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83 條與「出家」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出家

  梵語pravrajya^。音譯作波吠你耶。即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與沙門、比丘同義。爲“在家”之對稱。又以出家乃遠離世俗之塵,故又稱出塵。出家須剃落須發,抛棄服飾,並穿著壞色之衣,故出家又稱落飾、剃發、落發染衣、剃發染衣、剃染、落染。在七衆弟子中,除優婆塞與優婆夷二衆屬在家衆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五衆皆爲出家衆,稱爲出家五衆。

  出家自古即行于印度,早在吠陀時代即有舍世舍家以求解脫者。爾後婆羅門教徒承其風尚,多入山林閑寂之處專心修道。佛教則以釋尊之出家學道爲其濫觞,其後以出家人組織教團。有關釋尊出家之記事,詳載于修行本起經卷下、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等。

  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叁、二十四中列舉二十六種不被允許出家者,如太小、太老、負債者、外道等。中阿含卷叁十六何苦經說出家、在家各有自在與不自在之苦樂,如在家以金銀、畜牧等不增長之不自在爲苦,出家以隨貪欲嗔癡自在任運爲苦。大寶積經卷八十二郁伽長者會亦廣說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塵汙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縛,出家無礙;在家攝惡,出家攝善;在家怯弱,出家無怯;在家順流,出家逆流。又大智度論卷十叁闡明在家與出家有行道難易之別,若居家欲專道業,則家業廢,故爲難;若出家離俗,絕諸紛亂,一向專心行道,故爲易。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揭示出家、在家菩薩修學功德之勝劣,皆謂出家功德較在家廣大。另外賢愚經卷四亦說出家功德無窮盡。

  然大乘並不拘于形服持戒,而系以發菩提心及修利他行爲出家要谛,故反對聲聞僧單以剃發得戒爲出家之本義。維摩诘所說經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一下):““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诘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大莊嚴法門經卷下(大一七·八叁○中):“菩薩出家者,非以自身剃發名爲出家,(中略)非以自身守護律儀名爲出家;若能廣起四無量心,安置衆生,是名出家。”

  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後從師剃除須發,披著袈裟,受持戒法。出家又有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叁種之別;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薩僧屬身心俱出家者;大乘之菩薩居士,如維摩诘、賢護則屬心出家身不出家者。

  又出家爲釋迦八相之一,自古表現于雕畫之作品頗多,尤以印度馬德拉斯(Madras)阿摩羅婆提(Amara^vati^)大塔欄楯上所刻者爲現存最古之作,系描繪車匿牽犍陟,帝釋執蓋跟從之光景。中印度山琦(Sanchi)大塔東門上,亦見釋尊出家始末詳細之浮雕。我國江蘇棲霞寺、山西靈岩窟寺中,刻出釋尊至閑靜處,脫寶冠與車匿,自以利劍剃發之狀。[大莊嚴法門經卷下、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一

、卷四十七、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受戒軌則條]

佛學大詞典 【2】出家

  剃發出家時所唱誦之梵呗。又稱毀形呗。法苑珠林卷二十二剃發部載有(大五叁·四四八中)“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棄家入聖道,願度一切人”之出家呗。[諸德福田經、諸經要集卷四]

佛學大詞典 【3】半路出家

  出家,出離煩惱系縛之家,即出離在家之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半路出家,即指佛教徒中年棄俗出家。又一般俗語多以“半路出家”一語,轉喻中途改換職業,非自始即從事該行業,含有技藝尚未專精之意。

佛學大詞典 【4】出家二戒

  指沙彌、沙彌尼之十戒,與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以此二種戒爲出家衆所持者,故稱出家二戒。然若謂“出家戒”,則僅指比丘、比丘尼所受之具足戒。又比丘、比丘尼受此具足戒圓滿之後,稱爲出家具戒、出家受戒、出家受具。(參閱“戒”2896)

佛學大詞典 【5】出家入道

  謂出恩愛之家而進入菩提之道。心地觀經卷四(大叁·叁○七上):“發菩提心,舍離父母,出家入道。”遺教經論(大二六·二八七中):“出家入道之人,爲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出家入道本爲一事,後世引申指入寺爲僧稱出家,在家修行者稱入道。

