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93 條與「外道」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外道

  梵語ti^rthaka  或  ti^rthika,巴利語titthiya。音譯作底體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學。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與儒家所謂“異端”一語相當。梵語之原義系指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初爲佛教稱其他教派之語,意爲正說者、苦行者;對此而自稱內道,稱佛教經典爲內典,稱佛教以外之經典爲外典。至後世,漸附加異見、邪說之義,外道遂成爲侮蔑排斥之貶稱,意爲真理以外之邪法者。叁論玄義卷上(大四五·一中)載:“至妙虛通,目之爲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

  諸經論所舉外道之種類甚多,一般指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刪阇耶毗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乾陀若提子等六師外道及數論、瑜伽、勝論、正理、聲論、吠檀多等六派哲學。此外尚有下列之分類:

  (一)外道四執,又作外道四見、外道四計、外道四宗、四種外道。系外道就諸法之一、異、常、無常等所執之妄見,可由叁方面說明:(1)妄執“法”之一、異,據外道小乘四宗論載,有:1.一切法同一論,如數論外道之說。2.一切法別異論,如勝論外道之說。3.一切法亦同一亦別異論,如尼犍子外道之說。4.一切法非同一非別異論,如若提子外道、邪命外道之說。(2)妄執世間之常、無常,據大智度論卷七載,有:1.世間一切恒常論,2.世間一切無常論,3.世間一切亦恒常亦無常論,4.世間一切非恒常亦非無常論。(3)妄執因果之有、無,據叁論玄義載,有:1.邪因邪果論,如大自在天外道之說。2.無因有果論,如常見外道之說。3.有因無果論,如斷見外道之說。4.無因無果論,如否定因果道理之外道之說。此外,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五,自“我”與“蘊”之“即”、“離”問題,分爲多種主張;而中觀論疏卷七本,則自“苦”之自作、他作等觀點,分爲四執。

  (二)六苦行外道,據北本涅槃經卷十六載,指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學習牛、犬,而祈求升天之外道)等六種苦行外道。

  (叁)外道十六宗,又作十六異論、十六外道、十六計。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載,即:(1)因中有果宗,如雨衆外道(或稱雨際外道)之說。(2)從緣顯了宗,如聲論、數論之一派說。(3)去來實有宗,如勝論、時論外道之說。(4)計我實有宗,如數論、勝論、離系等一切之外道及小乘犢子部之說。(5)諸法皆常宗,如數論外道等之說。(6)諸因宿作宗,如離系外道(又作宿作外道、宿作因論師)之說,亦即耆那教之主張。(7)自在等因宗,如大自在天外道之說。(8)害爲正法宗,主張爲食肉而殺生者爲正法。(9)邊無邊等宗,如主張世界之有邊、無邊等之說。(10)不死矯亂宗,如珊阇耶(梵San~jaya  )之詭辯論。(11)諸法無因宗,如無因外道之說。(12)七事斷滅宗,如斷見外道之說。(13)因果皆空宗,如空見外道、邪見外道之說。(14)妄計最勝宗,如婆羅門至上之說。(15)妄計清淨宗,如現法涅槃外道等之說。(16)妄計吉祥宗,如曆算外道主張祭祀日月、星宿等爲吉祥。

  (四)二十外道,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其中亦包括小乘佛教,即:小乘外道論師、方論師、風論師(風仙論師)、韋陀論師、伊賒那論師、裸形外道論師、毗世師論師、苦行論師、女人眷屬論師、行苦行論師、淨眼論師、摩陀羅論師、尼犍子論師、僧佉論師、摩醯首羅論師、無因論師、時論師、服水論師、口力論師、本生安荼論師等。  

  (五)叁十種外道,據大日經卷一、大日經疏卷一載,指:時外道、地等變化外道、瑜伽我外道、建立淨外道、不建立無淨外道、自在天外道、流出外道、時外道(與前述之時外道有異)、尊貴外道、自然外道、內我外道、人量外道、遍嚴外道,壽者外道、補特伽羅外道、識外道、阿賴耶外道、知者外道、見者外道、能執外道、所執外道、內知外道、外知外道、社怛梵外道、意生外道、儒童外道、常定生外道、聲顯外道、聲生外道(以上二種外道又合稱爲聲外道)、非聲外道。

  (六)外道所執之六十二見,系出自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梵網六十二見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列舉如下:

  (1)有關過去(本劫本見)之分別見(有十八種):





  (2)有關未來(末劫末見)之分別見(有四十四種):



  其他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大品涅槃經憍陳如品、法華文句記卷十一等對此亦舉有多種之分類。

  (七)九十六種外道之算法,據大毗婆沙論卷四載,六師外道各有弟子十五人,以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六師則出九十種異見;又師之法與弟子不同,故九十弟子加上六師,則爲九十六種派別,以此喻外道之多。涅槃經卷十則作九十五種之說,此外尚有種種異說。其他之外道,如:順世外道、出家外道(相對于在俗外道而言,出家之外道稱爲出家外道)、塗灰外道(獸主外道)、附佛法外道(依附佛教而主張邪義者)、迦婆離(梵Kabari^  ,結鬘)外道、二天叁仙、叁外道、十叁外道、外道十一宗、叁種外道等多種。

  此外,諸經論中,將各種外道大別爲兩大類,一爲外外道,一爲內外道。外外道泛指佛教以外之各種教法、學派,與廣義之“外道”同義。內外道則指附于佛法或佛教內之妄執一見者,或不如法修行者。又密教中之外外道與廣義之外道同義。內外道則有二種,一指佛教內之聲聞、緣覺二乘,另一指顯教諸宗派。[楞伽經卷一、瑜伽師地論卷六、卷七、華嚴經疏卷二十八、大日經疏卷十九、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十](參閱“六十二見”1241、“六派哲學”1278、“六師外道”1282)

佛學大詞典 【2】外道

  (一)內道與外道之並稱,猶言內教外教。指佛教及佛教以外之一切教說。

  (二)于佛教內,特指教內之外道,如小乘之犢子部、大乘之方廣道人等。據淨名玄論卷一、維摩經義疏卷一等所載,犢子部雖主張五蘊由四大所和合而成,然未能入“空無我”觀,而計執有“我”、有“法”;方廣道人主張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乃爲一種誤解“空”之真義之“惡取空”。此兩類外道之宗義雖皆出自佛法,然卻妄有所執,遂被視爲“附佛法外道”。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九(大叁八·八二六上):“若大乘中,但論觀別,釋名何殊,文中凡出四家,一毗昙、二犢子、叁成實、四方廣道人,其中犢子、方廣是附佛法外道,自以聰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大智度論卷一、大日經疏卷二]

佛學大詞典 【3】外道

  指帶異計之禅。爲五味禅之一。行者所習之禅有深有淺,階級殊等,如于修習之時,心存異念,並于所習得之況味産生欣上厭下之心,稱爲外道禅。原系世尊出世前後,流行于印度之禅定。佛教之禅即受外道禅之影響而産生,然內容已修正爲佛教所需。[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一](參閱“五味禅”1105)

佛學大詞典 【4】外道

  諸經論中,將各種外道大別爲兩大類,一爲外外道,一爲內外道。外外道即泛指佛法以外之各種教說、學派,與廣義之“外道”同義。如印度數論、勝論等六派哲學,或富蘭那迦葉、尼犍陀若提子等六師外道,均爲佛法以外之外道。華嚴經疏卷二十八載有外外道之說,約包括六師外道、六派哲學、九十五種外道或九十六種外道等,而與“內外道”相對。內外道包括附佛法外道、學佛法成外道等,如小乘之犢子部、大乘之方廣道人等,僅習得佛法之一見,即起執著不知精進,未識佛法之中道真髓,亦無法證得涅槃解脫。又據摩诃止觀卷十上載,天臺大師智顗將一切外道總分爲叁類,稱爲叁種外道,即上述之佛法外外道、附佛法外道、學佛法成外道。[大日經疏卷二]

