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設齋以宣講贊歎地藏菩薩之法會。又作地藏講、地藏會、地藏祭。此地藏盆之法會,原爲我國古來之風俗,後盛行于日本。
日本中世以後,爲驅除疾病與祈求死後之福德,于每月二十四日設齋開講。至今仍有地藏講式等流行著,此種法會主要系爲兒童祈福而設者。舉行法會時,于街上安置地藏本尊,以供物、明燈祭祀之。此風特別盛行于關西之地。[地藏菩薩像靈驗記揚州女張氏依母造地藏菩薩救苦記、地藏菩薩十齋日]
指能化導六道衆生之六尊地藏菩薩。六地藏之名稱,各經軌
所載不一,然大體而言,皆源于大日經疏卷五胎藏界地藏院九尊中之六上首,即:地藏、寶處、寶掌、持地、寶印手、堅固意。六地藏之信仰,于日本甚爲流行。下表爲覺禅鈔地藏卷下及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列舉之六地藏:
[類聚名物考卷二十五、洛陽誓願寺緣起]
指石造之地藏像。于日本,多將地藏菩薩之石像安置于路旁,稱爲“濡佛”。
指對地藏菩薩忏悔。即于地藏菩薩像前,忏悔罪過,祈求福利之行爲。
地藏,梵名Ks!itigarbha ,音譯作乞叉底檗婆。地,住處之義;藏,含藏之義。即受釋尊之付囑,于釋尊圓寂後至彌勒菩薩成道間之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衆生始願成佛之菩薩。關于地藏菩薩之名義,地藏十輪經卷一以(大一叁·七二二上)“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稱地藏。大方廣十輪經卷一以地藏爲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寶藏)之義;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顯“如來藏”。
據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序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等載,地藏菩薩由過去之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刹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衆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衆生,應衆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衆生之善根。地藏菩薩常變現如是無數之化身濟度衆生,故又稱爲千體地藏。
地藏菩薩之本緣故事,有多種說法。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仞利天宮神通品載,地藏菩薩于過去久遠劫前,爲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莊嚴,而産生恭敬景仰之心,爲證得此莊嚴之相,而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衆生。同經同品又謂,地藏菩薩爲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之一婆羅門女,爲救度其母出離地獄,而爲母設供修福,並發願盡未來劫廣度罪苦衆生。又同經閻浮衆生業感品亦舉出二說:(一)地藏菩薩于過去久遠劫時爲一國之王,其國內人民多造衆惡,遂發願度盡罪苦衆生皆至菩提,否則不願成佛。(二)地藏菩薩于過去久遠劫時爲一女子,名爲光目,其母墮于地獄受苦,光目爲救度之,而發願救拔一切罪苦衆生,待衆生盡成佛後,方成正覺。上記諸說皆隨地藏信仰而廣傳人間,故佛教中常以“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地藏菩薩慈悲憐愍之廣大誓願。
地藏菩薩之形像有多種,大日經卷叁等以之爲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璎珞等。大方廣十輪經卷一等則以之爲沙門形。一般廣爲流傳之形像,爲內秘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于蓮花上。
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爲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之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于蓮花上。密號爲悲願金剛、與願金剛。叁昧耶形爲寶珠或蓮花上之幢。種子爲凕(i,伊),或嵔(ha,诃)。真言有二種,一般多用“南麼叁曼多勃馱喃诃诃诃微娑麼曳莎诃”。印相爲旗印;陀羅尼集經卷六則以印相爲法身印及法印。又金剛界曼荼羅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中之金剛幢菩薩,與地藏菩薩同體異名。此外
,據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舉,地藏菩薩爲八大菩薩之一。或謂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爲阿彌陀佛之脅侍,稱爲阿彌陀五佛。亦有謂阿彌陀佛于因位時之法藏菩薩,與地藏菩薩爲同體。