佛學大詞典 【6】出家四願

  指世尊初欲出家時所發之四種願。即:(一)願濟衆生困厄,(二)願除衆生惑障,(叁)願斷衆生邪見,(四)願度衆生苦輪。[普曜經卷四]

佛學大詞典 【7】出家外道

  指外道之中,外形同于出家人者。經典中常載有此例,如異部宗輪論載,佛陀入滅滿二百年時,有一出家外道舍邪歸正。又馬鳴菩薩傳述,中印度有一出家外道,世智辯聰,善通論議。法華文句記卷九上(大叁四·叁一九中):“在家事梵,名爲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幹。”即特以“尼幹子”通稱出家外道者。[摩诃僧祇律卷十七、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大毗婆沙論卷四、異部宗輪論述記]

佛學大詞典 【8】出家緣經

  全一卷。東漢安世高譯。又作出家因緣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旨在說明毀犯五戒之罪報,即:(一)殺生,若犯此罪,則有恒常痛苦、怨怨不息、思慮多惡、見者怖懼等十惡報。(二)偷盜,若犯此罪,則有恒爲衆疑、親友惡逆等十惡報。(叁)邪淫,若犯此罪,則有室家不和、危敗軀身等十惡報。(四)妄語,若犯此罪,則有爲人輕毀不起恭肅、雖言有實人不奉用等十惡報。(五)飲酒,若犯此罪,則有散盡財賄、惡名遐迩等叁十五惡報。

佛學大詞典 【9】出家作法

  指有關出家受戒之作法。世尊以來即有關于出家受戒之規定,此類規定詳載于諸部派之律藏犍度部受戒犍度中,印度部派佛教皆依從此類規定。然于我國,一般出家二衆不僅依四分律受二百五十戒、叁百四十八戒,另須受梵網戒、瑜伽戒等之大乘戒,始能稱爲大乘僧。

佛學大詞典 【10】二種出家

  出家之類別有二,即:(一)身出家,僅形體出離在家之生活。(二)心出家,雖處居家,而心于諸境不生耽染,如大乘之菩薩居士,維摩、賢護即是。景德傳燈錄卷一優波鞠多章(大五一·二○七中):“尊者問曰:“汝身出家?心出家?””

佛學大詞典 【11】四類出家

  指:(一)身離非心,謂身出家心不出家,身雖參與法侶,心猶顧戀世俗生活。(二)心離非身,謂身在家心出家,身雖受用妻子而心卻不生耽染。(叁)身心俱離,謂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均無顧念。(四)身心俱不離,謂身心俱不出家,身受用妻子且心亦深生耽染。[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六]

佛學大詞典 【12】出家阿阇梨

  又作出家阇梨。五種阿阇梨之一。阿阇梨,爲梵語a^ca^rya  之音譯,意即師範。出家阿阇梨即指傳戒時之戒師。又初出家時所依之授業師,亦稱出家阿阇梨。

佛學大詞典 【13】出家功德經

  全一卷。東晉時所譯,然譯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佛陀欲令阿難度化鞞羅羨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難爲之解說出家之功德,謂出家乃勝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諸功德中以此爲最上。初時,佛聞鞞羅羨那王子之音樂,記彼七日當命終,遂使阿難勸其一日一夜出家。以此出家功德,命終後生于天上,二十劫間不墮叁塗,常生天上、人間,最後得辟支佛果。阿難又問助人出家之福與障人出家之罪,佛具答之。

佛學大詞典 【14】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即家庭中若有一子出家學佛,則其親屬九族皆可生于天界。九族,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母、己、子、孫、曾孫、玄孫等。筠州洞山悟本禅師語錄(大四七·五一六中):“故經雲:“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故“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成爲佛家之普遍用語。而俗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恐系襲轉自此,形容一個人一旦做了官,有所成就,則與其親近者,無論其能力、資格如何,皆能受其庇護而獲得升遷或做官之機會。

佛學大詞典 【15】出家授近圓羯磨儀軌

  全一卷。元代拔合思巴(八思巴)集記。又作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磨儀範。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書旨在說明出家作法及受具足戒之作法。與義淨譯之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中之受具足戒作法相比較,則本書所舉之作法較爲殷重,且于四依法文及四重禁戒之戒文增加甚多。此外,本書卷末附有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習學略法。

佛学大词典中的【15】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