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229 条与“和尚”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和尚

梵语upa^dhya^ya,巴利语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又作和上、和阇、和社、殟社、鹘社、乌社。音译为邬波驮耶、优婆陀诃、郁波第耶夜。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  pwa^jjhaw  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沙弥、沙弥尼之出家受戒法,应求二师,一为和上,一为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意即舍本生之父母而求出家之父母。在西藏喇嘛教之四种阶位中,以和尚为最上之第四位,其权力仅次于达赖喇嘛与班禅喇嘛,住持诸大寺。日本佛教僧官阶位中,有大和尚位、和尚位等称呼,后则转为对高僧之尊称。[四分律卷三十三、卷三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宋高僧传卷三、玄应音义卷八、翻译名义集卷四、慧琳音义卷十三、禅林象器笺称呼门]

佛学大词典 【2】布袋和尚

  五代梁时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有偈曰(大五一·四三四中):“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可为其一生之写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梁贞明二年(916)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大五一·四三四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入寂。其后,有人于他州见师负布袋而行。世人以其为弥勒之化现,江浙之地多画其像流传

之。宋画遗品今唯存梁楷之布袋图。又传至日本后,成为七福神之一,民间多祭祀之。[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五、释氏稽古略卷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九七九]

佛学大词典 【3】长耳和尚

  (?~950)五代僧。泉州(福建晋江)人,俗姓陈。法号行修,世称长耳和尚。相貌奇伟,长耳垂肩。幼时入北岩院(或谓入金陵之瓦官寺)出家,十三岁剃发,登长乐府(福建闽侯)戒坛受上品律仪。十八岁,参谒雪峰义存,得其心印,此后常现驯服猛兽等灵异。

  天成二年(927)入浙中(浙江),诸方皆来归依,遂于西关之高峰结庵,受教者益众,且扩建庵堂,称为“杭州耳相院”。吴越王曾问永明禅师,当代是否有真僧,永明推举长耳和尚,谓系定光佛之应身。广顺元年示寂,世寿不详,亦有谓寂于乾祐三年(950)。敕赐号“宗慧大师”。[宋高僧传卷三十、佛祖纲目卷三十四、六学僧传卷八、增订佛祖道影卷四(虚云)]

佛学大词典 【4】船子和尚

  唐代禅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名德诚。随侍药山惟俨三十年,为其法嗣。尝至浙江华亭,泛小舟随缘接化往来之人,世称船子和尚。传法予夹山善会禅师后,自覆舟而逝。有关师传法夹山善会之因缘,禅林中称为“船子得鳞”。鳞,指有金色鳞之鱼,比喻众中之大力者。师虽得药山之法,然以性好山水,而致日久仍无嗣法之弟子以报师恩,后因道吾而得夹山善会,善会并从师之问答教示而得开悟,后蒙印可,成为嗣法弟子。[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释氏稽古略卷三]

佛学大词典 【5】和尚

  位于辽东半岛金州平野之东侧。旧称大黑山。隋炀帝于大业十年(614)第三次远征高句丽,在沙卑城(又称卑沙城)破敌;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张亮所攻略之地亦为沙卑城。此沙卑城即在大和尚山上。据全辽志卷四载,金州东十五里有大黑山,山顶有古城址,四面皆绝壁,仅有西门可登,此城即沙卑城。另据方舆全国总说载,大和尚山为风光明媚之地,山腹有响水寺、朝阳寺观音阁、胜水寺、石鼓寺等。[辽史卷三十八、满州旧迹志卷上、满州の史迹(村田治郎)]

佛学大词典 【6】大珠和尚

  即唐代沙门慧海。俗姓朱。从越州大云寺道智法师受业,后至江西参访马祖道一,六年大悟,归越州。尝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马祖道一评曰“大珠圆明”,世人遂称之大珠和尚。[景德传灯录卷六、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参阅“慧海”6040)

佛学大词典 【7】付衣和尚

  据明代法藏所辑之弘戒法仪卷上载,于传戒之际,以法衣袈裟付嘱受戒者之戒师,称为付衣和尚。若以坐具付嘱者,则称为付具和尚。

佛学大词典 【8】过海和尚

  即唐代僧鉴真。据唐国史补载,天宝末年,扬州僧鉴真前往日本大演教化,经黑海、蛇山,其门人称之为过海和尚。(参阅“鉴真”6907)

佛学大词典 【9】鹊巢和尚

  (741~824)即唐代牛头宗之道林禅师。杭州富阳人,俗姓潘(一说翁)。师尝见秦望山有长松盘曲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称为鸟窠禅师;其侧有鹊构巢,故有“鹊巢和尚”之称。(参阅“鸟窠道林”4844)

