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229 條與「和尚」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和尚

梵語upa^dhya^ya,巴利語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又作和上、和阇、和社、殟社、鹘社、烏社。音譯爲邬波馱耶、優婆陀诃、郁波第耶夜。意譯親教師、力生、近誦、依學、大衆之師。和尚爲受戒者之師表,故華嚴、天臺、淨土等宗皆稱爲戒和尚。後世沿用爲弟子對師父之尊稱。然和尚一語乃西域語之轉訛,如龜茲語  pwa^jjhaw  等之誤轉。亦有謂印度古稱“吾師”爲烏社,于阗等地則稱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語即由此轉訛而來。又鸠摩羅什譯此語爲力生,意指弟子依師而生道力。

  據大智度論卷十叁載,沙彌、沙彌尼之出家受戒法,應求二師,一爲和上,一爲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意即舍本生之父母而求出家之父母。在西藏喇嘛教之四種階位中,以和尚爲最上之第四位,其權力僅次于達賴喇嘛與班禅喇嘛,住持諸大寺。日本佛教僧官階位中,有大和尚位、和尚位等稱呼,後則轉爲對高僧之尊稱。[四分律卷叁十叁、卷叁十九、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宋高僧傳卷叁、玄應音義卷八、翻譯名義集卷四、慧琳音義卷十叁、禅林象器箋稱呼門]

佛學大詞典 【2】布袋和尚

  五代梁時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謂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爲彌勒菩薩之應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見物則乞,故人稱布袋和尚。有偈曰(大五一·四叁四中):“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可爲其一生之寫照。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載,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于囊中,時人稱爲長汀子布袋師。師能示人吉凶,頗能預知時雨。梁貞明二年(916)叁月,師將示寂,于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大五一·四叁四中):“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其後,有人于他州見師負布袋而行。世人以其爲彌勒之化現,江浙之地多畫其像流傳

之。宋畫遺品今唯存梁楷之布袋圖。又傳至日本後,成爲七福神之一,民間多祭祀之。[宋高僧傳卷二十一、佛祖統紀卷四十叁、佛祖曆代通載卷二十五、釋氏稽古略卷叁、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九七九]

佛學大詞典 【3】長耳和尚

  (?~950)五代僧。泉州(福建晉江)人,俗姓陳。法號行修,世稱長耳和尚。相貌奇偉,長耳垂肩。幼時入北岩院(或謂入金陵之瓦官寺)出家,十叁歲剃發,登長樂府(福建閩侯)戒壇受上品律儀。十八歲,參谒雪峰義存,得其心印,此後常現馴服猛獸等靈異。

  天成二年(927)入浙中(浙江),諸方皆來歸依,遂于西關之高峰結庵,受教者益衆,且擴建庵堂,稱爲“杭州耳相院”。吳越王曾問永明禅師,當代是否有真僧,永明推舉長耳和尚,謂系定光佛之應身。廣順元年示寂,世壽不詳,亦有謂寂于乾祐叁年(950)。敕賜號“宗慧大師”。[宋高僧傳卷叁十、佛祖綱目卷叁十四、六學僧傳卷八、增訂佛祖道影卷四(虛雲)]

佛學大詞典 【4】船子和尚

  唐代禅僧。籍貫、生卒年均不詳。名德誠。隨侍藥山惟俨叁十年,爲其法嗣。嘗至浙江華亭,泛小舟隨緣接化往來之人,世稱船子和尚。傳法予夾山善會禅師後,自覆舟而逝。有關師傳法夾山善會之因緣,禅林中稱爲“船子得鱗”。鱗,指有金色鱗之魚,比喻衆中之大力者。師雖得藥山之法,然以性好山水,而致日久仍無嗣法之弟子以報師恩,後因道吾而得夾山善會,善會並從師之問答教示而得開悟,後蒙印可,成爲嗣法弟子。[祖堂集卷五、景德傳燈錄卷十四、釋氏稽古略卷叁]

佛學大詞典 【5】和尚

  位于遼東半島金州平野之東側。舊稱大黑山。隋炀帝于大業十年(614)第叁次遠征高句麗,在沙卑城(又稱卑沙城)破敵;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張亮所攻略之地亦爲沙卑城。此沙卑城即在大和尚山上。據全遼志卷四載,金州東十五裏有大黑山,山頂有古城址,四面皆絕壁,僅有西門可登,此城即沙卑城。另據方輿全國總說載,大和尚山爲風光明媚之地,山腹有響水寺、朝陽寺觀音閣、勝水寺、石鼓寺等。[遼史卷叁十八、滿州舊迹志卷上、滿州の史迹(村田治郎)]

