱。[文殊師利問經卷下分部品、異部宗輪論、部執異論、十八部論、叁論玄義、俱舍論寶疏卷一、華嚴五教章卷一]

佛學大詞典 【16】出世一乘法

  指八地以上至第十地之一乘妙法;乃稱贊唯佛一乘超出二乘、叁乘之出世間法而言。據華嚴五教章卷一之說,修行階段之初、二、叁地猶在于世間,四地以上至七地則已入于出世間法,例如二乘、叁乘等均屬之;八地以上至第十地(佛地)則爲出出世。另依攝大乘論釋卷十五之說,若以出世間法來對治世間法,則出出世間法乃爲出世間法之對治。[華嚴經探玄記卷九、華嚴孔目章卷叁]

佛學大詞典 【17】出世間上上禅

  指最高境界之出世間無漏禅。共有九種,即: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煩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禅。此九種大禅爲菩薩以上之階位藉修行所得之禅境,而非外道、凡夫或二乘之人所能獲得者。[法界次第初門卷下、法華玄義卷四上]

佛學大詞典 【18】出世間上上智

  指佛菩薩之智。叁智之一。諸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寂靜之實相,證得如來地之智慧;此一智慧超出凡夫、外道之世間智與聲聞、緣覺之出世間智,故稱出世間上上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叁]

佛學大詞典 【19】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出世,離開人間;涅槃,已達超越生死,完全覺悟之境界,乃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佛典中並無“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之語,惟一般民間或通俗小說多援引“佛”、“出世”、“涅槃”等佛教名相,湊成此語,來形容人昏迷不醒之時,靈魂已出竅之情形。

佛学大词典中的【19】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