佛學大詞典 【5】本際外道

  乃古代印度十叁種外道之一。主張過去之初有本際,從此而衍生萬物。本際,即最初之邊際。[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

佛學大詞典 【6】餔多外道

  即指塗灰外道(梵Bhasman  )。爲古代印度大自在天外道之一。以灰塗體,遍身艾白,形如寢竈之貓狸;受持牛、狗戒,期以修苦行而得升于大自在天。[北本涅槃經卷十六梵行品、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四]

佛學大詞典 【7】不修外道

  古代印度外道之一。系外道六師中之刪阇夜毗羅胝子所立。主張不須特意求道,曆經生死劫數,于苦盡之時而自得涅槃。此外道能得五神通,故能了知過去八萬劫之事,然于八萬劫之外則無所見。[注維摩經卷叁、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四]

佛學大詞典 【8】出家外道

  指外道之中,外形同于出家人者。經典中常載有此例,如異部宗輪論載,佛陀入滅滿二百年時,有一出家外道舍邪歸正。又馬鳴菩薩傳述,中印度有一出家外道,世智辯聰,善通論議。法華文句記卷九上(大叁四·叁一九中):“在家事梵,名爲梵志;出家外道,通名尼幹。”即特以“尼幹子”通稱出家外道者。[摩诃僧祇律卷十七、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大毗婆沙論卷四、異部宗輪論述記]

佛學大詞典 【9】赴火外道

  印度古代苦行外道之一。彼等身常炙熱及熏鼻等,甘受熱惱,或赴火而死,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參閱“苦行外道”3944)

佛學大詞典 【10】寂默外道

  六種苦行外道之一。住屍林冢間,常默而不語,以修超現象界而靜寂沈默禅定之外道。[北本涅槃經卷十六](參閱“六種苦行外道”1304)

佛學大詞典 【11】空見外道

于古代印度外道之中,有否定因果,認爲吾人死後一切斷滅,全無靈魂、意識之存在,此類外道總稱空見外道,又稱空見論者。如六師外道之一的富蘭那迦葉。彼等所執著之妄見與斷見外道、無因外道等相同。

  瑜伽師地論卷七(大叁○·叁一一上):“空見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廣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複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一切諸法體相。”

  此類外道眼見行布施、慈愛等善行者竟招致惡果,行惡事者反招善果等現象,遂無視于善惡業報之理,生起諸法無體相,或一切皆空無之妄執。[雜阿含經卷七、中阿含卷四十四分別大業經、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

佛學大詞典 【12】苦行外道

  指印度古代以苦行求取未來樂果之外道。依彼等之說,謂于人世必受苦、樂二種,其因概由過去所定,則在現世早受其苦,死後終享其樂;即宿作外道之部類。尼幹子苦行外道爲衆所皆知,其教祖勒沙婆又稱苦行仙。然強調苦行者,並不限于尼幹子,其他有關此類之外道甚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有四種,即裸形外道論師、苦行論師、行苦行論師、尼犍子論師。苦行之方法亦甚多,由北本涅槃經卷十六、百論卷上、叁藏法數卷二十七等書,摘出下列六種:(一)自餓外道,彼等不羨飲食,長忍饑虛,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二)投淵外道,彼等入寒深淵,忍受凍苦,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叁)赴火外道,彼等身常炙熱,及熏鼻等,甘受熱惱,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四)自坐外道,彼等常自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五)寂默外道,彼等以屍林冢間爲住處,寂默不語,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六)牛狗外道,彼等自謂由前世牛狗中而來,故持牛狗戒,龁草啖汙,唯望生天,執此苦行以爲得果之因。外道六師中之第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第六尼犍陀若提子均屬苦行外道。[維摩經卷上]

佛學大詞典 【13】六師外道

  又作外道六師。古印度佛陀時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帶)勢力較大之六種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場而言,實爲當時反對婆羅門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衆社會中所流行之思想體系。凡六種,即:(一)珊阇耶毗羅胝子(巴San~jayaBelat!t!hiputta  ),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之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爲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二)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巴AjitaKesakambala  ),唯物論、快樂論者。否認因果論,乃路伽耶派之先驅。(叁)末伽梨拘舍梨(巴MakkhaliGosa^la  ),宿命論之自然論者。主張苦樂不由因緣,而惟爲自然産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導者。(四)富蘭那迦葉(巴Pura^n!a  Kassapa  ),無道德論者。否認善、惡之業報。(五)迦羅鸠馱迦旃延(巴Pakudha  Kacca^yana  ),無因論之感覺論者。認爲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爲獨立之要素。(六)尼乾陀若提子(巴Nigan!t!haNa^taputta  ),耆那教之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以上(叁)、(四)、(五)屬阿耆毗伽派,與(六)均屬于苦行主義派;又除(一)之外,余均站在唯物論之立場,主張聚積說。[雜阿含經卷四十叁、中阿含卷五十七箭毛經、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二、卷叁十七、四分律卷五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大智度論卷四十二、注維摩诘經卷叁、百論疏卷上之中、摩诃止觀卷十上、印度哲學研究第二]

佛學大詞典 【14】髅鬘外道

  外道之一。此類外道取人之髅骨爲鬘而懸于頸項。又彼等通常棲隱于枯木、石堆、冢側等處。[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四]

佛學大詞典 【15】露形外道

  又作裸形外道。爲印度二十種外道之一。即指尼犍子外道,彼等以裸形爲最上之修行法,能生一切智。然據外道小乘涅槃論所載,尼犍子外道分爲白衣派(S/veta^mbara)、空衣派(Digambara)二派,白衣派爲尼犍子外道,空衣派特稱爲裸形外道。

佛學大詞典 【16】論力外道

  釋尊在世時之一外道。其傳不詳。據大智度論卷十八載,彼辄以論議之力自诩,故自稱論力。後知釋尊正行教化,遂以己爲恥而一心歸佛。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十之二(大四六·四四○中):“佛問論力:“衆多道中誰爲第一?”論力雲:“鹿頭第一。”佛言:“其若爲第一,雲何舍其道爲我弟子、入我道中?”論力見已,慚愧低頭,歸依入道。”

佛學大詞典 【17】裸形外道

  裸形,梵語acelaka。又作露形外道、無衣外道。古代印度二十種外道之一。爲尼幹子外道二分派之一,即空衣派,提倡以大空爲衣之裸體生活,以裸形爲正行,又稱無慚外道。提婆菩薩所舉二十種外道之第六,即裸形外道論師。寒天裸形,趨拜佛神,爲裸形外道之遺風,佛門無之。新華嚴經卷二十五(大一○·一叁六中):“願一切衆生,得慚愧衣以覆其身,舍離邪道露形惡法。”[長阿含卷十六裸形志經、外道小乘涅槃論、大唐西域記卷九摩揭陀國條]

佛學大詞典 【18】牛狗外道

  受持牛戒、狗戒之外道。爲古代印度六種苦行外道之一。彼輩自鑒其前生,知由牛狗中生來人中,或見牛狗死後生于天上,以爲牛狗之所作直爲生天之業因,故模仿牛狗之龁草啖汙,種種苦行,唯望生天。[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四、俱舍論卷十九、法苑珠林卷八十叁]

