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339 條與「大乘」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大乘

  梵語maha^-ya^na。音譯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勝乘、第一乘。爲小乘(梵hi^naya^na  )之相反詞。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將衆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說:

  (一)在阿含經,尊稱佛陀之教說爲“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語,系釋尊入滅後一段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由于大、小乘對立而起之名詞。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場來看,大乘並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發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礎。

  (叁)小乘視釋迦爲教主,大乘則提倡叁世十方有無數佛。小乘僅否定人我之實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實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脫爲主要目標,故爲自調自度(調指滅除煩惱;度指證果開悟)的聲聞、緣覺之道。大乘認爲涅槃有積極之意義,乃自利、利他,兩面兼顧之菩薩道。

  (四)小乘中,有阿含經、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論、六足論、發智論、俱舍論、成實論等論。至于大乘,則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經,以及中論、攝大乘論等論。大乘教徒雖承認小乘叁藏之價值,然以爲不如大乘經之殊勝;而小乘教徒則不以大乘經論爲佛說。

  (五)大乘所以殊勝之理由,菩薩善戒經卷七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一皆曾列舉七項,世親之攝大乘論釋卷六亦曾舉出十一種理由。菩薩善戒經所說之“大乘”,要義如下:根據十二部經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vaipulya  ,方等)之教法(法大),發菩提心(心大),領解其教法(解大),以清淨心(淨大),具足菩薩之福德與慧德(莊嚴大),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時大),具足相好而得無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門之核心要義。

  (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觀、瑜伽二系統以及後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約一世紀至五世紀,集中闡發“假有性空”之理論,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之中觀學派。(2)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出現以說如來藏緣起與阿賴耶識緣起爲特點,集中闡發“萬法唯識”之各類佛經,從中形成由無著、世親爲始祖之瑜伽學派。(3)後期大乘,七世紀以後,佛教義學逐漸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叁世紀初在印度絕迹。而由印度本土傳出之大乘佛教,屬北傳佛教。

  (七)在我國,根據大乘諸經論所創之多數教派,如叁論、涅槃、地論、淨土、禅、攝論、天臺、華嚴、法相、真言等爲表示自宗之優越,而對大乘經典作種種分類與判斷。例如,真言宗分顯教、密教;華嚴宗及天臺宗分權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別說”之教)、實大乘(大乘中之真實教,主張一切均可成佛之教)。複有分有相大乘、無相大乘二種;或法相、破相、法性叁大乘之說法。

  (八)我國及日本現行之佛教,均屬大乘。

  (九)緬甸、泰國之佛教屬古來之上座部系統;而西藏、蒙古所行之教,則屬大乘系統。

  (十)天臺宗將小乘經律論叁藏稱爲叁藏教(藏教)(華嚴宗則稱之爲小乘教)。又認爲小乘中有“有門”(發智論、六足論等)、“空門”(成實論)、“亦有亦空門”(昆勒論,此論未傳我國)以及“非有非空門”(迦旃延經,此亦未傳至我國)等四門,稱爲小乘四門、或小乘四分。

  (十一)智顗之金光明玄義,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之本質爲真如理性)、隨乘(隨應對象而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證自悟、悟他之果位)等叁大乘之說,依次相當于真性、觀照、資成等叁軌。[法華經卷二譬喻品、大寶積經卷二十八大乘十法會、放光般若經卷五歎衍品、金剛仙論卷二、入大乘論卷上、法華文句卷叁下、大乘大義章卷下、大乘義章卷一、摩诃止觀卷叁下、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參閱“大乘經典”828  、“小乘”925  、“教相判釋”4602、“昆勒門”5911)

佛學大詞典 【2】大乘

  指菩薩禅。乃圭峰宗密(780~841)所立五種禅中之第四種。宗密之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四八·叁九九中):“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在宗密之禅法分類中,此種禅法仍次于最上乘禅。(參閱“五味禅”1105)

佛學大詞典 【3】大乘

  梵名Maha^ya^na  -pradi^pa  。音譯莫诃夜那缽地已波。唐代僧。愛州(越南東京一帶)人。幼年出家于杜羅缽底國,通大乘經論。後隨唐使入京,于玄奘叁藏處受具足戒。留住數載,又舶行至師子國(錫蘭),更曆西印度各地,凡十二年,多與義淨、無行等共行。後示寂于俱屍城般涅槃寺,世壽六十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佛學大詞典 【4】大乘

  又稱法勝寺大乘會。乃日本天臺叁會之一。從大乘經中,選出五部大乘經典,即華嚴、大集、大品般若、法華、涅槃等,在五日間,分別講說、稱歎此五部經,此種法會稱爲大乘會。在日本,承曆二年(1078),京都法勝寺首度舉行此會。此後,每年十月敕令召請天臺宗、真言宗之高僧舉行。

佛學大詞典 【5】大乘

  又作大乘毗尼、菩薩毗尼、菩薩律藏、菩薩調伏藏。指大乘菩薩受持之戒律。爲“小乘律”之對稱。梵網經卷下(大二四·一○○七中):“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叁寶,願得好師同學善友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

  曆代各種譯經目錄所載大乘律之分類與部數各異:(一)法經之衆經目錄卷五,立有“大乘毗尼藏”一則,內分一譯、異譯、失譯、別生、疑惑、僞妄等六種,共有五十部八十二卷。(二)曆代叁寶紀卷十叁,分成有譯、失譯兩種,共有叁十一部五十四卷。(叁)  大唐內典錄卷八之入藏錄,別立“大乘律”之部門,分爲一譯、重譯兩種。(四)開元釋教錄卷十九之入藏錄,共收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八舉出大乘律經典二十八部五十六卷。(六)日本縮刷大藏經則收載叁十部四十八卷。[大唐內典錄卷六、卷九、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六、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四、卷二十九、閱藏知津卷叁十二]

佛學大詞典 【6】大乘

  即敷陳六度及諸法皆空等義,並注解大乘經典之各種論書。與小乘論對稱。又稱大乘阿毗昙、菩薩對法藏。佛陀住世時,別無論部,至佛陀入滅後,諸菩薩始爲鈍根衆生製造諸論,分別解釋諸經之深義。如龍樹造大智度論以闡釋大品般若,提婆造百論,無著造瑜伽師地論,天親造大乘成業論等,護法造成唯識論等,清辨造掌珍論等。我國自鸠摩羅什、菩提流支、真谛、玄奘、施護等諸師相繼傳譯此等經論後,講習之風頗盛。開元釋教錄卷十九入藏錄,分大乘論爲釋教論、集義論,其中,釋教論二十一部一五五卷,集義論七十六部叁六叁卷,合爲九十七部五一八卷;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八列舉一一七部六二九卷;縮刷大藏經列舉一二八部六五九卷。此外,尚未漢譯者有月稱之中論釋(梵本)、龍樹之無畏論、世親之無盡意經廣釋、安慧之大乘莊嚴論釋、陳那之因明集(以上藏本)等。[曆代叁寶紀卷十叁、卷十五、彥琮錄卷一、卷二、卷五、大唐內典錄卷六、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卷五、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卷五、卷六]