佛学大词典 【10】雪庵和尚

  (一)(1117~1200)宋代临济宗僧。俗姓郑,永嘉(浙江)楠溪人。号雪庵。法名从瑾。拜谒心闻昙贲有所省悟,并嗣其法。历住江苏灵岩寺、浙江天童山。庆元六年示寂,世寿八十四。全身葬于心闻之塔左侧。有雪庵从瑾禅师颂古集一卷行世。[增续传灯录卷一、续灯存稿卷一]

  (二)明代僧。名暨,不知其姓。靖难初,落发为僧,走避重庆,有隐士杜景贤,知师非同常人,与之交游,往来白龙诸山。山旁有松柏滩,筑寺居之,朝夕诵经山中,人不知书,以为诵佛经,不知其诵乃易乾卦。[雪庵和尚传(吾学)]

佛学大词典 【11】一休和尚

  (1394~1481)日本临济宗奇僧。法名宗纯,字一休。号狂云子,初名周建。好咏狂歌,不拘威仪,又善书画。相传为日本后小松天皇之子嗣。六岁出家,初于建仁寺习诗文,后至近江(滋贺县)坚田之华叟宗昙处参学,承其印可。其后放旷漫游,行止无定。所至广交各阶层人士,奇行为时人所周知。师致力于改革当时孤立之禅风,使趋向大众化。八十一岁时嗣法为大德寺之第四十七世,致力振兴该寺,并将茶道引入寺院,形成与其他禅寺不同之寺风。于日本文明十三年入寂,享寿八十八。后人集其诗集为狂云集,此外,另有佛鬼军、一休法语等书行世。

佛学大词典 【12】大天寿和尚

  唐代僧。又称安寿大和尚。据藏文史籍载,师曾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即弃宗弄赞王)迎请赴藏,与藏族译师吞米桑布札、达摩廓霞、拉垄金刚祥、印度学僧孤萨惹论师等共译佛经。所译经论不详。

佛学大词典 【13】彻翁和尚语录

  凡二卷。日本临济宗僧彻翁义亨(1295~1369)撰,禅兴编。日本宽文九年(1669)重刊。又作彻翁国师语录、彻翁录、灵山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上卷辑录安养寺语录、大德寺语录,下卷辑录德禅寺示众法语、佛祖赞、小佛事、下火、升座语、室中垂示问答代语、勘辨、偈颂、颂古等,卷末附录彻翁和尚行状一篇。

佛学大词典 【14】景川和尚语录

  凡二卷。全称本如实性禅师景川和尚语录。又作景川录、大龟录。日本临济宗僧景川宗隆(1425~1500)撰,古文校正,日本宝历八年(1758)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辑录景川宗隆于兴云寺、大德寺、妙心寺、瑞泉寺、龙安寺等十三会之开堂、上堂、小参、示众、拈香法语,以及偈颂、道号、真赞、佛事、送亡、行状、附录等。

佛学大词典 【15】绝海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称绝海国师语录、绝海录。日僧绝海中津(1336~1405)撰,俊承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辑录明僧道联所撰之序说B惠林寺语、承天寺语、偈颂、真赞、自赞、佛智广照净印翊圣国师年谱等。

佛学大词典 【16】密庵和尚语录

  全一卷(或作二卷)。又作密庵咸杰禅师语录、密庵录。宋代僧密庵咸杰(1118~1186)撰,松源崇岳、笑庵了悟等编。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编录乾明禅院、太平兴国禅寺、华藏禅寺、天童景德禅寺等七会之语录,及小参、普说、颂赞、偈颂、法语、塔铭等。卷首有张镃之序文。  

佛学大词典 【17】如净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作天童如净禅师语录。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净(1163~1228)撰,文素、妙宗、唯敬等编。理宗绍定二年(1229)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收录如净于建康府清凉寺、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明州瑞岩寺与天童景德寺之上堂法语,以及小参、普说、法语、颂古、赞佛祖、自赞、小佛事、偈颂等。

  如净为曹洞宗颇具代表性之宗师,其法嗣道元系日本曹洞宗之宗祖,故由本语录可了解如净在中、日曹洞宗史上之重要地位。又如净之法嗣义远,将如净和尚语录所未刊之天童上堂法语二十则辑为一卷,称为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又称天童遗落录,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佛学大词典 【18】神会和尚遗集

  全一册。全称胡适校敦煌唐写本神会和尚遗集。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亚东图书馆刊行。内分四卷,另有跋四首、神会传一篇,及附录一卷(即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之神会语录三则)。系胡适自敦煌稿卷中发掘有关神会和尚之各种资料,加以并比校勘,另又与其他传世之典籍如景德传灯录、高僧传等,相互补订,并附有对神会思想、行止与著作之论述,及其作品之勘误。所收录之敦煌写本包括:神会语录第一残卷(伯希和第三○四七号前半)、神会语录第二残卷(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伯希和第三○四七号后半)、神会语录第三残卷(伯希和第三四八八号)顿悟无生般若颂残卷(史坦因第四六八号)。一九四九年,法国学者葛内特(Jacques  M.  Gernet)出版本书之法译本,订正本书六十余处,并附有对全书语句之典据,及人名、地名等之考证。

