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37 條與「十二因緣」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十二因緣

  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種因緣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緣、十二支緣起、十二因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生、十二緣門、十二因生。即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經所說根本佛教之基本教義,即:無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識(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處(梵s!ad!  -a^yatana  )、觸(梵spars/a  )、受(梵vedana^  )、愛(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據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載,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爲此大苦陰緣。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爲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經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語,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故說無常、苦、無我。  

  在阿含經典中,除十二緣起說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緣起說,廣義而言,彼等皆含攝于十二緣起說中。又雜阿含經卷十二謂,緣起法乃永恒不變之真理,佛觀察此真理而開悟,並爲衆生開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價值與意義方面觀察十二緣起之意義,則指人類生存之苦惱如何成立(流轉門),又如何滅除苦惱而至證悟(還滅門)。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識(精神之主體)之活動開始,識之活動成爲生活經驗(行),複由活動之蓄積形成識之內容。然識之活動乃識透過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接觸認識之對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觀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識以無明(對佛教真理無自覺)爲內相,以渴愛(求無厭之我欲)爲外相,渴愛即識之根本相,且發展而取一切爲我,成爲我執(取),故由此染汙識之活動所薰習之識,必應經驗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間苦、無常苦。反之,聖者因滅無明及渴愛,故人間苦亦滅。  

  (二)對十二緣起,俱舍論卷九舉出如下四種解釋:(1)刹那緣起,即一刹那間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貪心而起殺生之瞬間,在彼時刹那間心中充滿愚癡、無明,故有行殺之意願産生。(2)連縛緣起,即此十二支連續不斷,形成前因後果之關系。(3)分位緣起,例如叁世兩重因果之解釋,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轉之過程及其狀態。(4)遠續緣起,指十二支之連續緣起可遠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說(叁世兩重因果),即無明與行是于過去世起煩惱造業時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蘊)而言。依此過去世之二因,心識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爲識;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後,六根未備之分位爲名色;胎內六根具足之分位爲六處;出胎後但有接觸感覺以至二、叁歲爲止,其分位爲觸;四、

五歲至十四、五歲間感受性極勝,分位爲受;以上從識至受,稱爲現在世之五果。  

  其後,愛欲強烈之十六、十七歲以後爲愛;貪著心勝之叁十歲以後爲取;如此造業之分位爲有;以上叁者,稱爲現在世之叁因。由此因感生未來世之分位爲生;此後至死爲老死,以上二者屬未來世之二果。類此,分爲過現未叁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

謂叁世兩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攝惑、業,果即是苦,故十二緣起攝于惑業苦之叁道,而因果不斷,無始無終。經部不贊同有部之說,主張無明絕非單指過去之無智,亦非指五蘊而言。  

  (叁)據成唯識論卷八所載,無明至有爲因,生、老死爲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與果必須異世,從而立二世一重因果。無明與行兩支系由識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爲能引支,五支爲所引支,此七支亦總稱牽引因。以愛、取、有叁支爲因,能生未來之生與老死兩支,故叁支稱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稱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臺宗立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等四種十二因緣,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圓教稱十二因緣爲佛性,即表示依緣而生之現象無非是中道之理。  

  觀十二緣起,與四谛觀同爲佛教重要之觀法,據傳釋尊因觀此而開悟證果。據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四,依無明而行等順次觀迷之生起者,稱爲雜染順觀;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滅道四谛,從老死逆次觀迷之生起者,稱爲雜染逆觀。由無明滅則行滅等順次觀悟之現成者,稱爲清淨順觀;由老死滅而生滅等逆次觀悟之現成者,稱爲清淨逆觀。

  據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四所說,觀迷生起之流轉門系除無明、行外之十支,觀悟現成之還滅門則系觀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轉門爲順觀,還滅門稱爲逆觀,至今仍采此說。且天臺宗指出,依叁世兩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叁種十二因緣觀,各依序可破斷見(包含常見)、著我見、性實見等叁種見解。[中阿含經卷十涅槃經、卷二十四大因經、增一阿含經卷叁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華玄義卷二、法界次第初門卷中]