佛學大詞典 【7】大乘

  又稱大乘匪。乃北魏末年,以法慶爲首之流賊。北魏末年,冀州(今河北、山西二省及河南黃河以北)一帶,戰亂凶年相繼,不法之徒乃假借佛教之名作亂。其時,法慶說服國子博士李歸伯,自號大乘;並糾合愚民,勸人服狂藥,使不識父子兄弟,並高唱“殺一人爲一住菩薩,乃至殺十人爲十住菩薩”之說,組織凶暴之殺人團,殺害官吏。後賊黨人數多達五萬余,破壞寺院,殺戮僧尼,焚毀經像,並稱“新佛出世,舊魔除去”,此“新佛”即指“大乘主”法慶本身,並謂迎接新佛,建設大乘佛國,必須破壞舊有佛教教團;又以殺害教徒,爲平魔之業。時值北魏孝明帝在位(515~527),下诏討伐大乘賊,一戰死者數萬,終捕得法慶,移送京師斬首。李歸伯亦伏誅,大乘賊之亂始告平定。[佛祖統紀卷叁十八、魏書卷九、卷四十八、卷六十四、卷九十四、北史卷二十五、卷四十叁]

佛學大詞典 【8】大乘

  指大乘教中權巧方便之教法。爲“實大乘”之對稱。又作權教大乘、大乘權教。略稱權大。即爲順機應情而方便宣說不了義、未真實之大乘教。于諸大乘宗派中,多稱本宗之教理爲實法,他宗爲權法。例如自天臺、華嚴等一乘家之觀點而言,法相、叁論等叁乘家爲權大乘;反之,以叁乘家之觀點而言,天臺、華嚴等一乘家爲權大乘。[大乘義章卷九、守護國界章卷中之上、卷下之中、選擇傳弘決疑鈔卷一](參閱“實大乘”5785)

佛學大詞典 【9】大乘

  指大乘所具之叁義。此系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所言。即:(一)性乘,又作理乘。謂理性虛通,自然荷運諸法。(二)隨乘,謂智隨理境,如蓋隨函,隨理荷運。(叁)得乘,得,得果得機之意。謂得果,故能自解脫;得機,故能令他解脫。此叁大乘皆常樂我淨,故與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無二無別。又法華玄義卷五之下言及真性(即理乘)、觀照(即隨乘)、資成(即得乘)叁軌,與叁大乘相類通。叁軌即叁大乘,廣亘十種叁法,交互類通。叁大乘、叁軌,乃至叁道,畢竟同體異名,同爲叁千叁谛圓具之妙法,法法皆融妙自在。[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十二門論疏卷一]

佛學大詞典 【10】大乘

  指彰顯真實教義而不帶權假方便之大乘教。爲“權大乘”之對稱。又作實教大乘、大乘實教。略稱實大。此系基于大乘義章卷九所說。原指華嚴、法華等經中所顯“一性皆成”之教說,謂此教說直顯佛自證之法,故爲了義真實之大乘教;相對于此者則爲唯識論等主張“叁乘各別”、“曆劫漸修”之教說。由是,遂以華嚴、天臺二宗爲實大乘,其後又加真言、禅宗等。(參閱“權大乘”6891)

佛學大詞典 【11】大乘法王

  明代對西藏佛教名僧之封號。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封薩迦派僧昆澤思巴爲“萬行俱融妙法最勝真如智慧弘慈廣濟護國宣教正覺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簡稱大乘法王。

佛學大詞典 【12】大乘佛教

  大乘,梵語maha^-ya^na,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個人之覺悟(如小乘行者)爲滿足,而以救度衆生爲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載乘衆人,故稱爲大乘。以此爲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

  西元前後,除比丘教團外,各地均有在家佛教信徒團體成立,彼等自稱菩提薩埵(梵bodhisattva  ,意爲求覺悟者,略稱菩薩)。菩薩一詞于本生譚中,原指佛陀之前身,特用于未達佛果之修道階段;上述在家信徒特具信心,自信必能成佛,故亦自稱菩薩。此種教團中,亦有來自比丘教團者,彼等信徒逐漸纂集、傳誦異于當時經藏(阿含經)之經典,如般若經、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此類經典敘述般若空之思想,並以詩歌贊歎佛陀永恒之生命,強調“上求菩提,下化衆生”之思想,並诃斥聲聞之希求自度乃不了義,重視六波羅蜜之實踐德目,尤其強調布施之重要性。其行動不僅具有社會性、實踐性之意義,且滲入濃厚之宗教情緒。我國與日本之宗派大都屬于大乘佛教。[世界佛教通史第一篇第八章(聖嚴)、印度佛教史概說第九章(達和譯)](參閱“印度佛教”2215)

佛學大詞典 【13】大乘經典

  大乘經,梵語maha^ya^na-su^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經典。又作大乘修多羅、菩薩契經、方等經、大方等經。即大智度論所謂“聲聞藏、菩薩藏”中之“菩薩藏”。大體而言,小乘經典即指阿含經或南傳之尼柯耶(巴nika^ya  ),爲部派佛教及今之南傳佛教徒所信奉。此類經典以外,尚有數量甚多之經典則爲大乘經典。以大正大藏經爲例,其中所收之經(律、論除外),阿含部及本緣部內之一部分爲小乘經典,其余之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經書,皆爲大乘經典。大乘經所說之主要內容,爲成佛之途徑、菩薩道之內涵,及六波羅蜜、佛性等教義,凡此皆非小乘佛教之義理所側重者。而北傳中日韓等國之佛教徒,雖不排斥阿含經,然所信大體以大乘經典爲主。

  關于大乘經典之經卷部帙,茲列舉如下:據曆代叁寶紀卷十五所舉,宋世衆經別錄立大乘錄、小乘錄、大小乘不判錄等之別,其中,大乘錄總計四叁八部九一四卷;李廓之魏世衆經目錄則立大小乘之經、律、論等之別,其中,大乘經目錄二一四部;寶唱之梁世衆經目錄立有大乘經、小乘經、異譯經等之別,大乘經二六二部六七四卷;隋代法經之衆經目錄將大小乘之經、律、論各分爲一譯、異譯、失譯、別生、疑惑、僞妄等六種,其中,大乘修多羅總計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同書卷十叁大乘錄入藏目,將大乘經典分爲有譯、失譯二種,合計四六九部一二八七卷。此外,開元釋教錄卷十九入藏錄,則舉出大乘經典有五一五部二一七叁卷。