佛學大詞典 【19】神我外道

  十種外道之一。如六派哲學中之數論、勝論等說,謂人、天各自爲常住獨存者,彼等既可受用諸法,且爲主宰萬有之實我。主張此一說法者,佛教皆稱之爲神我外道。[金七十論卷上、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參閱“神我”4247、“數論學派”6093)

佛學大詞典 【20】十叁外道

  指十叁種之印度外道。即:(一)劫比羅外道,即數論師。(二)嗢露迦外道,即勝論師。(叁)大自在天外道,計自在天爲生因者。(四)大梵外道,計梵天爲生因者。  (五)時外道,計時爲生因者。(六)方外道,計方爲生因者。(七)本際外道,計過去之初有本際爲生因者。(八)自然外道,計萬物由自然而生者。(九)虛空外道,計虛空爲生因者。(十)  我外道,計常有一大我,萬物由此而生者。(十一)聲顯論師,計聲雖由緣隱顯,然爲本來常有者。(十二)聲生論師,計聲本爲無,依因緣而生,生而常住者。(十叁)順世外道,計唯有地、水、火、風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後還歸四大者。[成唯識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  

佛學大詞典 【21】時論外道

  又稱時計外道、時敬外道、時散外道。印度外道之一。彼等以時間爲萬物之因,認爲其常住不變;萬物之成壞、生死都爲時所使然,故“時”常生一切物,爲涅槃之因。于外道小乘涅槃論中,稱其爲二十種外道之第十七。[大日經住心品、顯揚聖教論卷五、大智度論卷一]

佛學大詞典 【22】事火外道

  爲印度古代外道之一。彼等祭祀供養火天(梵Agni  ,巴Aggi  ,阿耆尼)等神祇,並妄執此類作法爲將來生天之因。其徒稱爲事火螺發(巴aggikajat!ila  )或事火婆羅門(巴aggikabra^hman!a  )。蓋事火外道主張火乃諸天之口,故投谷物、酥油等供物入于火中供養之,諸天得食即能降福祉于人。世尊在世時,事火之法頗爲盛行。世尊成道後,曾于尼連禅河邊訪事火婆羅門之叁迦葉,世尊先降伏火龍,其後又示現諸種神通,叁迦葉乃將事火之具投諸河中而歸依佛門。方便心論(大叁二·二四上):“晨朝禮敬、殺生祭祠、然衆香木、獻諸油燈,如是四種,名事火外道。”

  另于大日經卷六世出世護摩法品一一舉出外道所修事火法之名稱,皆爲吠陀經典所載者,即所謂之“四十四火法”,惟經中所舉示者僅有四十項,即:(一)大梵天(藏tshan%s-pa-chen-po-me  ),(二)簸縛句(藏tshan%s-pah!i-bu  ),(叁)梵飯(藏tshan%s-pah!i-zas  ),(四)畢怛啰(藏bha-ra-ta),(五)吠濕婆捺羅(藏bai-s/va-na-ra-da  ),(六)诃縛奴(藏ha-ba-na  ),(七)合毗縛诃那(藏srog-bya-len  ),(八)簸說叁鼻睹(藏n%os-bsrun%s  ),(九)阿闼末拏(藏a-tar-ba-na  ),(十)缽體多(藏par  ?),  (十一)補色迦路陶,(十二)忙路多,(十叁)縛诃忙囊,(十四)瞢檗盧,(十五)缽伽蒲(藏pra-ga-la  ),(十六)簸體無(藏bar-t!hi-ba  ),(十七)戌脂(藏gtsan%  ),(十八)殺毗(藏s/ad-bi  ),(十九)谟婆縛(藏kun%-byun%  ),(廿)素哩耶(藏n~i-ma  ),(廿一)瑜赭迦(藏sbyor-byed  ),  (廿二)跋那易迦(藏a-gne-ya  ),(廿叁)簸縛句(藏pa-ba-ka  ),(廿四)梵火(藏tshan%s-pah!i-me  ),(廿五)扇都(藏shi-ba  ),(廿六)阿縛賀甯(藏a-ba-ni-ka  ),(廿七)微吠脂(藏bi-ci-ci  ),(二八)婆诃娑(  藏sva-ha-sa  ),(廿九)合微誓耶(藏ha-bi  ),(卅)爾地(藏gter  ),  (卅一)阿密栗多(藏mri-t!a  ),(卅二)那噜拏(藏da-ru-na  ),(卅叁)訖栗旦多(藏stobs-sbyin  ),(卅四)忿怒(藏khro-bo  ),(卅五)迦摩奴(藏h!dod-las-skyes  ),(卅六)使者(藏pho-n~a  ),(卅七)社吒路(藏dsa-tha-ra  ),(卅八)薄叉(藏s/a-za  ),(卅九)縛拏婆目佉(藏rgod-mah!i-kha  ),(四十)瑜幹多(藏h!jig-pa  )等。

  此外,密教之護摩法無疑系襲自此類事火外道,然出世間之護摩法則以內觀爲護摩之基礎,此則非彼等事火外道所可比擬者。[中阿含卷十一頻鞞娑邏王迎佛經、長阿含經卷十九、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大日經疏卷八、百論疏卷中](參閱“十二火”333)

佛學大詞典 【23】壽者外道

  爲叁十種外道之一。凡主張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壽命者,稱爲壽者外道。[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參閱“叁十種外道”519)

佛學大詞典 【24】順世外道

梵名Loka^yata  或  Loka^yatika。音譯路伽耶派、盧迦耶陀派、路歌夜多派、路迦也底迦派。又作順世派。爲古印度婆羅門教之支派,主張隨順世俗,倡導唯物論之快樂主義。此派與阿耆毗伽派同爲古印度自由思想之代表學派。此派以唯物論之立場,主張地、水、火、風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人若命終,四大亦隨之離散,五官之能力亦還歸虛空,故吾人死後一切歸無,靈魂亦不存在。因此,此派否認輪回、業,複否認祭祀、供儀、布施之意義。于認識論上主張感覺論,于實踐生活上主張快樂論。並反對婆羅門所主張之祭祀萬能主義,而傾向于詭辯之思想。

  除“吾人身心系由四大和合而成”之主張,此派複認爲世間一切之生物、無生物亦皆由四大所構成;四大可分析至“極微”(即物質之最小單位),而于極微之外,世間即無任何余物。並進而論定:人雖有精神作用,然所謂精神作用亦不過物質之結合所産生之狀態而已,故人生之目的乃在于追求快樂。此一見解,于佛教所說“斷、常”二邪見中,屬于“常見外道”。

  據成唯識論演秘卷一末載,順世外道所說之極微可分爲叁類,即:(一)極精虛,指心與心所。(二)清淨,指眼、耳、鼻、舌等諸根。(叁)非虛淨,指色、聲、香、味等之外法。極微之說,非僅爲順世外道所獨有,六派哲學中之勝論學派亦有此說,然兩者所說互異,順世外道謂“極微之外,世間即無余物”,勝論學派則于四大種之極微外,另立“德”、“業”等諸谛。又于佛教中之小乘,如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等亦有極微之說,然與順世外道大異其趣者,在于肯定極微之外,另有心、心所等精神作用之存在。

