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37 条与“十二因缘”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十二因缘

  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于十二缘起说中。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二)对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造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四、

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在世之五果。  

  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爱;贪着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取;如此造业之分位为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为生;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类此,分为过现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

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摄惑、业,果即是苦,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三)据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至有为因,生、老死为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与果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与行两支系由识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为能引支,五支为所引支,此七支亦总称牵引因。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称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之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中阿含经卷十涅槃经、卷二十四大因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华玄义卷二、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佛学大词典 【2】十二因缘

  全一卷。吴·支谦译。叙述十二因缘之经,为研究十二因缘之重要资料。又称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闻城十二因缘经、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思惟十二因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与缘起圣道经虽为同本异译,惟本经仅叙述十二因缘,后者更述及八正道。阅本经者须注意以下之顺序:(一)由念老死依何因缘,次第求到识,即老死、生、有、受、爱、痛乐、六入、名相、识。(二)由老死灭尽依序以至痴。[历代三宝纪卷五、大唐内典录卷二、古今译经图纪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二、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三]  

佛学大词典 【3】十二因缘

  全一卷。净意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乃释十二因缘法之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初出颂六偈半,次以问答体之长行释十二因缘法。

佛学大词典 【4】十二因缘异名

  指十二因缘之诸异称。(一)又作十二重城。五苦章句经(大一七·五四四中):“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以十二重城譬十二因缘,众生依十二因缘,涉三世而轮回六道,犹有十二重城围之,故称之。  

  (二)又作十二率连。出自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以三世系续,故称率连。  

  (三)又作十二轮。出自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三。十二因缘辗转不穷,犹如车轮,故称之。  

佛学大词典 【5】四种十二因缘

  佛陀所证悟的根本道理之一为因缘法,即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有生灭变化(宇宙自然界)或生死苦乐(人生命运)之现象,其中之生死苦乐现象,顺次推究,含有十二种相依相关生起之因果关系,称为十二因缘,大小乘经论皆有详备之阐论,然所作解释,时有出入,如俱舍论卷九即举出四种解释。即:(一)刹那(梵ks!an!ika  )缘起,谓于每一刹那间皆具足十二支。如由贪而行杀,其间之过程如下:先起贪欲心,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境界,即是“识”;识俱色、想、行三蕴,总称“名色”;名色所住之法,即是“六处”;六处是根,根、识、境和合,即是“触”;领触即是“受”;行杀之贪心即是“爱”;与贪相应之诸烦恼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语二业,即是“有”;如是诸法并起,即是“生”;其法熟变灭坏,即是“老死”。于刹那间完具十二支,故称刹那十二因缘。(二)连缚(梵sam!bandhika  )缘起,谓十二支因果系连续生起,无有间隙,而具有前因后果之关系。(三)分位(梵a^vasthika  )缘起,十二支中所各具之五蕴皆分位假立,故称分位。此系依据胎生学之解释,说明有情在三世之中,其生死流转过程,一一分位之形态。(四)远续(梵pra^kars!ika  )缘起,谓依“顺后受”及“不定受业”,前记分位之五蕴皆可隔越多生多世,且从无始以来即悬远相续。如百劫以前之“无明”招感今世之“识”,又今世之“有”亦将经过多劫之后而招感未来之“生”、“死”等。又上记四说之中,说一切有部力主第三说,而成为部派佛教时代缘起教法之重要思想。[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论光记卷九](参阅“十二因缘”337)

佛学大词典 【6】三人观十二因缘

  据北本涅槃经卷四十载,通教声闻、缘觉、菩萨虽同观十二因缘,然随智浅深,法成高下,故有三种之异:(一)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以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证真空之理。(二)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亦以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渐除习气。以其能观之智稍胜于声闻,故所证真空之理亦深。(三)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谓菩萨亦用体空之智,观十二因缘之生灭,了悟非生非灭,顿断见、思之惑及其习气。以其能观之智复胜于缘觉,故所证真空之理最深。(参阅“十二因缘”337)

佛学大词典 【7】十二因缘与四谛

  若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为集谛,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等七支为苦谛。若依生、灭二观与顺、逆二观,则生、顺二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灭、道之二谛。  

佛学大词典 【8】树下思十二因缘

  全一卷。三国吴·支谦译。又称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闻城十二因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为缘起圣道经之异译,然无列举八圣道之部分,仅记载十二因缘。

佛学大词典中的【8】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