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496 条与“分别”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分别

  (一)梵语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一)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二)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三)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谓有分别(梵savikalpa  );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梵avikalpa  )。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为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分加行(准备阶段)、根本、后得三阶段,依次称为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成唯识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摄大乘论本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

  (二)梵语vibhan%ga,  vibhajya。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

佛学大词典 【2】分别

  谓由心、心所之作意分别力所产生之对境。为“因缘变”之对称。八识之中,第八识、前五识及五俱意识等所缘之境,乃由因缘任运而生,皆有实用,故称因缘变。相对于此,第七识及第六独头意识所缘之境,由分别作意力而生,非由实种子所生,如镜中之火,无有实用,仅为影像而已,故称分别变。又与第八识相应之触等心所之境,虽任运而起,然系假种之所生,无有胜力,故亦摄于分别变。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所载,三类境中,独影境与带质境之一分,为分别变;性境由因缘而生,具有实用,故为因缘变。[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三、百法问答抄卷二]

佛学大词典 【3】分别

  巴利名Vibhan%ga-ppakaran!a  。略称毗崩伽(分别)。系由多方面分别解说一切法之作。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一般认为系法聚论之续篇。乃仅次于“法集”之基础论书。在有部诸论书中,法蕴足论最类于本书。本书共有十八分别(品),前十五分别概揭示经分别、论分别与问难三段;末三分别则分本母与广释二段而解说之。其次第如下:蕴、处、界、谛、根、缘相、念处、正勤、神足、觉支、道、定、无量、学处、无碍解、智、小事与法心等分别。本论之原文已整理出版,并有日译本(南传大藏经第四十六、四十七卷)。此外,佛授(A.P.  Buddhadatta)。五世纪时佛音(梵Buddhaghosa  ,巴同)对本论所作之注释书“除痴迷论”(巴Sammoha-vinodani^  )之原文,整理出版(P.T.S.  1923)。[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南方上座部论书解说、B.C.  Law:  A  History  ofPa^li  Literature]

佛学大词典 【4】分别

  梵语parikalpasamutthita。即一切烦恼中,由邪教、邪师、邪思惟等所引起者。为“俱生起”之对称。十根本烦恼中,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四者均属之。分别起易断,故于见道中,证得生法二空之真如时,得顿断之。[成唯识论卷一、卷二、卷六、显扬圣教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参阅“俱生起”4027)

佛学大词典 【5】分别

  即分别有为事相之智。在凡夫为虚妄的计度分别之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

佛学大词典 【6】分别

  巴利名Sutta-vibhan%ga  。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又作经分律。主要内容为戒之条文、说明成立之因缘、条文字句之解释及条文运用之实例等。包括说明比丘二百二十七戒之大分别(巴Maha^-vibhan%ga  ,又作比丘分别),及说明比丘尼三百十一戒之比丘尼分别(巴Bhikkhuni^-vibhan%ga  )。大分别系包括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二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比丘尼分别则总括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百六十六波逸提、八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参阅“巴利律藏”1384)

佛学大词典 【7】分别

  唯识家将心识之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据瑜伽师地论卷一所释:(一)有相分别,谓于过去所受之义,诸根成熟而善于名言者所起之分别。(二)无相分别,谓随过去所引者,及婴儿等,不善于名言者所起之分别。(三)任运分别,谓于现前之境界,随境之势力,任运而转者所起之分别。(四)寻求分别,谓观察寻求诸法所起之分别。(五)伺察分别,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者,复加以伺察安立所起之分别。(六)染污分别,谓因顾恋过去,希乐未来,执着现在所起之分别。例如恚分别、害分别,或与烦恼、随烦恼中任何一法相应所起之分别,皆属染污分别。(七)不染污分别,例如善、无记等法即属之。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与信等任何一善法相应所起之分别,或威仪路、工巧处,及各种变化所起之分别。同论卷五谓此七分别皆以寻伺为体。另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所说之七分别,前三者与瑜伽师地论所说各异,即:有相分别,谓取过去与现在境界之种种相;无相分别,谓希求未来之境而行;任运分别,谓五识身于自境界任运而转。其余之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及不染污分别等四者,皆以计度分别为自性。[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

