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11 條與「叁惑」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叁惑

  (一)又作叁障。天臺宗就界內、界外之惑所分之見思、塵沙、無明等叁惑。  (一)見思惑,見惑與思惑之並稱。見惑,乃意根對法塵所起之諸邪見。即迷于推度叁世道理之煩惱;思惑,乃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之想著。即迷于現在事理之煩惱。此見思惑爲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所共斷,故稱通惑。由此招感叁界之生死,故爲界內之惑,須以空觀對治之。(二)塵沙惑,迷于界內外恒沙塵數之法所起之惑障,稱爲塵沙惑。菩薩斷除見思惑後,易著于空觀,而未能進一步了知衆生之塵沙惑,及對治教化之方法,故此惑又稱著空惑,能妨礙菩薩出假利生,化度衆生。又此惑爲菩薩所斷,故又稱別惑,通于界內外,須以假觀破之。(叁)無明惑,于一切法無所明了,故稱無明。即迷于中道第一義谛之煩惱。此惑乃業識之種子、煩惱之根本,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屬界外之惑,唯在大乘菩薩,定慧雙修,萬行具足,方斷此惑,故又稱別惑。須以中觀破之。

  若論斷位,則別圓二教不同。依別教之說,十信位能伏住見思惑,初住能斷除見惑,七住能斷盡思惑,八、九、十住能斷除界內之塵沙惑,十行斷界外之塵沙惑,十回向能伏住無明惑,初地以後至妙覺位能斷除十二品之無明惑。依圓教之說,五品弟子位能伏住五住地之煩惱,十信中之初信位能斷除見惑,七信位能斷盡思惑,八、九、十信能斷除界內外之塵沙惑,初住以後至妙覺位能斷除四十二品之無明惑。實則叁惑原系一惑之粗細分,惑體無別,其粗者稱爲見思,細者稱爲無明,介于其間者稱爲塵沙,是故,所謂斷舍,當無前後異時之別。又若以叁惑對配二障,則見思惑相當于煩惱障,塵沙惑、無明惑相當于所知障。[摩诃止觀卷四上、卷六上、法華經玄義卷五上、法華玄義釋簽卷叁下、卷四下、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叁、卷七之四、四教義卷一、四念處卷四]

  (二)爲叁毒之異稱,即貪欲、嗔恚、愚癡等叁種根本之迷惑。

佛學大詞典 【2】一心叁惑

  又作同體叁惑。叁惑又作叁障,天臺宗將煩惱分爲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叁種,此叁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然本體實爲一。因于一心之中,具有此叁惑,故須修叁觀以斷叁惑。此叁惑即:(一)見思惑,指迷于叁世之道理(見惑),與迷于現在之事象(思惑),兩者並稱見思惑。因能招感叁界生死之果報,故屬界內惑;又以其通于聲聞、緣覺、菩薩叁者所斷之惑,故又稱通惑。此惑可用空觀來加以斷除。(二)塵沙惑,比喻我人之惑障有若塵沙之多,故稱塵沙惑。菩薩應知十法界衆生具有無邊之惑障,及對治衆生惑障之無量的教法,然因菩薩以空觀破除見思惑,而易執著于空理,以致未能進一步了知衆生無邊之差別相,故此類塵沙惑又稱著空惑。又因此惑僅爲救度衆生之菩薩所特有,故又稱別惑。此惑共通于界內、界外,可用假觀來對治。(叁)無明惑,乃昧于“萬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煩惱,故屬界外之惑障。上述之別惑可由假觀對治之,而此惑則可由中觀斷除。蓋將以上叁惑次第由叁觀分別斷除,系別教之說法。若以天臺圓教而言,叁惑既爲一體,僅須以一心叁觀之法門對治即可,而無須次第分別破除。[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

佛学大词典中的【2】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