  蓋大乘經典出現于世之年代雖不詳,然就東漢桓帝、靈帝時,竺佛朔、支婁迦谶等人傳譯道行經、般舟叁昧經、首楞嚴經等,及龍樹菩薩于大智度論中援引六波羅蜜經、法華經、十地經、網明菩薩經、禅經、菩薩本起經等而論,則恐系從佛陀入滅後五百年頃,漸次出現于世,而至龍樹時代,已成重要之經典行世。此等大乘經典,雖經古來諸多論師主張並非佛陀所直接宣說者,然皆不外根據佛陀所說之教理而來,並進一步發揮佛法之微言大義,闡明其一一之實義,複深入印證考察而加以整理記述,故大乘經典可謂集佛陀教法之大成者。[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大寶積經卷九十二、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二、大智度論卷四十六、大乘莊嚴經論卷一、成唯識論卷叁、大乘義章卷一、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九](參閱“小乘經典”  937、“修多羅藏”4040、“經”5548)

佛學大詞典 【14】大乘九部

  十二部經中除去因緣、論議、譬喻等叁部,其余九部稱爲大乘九部。即:(一)修多羅,意爲契經。即經中長行之文,直說法相,隨其義理長短,不以字數爲拘。(二)祇夜,意爲應頌、重頌、重頌偈。應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或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乃至多句,皆稱重頌。(叁)伽陀,意爲諷頌,又作孤起頌。不頌長行之文而直說偈句,如金光明經中之空品及楞嚴經中阿難贊佛偈等均屬之。(四)伊帝目多,意爲本事,指如來說諸菩薩等因地所行之事等。(五)阇多伽,意爲本生,指佛說諸菩薩等本地受生之事及自說爲菩薩時修諸苦行等事。(六)阿浮達磨,意爲未曾有,又作希法。如佛出生時,即行七步,足迹之處皆有蓮花,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並自言是度一切衆生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動,天雨衆花,樹出音聲,作天伎樂,如是等無量希有之事,稱爲未曾有。又四衆等,凡有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者,亦稱未曾有。(七)優陀那,意爲自說,指無人發問,如來以他心智,觀察衆生之根機而主動宣說c  如楞嚴會上說五十種魔事,不待阿難請問;又如阿彌陀經,無有緣起,自告舍利弗等。(八)毗佛略,意爲方廣,指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猶如虛空,即諸經之理體。(九)和伽羅,意爲授記,指如來爲諸菩薩、緣覺、聲聞授記作佛,如法華經中,佛予阿逸多授記作佛,號爲彌勒。[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叁、卷五、法華經卷一方便品、巴利文善見律毗婆沙序、長部經注](參閱“九部經”145)

佛學大詞典 【15】大乘七善

  據法華文句卷叁上載,七善指圓頓大乘所具足之七善。即:(一)時節善,謂法華經具足序、正宗、流通叁分,即初善、中善、後善,叁分皆是當機得益之時,故稱時節善。(二)義善,謂法華一經所說之法,其義深遠,爲頓教了義之理,而非聲聞、緣覺所能測其邊底,故稱義善。(叁)語善,謂法華一經所說之法,其語巧妙,乃如來金口梵音,會理直說圓頓一乘妙教之文,聽聞之人無不歡喜,故稱語善。(四)獨一善,謂法華一經所說之法,純一無雜,獨爲菩薩而說,非爲二乘所共,即圓頓一乘之妙教,故稱獨一善。(五)圓滿善,謂法華一經所說之法,具明世間、出世間滿足之理,故稱圓滿善。(六)調柔善,謂法華一經所說之法,清淨潔白,唯談中道之理,而無空、假二邊瑕穢之相,調和柔順,故稱調柔善。(七)無緣慈善,謂法華一經所說之法,備有梵行之相,心不攀緣一切衆生,而于一切衆生自然現益,故稱無緣慈善。

佛學大詞典 【16】大乘叁寶

  佛、法、僧可尊可貴,稱爲叁寶。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並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卷上所載,大乘叁寶,即:(一)大乘佛寶,佛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具足叁身十身,能示現無邊相好,稱爲大乘佛寶。(二)大乘法寶,如來所說之中道實相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無量勝妙法門,能令衆生依循此法而成正覺,稱爲大乘法寶。(叁)大乘僧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階位之菩薩,不著有無二邊,而與中道之理和合,稱爲大乘僧寶。

佛學大詞典 【17】大乘叁藏

  依大智度論之說,叁藏爲小乘之特稱,大乘經典僅爲一修多羅藏;若據攝大乘論之說,則大乘亦有叁藏,即:(一)大乘經藏,指華嚴經等,诠示大乘菩薩修行證果之法。(二)大乘律藏,指梵網經等,製大乘菩薩所持之戒。(叁)大乘論藏,指阿毗達磨、大乘起信論等,抉擇诠辨大乘菩薩修證之法。此爲一修多羅藏之分類,稱爲總部叁藏,小乘之叁藏,則稱爲別部叁藏。[攝大乘論釋卷一]

佛學大詞典 【18】大乘十喻

  諸大乘經典每以幻、炎、水中月、虛空、響、犍闼婆城、夢、影、鏡中像、化等十種譬喻,襯托出“空”之道理,以助學人成就空觀。(一)如幻,譬如幻師,幻作種種諸物及男女等相,體雖無實,然有幻色可見;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明幻作,悉心不了,妄執爲實,修空觀者,于諸幻法,心無所著,皆悉空寂,故說如幻。(二)如炎,無智之人初見陽焰,妄以爲水;諸煩惱法亦複如是,無智不了,于結使中妄計我相,智者了知虛诳不實,皆是妄想,故說如炎。(叁)如水中月,月在虛空,影現于水,諸愚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智人見之則笑;比喻無智之人于五陰中妄起我、我所見,執爲實有,于苦法中而生歡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說如水中月。(四)如虛空,虛空但有其名,而無實體,愚人不了,執之爲實;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空無所有,無智之人于虛妄中計爲實有,起彼我執,修空觀者,了一切法皆無所有,故說如虛空。(五)如響,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語聲、擊物聲,隨聲相應而有響生,愚人不了,以爲實有;一切音聲語言亦複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語音無實,心不生著,故說如響。(六)如犍闼婆城,犍闼婆(乾闼婆),意爲香陰。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橹宮殿,行人出入,日高漸滅,但可眼見,而無實有;一切諸法亦複如是,智者能了知諸法悉皆虛假,不生執著,故說如犍闼婆城。(七)如夢,夢中本無實事,妄執爲實,覺還自笑;一切諸法亦複如是,一切結使煩惱皆是虛妄,愚人不了,執之爲實,若得道覺悟,乃知虛妄,亦複自笑,故說如夢。(八)如影,影但可見而不可捉;一切諸法亦複如是,如眼耳等諸根,雖有見聞覺知,求其實體,了不可得,故說如影。(九)如鏡中像,鏡中之像,非鏡作、非面作、非鏡面和合而作,亦非無因緣作,雖非實有,然亦可見,愚者不了,執之爲實,而生分別;一切諸法亦複如是,從因緣生,無有實體,但有名字,而起分別,诳惑凡夫生諸煩惱,智者雖複見聞,了知無實,故說如鏡中像。(十)如化,諸天仙得神通者變化諸物,雖有男女等相,而無生老病死苦樂之實;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有生滅,如化而成,亦無有實,如人之生,但從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虛假,故說如化。[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參閱“十喻”470)