佛学大词典 【8】分别

  指三种思考识别之作用。分别,梵语vikalpa。即:(一)自性分别(梵svabha^va  -vikalpa  ),又称任运分别、自性思惟。即心识之认知作用,对现在所缘之境任运觉知,而较少推测思考,为一种单纯之思考作用。(二)随念分别(梵anusmaran!a-vikalpa),又称随忆思惟。系一种与意识相应,对过去之事追念不忘,而随事臆想或随境追念之作用。(三)计度分别(梵abhiniru^pan!a^  -vikalpa  ),又称推度分别、分别思惟。即对不现前之诸种事相起计量推度之作用。又依婆沙论之说,二禅以上为无寻无伺地,故无自性分别;初禅以上为定地,故无计度分别;唯有随念分别为三界俱有者。[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参阅“分别”1315)

佛学大词典 【9】分别论者

  梵名Vibhajya  -va^din  ,巴利名Vibhajja-va^din  。音译毗婆阇婆提、毗婆阇缚地。又作分别论师、分别说部。指作分析论议之论者。对未尽理之说,更须分别论究,故称分别论者。所立如信等五根唯无漏、缘起无为、阿罗汉无退、三界无中有等说,皆与小乘化地部之本宗同义相合。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等四部,主张一切如来无有漏法、佛无睡眠、心性本净等,亦与分别论者所立相同。或谓饮光部(属上座部)、说假部(属大众部)亦称分别论者。

  锡兰所传之上座部原属于分别说部。盖南方流传之上座部学说,并非正宗,印度佛教史家均视之为上座部之别传,常用“分别说”之名加以区别。如玄奘所译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言及上座部称阿赖耶识为有分识一段,结论即作“如是等分别说部”。西藏所传,关于分别说部,异说甚多,概以分别说部为独立之一派,与说一切有部关系密切,其下分出化地、铜鍱、饮光等诸部。另据印顺所著印度之佛教、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论中,谓分别说部属于上座部,别成一系,下出化地、饮光、法藏、(赤)铜鍱(传于锡兰者)等四部。[俱舍论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五、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三、摄大乘论释卷二(无性)、成唯识论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本、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教团分裂详说](参阅“小乘二十部”928)

佛学大词典 【10】分别事识

  意识之别名。略称事识。大乘起信论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总称为意识,能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境及内根外尘之种种事相起分别之认识作用,故称分别事识。

佛学大词典 【11】计度分别

  梵语abhiniru^pan!a^-vikalpa。意即分别计量推度。三分别之一。又作推度分别、分别思惟。谓于所缘之境计量推度,系与意识相应的散慧之分别作用。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大二九·八中):“散,谓非定。意识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参阅“三分别”531  )

佛学大词典 【12】四句分别

  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式。又作四句法。四句,梵语ca^tus!kot!ika。即由一种标准(A),或二种标准(A与B),把诸法分类为下列四种(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二句“非A”,第三句“亦A亦非A”,第四句“亦非A亦非非A”。有时非A即B,在任何场合,A与非A(或B)均有相互包含对方之关系。例如对有、无而言,可成立“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称为有无四句,于诸经论中,常以此四句法之形式来解释各种义理,如中论卷一之“无生四句”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俱舍论卷二十五之“厌离四句”为“厌而非离、离而非厌、亦厌亦离、非厌非离”,成唯识论卷一所举外道之“一异四句”为“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法华文句卷三上之“权实四句”为“权、实、亦权亦实、非权非实”。此外,对有与空、常与无常、自与他、净与秽等,均亦可作此四句之分别。

  四句之中,第一句为单纯肯定,故称为第一单句;第二句为单纯否定,故称为第二单句;第三句为复合之肯定,故称为第三俱句、双亦句;第四句为复合之否定,故称为第四俱非句、双非句。然佛教之真理无法仅用此四句分别而把握之,因其为空不可得,故大乘玄论卷一云,真谛之理乃“离四句,绝百非”。百非即是对有无等一切概念一一加上“非”字,以表示否定之意。此即谓,佛教之真理不仅不宜以四句分别,亦乃超越百非之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新华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十八、法华经玄义卷八下](参阅“七句答”94)