  此類唯物論快樂主義,于古印度吠陀、梵書、奧義書之時代即已萌芽。在當時,崇奉此類主張者,被稱爲“迦爾瓦卡(梵ca^rva^ka  )之徒”。至于何時始蔚成一大思想流派,則迄今已不可考,僅知約與佛陀同時代或于佛陀之前。或謂梵名  Loka^yata  Ca^rva^ka(路伽耶迦爾瓦卡)即其教祖之名。此教派並無經典流傳後世,今所知有關此派之思想主張大多散見于佛教或當代其他學派之典籍,如長阿含卷十七沙門果經所載之“阿夷陀翅舍欽婆羅”、大毗婆沙論卷二○○所載之“不蘭迦葉”均爲順世外道之典型。

  據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四載,玄奘西遊天竺,寓止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時,曾有順世外道前來論難,可知在七世紀時,該教派之思想風潮猶盛行不衰。此外,于法華經卷五安樂行品記載諸外道梵志尼犍子之類時,舉出“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之名,智顗大師之法華文句卷八下加以闡釋。蓋逆路伽耶陀又稱左順世外道,系順世外道之分派,意指自順世外道而陷于左道者。[入楞伽經卷六盧伽耶陀品、大乘廣百論釋論卷二、卷叁、成唯識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慧琳音義卷十五]

佛學大詞典 【25】宿作外道

  又作宿作論師。外道十一宗之一。相當于外道十六宗之諸因宿作宗,即尼幹子外道之宿作因論。宿作外道即指主張一切衆生所受苦樂之報,悉依宿世本業而定之外道。華嚴玄談卷八載,宿作外道以現世之苦樂果報皆依過去世之本業因緣而定,故認爲若能持戒精進,令身心受苦,則能壞盡本業,本業既盡,衆苦盡滅,衆苦盡滅,即得涅槃。此外道爲滅盡苦因,于是主張修自餓投岩等苦行。由于此外道唯以宿作爲現世果報之一切因,不認爲現在之功力能感果(現在非因),故成邪執。[瑜伽師地論卷七、大毗婆沙論卷一九八、攝大乘論釋卷二(玄奘譯)、天親攝論釋卷二(真谛譯)](參閱“外道十一宗”1869)

佛學大詞典 【26】天魔外道

  指天魔與外道,爲害佛道者。梵網經卷上(大二四·一○○二下):“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錄]

佛學大詞典 【27】投淵外道

  爲古代印度六種苦行外道之一。此類外道于凍寒中投身于深淵而作苦行,以爲生天之因。

佛學大詞典 【28】塗灰外道

塗灰,梵名Bhasman  。又作灰塗外道。或稱獸主外道(梵Pa^s/upata  )、牛主外道。古代印度外道之一。即遍身塗灰,以苦行求升天,崇拜大自在天之一派。此外道以大自在天(梵Mahes/vara  )爲萬物之創造神,其全身塗灰,飲糠汁沸湯,持牛、狗、雞、雉等戒,殺羊祀彼天,執此爲解脫之因。自在天又稱獸主,此外道學彼天之法,故又稱獸主外道、牛主外道。[北本涅槃經卷十六、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叁、俱舍論光記卷九]

佛學大詞典 【29】外道梵天

  指印度古代外道所說之叁種梵天,即:(一)自那羅延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四姓之人類及一切。如圍(吠)陀論師之說。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由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花,由蓮花生梵天,梵天能生萬物;自梵天之口生婆羅門、兩臂中生刹帝利、兩髀中生毗舍、兩腳跟生首陀羅。又大地爲修福德之戒場,若于祭儀中殺害生物以供養梵天,則得涅槃。(二)自韋紐天生梵天,自梵天生八子而爲一切萬物之元。如韋紐論師之梵天說。據大智度論卷八載,壞劫時,韋紐天出現于大水之上,具一千頭、二千手足;自其臍中生千葉金色妙寶蓮花,梵天王即結跏趺坐于其中,具無量光明;自梵天王心中生八子,八子又生天地萬物。(叁)以摩醯首羅天爲法身,以那羅延天爲報身,以梵天爲應身。如摩醯首羅論師之說。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爲一體叁分,故叁界中萬物皆摩醯首羅天所生,如其頭是虛空、身是地、尿是水等。

  此外,佛教中將梵天配居于色界之初禅天。據阿含經及諸大乘經典載,梵天深信佛法,並虔誠護法。[大日經疏卷二、玄應音義卷二十五](參閱“大梵天”850)

佛學大詞典 【30】外道叁寶

  指外道之叁寶。據百論疏卷上之中載,外道謂非唯佛陀獨稱世尊,彼之諸師亦具內外諸德,同爲世尊(世之所尊)。書中並列舉十師爲例。其中,數論師迦毗羅、勝論師優樓迦、尼犍子勒沙婆等叁師皆廣說經法,以叁寶化導衆生。如迦毗羅即稱爲佛寶,弟子稱爲僧寶,僧佉經稱爲法寶。此外,據摩诃止觀卷十載,上列叁師又稱叁外道,叁人于因果之說各有妄執,即迦毗羅外道妄執“因中有果”論,優樓迦外道妄執“因中無果”論,勒沙婆外道妄執“因中亦有果亦無果”論。

佛學大詞典 【31】外道四執

  又稱外道四宗、外道四見、外道四計、四種外道、四見、四執。系印度古代各種外道就諸法之一異、常無常、因果有無等問題,所持之四種執著。約以下列五方面說明:

  (一)就法之一、異而言,可分:(1)執“一”論者,即妄執一切法同一。如數論外道等之主張。(2)執“異”論者,即妄執一切法別異。如勝論外道等之主張。(3)執“亦一亦異”論者,即妄執一切法亦同一亦別異。如尼犍子外道等之主張。(4)執“非一非異”論者,即妄執一切法非同一非別異。如若提子外道、邪命外道等之主張。另據外道小乘四宗論載:(1)執著一切法“一”者,認爲“我”與“覺”二相不可分離,因果亦同。如外道僧佉論師之說。(2)執著一切法“異”者,認爲“我”與“智”、“能”與“所”皆異。如外道毗世師論師之說。(3)執著一切法“俱”者,認爲“法”共存而非單一存在,與亦一亦異論同義。如外道尼犍子論師之說。(4)執著一切法“不俱”者,認爲一切法皆不共存而呈相對性,與非一非異論同義。如外道若提子論師之說。

  (二)就世間之常、無常而言,可分:(1)執著世間一切皆恒常者,(2)執著世間一切皆無常者,(3)執著世間一切皆亦恒常亦無常者,(4)執著世間一切皆非恒常亦非無常者。大智度論卷七(大二五·一一○上):“複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有死後如去,有死後不如去,有死後如去不如去,有死後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其中,“世間常”等四句爲梵網六十二見中之遍常論及一分常論,“有邊無邊”等爲有邊等論,“死後如去”等四句爲有想論、無想論、斷滅論。

  (叁)就“我”與“蘊”之“即”、“離”而言,據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五載,可分:(1)執著我即是諸蘊。(2)執著我異于諸蘊而住于諸蘊中。(3)執著我非即諸蘊而異于諸蘊,非住于蘊中而住于異蘊、離蘊法中。(4)執著我非即諸蘊而異于諸蘊,非住于蘊中亦不住于任何異于諸蘊或離蘊之法中,而無有蘊,亦不與一切蘊法相應。

  (四)就因果之有、無而言,可分:(1)邪因邪果論者,如大自在天外道。此外道妄執萬物皆由大自在天所生,自在天若喜,則六道皆樂;自在天若嗔,則四生皆苦。(2)無因有果論者,如常見、無因外道。此外道推窮萬物,發現萬物之現生無須憑借他物,乃妄執萬物皆自然而有,並無因果關系。(3)有因無果論者,如斷見外道。此外道妄執唯有現在存在之因,而無後世再生之果,如草木僅存活一期,其後即死滅殆盡。(4)無因無果論者,此外道妄執不受後世之果,亦無現在之因,全然不信任何因果之思想。叁論玄義載(大四五·一中):“總論西域九十六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叁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