佛學大詞典 【19】大乘四果

  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載,通教菩薩曆十地修行證果,有淺深始終之不同,借聲聞四果之位以區別之,大明叁藏法數卷十六遂稱之爲大乘四果。即:(一)初地生如來家,是爲須陀洹果。(二)八地得授記,是爲斯陀含果。(叁)十地得受職,是爲阿那含果。(四)佛地則爲阿羅漢果。

佛學大詞典 【20】大乘玄論

  凡五卷。隋代嘉祥大師吉藏(544~623)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全書以叁論宗空觀中道之基本思想論證大乘佛法。著者嘉祥大師不僅爲叁論學之集大成者,且對于當時佛教界所重視之法華(四部)、大品(二部)、維摩(四部)、華嚴、涅槃、勝鬘、彌勒、仁王、觀經、無量壽、金光明、金剛(各一部)等大乘經典之注疏亦多所研究,本書即包含上述經典之重要問題。

  內容分爲:二谛義(十章)、八不義(六章)、佛性義(十章)、一乘義(叁章)、涅槃義(叁章)、二智義(十二章)、教迹義(叁章)、論迹義(五章)等八門。(一)二谛義,闡明真俗二谛之義,並通論南北朝佛教界之問題,系叁論宗最重要的教義之一。(二)八不義,揭示“不一、不二、不常、不斷、不來、不出、不生、不滅”之義。(叁)佛性義,闡明叁因佛性。(四)一乘義,解釋法華經等所說之一乘。(五)涅槃義,解說涅槃之義,與佛性義、一乘義同受到當時涅槃經之影響。(六)二智義,辨說權實二智之義,與一乘義同爲與法華教學有密切關系之論說。(七)教迹義,彰顯佛陀一代教化之迹儀。(八)論迹義,解說大智度論及叁論大要,與叁論玄義之後半,共通點甚多。

  通觀之,本論頗受當時流行之教判理論所影響。本書雖爲吉藏之論著,然系由後人集錄而成者,爲吉藏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亦爲理解叁論宗之重要典籍。本書博采涅槃、維摩、大品般若、華嚴、法華、金剛、阿含等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及大智度、成實、婆沙等論,又援引鸠摩羅什、僧肇、道生等諸師之說,一一加以論評,義旨精深,爲古來叁論家學者所重視。本書著作年代雖不詳,然可推知應爲著者晚年之作。[叁論宗章疏、東域傳燈目錄卷下]

佛學大詞典 【21】大乘義章

  (一)凡叁卷。東晉廬山慧遠(334~416)問,鸠摩羅什(344~413)答。又稱大乘大義章、鸠摩羅什法師大義、法問大義、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民國十九年(1930),中國佛教曆史博物館重刊,題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共分十八條:問答真法身、重問答法身、問答法身像類、問答法身壽量、問答修叁十二相、問答受決、問答法身感應、問答法身佛盡本習、問答造色法、問答羅漢受決、問答念佛叁昧、問答四相、問答如法性真際、問答實法有、問答分破空、問答後識追憶前識、問答遍學、問答住壽義。據僧佑(445~518)之出叁藏記集卷十二所載劉宋陸澄之法論目錄第一帙,及隋代費長房所編曆代叁寶紀卷七慧遠條之記載,可推知隋代以前已將羅什、慧遠兩師往來問答之文疏編纂成書,亦爲叁卷十八章之形式,以便利當世學者,惟其條目內容與今本略有出入。羅什于本書中直接闡明對于大乘佛教教義及信仰之理念,並將龍樹、提婆一系之中觀佛教思想介紹至我國,促成般若等大乘經典之翻譯與研究。又書中反覆論述有關佛、菩薩法身之問題,顯示此爲慧遠及當世佛教界所共同矚目之焦點。此外,由慧遠、羅什之問答,亦可作一中、印思想、文化之比較。[法苑珠林卷一○○、大唐內典錄卷叁、出叁藏記集卷十二、叁論宗章疏]

  (二)凡二十卷。隋代淨影寺慧遠(523~592)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冊。本書系一部佛教類書,類聚佛書要目並詳釋之,以诠顯大乘深義。要目分:教法聚、義法聚、染法聚、淨法聚、雜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數法立義門,總揭二百二十二門(缺雜法聚),更設細段而詳釋之。本書引證赅博,義旨明晰,相當于佛教百科辭書之性質,故曆來佛教術語之說明大多引用本書。依續高僧傳卷八慧遠條載,本書原爲十四卷,二四九科。現行本有二十卷本與二十八卷本(義天錄)兩種。

  本書對染法聚中煩惱義之闡釋,從二障義至八萬四千煩惱義共分爲叁十門。又各篇之法數多從小數逐漸增至大數,每篇分爲四門以至八門來解說。此種將佛教術語以法之數別排列說明而成爲辭典體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時。然慧遠之師法上即曾著有大乘義章六卷及增數法門(內法數林)四十卷,此事載于續高僧傳卷十。此外,天臺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門一書,由修禅之立場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數。上列所述大多與大乘義章之項目相符,准此觀之,此種類書頗流行于六世紀前後之佛教界。本書五聚之分類或系根據成實論之發聚、苦谛聚、集谛聚、滅谛聚、道谛聚等觀念而來者。[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佛典疏鈔目錄卷上、大乘義章書後(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  

佛學大詞典 【22】二種大乘

  即有相大乘與無相大乘。爲南北朝時北地某禅師所立之教判。(一)有相大乘,如華嚴經、璎珞經、大品經等,說修行之階段與其功德、行相。(二)無相大乘,如楞伽經、思益經等,無真法之诠釋,而以一切衆生即成涅槃爲教義。[法華玄義卷十上]  