佛学大词典 【13】随念分别

  梵语anusmaran!a-vikalpa。即忆念过往之境事而起各种追念分别。为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等三种分别之一。乃第六识作用之一。又称随忆思惟。俱舍论卷二(大二九·八中):“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依俱舍宗意,随念分别以第六识相应之念为体,通于定、散;若依大乘法相之意,以寻、伺为体,局限于独散意识。[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卷七十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成唯识论卷五、卷七](参阅“三分别”531)

佛学大词典 【14】分别

诸法实相之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无分别法。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一○上):“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佛学大词典 【15】分别

梵语nir-vikalpa-jn~a^na。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后得等三种之别:(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后得无分别智,又称后得智,乃道之“果”。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后得智方可于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又据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无分别智远离五种相以为自性,即:(一)离睡眠等之无作意,(二)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三)离无心定之想受灭寂静,(四)离色,(五)于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又无分别智以修慧为体,菩萨于十地之位数数修习,至第八地以后即可相续任运。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亦谓,无分别与菩萨无异,无分别之自性即菩萨之自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九]

佛学大词典 【16】虚妄分别

梵语vitatha-vikalpa。略作妄分别。错会事物之真相,而妄自思惟、识别(分别),称为虚妄分别。盖万法唯心造,心外无别体。然愚痴凡夫起妄心乱识,生种种分别,或执心外有实法,或执实我,此实我、实法之见,即为遍计所执,不契真性,故称虚妄分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将虚妄分别分为根本分别、相分别、相显现分别、相变异分别、相显现变异分别、他引分别、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执着分别、散乱分别等十种,并广为解说其相。[正法念处经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成唯识论卷七、卷八、辩中边论卷上、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五、辩中边论述记卷上]

佛学大词典 【17】自性分别

  梵语svabha^va-vikalpa。三分别之一。又作自性思惟、任运分别。于心识之认知作用,指任运觉知现在所缘之境,稍加推测思考而分别其自性。盖以欲界及色界初静虑共为有寻有伺之地,必说自性分别。关于其体,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谓,其体为寻与伺;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卷二则均谓,其体仅为寻。[三无性论卷上、摄大乘论释论卷四、俱舍论光记卷二](参阅“三分别”531、“分别”1315)

佛学大词典 【18】分别功德论

  梵名Pun!ya  -vibhan%ga  。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含经疏。属印度小乘论部。着者、译者均不详,传系后汉时代所译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详释增一阿含经之前四品,并叙述有关佛弟子之事迹及修行之功德。虽属小乘论,但论述之内容叙及六度与十住,同时认可大乘戒与小乘戒,在思想上与般若经颇为类似,故知著者熟知大乘佛教。又由书中之称扬大天,可知著者亲近大众部之思想。本书如为后汉时代所译出,则最迟约于二世纪之后所成立。然学界或有谓本书乃于东晋之后译出者。[开元释教录卷十三、出三藏记集卷四、法经录卷五]

佛学大词典 【19】分别瑜伽论

  为法相宗所依十一论之一。本颂系弥勒菩萨所说,世亲造释论。又称摄散归观论。本书未传译。

佛学大词典 【20】中边分别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Maitreya  ,四世纪后半)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梵Vasubandhu  ,五世纪)所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rama^rtha  ,  546~569  年在中国)译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三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同本异译。

  弥勒为瑜伽行派及唯识学派之开祖,本书即其五部论之一。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谓“边”,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所谓“分别”,即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本论计有相品、障品、真实品、对治修住品、修住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等七品(七章)。梵文本及藏本将第四、五、六归为一品,则全书为五品。本书于弥勒论书中,组织最称紧密,叙述简洁,思想丰富,系以大乘之立场含摄小乘佛教教义之概念。汉译之注释书有唐代窥基所著之“辩中边论述记”,以及唐代新罗僧元晓所著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等。

佛学大词典 【21】法法性分别

梵名Dharmadharmata^  -vibhan%ga  或  Dharmadharmata^-vibha^ga。指法与法性之辨别。传说系弥勒(梵Maitreyana^tha  ,四世纪)所作。梵文仅发现一部分断片,约全部之五分之一。无汉译本,仅有藏译本。依西藏之传承,本书与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现观庄严论、宝性论等同为弥勒五部书之一,故甚受重视。