  民国五十七年,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重新刊行胡适校敦煌唐写本神会和尚遗集一册,系增辑十九年版以后有关之原始资料及研究论文两篇:“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神会和尚语录的第三个敦煌写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刘澄集””。

  新校敦煌本之原始资料有: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伯希和第二○四五号之第二件)、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伯希和第二○四五号之第一件)、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史坦因第六五五七号),以及五章“五更转”等。

  两篇论文之要点:(一)“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一篇,系胡适以日人铃木大拙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发现之“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敦煌本,与伯希和第二○四五号第二件,互相校对而定之稿,为神会阐论“无念”禅旨之语,胡适并以坛语与六祖坛经之文字思想十分接近,而主张坛经出自神会之手。(二)“坛语”之后的“南宗定邪正五更转”歌五章,及五言律诗一首,胡适认为是神会之作,故附录之。  (三)又以铃木大拙所摄之伯希和第二○四五号照片,与“十九年版”内之伯希和第三○四七号、三四八八号两种抄本合并,补全“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指出此论系神会为南宗争取禅门正统地位而作,因而考订此论发表于开元二十年(732)滑台大云寺之无遮大会,且此论在当时流传极广。(四)复以日人矢吹庆辉所辑“鸣沙余韵”内影印之史坦因第二九六号,与已有之史坦因第四六八号,补全“顿悟无生般若颂”(又称“荷泽大师显宗记”)。(五)又由于日人入矢义高发现史坦因第六五五七号,即与原有之伯希和第三○四七号合并,完成“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一卷(又称“南宗荷泽禅师问答杂征”),并假设此卷即“荷泽和尚禅要”一卷。

佛学大词典 【19】虚堂和尚语录

凡十卷。又称虚堂智愚禅师语录、虚堂禅师语录、虚堂录、虚堂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为临济宗之重要语录。集录临济宗杨岐派虚堂智愚之法语、偈颂、诗文。前七卷于虚堂在世时,其门人已刊行,后三卷则为宋代咸淳五年(1269),妙源所辑集刊行。

佛学大词典 【20】雪江和尚语录

  全一卷。日本临济宗僧雪江宗深(1408~1486)撰,禅悦编。又称佛日真照禅师雪江和尚语录、雪江录、佛日真照禅师语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编录大德寺语、瑞泉寺语、龙安寺语、龙兴寺语、升座、立地、秉炬、像赞、自赞、法语、偈颂、字说、行状、附录等。

佛学大词典 【21】义堂和尚语录

  凡四卷。又作义堂录、空华录。日本临济宗僧义堂周信(1325~  1388)撰,中圆、中季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编集海云山善福禅寺语录、瑞龙山太平兴国南禅寺语录、升座、拈香、小佛事、道号、佛祖赞等,及无著道忠之序。  

佛学大词典 【22】义云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作义云语录。日僧永平义云撰,圆宗、即门等编。本录与永平道元之学道用心集同为日本曹洞宗典籍刊行之嚆矢。卷上收录杭州灵隐山独孤淳朋之赞、宝庆寺与永平寺之上堂语、小参、法语、偈颂等,卷下为拾遗,包括永平寺语、正法眼藏品目颂、义云和尚传等。

佛学大词典 【23】月舟和尚遗录

  凡二卷。略称月舟录。日僧曹源滴水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日本曹洞宗僧月舟宗胡(1618~1696)以平日之随缘法语转录为文字者皆不得留存,盖恐门人堕入文字禅。其侍者滴水等窃记其言,辑为本录。内容包括上堂、对机、小佛事、真赞、偈颂等,卷末并附月舟行状一篇。

佛学大词典 【24】中峰和尚广录

  凡三十卷。元代慈寂编。全名为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乃元代特赐天目山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中峰明本(1263~1323)之语要,由参学门人北庭慈寂等人所集。收录示众、小参、山房夜话、信心铭辟义解、楞严征心辩见或问、别传觉心、金刚般若略义、幻住家训、拟寒山诗、东语西话、杂着、偈颂等。中峰并广泛引用各经典要旨及诸宗师之话头,例如华严、法华、圆觉、维摩、楞伽,以及达磨、慧能、临济、黄檗、百丈、沩山、洞山等,融合诸说而主张禅净习合、教禅一致,故世人有“佛法中兴本中峰”之赞。