  (五)就苦之自作、他作而言,可分:(1)苦爲自作論,即妄執苦由身內之我所作。(2)苦爲他作論,即妄執大自在天造作六道之苦。(3)苦爲共作論,即妄執于劫初之時,先有一男一女而繁衍一切衆生,故苦由衆生共作。(4)苦爲無因作論,乃妄執自然即存有此苦果。

  此外,叁論宗就諸法之空、有而言,另立內外道四執(又稱四宗)說,以一切外道、毗昙宗、成實宗、大執等,爲執持妄見之宗派。[入大乘論卷上、瑜伽師地論卷六、顯揚聖教論卷九、成唯識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中觀論疏卷叁本、卷七本、百論疏卷一、卷七](參閱“四宗”1706、“外道”1867)

佛學大詞典 【32】外道問佛

  禅宗公案名。又作外道問佛有無、外道良馬鞭影、世尊良久。指一時放下有言無言二邊,由是自參自究,始得證入絕境。系佛陀接引外道之著名公案。碧岩錄第六十五則(大四八·一九五中):“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歎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蓋外道以“不問有言,不問無言”而探問佛法大旨,此乃一種狡黠之詢問方式,欲陷對方于進退兩難之境,世尊無論以任何言詞答之,均易墮于“有”、“無”兩端之難,而予外道以可乘之機。此則公案中,世尊不以言語答覆之,而唯緘默良久,于佛法真旨而言,已超越有、無相對之境,了無纖塵可染。此種不落言诠而靈機全現之圓融妙用,不唯化解外道狡狯逼問之危機,更于任運自在之間彰顯佛法大旨之妙趣,故外道由衷歎服。然阿難以多聞第一,反墮入義解,不達真底,故無如外道之能于閃電光影間領會機鋒。[禅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禅宗無門關第叁十二則、宗門統要續集卷一]

佛學大詞典 【33】外道相善

  指外道所修之觀行。相善之義有二種,即:(一)相似之義。外道所修之六行觀,似佛教菩薩之觀法,然似是而非,故其觀行僅屬相似之善,而非真正之善。(二)有相、著相之義。外道之觀法雖善,然猶不知人、法二空之理,故其觀行屬于著相之善,而非離相、破相之善。

佛學大詞典 【34】無慚外道

爲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此外道計執一切衆生之罪福皆爲大自在天所作,非人之業報所招感。自在天喜,則衆生安樂;自在天嗔,則衆生苦惱。人間之罪福,歸于大自在天之主宰,人不必爲己之行業負責,犯罪而不生慚愧,不墮惡道,猶如虛空不受塵水;生慚愧心,反而墮于惡趣,猶如大水之潤濕于地。[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

佛學大詞典 【35】無因外道

爲主張萬物系無因而生之印度外道之一。又稱諸法無因宗、無因見論、無因論師、無因生論。外道十六宗Z之一,二十種外道之一。此派論師以萬物乃無因無緣,自然而生,爲一種自然外道。古來印度即盛行無因論。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諸法系非因而生,無因無緣生一切物,無染因,亦無淨因。如棘刺之針不待人作而自尖,孔雀無待人畫色而自然美。六師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賒梨子即屬此派。

  此外,有關無因論之思想,于諸經論中多有列舉,例如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所說六十二見外道中,無因論有初見、第二見之別,初見系萬物由無而生,第二見系主張唯自然而生,別無他因。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四載,破十種之外道中,第二爲自然外道,第四爲無因果外道。又于叁論玄義所舉外道之四執中,第二爲無因有果,第四爲無因無果。[雜阿含經卷叁、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瑜伽師地論卷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外道哲學](參閱“自然外道”2531)

佛學大詞典 【36】先尼外道

  先尼,梵語senika。意譯有軍、勝軍。又作西尼外道、西你迦外道、霰尼外道。指笃信神我,崇奉“心常相滅”之外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卷叁十九、楞嚴經卷十、可洪音義卷十一、玄應音義卷二十叁]

佛學大詞典 【37】啞羊外道

  印度外道之一種。此外道認爲于修行法門中,以如啞羊之不語,爲最殊勝。四分律行事鈔卷下叁載有(大四○·一叁叁中)“僧祇受人禮拜,不得如啞羊不語”一語。行事鈔資持記卷下叁(大四○·叁九七中):“如啞羊者,彼有啞羊外道受不語法,世有持不語者,謂爲上行,此外道法,宜速舍之。”

佛學大詞典 【38】一識外道

  主張人身中唯具有一心識之外道。彼等謂此一心識常依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攀緣外境,恰如六窗之室內畜猿猴者。如小乘成實宗、經量部等皆主張此等“一識說”。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四沙彌別行篇(大四○·一五一上):“一識外道如一室六局,猕猴遍曆,根亦如是,一識通遊。”此即所謂“六窗一猿”之喻。

佛學大詞典 【39】一因外道

  主張世界萬物成立之原因乃同屬一因之外道。于維摩經六師中之第五迦羅鸠馱迦旃延、外道小乘涅槃論之第四韋陀論師、第五伊賒那論師、第九女人眷屬論師、第十二摩陀羅論師、第十五摩醯首羅論師、第二十安荼論師等,所說雖各有異同,然同屬一因外道之部類。大日經住心品所舉叁十種外道中,自在天、流出、尊貴、遍嚴、摩納婆等,亦同屬一因外道。

佛學大詞典 【40】雨衆外道

  梵名Vars!agan!a  。音譯縛利沙鍵拏。又稱雨際外道。乃數論學派十八部之一。然又有以雨衆外道爲數論學派之別稱者。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載,此派爲迦毗羅仙上足弟子筏裏沙所立。筏裏沙,梵名Va^rs!ya  ,又作伐裏娑,意譯雨期,生于印度之雨期,故名。又依俱舍遁麟記卷一載,其弟子多如雨際時之雨,故稱雨際外道。此外道主張因中有果論。[瑜伽師地論卷六、顯揚聖教論卷九、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本、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叁]

佛學大詞典 【41】自然外道

  古代印度諸外道之一。主張萬物非依因緣而系自然所生者。爲大日經所說叁十種外道之一,與無因外道相同。據注維摩诘經卷叁載,末伽梨拘賒梨子(梵Maskari^  -gos/a^li^-putra  )謂衆生之苦樂並非來自“行業”,而系自然即存者。據維摩經義記卷二本載,阿奢多翅舍欽婆羅(梵Ajita  -kesakambala  )謂一切法自然而有,非由因緣所生。上記二者皆屬自然外道。[廣百論釋論卷一、叁論玄義、大日經疏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