  本书结构极为简洁,其内容论及唯识思想与法的观念,可大分为四:(一)谓法(梵dharma  )与法性(梵dharmata^  )包摄一切;法与法性之辨别(梵vibhan%ga  )即为本书之主旨,故首论法与法性之定义,以及两者之关系。(二)言法之自觉。(三)言法性之自觉。(四)论转依(由法之立场转换为法性之立场)之自觉。

佛学大词典 【22】分别事识薰习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净法薰习中,妄心薰习二义之一。与“意薰习”相对称。谓凡夫及二乘人等,不觉阿黎耶本识,不知唯识无境,执着外界实有境界,于分别事识之中,厌离生死之苦,发心企求无上之道。(参阅“四薰习”1848、“薰习”6612)

佛学大词典 【23】分别相似过类

  因明用语。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过类之第三。即于因明对论之中,敌者(问难者)为破立者(立论者)所立之量(论式),于立论者之同喻(由正面来说明之例证)强以物性之种种差别为攻击非难之词所犯之过失。如胜论师立“声为无常(宗,命题),以声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因,理由)”之论式,以“瓶”等为同喻,以“虚空”等为异喻(由反面来说明之例证);声论师则相对立一“声为常(宗),以声不可烧、不可见故(因)”之论式,以“虚空”等为同喻,以“瓶”等为异喻,并在立者之同喻“瓶”等,作种种物性之差别分析,即以瓶之可烧性、可见性及声之不可烧性、不可见性等之差别义,而谓“若可烧、可见为无常,则不可烧、不可见为常”,并以不可烧、不可见之义通于无常之心、心所与常住之虚空,强说对方违犯“不定”之过,然实为敌者自己违犯此分别相似之过。此过相当于如实论道难品所说颠倒难中第三之“长相难”。

  因明正理门论本(大三二·四上):“分别差别名分别者,前说示现等故,今说分别差别故,应知分别同法差别,谓如前说瓶为同法,于彼同法有可烧等差别义故,是则瓶应无常非声,声应是常不可烧等,有差别故,由此分别颠倒所立,是故说名分别相似。”[因明论疏瑞源记卷八、因明论理概论(法峰)](参阅“十四过类”  415、“因明”2276)

佛学大词典 【24】分别智陀罗尼

  又作分别知陀罗尼、分别陀罗尼。为大智度论所说三陀罗尼之一。陀罗尼,谓能总持而不忘失之念慧之力。悉知一切众生及诸法之大小好丑等差别之念慧力,称为分别智陀罗尼。[大智度论卷五]

佛学大词典 【25】分别智相应染

  为大乘起信论所说六染心之一。相当于六粗中之智相。依境界而起智,能分别世间、出世间之法,故称分别智。此智与心王相应而能染污清净心性,故称相应染。为俱生起之微细法执,菩萨于第七地之位断之。[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起信论疏卷上]

佛学大词典 【26】离二边分别

  又作息二边分别止、息二边止。天台宗针对空、假、中三观所立三种止行之一。离二边分别止,乃对中观而立,谓不分别有无、迷悟等二边之相。(参阅“三止”535)

佛学大词典 【27】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即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有二种禅相,据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载,即:(一)辨邪伪禅发相,指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此等邪伪之相,与禅俱发,心若爱着,即与鬼法相应,多失心颠狂,故修禅定者,于此诸相应一心寂静,辨其邪伪,知为虚诳,不爱不着,则自然灭谢。(二)辨真正禅发相,指修禅之人,于禅定中,端心正念,离诸昏散,但觉身心安稳,泯然虚豁,空明清净,寂静无为,而与正定相应,如前所说一切邪伪之相,了无所见。  

佛学大词典 【28】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金刚顶三十七尊分别圣位法门、金刚顶分别圣位经、分别圣位经、圣位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阐明密教金刚界五佛、四波罗蜜、十六大菩萨、四摄、内外四供养等三十七尊的尊位出现之相。卷首有序,然无作者名,本文中先述真言陀罗尼宗之大意,次叙释尊与毗卢遮那佛之说法得益不同。本经最终显示,金刚界曼荼罗之三十七尊还原于本法身,此本法身为窣堵波法界,流遍十方法界。此经宋、元二藏缺之,唯高丽藏、明藏收存。[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

佛学大词典中的【28】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