佛學大詞典 【6】大珠和尚

  即唐代沙門慧海。俗姓朱。從越州大雲寺道智法師受業,後至江西參訪馬祖道一,六年大悟,歸越州。嘗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馬祖道一評曰“大珠圓明”,世人遂稱之大珠和尚。[景德傳燈錄卷六、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四](參閱“慧海”6040)

佛學大詞典 【7】付衣和尚

  據明代法藏所輯之弘戒法儀卷上載,于傳戒之際,以法衣袈裟付囑受戒者之戒師,稱爲付衣和尚。若以坐具付囑者,則稱爲付具和尚。

佛學大詞典 【8】過海和尚

  即唐代僧鑒真。據唐國史補載,天寶末年,揚州僧鑒真前往日本大演教化,經黑海、蛇山,其門人稱之爲過海和尚。(參閱“鑒真”6907)

佛學大詞典 【9】鵲巢和尚

  (741~824)即唐代牛頭宗之道林禅師。杭州富陽人,俗姓潘(一說翁)。師嘗見秦望山有長松盤曲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稱爲鳥窠禅師;其側有鵲構巢,故有“鵲巢和尚”之稱。(參閱“鳥窠道林”4844)

佛學大詞典 【10】雪庵和尚

  (一)(1117~1200)宋代臨濟宗僧。俗姓鄭,永嘉(浙江)楠溪人。號雪庵。法名從瑾。拜谒心聞昙贲有所省悟,並嗣其法。曆住江蘇靈岩寺、浙江天童山。慶元六年示寂,世壽八十四。全身葬于心聞之塔左側。有雪庵從瑾禅師頌古集一卷行世。[增續傳燈錄卷一、續燈存稿卷一]

  (二)明代僧。名暨,不知其姓。靖難初,落發爲僧,走避重慶,有隱士杜景賢,知師非同常人,與之交遊,往來白龍諸山。山旁有松柏灘,築寺居之,朝夕誦經山中,人不知書,以爲誦佛經,不知其誦乃易乾卦。[雪庵和尚傳(吾學)]

佛學大詞典 【11】一休和尚

  (1394~1481)日本臨濟宗奇僧。法名宗純,字一休。號狂雲子,初名周建。好詠狂歌,不拘威儀,又善書畫。相傳爲日本後小松天皇之子嗣。六歲出家,初于建仁寺習詩文,後至近江(滋賀縣)堅田之華叟宗昙處參學,承其印可。其後放曠漫遊,行止無定。所至廣交各階層人士,奇行爲時人所周知。師致力于改革當時孤立之禅風,使趨向大衆化。八十一歲時嗣法爲大德寺之第四十七世,致力振興該寺,並將茶道引入寺院,形成與其他禅寺不同之寺風。于日本文明十叁年入寂,享壽八十八。後人集其詩集爲狂雲集,此外,另有佛鬼軍、一休法語等書行世。

佛學大詞典 【12】大天壽和尚

  唐代僧。又稱安壽大和尚。據藏文史籍載,師曾爲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即棄宗弄贊王)迎請赴藏,與藏族譯師吞米桑布劄、達摩廓霞、拉壟金剛祥、印度學僧孤薩惹論師等共譯佛經。所譯經論不詳。

佛學大詞典 【13】徹翁和尚語錄

  凡二卷。日本臨濟宗僧徹翁義亨(1295~1369)撰,禅興編。日本寬文九年(1669)重刊。又作徹翁國師語錄、徹翁錄、靈山錄。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冊。上卷輯錄安養寺語錄、大德寺語錄,下卷輯錄德禅寺示衆法語、佛祖贊、小佛事、下火、升座語、室中垂示問答代語、勘辨、偈頌、頌古等,卷末附錄徹翁和尚行狀一篇。

佛學大詞典 【14】景川和尚語錄

  凡二卷。全稱本如實性禅師景川和尚語錄。又作景川錄、大龜錄。日本臨濟宗僧景川宗隆(1425~1500)撰,古文校正,日本寶曆八年(1758)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冊。輯錄景川宗隆于興雲寺、大德寺、妙心寺、瑞泉寺、龍安寺等十叁會之開堂、上堂、小參、示衆、拈香法語,以及偈頌、道號、真贊、佛事、送亡、行狀、附錄等。