佛學大詞典 【42】二十種外道

  又作二十種小乘外道涅槃。提婆論師將印度小乘外道所執之涅槃大別爲二十類,即:(一)小乘外道,即主張“諸受陰盡,如燈火滅,種壞風止”爲涅槃之外道。(二)方論師,即主張“最初生諸方,從諸方生世間人,從人生天地,天地滅沒,還入彼處”爲涅槃之外道。(叁)風仙論師,即主張“風能生長有命之物,亦能殺有命之物,風造萬物,複能壞萬物”爲涅槃之外道。(四)韋陀論師,即主張“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從蓮華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與無命之物,從梵天口中出生,一切大地即是修福德戒場,于中一切華草及豬、羊、驢、馬等,殺害供養梵天,得生彼處”爲涅槃之外道。(五)伊賒那論師,即主張“伊賒那論師尊者形相不可見,遍一切處,以無形相,而能生諸有命與無命之一切萬物”爲涅槃之外道。(六)裸形外道,即主張“分別見諸種種異相”爲涅槃之外道。(七)毗世師,即勝論師。此外道師主張“地、水、火、風、虛空、微塵等物和合,而生一切世間有知覺與無知覺之物;無和合者,即是離散,遂計離散”爲涅槃。(八)苦行論師,即主張“身盡福德盡”爲涅槃之外道。(九)女人眷屬論師,即主張“摩醯首羅作女人,生諸天、人、龍、鳥及一切谷子、蛇蠍、蚊虻等,如是知者”爲涅槃之外道。(十)行苦行論師,即主張“罪福功德總盡”爲涅槃之外道。  (十一)淨眼論師,即主張“煩惱盡故依智”爲涅槃之外道。(十二)摩陀羅論師,即主張“那羅延天爲萬物之父,以那羅延天造一切物,于一切衆生中最勝,一切世間有命與無命之物,從其而生,從之作生,還沒彼處”爲涅槃之外道。(十叁)尼犍子外道,即六師外道之一。此外道師主張“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與無命等物,後時離散,還沒彼處”爲涅槃。(十四)僧佉論師,即數論師。此外道師主張“二十五谛自性因,生諸衆生”爲涅槃。(十五)摩醯首羅論師,即主張“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謂梵天、那羅延,乃至自在天是生滅因,一切從自在天生,從自在天滅”爲涅槃之外道。(十六)無因論師,即主張“無因無緣生一切物,無染因,無淨因,乃至棘刺之針、孔雀之色,皆無人作,自然而有,不從因生”爲涅槃之外道。(十七)時論師,即主張“時熟一切大,時作一切物,時散一切物”爲涅槃之外道。(十八)服水論師,即主張“水爲萬物之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與無命等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壞物”爲涅槃之外道。(十九)  口力論師,即主張“虛空爲萬物之因,最初生虛空,虛空生風,風生火,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凍淩,堅作地,從地生種種藥草,乃至從五谷生命,食後時,還沒虛空”爲涅槃之外道。(廿)本生安荼論師,即主張“本無日月、星辰、虛空及地,唯有大水,時大安荼生,如雞子,周匝金色,時熟破爲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中間生梵天,名一切衆生祖公,作一切有命與無命物等,散沒彼處”爲涅槃之外道。[外道小乘涅槃論、大明叁藏法數卷四十六]

佛學大詞典 【43】附佛法外道

  爲摩诃止觀所舉叁種外道之一。指依附于佛法而立錯誤思想者。如華嚴宗指小乘之犢子部爲附佛法外道。摩诃止觀卷十上(大四六·一叁二中):“邪人不同又爲叁: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叁、學佛法成外道。”上引之中,佛法外外道指佛法以外之教,或其信奉者。又雖學佛之教,然其見解與佛法相違背者,稱爲學佛法成外道。

佛學大詞典 【44】尼幹子外道

  尼幹子,梵名Nirgrantha  -putra  ,全名  Nirgrantha-jn~a^taputra  ,巴利名Nigan!t!ha-putta  。印度古代六師外道之一,外道四執之一,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種外道之一。又作尼乾陀子外道、尼犍子外道、尼犍陀弗咀羅外道、尼幹弗陀怛羅外道、尼犍陀子外道,或稱尼犍子論師。此外道因以修苦行,離世間之衣食束縛,而期遠離煩惱之結與叁界之系縛,故有離系、不系、無繼、無結等譯名。又此外道不以露形爲恥,故世人貶稱爲無慚外道、裸形外道。開祖爲勒沙婆(梵R!s!abha  ),至尼乾陀若提子(巴Nigan!t!ha-na^taputta  )爲中興之祖。後世則稱之爲耆那教(梵Jaina  )。其出家修習苦行、實行教理者,通稱爲尼犍陀。

  于尼乾陀若提子入寂後不久,尼幹子外道分成空衣(梵Digambara  )、白衣(梵S/veta^mbara  )二派。空衣派主倡不著衣而裸體生活,一般稱爲裸形外道、露形外道。白衣派則流行于北印度之僧诃補羅國一帶,爲避寒氣而著白衣,此或即其分裂爲二派之原因。大唐西域記卷叁(大五一·八五五下):“本師所說之法,多竊佛經之義,隨類設法,擬則軌儀;大者謂苾刍,小者稱沙彌,威儀律行,頗同僧法,唯留少發,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爲異,據斯流別,稍用區分。其天師像竊類如來,衣服爲差,相好無異。”另據玄應音義卷十載,此外道拔發露形、無所貯蓄、以手乞食、隨得即食。

  由于與佛教有不少類似點,故近代西歐學者曾有一段時期認爲耆那教系由佛教轉化而來,然深入研究二教之後,始知二者之最初,即大異其趣。蓋耆那教否定吠陀教權,禁止祭儀,誡殺生等,此與佛教類似;而勸苦行,區別四姓,則不異于婆羅門教而與佛教迥異。總之,耆那教可視爲調和佛教與婆羅門教二者思想之代表,就現今印度所存留之古代建築遺迹而言,可謂明顯具有傾向于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叁教並立之色彩。[雜阿含經卷五、卷二十一、中阿含卷四尼幹經、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卷一至卷十、注維摩經卷叁、百論疏卷上之中、俱舍光記卷十五、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參閱“尼乾陀若提子”1890)

佛學大詞典 【45】叁十種外道

  系大日經卷一入真言門住心品所列舉外道之分類,即:(一)時外道,即妄計一切萬物皆以“時”爲生因。(二)地等變化外道,又作五大外道。即妄計地、水、火、風、空等五大爲萬物之因。(叁)瑜伽我外道,又作相應外道。即妄計學定者之內心相應之理爲真我。(四)建立淨外道,即妄計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爲清淨。(五)不建立無淨外道,即妄計不建立一切法,而以無爲無修爲真我。(六)自在天外道,即妄計自在天爲常、自在,爲萬物之生因。(七)流出外道,即妄計由手生出一切法。(八)時外道,此與前記之時外道稍異。即妄計“時”爲自在天所造作。(九)尊貴外道,即妄計那羅延天湛然常住,爲萬物之生因。(十)自然外道,即妄計一切法皆自然而生,無有造作者。(十一)內我外道,即妄計身中別有我性,能運轉此身做各種事。  (十二)人量外道,即妄計神我之量,等同人身之大、小。(十叁)遍嚴外道,即妄計神我雖能造作諸法,然世間諸尊勝遍嚴之事,則皆我之所爲。(十四)壽外道,又作壽者外道。即妄計一切法乃至四大、草木等皆有壽命。(十五)補特伽羅外道,即妄計補特伽羅由今世趣入後世。(十六)識外道,即妄計識遍滿一切處,乃至地、水、火、風、空亦皆遍滿。(十七)阿賴耶外道,即妄計阿賴耶識能持此身,含藏萬象。(十八)知者外道,即妄計身中有知者,能知苦、樂等事。(十九)見者外道,即妄計身中有見者,此見者即爲真我。(廿)能執外道,即妄計身中別有能執者爲真我。(廿一)所執外道,即妄計所執之境界爲真我,此我遍于一切處。(廿二)內知外道,即妄計身中別有內知者爲真我。(廿叁)外知外道,即妄計別有了知外塵境界之“外知者”爲真我。(廿四)  社怛梵外道,此與知者外道大致相同。(廿五)意生外道,又作摩奴阇外道。意生(梵manuja  ,音譯摩奴阇),譯作人、人生。即妄計人由人而生。(廿六)儒童外道,又作摩納婆外道。儒童(梵ma^nava  ,音譯摩納婆),譯作勝我。即妄計我于身中最爲勝妙。此爲毗紐天外道之部類。(廿七)常定生外道,即妄計我爲常住,不可破壞,自然常生而無更生。(廿八)聲外道,分爲二:(1)聲顯外道,即妄計聲之體爲本有、常住,以緣而顯之。(2)聲生外道,即妄計聲之體本無,以緣而生,生已,則爲常住。(廿九)非聲外道,即妄計撥無聲體及聲字處。大日經之本文原將聲顯、聲生二外道合並爲聲外道,而總計二十九種,然大日經疏卷一則將二者別立,總成叁十種。此外,大日經疏拾義鈔卷六,將二十九種外道加“總我”,成爲叁十種外道。[大智度論卷十二、卷叁十五、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外道小乘涅槃論、成唯識論卷一、大日經疏卷二、大日經疏鈔卷一末、十住心論卷一](參閱“外道”1867)