佛學大詞典 【2】十二因緣

  全一卷。吳·支謙譯。敘述十二因緣之經,爲研究十二因緣之重要資料。又稱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聞城十二因緣經、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思惟十二因緣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本經與緣起聖道經雖爲同本異譯,惟本經僅敘述十二因緣,後者更述及八正道。閱本經者須注意以下之順序:(一)由念老死依何因緣,次第求到識,即老死、生、有、受、愛、痛樂、六入、名相、識。(二)由老死滅盡依序以至癡。[曆代叁寶紀卷五、大唐內典錄卷二、古今譯經圖紀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二、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叁]  

佛學大詞典 【3】十二因緣

  全一卷。淨意造,後魏菩提流支譯。乃釋十二因緣法之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本論初出頌六偈半,次以問答體之長行釋十二因緣法。

佛學大詞典 【4】十二因緣異名

  指十二因緣之諸異稱。(一)又作十二重城。五苦章句經(大一七·五四四中):“一切衆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以叁重棘籬籬之。”以十二重城譬十二因緣,衆生依十二因緣,涉叁世而輪回六道,猶有十二重城圍之,故稱之。  

  (二)又作十二率連。出自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以叁世系續,故稱率連。  

  (叁)又作十二輪。出自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叁之叁。十二因緣輾轉不窮,猶如車輪,故稱之。  

佛學大詞典 【5】四種十二因緣

  佛陀所證悟的根本道理之一爲因緣法,即認爲一切有爲法皆有生滅變化(宇宙自然界)或生死苦樂(人生命運)之現象,其中之生死苦樂現象,順次推究,含有十二種相依相關生起之因果關系,稱爲十二因緣,大小乘經論皆有詳備之闡論,然所作解釋,時有出入,如俱舍論卷九即舉出四種解釋。即:(一)刹那(梵ks!an!ika  )緣起,謂于每一刹那間皆具足十二支。如由貪而行殺,其間之過程如下:先起貪欲心,貪是“無明”;思欲行殺,思是“行”;了別所殺之人及其境界,即是“識”;識俱色、想、行叁蘊,總稱“名色”;名色所住之法,即是“六處”;六處是根,根、識、境和合,即是“觸”;領觸即是“受”;行殺之貪心即是“愛”;與貪相應之諸煩惱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語二業,即是“有”;如是諸法並起,即是“生”;其法熟變滅壞,即是“老死”。于刹那間完具十二支,故稱刹那十二因緣。(二)連縛(梵sam!bandhika  )緣起,謂十二支因果系連續生起,無有間隙,而具有前因後果之關系。(叁)分位(梵a^vasthika  )緣起,十二支中所各具之五蘊皆分位假立,故稱分位。此系依據胎生學之解釋,說明有情在叁世之中,其生死流轉過程,一一分位之形態。(四)遠續(梵pra^kars!ika  )緣起,謂依“順後受”及“不定受業”,前記分位之五蘊皆可隔越多生多世,且從無始以來即懸遠相續。如百劫以前之“無明”招感今世之“識”,又今世之“有”亦將經過多劫之後而招感未來之“生”、“死”等。又上記四說之中,說一切有部力主第叁說,而成爲部派佛教時代緣起教法之重要思想。[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叁、卷二十四、俱舍論光記卷九](參閱“十二因緣”337)

佛學大詞典 【6】叁人觀十二因緣

  據北本涅槃經卷四十載,通教聲聞、緣覺、菩薩雖同觀十二因緣,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故有叁種之異:(一)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謂聲聞之人以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證真空之理。(二)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謂緣覺之人亦以體空之智,初觀十二因緣生,次觀十二因緣滅,觀此生滅,即悟非生非滅,破見、思之惑,更能漸除習氣。以其能觀之智稍勝于聲聞,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叁)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謂菩薩亦用體空之智,觀十二因緣之生滅,了悟非生非滅,頓斷見、思之惑及其習氣。以其能觀之智複勝于緣覺,故所證真空之理最深。(參閱“十二因緣”337)

佛學大詞典 【7】十二因緣與四谛

  若依生觀、順觀二者,則十二因緣爲苦、集之二谛,即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爲集谛,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等七支爲苦谛。若依生、滅二觀與順、逆二觀,則生、順二觀爲苦、集之二谛,滅、逆二觀爲滅、道之二谛。  

佛學大詞典 【8】樹下思十二因緣

  全一卷。叁國吳·支謙譯。又稱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聞城十二因緣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爲緣起聖道經之異譯,然無列舉八聖道之部分,僅記載十二因緣。

佛学大词典中的【8】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