佛學大詞典 【23】大乘

  凡二卷。印度堅意菩薩造,北涼道泰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乃論述大乘教之書。分義品、譏論空品、順修諸行品等叁品。初之義品先說誹謗大乘之過,更明菩薩所學之大乘具足五乘故,爲真之叁藏,又依十種行法,勸發引入佛果。次之譏論空品乃論菩薩十地之階位。最後之順修諸行品則論佛果說叁身。堅意適值大乘漸興而世起種種毀訾之論時,承龍樹、提婆之後,依其說誡謗法,論大乘爲佛說。  

佛學大詞典 【24】大乘

  梵名6aha^ya^na  -sam!parigraha-s/a^stra  。又稱攝論、廣包大義論。印度無著造。漢譯本有叁:(一)後魏佛陀扇多(梵Bud6has/a^nta  )譯,凡二卷。(二)  陳代真谛譯,凡叁卷。又稱梁譯攝大乘論。(叁)唐代玄奘譯,凡叁卷。題名攝大乘論本。以上叁種譯本皆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此外,亦有西藏譯本,凡四卷。本書系解釋古印度大乘阿毗達磨經之攝大乘品,闡述大乘教義,著重瑜伽行派之觀點,共分十章。因其內容赅攝大乘佛教之一切聖教法門要義,故稱攝大乘論。爲攝論宗之根本要典。

  本論之注疏極多,印度有世親、無性二論師所作之注釋。世親之攝大乘論釋有叁種漢譯本:(一)真谛譯,凡十五卷。(二)隋代達摩笈多與行矩等合譯,凡十卷。(叁)玄奘譯,凡十卷。無性之攝大乘論釋之漢譯本僅有玄奘所譯一種,凡十卷。于我國,其注疏本不勝枚舉,較重要者有:攝大乘論疏(八卷,真谛、慧恺共撰)、攝大乘論義章(十卷,道基)、攝大乘論疏(十卷,神泰)、攝大乘論抄(十卷,窺基)、攝大乘論旨歸(法護)。[法經錄卷二、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十九、閱藏知津卷叁十七]

佛學大詞典 【25】勝上大乘

  指真言密教。“大乘”一詞,原本通用于顯密二教,然以密教之立場視之,則真言密教爲諸大乘中無上最勝者,故稱勝上大乘。據大日經疏卷一所載,大乘一詞涵有七義:法大、發心大、信解大、性大、依止大、時大、智大。以真言密教具有如是七因緣,故于諸大乘法門中,猶如醍醐、淳味第一,故又稱最勝大乘。

佛學大詞典 【26】四家大乘

  又作四個大乘。指華嚴、天臺、真言、禅等四宗。爲大乘諸宗中之主要四宗。略稱華、臺、密、禅。華嚴宗以華嚴經爲依歸,天臺宗系天臺智顗依法華經而立者,真言宗(密宗)依大日如來之真言秘密立教,禅宗則依禅定而探求心性之本源。日本天臺宗開祖最澄來唐時,所承學之四宗爲臺、密、禅、戒等四宗,稱爲四家相承、四種相承,與前說稍有不同。此外,華嚴、天臺之實大乘二宗,與叁論、法相之權大乘二宗,亦稱四家大乘。(參閱“四種相承”1811)

佛學大詞典 【27】西大乘

  爲明代民間宗教之一。爲北平西郊黃村呂牛所創。因河北灤州石佛口王森創立之聞香教又稱東大乘教,故此教稱西大乘教。教主呂牛,又稱呂菩薩、呂祖,乃一女衆。據普度新聲救苦寶卷載,呂祖系無生老母、觀音之化身。明英宗(1436  ~1449  在位)親征瓦剌時,呂祖化爲瘋婆,當路勸阻,不果,後英宗于土木堡(察哈爾懷來縣西)兵敗被俘,呂祖爲帝送飯果腹,掘泉止渴,于帝被釋還朝途中,複勸帝閉口藏舌。及帝複位,乃于京郊黃村敕建保明寺(即順天保明皇姑寺),供養呂祖菩薩,爲西大乘教所在地。世宗嘉靖年間,朝廷毀此寺。

佛學大詞典 【28】成論大乘

  指主張鸠摩羅什所譯之成實論爲大乘論書之學者,特指南朝梁代成實學派之學者。因叁論宗嘉祥大師吉藏、天臺智顗等師以爲成實論應屬小乘論書;故稱主張該書屬大乘論之諸師爲成論大乘師,以表示批判之意。

佛學大詞典 【29】大乘北宗論

  全一卷。略稱北宗論。爲唐代流行之北宗禅籍。作者不詳。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另有大英博物館所藏敦煌本(史坦因第二五八一號)。本書標題之下有“大乘心”叁個小字,內文篇幅極短,全論僅四六九字,系以偈頌之形式,從北宗之立場來論述大乘心及生死與涅槃之對立。例如(大八五·一二八一下):“我尚不起大乘心,何況聲聞心?(中略)我尚不起涅槃心,何況生死心?”又本書“忘心”之主張,尤受注目。

佛學大詞典 【30】大乘成業論

  梵名Karmasiddhi  -prakaran!a  。世親著,唐代玄奘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異譯本有毗目智仙所譯之業成就論。系有關身口意叁業之論書。全書站在大乘唯識思想之立場,以批判部派佛教諸派之學說。爲“唯識說”之重要論書,而與“唯識二十論”同爲世親批判其他部派學說之重要文獻。內容以有部、正量部爲批評之對象,並論及業之體性,破斥有部之形色說、正量部之動色說、日出論者之非顯非行說等以心外之物爲實體存在之說法,並采用經量部之種子說,以破除有部之叁世實有論、正量部之不失法、增長法等。[世親の成業論(山口益)、世親唯識の研究上(結城令聞)]

佛學大詞典 【31】大乘涅槃經

  闡述法身常住,衆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論題之大乘經典。據諸經錄所載,曆來漢譯涅槃經有如下十五種:(一)胡般泥洹經,凡二卷,後漢支婁迦谶譯。(二)大般涅槃經,凡二卷,曹魏安法賢譯。(叁)大般泥洹經,凡二卷,叁國吳之支謙譯。(四)方等般泥洹經,凡二卷,西晉竺法護譯。(五)佛般泥洹經,凡二卷,西晉白法祖譯。(六)大般泥洹經,凡六卷,東晉法顯、佛陀跋陀羅共譯。(七)大般涅槃經,凡叁卷,法顯譯。(八)般泥洹經,凡二卷。譯者不詳。(九)佛遺教經,全一卷,姚秦鸠摩羅什譯。(十)大般涅槃經,凡四十卷,北涼昙無谶譯。(十一)般泥洹經,凡二十卷,劉宋智猛譯。今已失傳。(十二)般泥洹經,全一卷。譯者不詳。(十叁)四童子叁昧經,凡叁卷,隋阇那崛多譯。(十四)大般涅槃經後分,凡二卷,唐代若那跋陀羅、會甯共譯。(十五)大悲經,凡五卷,北齊那連提耶舍、法智共譯。