佛學大詞典 【46】獸主外道

  梵名Pa^s/upata  。印度教濕婆派之一。廣義而言,爲別于濕婆悉檀派(梵S/aiva  -siddha^nta  ),而專指崇拜濕婆爲獸主之宗派。狹義而言,指成立于八世紀以前,古稱大自在天(梵Ma^hes/vara  )外道之教派。該派主張主宰神(濕婆)爲動力因(梵ka^ran!a  ),獸之個人我及自然世界爲其結果(梵ka^rya  )。于此大悟下,勤修瑜伽,履行諸種義務,遵守規定,依之解脫現世生存之苦,即此派之根本宗旨。

佛學大詞典 【47】外道十六宗

  系印度古代諸外道分類法之一。又作十六異論、十六外論,十六外道、十六計。此系法相宗窺基根據瑜伽師地論卷六、卷七、顯揚聖教論卷九、卷十等所揭舉之十六異論,稍改其名稱而成,稱爲十六宗,並于所撰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中詳加解說。茲述其說如下:

  (一)因中有果宗,又稱因中有果論。本宗妄執諸法之“因”爲常恒,且具有“果”之性質。據法華經文句卷九上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十之一載,數論外道有此妄執。然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載,此系雨衆外道之妄執。或謂數論外道即雨衆外道。如稻以谷爲因,欲求稻時唯有先種谷,則稻定從谷生,不從麥生,故知谷之因中已先有稻性。(二)從緣顯了宗,又稱從緣顯了論。本宗妄執“聲”或“法”之體爲常恒,須藉衆緣始得彰顯。如聲論外道、數論外道之說。(叁)去來實有宗,又稱去來實有論。本宗妄執過去、未來猶如現在,皆爲實有不假。乃梵網六十二見中之遍常論。如勝論外道、時論外道之說。(四)計我實有宗,又稱計我論。本宗妄執即離蘊之我,及非即非離蘊之我,而執持“我”爲實有、常一。亦即執著有我、有薩埵、有命者、有生者等,此乃由于生起五覺而知有我。乃梵網六十二見中之遍常論。如數論、勝論、離系、獸主、赤衣、遍出等一切外道及小乘犢子部等皆有此說。(五)諸法皆常宗,又稱計常論。本宗妄執諸法之全部或部分爲常住。亦即執著我及世間皆爲常住。乃梵網六十二見中之遍常論與一分常論。如數論外道等之說。(六)諸因宿作宗,又稱宿作因論。本宗妄執人類現在所受之苦,皆以過去宿作之惡爲因。若現在精進,則可日漸消除舊業,故主張修苦行,一方面消除舊業,一方面不再造新業,即可得解脫。如離系(尼犍子)外道之說。(七)自在等因宗,又稱自在等作者論。本宗妄執諸法皆爲自在天等所變現。亦即執著諸法爲大自在天,丈夫、大梵,或時、方、空、我等“因”所變化而來。乃梵網六十二見中之一分常論。如摩醯首羅論師等之說。(八)害爲正法宗,又稱害爲正法論。本宗妄執以食肉而殺害生物爲正宗。亦即諸婆羅門爲欲食肉,乃認爲因祀祠、咒術等祭儀而殺害諸生物,則祭者與祭物皆得生天。如本劫論者之說。(九)邊無邊等宗,又稱有邊無邊論。本宗妄執世間爲有邊或無邊。乃梵網六十二見中之有邊等論。(十)不死矯亂宗,又稱不死矯亂論。本宗妄執梵天不死。若有問道者,則以矯亂之言答之。乃梵網六十二見中之不死矯亂論。(十一)諸法無因宗,又稱無因見論。本宗妄執諸法皆系無因而起。乃梵網六十二見中之無因生論。如無因外道之說。(十二)七事斷滅宗,又稱斷見論。本宗妄執欲界之身、欲界之諸天、色界之諸天、四無色處七事之果報等,皆于死後斷滅。乃梵網六十二見中之斷滅論。如諸斷見外道之說。(十叁)因果皆空宗,又稱空見論。本宗否認因果說,妄執一切皆空。(十四)妄計最勝宗,又稱妄計最勝論。本宗妄執四姓中之婆羅門爲最勝種,乃梵王之子民;其余叁姓則爲劣種,皆非梵王之子民。(十五)妄計清淨宗,又稱妄計清淨論。本宗妄執即時受用諸天之五欲,乃爲現法涅槃。或修持牛戒、狗戒、以食糞、草等求得解脫。如現法涅槃外道及水等清淨外道之說。(十六)妄計吉祥宗,又稱妄計吉祥論。本宗以祭祀日月、星宿爲得吉祥、福報之舉。如曆算外道之妄見。

  此十六宗之說或系基于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所列舉之六十二見說而來,除因中有果、從緣顯了、諸因宿作、害爲正法、因果皆空、妄計最勝、妄計吉祥等七宗不見有相當者外,其他諸宗則皆存其義旨。[梵網六十二見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七、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慧琳音義卷二十五、十住心論卷叁]