我國自隋唐之後,崇尚地藏菩薩之信仰極爲興盛,例如隋代之信行依地藏十輪經而高倡“普佛普法”之說與地藏菩薩禮忏法,當時稱爲叁階教。此外,宋代之常謹撰有地藏菩薩靈驗記一書,書中即收錄梁代至宋代有關地藏菩薩之叁十二種靈驗事迹。由于此信仰之普遍,故時人每輾轉模畫地藏菩薩像,置于寺院或私人佛堂以禮拜供養之,其較著名者有梁代漢州德陽縣善寂寺東廊壁上之地藏菩薩像。
又我國佛教界視地藏菩薩爲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應化說法之道場在安徽省九華山。據宋高僧傳卷二十等載,地藏菩薩降誕爲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後于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修道,居數十年示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即爲地藏菩薩成道處。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衆生,尤其對地獄中之罪苦衆生特別悲愍,而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爲罪苦衆生說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爲地藏菩薩之化身。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即舉出閻羅王之本地爲地藏菩薩之說。又如我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爲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爲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近時于敦煌千佛洞發現之地藏十王圖,即繪有地藏菩薩及十王等之像,並附有宋代太平興國八年(983)造立之銘文。
據地藏十輪經卷一載,地藏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爲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謂,地藏菩薩本已證入十地之果位,然爲教化衆生,故仍在聲聞、辟支佛地,而不願成佛。同經並舉出,至心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或禮拜供養地藏菩薩之畫像、雕像等,必能離諸憂苦,不墮惡道,並能獲得十種或二十八種利益。
在日本,地藏菩薩之信仰始自平安中期,興盛至今。此一信仰于鐮倉時代以後,滲入民間信仰。如以示現于塞河原之地藏菩薩爲兒童之救護者,並有和贊歌頌之。又如育子地藏、子安地藏專事救護育子之事。此外,參禮六地藏(教化六道之地藏菩薩)、延命地藏、勝軍地藏者亦頗多。[金剛叁昧經、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七、舊譯華嚴經卷四十四、大寶積經卷一、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大日經卷一至卷四、地藏菩薩儀軌、預修十王生七經、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九、大日經疏卷五、卷十、卷十叁、法苑珠林卷十四、景德傳燈錄卷十一](參閱“六地藏”1259、“延命地藏”2878、“閻魔王”6340)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載,若以塑畫或金、銀、銅、鐵等做成地藏菩薩之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贊歎,則于所居之處,可得十種利益,即(一)土地豐壤,(二) 家宅永安,(叁)先亡生天,(四)現存益壽,(五)所求遂意,(六)無水火災,(七)虛耗辟除,(八)杜絕惡夢,(九)出入神護,(十)多遇聖因。
此外,同經第十叁囑累人天品中,則記載若見地藏菩薩形像,及聽聞本經乃至讀誦,並以香華等布施供養,贊歎瞻禮者,可得二十八種利益。其後並舉出,天龍、鬼神贊歎瞻禮地藏菩薩者,亦可得七種利益。
禅宗公案名。指地藏院桂琛以種田吃飯答其法嗣修山主(龍濟紹修)之參究佛法,以顯示真實佛法存在于平常之行止中。從容錄第十二則(大四八·二叁四下):“地藏問修山主:“甚處來?”修雲:“南方來。”藏雲:“南方近日佛法如何?”修雲:“商量浩浩地。”藏雲:“爭如我這裏種田博飯吃!”修雲:“爭奈叁界何?”藏雲:“爾喚甚麼作叁界?””
蓋南方人對佛法唯事商量(審察量知),故桂琛斥責才子筆耕,辯士舌耕,而開示真實佛法無有凡聖迷悟之論量,唯存于種田吃飯等平常心中,並以不執著叁界之境,爲身心脫落之真境。天童正覺頌曰(大四八·二叁五上):“宗說般般盡強爲,流傳耳口便支離,種田博飯家常事,不是飽參人不知。參飽明知無所求,子房終不貴封侯,忘機歸去同魚鳥,濯足滄浪煙木秋。”[聯燈會要卷二十六羅漢桂琛條、宗門統要續集卷十九、五燈會元卷八、五燈嚴統卷八]
誓願延命利生之地藏菩薩。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如來贊歎品載(大一叁·七八叁中):“有新産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爲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可知此地藏以延命利生爲本願,主要在護念生産及嬰兒。後世擴張其意義,認爲此菩薩能免短命、夭死之難,具有延命之德,故有延命地藏之稱,但經軌中未載其名稱。世有延命地藏經一卷,或爲僞經。此菩薩現比丘聲聞相,半跏坐于蓮臺上,右手持錫杖,左手執寶珠。[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卷下、寂照堂谷響集卷二]