佛學大詞典 【15】絕海和尚語錄

凡二卷。又稱絕海國師語錄、絕海錄。日僧絕海中津(1336~1405)撰,俊承等編。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冊。輯錄明僧道聯所撰之序說B惠林寺語、承天寺語、偈頌、真贊、自贊、佛智廣照淨印翊聖國師年譜等。

佛學大詞典 【16】密庵和尚語錄

  全一卷(或作二卷)。又作密庵鹹傑禅師語錄、密庵錄。宋代僧密庵鹹傑(1118~1186)撰,松源崇嶽、笑庵了悟等編。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編錄乾明禅院、太平興國禅寺、華藏禅寺、天童景德禅寺等七會之語錄,及小參、普說、頌贊、偈頌、法語、塔銘等。卷首有張镃之序文。  

佛學大詞典 【17】如淨和尚語錄

  凡二卷。又作天童如淨禅師語錄。南宋曹洞宗僧天童如淨(1163~1228)撰,文素、妙宗、唯敬等編。理宗紹定二年(1229)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收錄如淨于建康府清涼寺、臺州瑞岩寺、臨安府淨慈寺、明州瑞岩寺與天童景德寺之上堂法語,以及小參、普說、法語、頌古、贊佛祖、自贊、小佛事、偈頌等。

  如淨爲曹洞宗頗具代表性之宗師,其法嗣道元系日本曹洞宗之宗祖,故由本語錄可了解如淨在中、日曹洞宗史上之重要地位。又如淨之法嗣義遠,將如淨和尚語錄所未刊之天童上堂法語二十則輯爲一卷,稱爲天童山景德寺如淨禅師續語錄,又稱天童遺落錄,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佛學大詞典 【18】神會和尚遺集

  全一冊。全稱胡適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民國十九年(1930),上海亞東圖書館刊行。內分四卷,另有跋四首、神會傳一篇,及附錄一卷(即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之神會語錄叁則)。系胡適自敦煌稿卷中發掘有關神會和尚之各種資料,加以並比校勘,另又與其他傳世之典籍如景德傳燈錄、高僧傳等,相互補訂,並附有對神會思想、行止與著作之論述,及其作品之勘誤。所收錄之敦煌寫本包括:神會語錄第一殘卷(伯希和第叁○四七號前半)、神會語錄第二殘卷(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伯希和第叁○四七號後半)、神會語錄第叁殘卷(伯希和第叁四八八號)頓悟無生般若頌殘卷(史坦因第四六八號)。一九四九年,法國學者葛內特(Jacques  M.  Gernet)出版本書之法譯本,訂正本書六十余處,並附有對全書語句之典據,及人名、地名等之考證。

  民國五十七年,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重新刊行胡適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一冊,系增輯十九年版以後有關之原始資料及研究論文兩篇:“新校定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神會和尚語錄的第叁個敦煌寫本:“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劉澄集””。

  新校敦煌本之原始資料有: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伯希和第二○四五號之第二件)、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伯希和第二○四五號之第一件)、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史坦因第六五五七號),以及五章“五更轉”等。

  兩篇論文之要點:(一)“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一篇,系胡適以日人鈴木大拙于國立北平圖書館發現之“和上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敦煌本,與伯希和第二○四五號第二件,互相校對而定之稿,爲神會闡論“無念”禅旨之語,胡適並以壇語與六祖壇經之文字思想十分接近,而主張壇經出自神會之手。(二)“壇語”之後的“南宗定邪正五更轉”歌五章,及五言律詩一首,胡適認爲是神會之作,故附錄之。  (叁)又以鈴木大拙所攝之伯希和第二○四五號照片,與“十九年版”內之伯希和第叁○四七號、叁四八八號兩種抄本合並,補全“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一卷,指出此論系神會爲南宗爭取禅門正統地位而作,因而考訂此論發表于開元二十年(732)滑臺大雲寺之無遮大會,且此論在當時流傳極廣。(四)複以日人矢吹慶輝所輯“鳴沙余韻”內影印之史坦因第二九六號,與已有之史坦因第四六八號,補全“頓悟無生般若頌”(又稱“荷澤大師顯宗記”)。(五)又由于日人入矢義高發現史坦因第六五五七號,即與原有之伯希和第叁○四七號合並,完成“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一卷(又稱“南宗荷澤禅師問答雜征”),並假設此卷即“荷澤和尚禅要”一卷。