  本书之编次,依卍藏所收,卷首有文宗元统二年(1334)正月之大普庆寺善达密的理所上表之“进天目中峰和尚广录表”,表中述叙中峰明本之信心铭辟义解、楞严征心辩见或问、金刚般若略义等着集录之经过,并加重编而题名为“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另有日本所刊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又称中峰和尚杂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载录中峰和尚广录所未记之示众、法语、偈颂、头陀苦行歌、托钵歌等,然未载明撰者,仅由卷末所附录日僧此山玄渊之题跋推测,本录约成书于日本后樱町天皇明和六年(1769)。[禅籍目录、禅学思想史下(忽滑谷快天)、禅宗编年史(白石芳留)]

佛学大词典 【25】竺仙和尚语录

凡四卷。又作竺仙禅师语录、竺仙录。元代僧竺仙梵仙(1292~1348)撰,裔尧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系竺仙在日本弘法时之语录集。编集净妙寺、南禅寺、真如寺、建长寺、净智寺、无量寿寺语录,以及法语、偈颂、赞语、行  集道道记、塔铭等,卷下之下附录天柱集一卷。

佛学大词典 【26】佛照光和尚语要

  全一卷。宋代临济宗僧拙庵德光(1121~1203)撰,理宗嘉熙二年(1238)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续古尊宿语要卷五。摘录上堂语、小参、拈古、赞、偈颂、自赞等,然不知出自何种语录。

佛学大词典 【27】苦瓜和尚画语录

  又作画谱。明末道济(石涛)撰。全书共十八章,凡五千余言,言简意赅,对国画之理论,发前人所未发。然因道济学问渊博,才思活泼,于儒释道三家之经典术语得心应手,拈之即来,创造了许多属于他个人之独特语汇,故历来都评之为晦涩难解。

佛学大词典 【28】清拙和尚禅居集

  凡二卷。宋末禅僧清拙正澄撰,永錤编。略称禅居集。禅居为正澄隐居日本建仁寺之庵名。本书以正澄渡日前之述作为前篇,渡日后之诸作搜集为一篇,以杂着之名纳于卷末。内容分为:诸体混、佛祖赞、自赞、小佛事、题跋、铭、记、序,字说、疏、祭文等。

佛学大词典 【29】永平元和尚颂古

  全一卷。略作永平颂古。日本曹洞宗祖永平道元(1200~1253  )撰,诠慧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系自永平广录卷九,抄录颂古部分另行刊印。内容包括世尊妙心付属、佛言三界唯心、尊者宝珠明鉴、初祖九年面壁,至香严千尺悬崖、宏智失钱遭罪、二祖心不可得、真歇豁然契悟等,计九十则,一○二首颂。

佛学大词典 【30】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全一卷。宋代临济宗僧琅琊慧觉撰,门人元聚集,明永乐年间(1403~1424)刊行。全称滁州琅琊山觉和尚语录。又作琅琊觉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六。辑录慧觉之示众、上堂、小参、拈古等语。

佛学大词典 【31】西源特芳和尚语录

  凡三卷。日僧特芳禅杰(1419~1506)撰,宗怡重编。又称西源和尚语录、特芳和尚语录、西源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内容收录大德寺语录、瑞泉寺语录、垂语、铭、像赞、偈颂、道号、疏、拾遗、敕书、传、祭文,及于各类佛事中所说之法语等。

佛学大词典 【32】盐山拔队和尚语录

  凡六卷。日本临济宗僧拔队得胜(1326~1387)撰,明道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又作盐山向岳拔队和尚语录、拔队禅师语录、拔队录、慧光大圆禅师语录、盐山录。辑录“盐山和泥合水集”未收录之拈香佛事、小佛事、秉炬、掩土佛事、法语、偈颂、真赞、问答、垂示、遗诫、行录等。

佛学大词典 【33】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全一卷。宋代僧保宁仁勇、白云守端等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集录杨岐宗之开祖杨岐方会之语要、偈颂等之作。内容分五篇,依次为江宁府保宁禅院嗣法小师仁勇所编之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舒州白云峰嗣法小师守端所编之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潭州道吾真禅师语要、勘辨(记某师试一僧之事)、偈颂(收录沩山水牯牛以下九首及三妙三诀颂)。本书恐系自古尊宿语录卷十九别出者。此外另有杨岐方会和尚后录(一卷,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包括潭州兴化禅寺入院开堂以下上堂约三十条、勘辨七条及自术真赞,恐系自宋代师明所集续古尊宿语要别出者。

佛学大词典 【34】永源寂室和尚语录

  凡二卷。又作寂室录、圆应禅师语录、圆应录。日本临济宗僧寂室元光(1290~1367)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册。辑录偈颂、佛祖赞、小佛事、说  、书简、法语、遗诫、遗偈、江州永源寺开山圆应禅师行状等。

佛学大词典中的【34】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