凡十卷。唐玄奘譯。全稱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收于大正藏第十叁冊。本經譯于唐永徽二年(651),共八品。內容系贊歎地藏菩薩之功德,並敘述如來依地藏菩薩之問,而由本願力成就十種佛輪,能破除末世之十惡輪。本經之異譯本,爲“大方廣十輪經”,共八巷,十五品,文中缺略之處不少。(參閱“大方廣十輪經”757)
凡叁卷。撰者不詳。又稱慈悲地藏菩薩忏法、地藏忏法。收于卍續藏第一二九冊。本書系依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等而製訂,爲所有忏法書中之較晚出者。內容敘述衆生若對諸佛、菩薩,尤指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至誠頂禮膜拜,並忏悔宿昔所造惑業,則可獲得種種利益,並詳述其中各種儀式法。後世凡爲報答親恩、祈求父母冥福而舉行之法事,多禮拜此忏,即今所謂之“地藏忏”。
全一卷。唐代輸婆迦羅譯。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內容述說佛在佉羅提耶山時,地藏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欲說神咒,經佛允許後,遂說此儀軌;初說大、中、小之叁種神咒,次說畫像法,其次說印咒、普供養印、總說總印、請贊印,最後說成就十七種護摩之法。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略稱地藏本願經。唐代實叉難陀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叁冊。本經敘說地藏菩薩之本願功德,及本生之誓願,強調讀誦此經可獲得不可思議之利益,消滅無量之罪業。計分十叁品: (一)仞利天宮神通品,(二)分身集會品,(叁)觀衆生業緣品,(四)閻浮衆生業感品,(五)地獄名號品,(六)如來贊歎品,(七)利益存亡品,(八)閻羅王衆贊歎品,(九)稱佛名號品,(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十一)地神護法品,(十二)見聞利益品,(十叁)囑累人天品。
本經經題下署有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然開元釋教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皆無此一記載;又宋、元、明、高麗等諸藏中唯明藏收之,而比明藏更早之宋、元、高麗等諸藏皆未收,故實叉難陀傳譯之說似不足采信。另據宋代常謹之地藏菩薩靈驗記所錄引清泰寺沙門知(智)祐感應地藏記之文中可知,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中,西印度沙門智祐持本經之梵本至我國,然此經傳入之詳細情形不詳,于唐代之文獻中亦無有關之記述,但從靈驗記一書中引載本經分身集會品之文而論,可肯定本經于天福年中已流傳。又本經內容所敘述之地獄景況與地藏菩薩之性格,甚能融合民間之通俗信仰,故廣爲普及,尤以明清之時爲然。此外,據日本學者羽溪了谛之推定,本經乃成立于中亞之于阗。另據松本文叁郎之研究,本經或爲仿照淨土經典敘述阿彌陀佛之本願,以地藏十輪經爲骨架,後經學者增補而成之僞經。
本經之注疏有地藏本願經科文一卷(嶽玄)、地藏本願經綸貫一卷(靈耀)、地藏本願經科注六卷(靈耀)、地藏菩薩靈驗記一卷(常謹)等。[大明叁藏北藏目錄卷二、閱藏知津卷五、佛典批評論]
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本經敘述地藏菩薩之誓願、功德、陀羅尼等。地藏菩薩系以“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爲其大願;即爲利益五濁惡世之衆生,而不惜身命。故凡衆生稱其名號者,皆可速成意願,滅除煩惱罪垢,住于涅槃道之第一樂。本經中之陀羅尼共有六十叁句,誦此陀羅尼可袪除一切苦惱系縛。
凡十四卷。日僧實睿編錄,良觀續編。乃集錄印度、中國、日本叁國地藏菩薩之靈驗事迹而成。全書共一叁七則,其中,第四卷之前二則、第五卷之前二則、第六卷之第一則爲印度事迹;第四卷之第叁則、第五卷之第叁至第六則、第六卷之第二則爲中國事迹;其余均爲日本事迹。本書爲日本地藏靈驗記之嚆矢,刊行于貞享元年(1684)。
全一卷。成都府慈恩寺僧藏川述。略稱地藏十王經、十王經。收于卍續藏第一五○冊。本經敘說人死亡後,于冥途中經十王殿受善惡審判之情形,及地藏菩薩發心之因緣。即初述佛臨涅槃時,放大光明照耀閻羅國,閻魔王及十大王衆皆來集會;次述衆生之叁魂七魄,及命終後須經秦廣、初江、宋帝、五官、閻魔、變成、太山、平等、都市、五道轉輪等十王殿,受生前所造善惡業之審判,並敘述地藏菩薩發心之因緣與本願,及明示閻魔王之本地即是地藏菩薩;最後則以佛性偈爲終結。
一般所謂之十王經,系指本經與“預修十王生七經”二經,關于二經之異同處,有諸多異說,略述于下:本經之經名下題有成都府大聖慈恩寺藏川述,此與預修十王生七經之署名相同,且據本經古本卷末之記載,本經系東漢嚴佛調叁藏于入定時,承真佛示現授與,後至宋仁宗天聖十年(1032),由藏川法師譯述,與預修十王生七經爲同本異譯。
然日人景耀于其所著之考信錄卷四中則舉出,本經之文體稍雜亂,且混合許多日語在文句中,故推測本經非爲我國之譯述,或系日本平安末期或鐮倉初期,由日人根據預修十王生七經而僞撰者。(參閱“預修十王生七經”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