佛學大詞典 【19】虛堂和尚語錄

凡十卷。又稱虛堂智愚禅師語錄、虛堂禅師語錄、虛堂錄、虛堂語錄。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爲臨濟宗之重要語錄。集錄臨濟宗楊岐派虛堂智愚之法語、偈頌、詩文。前七卷于虛堂在世時,其門人已刊行,後叁卷則爲宋代鹹淳五年(1269),妙源所輯集刊行。

佛學大詞典 【20】雪江和尚語錄

  全一卷。日本臨濟宗僧雪江宗深(1408~1486)撰,禅悅編。又稱佛日真照禅師雪江和尚語錄、雪江錄、佛日真照禅師語錄。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冊。編錄大德寺語、瑞泉寺語、龍安寺語、龍興寺語、升座、立地、秉炬、像贊、自贊、法語、偈頌、字說、行狀、附錄等。

佛學大詞典 【21】義堂和尚語錄

  凡四卷。又作義堂錄、空華錄。日本臨濟宗僧義堂周信(1325~  1388)撰,中圓、中季等編。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冊。編集海雲山善福禅寺語錄、瑞龍山太平興國南禅寺語錄、升座、拈香、小佛事、道號、佛祖贊等,及無著道忠之序。  

佛學大詞典 【22】義雲和尚語錄

  凡二卷。又作義雲語錄。日僧永平義雲撰,圓宗、即門等編。本錄與永平道元之學道用心集同爲日本曹洞宗典籍刊行之嚆矢。卷上收錄杭州靈隱山獨孤淳朋之贊、寶慶寺與永平寺之上堂語、小參、法語、偈頌等,卷下爲拾遺,包括永平寺語、正法眼藏品目頌、義雲和尚傳等。

佛學大詞典 【23】月舟和尚遺錄

  凡二卷。略稱月舟錄。日僧曹源滴水編。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冊。日本曹洞宗僧月舟宗胡(1618~1696)以平日之隨緣法語轉錄爲文字者皆不得留存,蓋恐門人墮入文字禅。其侍者滴水等竊記其言,輯爲本錄。內容包括上堂、對機、小佛事、真贊、偈頌等,卷末並附月舟行狀一篇。

佛學大詞典 【24】中峰和尚廣錄

  凡叁十卷。元代慈寂編。全名爲天目中峰和尚廣錄。乃元代特賜天目山佛慈圓照廣慧禅師中峰明本(1263~1323)之語要,由參學門人北庭慈寂等人所集。收錄示衆、小參、山房夜話、信心銘辟義解、楞嚴征心辯見或問、別傳覺心、金剛般若略義、幻住家訓、擬寒山詩、東語西話、雜著、偈頌等。中峰並廣泛引用各經典要旨及諸宗師之話頭,例如華嚴、法華、圓覺、維摩、楞伽,以及達磨、慧能、臨濟、黃檗、百丈、沩山、洞山等,融合諸說而主張禅淨習合、教禅一致,故世人有“佛法中興本中峰”之贊。

  本書之編次,依卍藏所收,卷首有文宗元統二年(1334)正月之大普慶寺善達密的理所上表之“進天目中峰和尚廣錄表”,表中述敘中峰明本之信心銘辟義解、楞嚴征心辯見或問、金剛般若略義等著集錄之經過,並加重編而題名爲“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另有日本所刊行天目明本禅師雜錄叁卷,又稱中峰和尚雜錄,收于卍續藏第一二二冊。載錄中峰和尚廣錄所未記之示衆、法語、偈頌、頭陀苦行歌、托缽歌等,然未載明撰者,僅由卷末所附錄日僧此山玄淵之題跋推測,本錄約成書于日本後櫻町天皇明和六年(1769)。[禅籍目錄、禅學思想史下(忽滑谷快天)、禅宗編年史(白石芳留)]

佛學大詞典 【25】竺仙和尚語錄

凡四卷。又作竺仙禅師語錄、竺仙錄。元代僧竺仙梵仙(1292~1348)撰,裔堯等編。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冊。系竺仙在日本弘法時之語錄集。編集淨妙寺、南禅寺、真如寺、建長寺、淨智寺、無量壽寺語錄,以及法語、偈頌、贊語、行  集道道記、塔銘等,卷下之下附錄天柱集一卷。