佛學大詞典 【48】外道十一宗

  統攝印度古代九十五種外道爲十一宗。涅槃經卷十等,分印度古代之外道爲九十五種,華嚴四祖澄觀則將九十五種歸納爲十一宗。今依其所撰之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叁略述如下:(一)數論師,計從冥而生數,即慧。數論,即從數起論或論能生數之義。謂數論師妄執由冥(自性)生覺,從覺而生我心,乃至十一根,合冥、神我而成二十五谛。冥爲萬物生成之因,神我爲我知者,其余諸谛皆能變異。(二)衛世師,計六句生。衛世,意即無勝;其人生于佛前八百年,世稱鸺鹠仙人,于獲五種神通(足不履地、知人心、命、眼觀千裏、呼名即至、履石壁而無礙)後,說論十萬偈,自以爲已證得菩提,便欣然入滅。其所執之六句爲:(1)實(有九種),諸法體實,爲德業所依。(2)德(有二十四種),即道德。(3)業(有五種),即動作、作用。(4)  大有(唯一),謂實、德、業同爲一有。(5)同異(亦一),如由地望地爲同,由地望水即異,水、火、風等亦然。(6)和合,諸法和合而有住。(叁)塗灰外道,塗灰外道與諸婆羅門共執欲界第六之自在天,其體性實有而遍常,能生諸法;且能于六道中,各現其形以教化衆生。(四)圍陀論師,妄執四姓由那羅延天所生。圍陀,意即智論;那羅延,意即鈎鎖力士。謂圍陀論師妄執自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花,蓮花之上有梵天,繼由梵天之口生婆羅門、自兩臂生刹帝利、自兩髀生毗舍、自兩腳跟生首陀羅等四姓,故婆羅門爲最優秀之種姓。(五)安荼論師,計本際生。謂此外道妄執過去世之初際(本際)世間唯有大水,當時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雞卵,後分爲兩段,上爲天,下爲地,中生一梵天,複能出生一切萬物,故以梵天爲生萬物之主。(六)時散外道,計物從時生。謂此外道妄執萬物從“時”而生;如草木之隨“時”而生花、生果,亦即萬物系隨“時”而榮枯、生死。故“時”爲常、爲一。此論屬見果而知因。(七)方論師,計方生人,人生天地。謂此外道妄執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于滅後則還入于四方。故“方”爲常、爲一。(八)路伽耶,計色心法皆極微作。路伽耶,意即順世。謂此外道妄執色、心等法,皆由地、水、火、風四大之極微(原子)而生。又世間萬物雖無常,于死滅後還歸四大,然極微之體實有不壞,爲能生萬物之因。(九)口力論師,計虛空爲萬物因。謂此外道妄執由空生風,由風生火,由火生暖,暖生水,水生凍,遂成堅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終則還歸于虛空。(十)宿作論師,計苦樂隨業。謂此外道妄執一切衆生皆隨宿世所作之本業而受苦樂之報。若能持戒精進,身心受苦,則能破壞本業,本業既盡,衆苦亦滅,即可得涅槃。故妄執宿世所作爲一切之因。(十一)無因論師,計自然生。謂此外道妄執一切萬物皆無因無緣,自然而生,自然而滅。[瑜伽師地論卷六、卷七、顯揚聖教論卷九、卷十、大毗婆沙論卷十一、卷十二](參閱“外道”  1867)

佛學大詞典 【49】大自在天外道

  印度古代十六種外道之一。以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羅)爲世界之創造神,奉祀大自在天,期得解脫之外道。又稱自在天外道、摩醯首羅論師。其教徒塗灰于身,故又稱塗灰外道。提倡叁神一體之說,以摩醯首羅爲本體,並謂梵天及那羅延爲其所化現。

  依外道小乘涅槃論載,摩醯首羅論師主張摩醯首羅常住不變,叁界中一切有命與無命之物皆由摩醯首羅天而生。又以摩醯首羅之身而言,虛空是其頭,地是其身,水是其尿,山是其糞,一切衆生是其腹中蟲,風是其命,火是其暖,罪福是其業,一切生滅涅槃皆是摩醯首羅。

  百論疏卷上列舉大自在天外道之十六谛義,即:(一)量谛,有現知、比知、不能知、譬喻知四種。(二)所量,如身有我乃至解脫。(叁)疑,如見杌似人等。(四)用,如依此物作事。(五)譬喻,如見牛知有水牛。(六)悉檀,自對之義由異他之義。(七)語言分別,分別自他之義。(八)思擇,思惟簡擇道理如此。(九)決,義理可決定。(十)論議,由語言顯真實之道理。(十一)修諸義,以立真實之義。(十二)壞義,由立難難他立義。(十叁)自證,有不定、相違、相生疑、未成、即時等五種。(十四)難難,聞山林有白象,難草頭亦有白象。(十五)诤論,有二十四種。(十六)墮負,被他所難而不能成立自義。

  大自在天在印度教中爲濕婆(梵S/iva  )之別名,原與那羅延天同列梵天之下位,其後成爲最高神格,而成立泛神論之教旨,廣行全印度,與佛教産生相當關系。大唐西域記卷二健馱邏國條、卷七婆羅■斯國條等,均有關于大自在天外道之記事。現今濕婆派仍盛行于南印度及迦濕彌羅地方。佛教論書中,多破斥此外道之說,如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九、瑜伽師地論卷七等均有所論破。密教之降叁世明王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烏摩天後,即表示降伏彼外道之相。[摩登伽經卷上明往緣品、顯揚聖教論卷十、叁無性論卷下、俱舍論卷七、成唯識論卷一、中觀論疏卷一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參閱“伊賒那論師”2157)

佛學大詞典 【50】九十六種外道

  九十六種佛世前後出現于印度而異于佛教之流派。又作九十六術、九十六徑、九十六道、九十六種異道。有關外道之數,雖有多種異說,然以九十六種、九十五種外道二說爲最多。九十六及九十五此二數之算定,依諸經論有數說:(一)  六師外道即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鸠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六師各有十五弟子,總計爲九十六人。亦即外道之六師各有十六種之所學法,一法自學,余之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爲九十六種。(二)五大外道即數論、勝論、離系、獸出、遍出,各有十八部之末派,本末總計爲九十五種。另就九十五種、九十六種之關系,舉出數說:(一)九十六種皆爲外道。  (二)九十六種中,有一種入于佛教爲犢子部故除之,余爲九十五種外道。(叁)九十六種外道中,尼犍子外道之教義近于佛教故除之,余爲九十五種。(四)九十六種中有一爲小乘教,實非外道,因大乘貶之,故除之而爲九十五種。(五)九十六種中有一種通佛教,故九十五種爲外道,一爲內教。[薩婆多論卷五、華嚴經疏卷二十八、義林章纂注(普寂)、百論疏(吉藏)、真言教誡義卷中]

佛學大詞典 【51】六種苦行外道

  指古代印度專修苦行之六種外道。即:(一)自餓外道,斷食而忍饑餓者。(二)投淵外道,寒時入深淵,忍受凍苦者。(叁)赴火外道,以五熱燒炙其身者。(四)  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身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住于屍林冢間,默而不語者。  (六)牛狗外道,持守牛戒、狗戒,盼得生天者。[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

佛學大詞典 【52】外道小乘涅槃論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又作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破外道小乘涅槃論、破外道涅槃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系屬大乘宗經論,內容敘說如來因外道及小乘執持二十種之涅槃說,乃爲說涅槃因果之正義。本書系依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叁、入楞伽經卷六涅槃品,及大乘入楞伽經卷四等所列舉之外道涅槃執見,一一加以論釋而斥破。其中,入楞伽經之內容與本論所述較接近。[法經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六](參閱“二十種外道”182)

佛學大詞典 【53】外道小乘四宗論

  全一卷。印度提婆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又作提婆菩薩破楞伽經中外道小乘四宗論、破外道小乘四宗論、破外道四宗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系屬大乘宗經論,內容就外道及小乘對諸法之一、異、俱、不俱等所持之妄執,予以一一論破。書中所說之外道小乘四宗系指:(一)執著一切法爲“一”之僧佉論師,(二)執著一切法爲“異”之毗世師論師,(叁)執著一切法皆共存而非單一存在之尼犍子論師,(四)執著一切法皆非共存而系具有相對性質之若提子論師。此四宗乃屬外道四執之一種。本書系依大乘入楞伽經卷叁等之論述而撰,乃外道小乘涅槃論之姊妹作。然據提婆菩薩傳載,謂提婆或曾造立百論二十品及四百論等以析破外道邪見,卻未述及其曾造外道小乘四宗論。[百論疏卷中上、法經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六](參閱“外道四執”1873)

佛學大詞典 【54】一切智六師外道

  乃叁種六師外道之一。指見邪理,發邪智,而辯才無礙之外道。摩诃止觀卷十上(大四六·一叁二下):“各于所計生一種見,解心明利,將此見智通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百論疏卷上之中、四教義卷二]

佛学大词典中的【54】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