  以上十五種中,(一)(二)(叁)(十一)(十二)等五種今已不存,(五)(七)(十二)爲小乘涅槃經,其余皆屬大乘涅槃經,其中又以(六)(十)(十四)爲重要。四十卷本爲最完全者,即北本涅槃經,其後傳于南方宋地,由慧嚴、慧觀、謝靈運等將本經前半對照法顯所譯之六卷泥洹經,整理爲叁十六卷二十五品,此即南本涅槃經。[中國佛教史及佛教史籍卷一](參閱“大般涅槃經”844  、“南本涅槃經”3738)

佛學大詞典 【32】大乘起信論

  全一卷。又稱起信論。相傳爲印度馬鳴(梵As/vaghos!a  )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谛(499~569)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系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之中心思想,爲佛教思想之重要入門書。

  全書共分五篇,第一因緣分,舉出八分以敘述造立本論之因緣,是爲“序分”;第二立義分、第叁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此叁分爲本論之“正宗分”。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二門”、“叁大”之理論,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五行”之實踐法門。所謂“一心”,即指絕對之一心,此一心即爲衆生心,亦爲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爲真如之顯現,一切衆生本來亦常住于涅槃之中。所謂“二門”,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真如門即爲絕對之真如,即闡說衆生心性之“本體”不生不滅,遠離言說之相,畢竟平等而常恒不變。又包含“依言”、“離言”二種。于生滅門中則揭示衆生心性之“現象”即爲真如緣起。生滅門又分流轉門、還滅門二種,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並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叁細(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五意(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現色不相應染、分別智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相應染)而流轉于迷界;還滅門則系自迷界之中,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階次之修行,而還至涅槃真如界。所謂“叁大”,即指體、相、用叁者。所謂“四信”,指虔信真如與佛、法、僧叁寶。所

謂“五行”,指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第五勸修利益分,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是爲本論之“流通分”。

  自“曆代叁寶紀”以降,諸經錄大多以本論爲“馬鳴造,真谛譯”,而廣爲各宗派所習用,然隋代之衆經目錄卷五(大五五·一四二上)則謂:“大乘起信論一卷,人雲真谛譯,勘真谛錄無此論,故入疑。”而將本論置于“疑惑部”。惠均之四論玄義卷十、卷十二則謂本論系地論宗之論師所僞造,蓋本論所謂之“如來藏心能生起一切生滅諸法”之說,與諸地論師之宗說,實乃兩相契符。開元釋教錄卷八亦表存疑之看法。此外,又因本論之梵本,今已不存,而西藏藏經中亦未收錄本論,遂增加“僞作”之可能性。然持“平反”之立場者亦蔚然紛起,迄今不絕,遂成爲曆來學界爭辯的懸案之一。歸納紛纭之衆說,本論來源有叁:(一)龍樹以前之馬鳴所作,(二)龍樹之後某一同名異人之馬鳴所作,(叁)國人所僞作。以上諸說,迄無定論,而于現代佛學研究中,由日本學者望月信亨再度引發一場筆墨波浪,望月信亨從考證入手,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一書,否認本論爲馬鳴所造。我國梁啓超繼之發難,並進一步否認本論爲印度之撰述,其後歐陽漸、呂澄、王恩洋等亦相繼批判本論之真實性。與之針鋒相對而爲本論辯護者,則有太虛、章太炎、唐大圓、印順等人。此外,歐洲著名佛教學者戴密薇(P.  Demieville)著有“大乘起信論研究”之論文,廣搜博證,肯定本論確系馬鳴之著作,爲辯護者增加一大力量,惜其論文未譯成中文,而罕爲國人所知。此正反兩方之說,雖可謂旗鼓相當,然對本論之價值則同表一致,皆視之爲嚴密精湛的大乘佛教思想之偉大著作。

  本論爲曆來各宗所依用重要經論之一,大乘佛教之主要宗派如華嚴、天臺、禅、淨土、密宗等皆深受其影響,隋代之昙延、慧遠曾撰書以宏闡本論之旨,道綽于其“安樂集”中屢屢引用本論,叁論宗之吉藏、天臺宗之智顗亦對本論推崇備至;唐代時,元曉、法藏、澄觀、宗密等華嚴家爭相爲本論作注疏;至湛然作“金錍論”,本論漸成爲天臺家造章疏時所必依用之經論;此外,宋代延壽之宗鏡錄、四明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教行錄等亦每每依准本論之旨意。密宗所奉爲重要論書之“釋摩诃衍論”,相傳即龍樹菩薩爲闡釋本論而作者。

  本論除真谛譯本外,另有唐朝于阗沙門實叉難陀重譯之二卷本,兩種譯本大同小異,然以真谛譯本流行較廣,且曆代之注疏皆采用真谛本,新譯本僅有明代智旭一人爲之作注(起信論裂網疏)。除漢譯本外,本論亦有兩種英譯本,一爲一九○○年在美國刊行之  Asvaghosas/  discourse  on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Maha^ya^na  ,系日本鈴木大拙所譯;另一爲一九○七年于上海發行之  Theawakening  of  faith。

  本論注疏之繁富不勝枚舉,較著名者有隋代慧遠之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之起信論疏、唐代法藏之起信論義記,叁書合稱爲“起信論叁疏”,其中又以法藏之義記爲最重要。上記之外,另有起信論疏(真谛)、一心二門大意(智恺)、起信論疏(智俨)、起信論同異略集(新羅見登)、起信論疏注(宗密)、起信論筆削記(子璇)、起信論纂注(真界)、起信論直解(德清)、起信論續疏(通潤)等,亦爲曆來學者所重。[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六、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叁論玄疏文義要卷二、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大乘起信論考證(梁啓超)、大乘起信論真僞辯(建康書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叁十五冊)、大乘起信論開題(今津洪嶽,佛教大系)]

佛學大詞典 【33】大乘同性經

  梵名Maha^ya^na^bhisamaya  -su^tra  。凡二卷。北周阇那耶舍譯。又稱同性經、佛十地經、一切佛行入智毗盧遮那藏經。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敘述如來之十地大乘同性之法門。初,佛于大摩羅耶精妙山頂說法,楞伽城羅刹王至佛所請問衆生名義、業之種類,佛乃爲彼解說聲聞、辟支佛、菩薩、如來皆有十地,一切諸法如小川入于毗盧遮那智藏之大海,同住真如清淨之法性,楞伽王因此發菩提心,得阿耨菩提之授記。唐代日照叁藏所譯之證契大乘經二卷爲本經之同本異譯。[觀經玄義分卷一、法經錄卷一、曆代叁寶紀卷十一、安樂集卷上、大唐內典錄卷六、開元釋教錄卷十九]