佛學大詞典 【26】佛照光和尚語要

  全一卷。宋代臨濟宗僧拙庵德光(1121~1203)撰,理宗嘉熙二年(1238)刊行。收于卍續藏第一一九冊續古尊宿語要卷五。摘錄上堂語、小參、拈古、贊、偈頌、自贊等,然不知出自何種語錄。

佛學大詞典 【27】苦瓜和尚畫語錄

  又作畫譜。明末道濟(石濤)撰。全書共十八章,凡五千余言,言簡意赅,對國畫之理論,發前人所未發。然因道濟學問淵博,才思活潑,于儒釋道叁家之經典術語得心應手,拈之即來,創造了許多屬于他個人之獨特語彙,故曆來都評之爲晦澀難解。

佛學大詞典 【28】清拙和尚禅居集

  凡二卷。宋末禅僧清拙正澄撰,永錤編。略稱禅居集。禅居爲正澄隱居日本建仁寺之庵名。本書以正澄渡日前之述作爲前篇,渡日後之諸作搜集爲一篇,以雜著之名納于卷末。內容分爲:諸體混、佛祖贊、自贊、小佛事、題跋、銘、記、序,字說、疏、祭文等。

佛學大詞典 【29】永平元和尚頌古

  全一卷。略作永平頌古。日本曹洞宗祖永平道元(1200~1253  )撰,诠慧等編。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冊。系自永平廣錄卷九,抄錄頌古部分另行刊印。內容包括世尊妙心付屬、佛言叁界唯心、尊者寶珠明鑒、初祖九年面壁,至香嚴千尺懸崖、宏智失錢遭罪、二祖心不可得、真歇豁然契悟等,計九十則,一○二首頌。

佛學大詞典 【30】琅琊山覺和尚語錄

  全一卷。宋代臨濟宗僧琅琊慧覺撰,門人元聚集,明永樂年間(1403~1424)刊行。全稱滁州琅琊山覺和尚語錄。又作琅琊覺語錄。收于卍續藏第一一八冊古尊宿語錄卷四十六。輯錄慧覺之示衆、上堂、小參、拈古等語。

佛學大詞典 【31】西源特芳和尚語錄

  凡叁卷。日僧特芳禅傑(1419~1506)撰,宗怡重編。又稱西源和尚語錄、特芳和尚語錄、西源錄。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冊。內容收錄大德寺語錄、瑞泉寺語錄、垂語、銘、像贊、偈頌、道號、疏、拾遺、敕書、傳、祭文,及于各類佛事中所說之法語等。

佛學大詞典 【32】鹽山拔隊和尚語錄

  凡六卷。日本臨濟宗僧拔隊得勝(1326~1387)撰,明道編。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冊。又作鹽山向嶽拔隊和尚語錄、拔隊禅師語錄、拔隊錄、慧光大圓禅師語錄、鹽山錄。輯錄“鹽山和泥合水集”未收錄之拈香佛事、小佛事、秉炬、掩土佛事、法語、偈頌、真贊、問答、垂示、遺誡、行錄等。

佛學大詞典 【33】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全一卷。宋代僧保甯仁勇、白雲守端等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系集錄楊岐宗之開祖楊岐方會之語要、偈頌等之作。內容分五篇,依次爲江甯府保甯禅院嗣法小師仁勇所編之袁州楊岐山普通禅院會和尚語錄、舒州白雲峰嗣法小師守端所編之後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語錄、潭州道吾真禅師語要、勘辨(記某師試一僧之事)、偈頌(收錄沩山水牯牛以下九首及叁妙叁訣頌)。本書恐系自古尊宿語錄卷十九別出者。此外另有楊岐方會和尚後錄(一卷,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內容包括潭州興化禅寺入院開堂以下上堂約叁十條、勘辨七條及自術真贊,恐系自宋代師明所集續古尊宿語要別出者。

佛學大詞典 【34】永源寂室和尚語錄

  凡二卷。又作寂室錄、圓應禅師語錄、圓應錄。日本臨濟宗僧寂室元光(1290~1367)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一冊。輯錄偈頌、佛祖贊、小佛事、說  、書簡、法語、遺誡、遺偈、江州永源寺開山圓應禅師行狀等。

佛学大词典中的【34】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