佛學大詞典 【34】大乘五蘊論

  全一卷。又作粗釋體義論、五蘊論。印度世親造,唐代玄奘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小乘佛教以蘊、處、界等叁科分類諸法,本書著重于闡明大乘五蘊法,並兼說大乘十二處、十八界等法,屬法相宗瑜伽十支論之一。小乘薩婆多部將諸法分爲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蘊總攝其中七十二有爲法。對此,大乘則分爲五位百法,其中之九十四有爲法總攝于五蘊,即:色蘊有五根、五境、無表色;受蘊有受心所;想蘊有想心所;行蘊有除受、想心所外之一切心法及不相應行法等六十七法;識蘊攝阿賴耶等八識。大乘經典中,以本論對五蘊法之說明最爲簡要。安慧有大乘廣五蘊論(日照譯),即廣此論而作。[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八、卷九、佛家名相通釋(熊十力)]

佛學大詞典 【35】大乘論釋

  無著所造攝大乘論之注釋書。(一)梵名Maha^ya^na  -sam!graha-bha^s!ya  。世親造。漢譯本有叁:(一)陳代真谛譯,凡十二卷,一說十五卷。天嘉四年(563)于廣州製旨寺譯出,慧恺筆錄。又稱梁譯攝大乘論釋,略作攝論釋、梁釋論。(二)  隋開皇十年(590),沙門達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譯,凡十卷。題名攝大乘論釋論,又稱隋譯世親攝論。(叁)唐代玄奘譯。貞觀二十一至二十叁年(647~649)譯出,凡十卷。世稱唐譯世親攝論。以上叁譯均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其中,真谛譯本闡示八識體一、種現一體及阿陀那七識異名說等,爲隋唐二譯所無,余相異處亦頗多。蓋因世親門下産生相異之見解,遂就其釋論增添刪削,故新舊譯本之原本即有不同,而真谛于翻譯之際,爲使義理更明了,亦曾加以補充。本書主要爲攝論宗所用,又唐代慈恩家專用玄奘譯本,華嚴宗法藏等則依真谛之舊本,而配于五教中始終二教之說。現存注疏有攝論章、攝大乘論抄(假題)、攝大乘論疏、攝大乘論義記(以上真谛譯注疏,爲敦煌出土之斷簡)、攝大乘論天親釋略疏五卷(日僧普寂)等。[曆代叁寶紀卷十叁、法經錄卷五、彥琮錄卷二、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七、卷八]

  (二)梵名Maha^ya^na  -sam!grahopanibandhana  。凡十卷。無性造。唐代玄奘譯。又稱無性攝大乘論釋、無性攝論。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本書約與世親攝大乘論釋同時譯出,而精細過之,對總標綱要分中之十相殊勝殊勝語之大意、所知依分中之聲聞乘不說阿賴耶識之理由、諸師關于阿賴耶之異說、所知相分中之佛二十一種功德及十六業差別、入所知相分中聲聞菩薩之現觀十一種差別,及果斷分中之法身功德等,解釋尤爲詳盡。成唯識論依本書處甚夥,窺基之述記亦多援引本書釋義。注疏有無性釋論疏四卷(智俨)、無性釋論古迹記一卷(日僧太賢)等,皆已佚失。[續高僧傳卷十叁、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八]

佛學大詞典 【36】十種大乘

  隋代僧僧粲著。文帝開皇年間,僧粲曾于總化寺大開講肆,接化學衆,後于開皇十七年(597)受任命爲“二十五衆”中之第一“摩诃衍匠”,住于大興善寺,乃將昔時宣講之論說整理成文,此即本論。內容分爲:一通,二平,叁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等。全書援引經論成文,一一皆有典據,爲當世學者入門書之一。[曆代叁寶紀卷十二]

佛學大詞典 【37】他緣大乘

  指以無緣之慈悲普遍加被衆生之菩薩心。無緣,即無有任何親疏差別之諸緣。又作他緣大乘住心、無緣乘心。爲日本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六,即超越二乘地之大乘菩薩所住之心。十住心論卷六(大七七·叁叁七上):“緣法界有情,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業,菩薩之用心。”大日經卷一(大一八·叁中):“大乘行發無緣乘心,法無自性。”此“無”字之梵語ma^para(音譯莽缽羅),含有“無”與“他”二義,故有“他緣乘”與無緣乘”二種解釋。空海依“所寄齊”將之配以法相大乘之教意。若就“能寄齊”之真言行者而言,相當于六無畏中第五“法無我無畏”之位,即以如幻等之行法深入法空,住于無緣之心而遠離諸法之扼縛。就十住心而言,于前第五住心之中既已遠離五蘊之扼縛,而尚未發起悲願,于此住心中始入菩薩分,次第覺知“心本不生”之理而漸入第七住心;于其中間之位,即是此第六住心“他緣大乘心”。[大日經疏卷二、卷叁、秘藏寶鑰卷下](參閱“十住心”431)

佛學大詞典 【38】一向大乘

  非寺名,乃統稱一向專習大乘而不學小乘之寺。于顯戒論卷上所引大唐西域記之載,錄有當時之印度及西域,專習大乘而不習小乘之國名十五國,並一一列舉其伽藍及僧徒之數。其中,有“文殊師利爲上座”之記載。

佛學大詞典 【39】大乘寶要義論

  凡十卷。作者不詳。北宋法護、惟淨等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系有關大乘教徒實踐法門之經說集。初爲歸敬頌,次論人身難得、勝行難成、正法難聞,故勸人發菩提心,信奉正教。此外,並述及大悲、五種行、在家菩薩行、邪行正行、正法攝受、般若波羅蜜、方便、行願、信解等法門。本書乃自七十種經典中,擇要摘錄百數十文而成者。

佛學大詞典 【40】大乘對俱舍抄

  凡十四卷。日僧源信撰。簡稱對俱舍抄。今收于大日本佛教全書第八十五冊惠心僧都全集內。乃針對俱舍論六百頌所闡述之教義,由大乘,特別是由性相學之諸論疏,加以比較對顯,以闡明大小二乘所立性相之異同。本書撰于寬弘二年(1004),源信時年六十四,亦即往生要集撰述後二十年。

佛學大詞典 【41】大乘二種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衆生皆可成佛,然又分爲二種,即:(一)生得成佛,謂衆生之心性原本清淨,自可成佛。(二)修得成佛,謂遇值教化始修佛道,而得成佛。

佛學大詞典 【42】大乘七種大義

  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載,大乘之“大”有七種意義,即:(一)緣大,謂菩薩修行大乘之法,以無量修多羅之廣大法義爲緣,稱爲緣大。(二)行大,謂菩薩修行大乘,既能自利,複能利他,自利、利他,妙行具足,故稱行大。(叁)智大,謂菩薩修行大乘,常以智慧觀察,了知人、法皆無我,于一切境,善能分別,故稱智大。(四)勤大,謂菩薩修行大乘,自久遠大劫以來,發廣大心,精修無間,期登聖果,故稱勤大。(五)巧大,謂菩薩修行大乘,由善巧方便,化導于他,不舍生死,垂形諸趣,于生死中去住自在,故稱巧大。(六)畏大,畏即無所畏;謂菩薩修行大乘,智力內充,明了決定,于大衆中廣說一切法義,既決定無失,則無所恐懼,故稱畏大。(七)事大,謂菩薩修行大乘,爲令一切衆生決了其大事因緣,故屢屢示現于世間,演大妙法,入大涅槃,故稱事大。

佛學大詞典 【43】大乘起信論疏

  (一)凡四卷。唐代法藏述,宗密注。略稱起信論注疏。乃宗密摘錄法藏之大乘起信論義記,兼加部分己說而成。全書分二篇,第一篇總述義門,又分:辨教起因緣、約諸藏所攝、顯教義分齊、明教所被機、能诠教體、所诠宗趣等六門。第二篇隨文解釋,又分解名題、解文義二門。總述義門之六門同于法藏義記十門之初六門;隨文解釋之二門中,解名題包含義記之第七釋論題目、第八造論時節、第九翻譯年代等叁門,解文義則相當于義記之第十隨文解釋門。據鳳潭之起信論義記幻虎錄卷一、普寂之義記要決卷上所載,本書雖依准法藏之起信論義記而作,然以添削過多,又每每自加臆斷,竄改義記,故曆來頗有以俞換金之譏。本書之注疏本有:起信論隨疏記(傳奧)、起信論筆削記(子璇)、起信論會閱(續法)等。[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華嚴宗論章疏目錄、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二)凡叁卷。即法藏撰之大乘起信論義記。系以華嚴宗之立場而注釋大乘起信論。(參閱“大乘起信論義記”824)

  (叁)凡二卷。新羅元曉撰。又稱海東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冊。解釋真谛所譯之大乘起信論,爲起信論叁疏之一。略立叁門:(一)標宗體,謂大乘起信論乃大小乘一切衆典之精髓。(二)釋題名,援引虛空藏經、阿毗達磨雜集論等之文,而闡述“大乘”之諸義。(叁)依文顯義,即逐文注解起信論,以彰顯論中之深旨。本書論旨明晰,文義暢快,故多爲法藏之義記、太賢之內義略探記、見登之同異略集、宗密之注疏等所引用。[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叁論宗章疏錄]

佛學大詞典 【44】大乘止觀法門

  凡四卷。略稱大乘止觀。南朝陳代慧思講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書系闡述大乘止觀之法。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爲基礎,以心意識中真妄和合之本識爲中心體系,此外又闡論染淨二性之說;此二體系互爲表裏,尤以後者富于性惡思想之傾向。

  本書共分叁科,即略標大綱、廣作分別、曆事指點,另設五番建立,以明要旨。其中,五番建立之內容爲:(一)止觀依止,修止觀法門者,須先依止一心,即自性清淨心(又作真如、佛性、如來藏、法界、法性),此清淨心之體狀有叁種差別。即:(1)此心爲第一義谛之真如心,本來即離一切名相。(2)此心雖離一切分別及境界之相,但與彼之諸相法性不一不異。(3)舉空與不空二種如來藏義,以廣辨真如之義。

  (二)止觀境界,以真實性、依他性、分別性爲大乘止觀之所觀境。真實性者,即出障真如及佛之淨德;依他性者,即在障之真如與染和合而成之阿黎耶識;分別性者,即六、七二識之妄想分別。叁性具染淨兩面功能,故泛通十法界。

  (叁)止觀體狀,爲修習大乘止觀法門之入門步驟。共分二門:(1)就染濁之叁性而說,(2)就清淨之叁性作釋。二門之中又各分爲叁性。止觀體狀,在說明由叁性入叁無性之方法,亦即轉分別性爲無相性,轉依他性爲無生性,轉真實性爲無性性。若入叁無性,可止行成就,安住常寂之境,複可由止起觀,于定之中,興起叁業大用。

  (四)止觀斷得,依叁性次第之止觀修習,而得各各層次斷惑證真之成果。

  (五)止觀作用,如止行成就,能體證清淨心“理融無二”之實相法性,與一切衆生圓同一相之身。若得觀行成就,即因淨心體顯,使法界無礙之叁業大用自然生出,一切染淨之大能便得興起。所謂“曆事指點”,即將日常生活、禮佛、飲食、乃至大小便利等活動,悉納入修行軌迹中,並分止觀二門,勸令奉行。

  本書系天臺教學及性具思想之濫觞,亦爲禅宗思想之先鋒,是國人所著最早之一部綜合性佛學钜著。注釋書有了然之宗圓記五卷、智旭之釋要四卷、慈山之頌注一卷、清潭之頌講義一卷等。[天竺別集卷上、佛祖統紀卷二十五、天臺宗章疏、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聖嚴,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十八冊)]

佛學大詞典 【45】大乘中觀釋論

  梵名Mu^la  -madhyamaka-sandhi-nirmocana-vya^khya^  。凡九卷。安慧菩薩造,宋代惟淨等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冊。又作中觀釋論。乃隨文解釋龍樹之中觀,爲中觀八大注釋書之一。本論所釋之頌,與鸠摩羅什所譯之中論、波羅頗蜜多羅所譯之般若燈論對比,互有存缺出入,日本學者羽溪了谛于日本“國譯一切經”中附有各經內容之對照表。本書屢屢舉出毗婆沙師、犢子部師、經部師、勝論師、外人、異人、異宗、異部師、我宗、自部人等之說,而其所謂“異部異宗”,系指中觀派之論師。本書之梵本及西藏譯本現均不存。有關本書之卷數,于舊宋本與宋、元、明叁本,及日本縮刷藏、大正藏(以日本增上寺所藏高麗本爲底本)僅有九卷,然卍字藏經(以日本建仁寺、法然院所藏高麗本爲底本)則有十八卷。此外,關于本書之譯者,據宋本、麗本、元本等所載,本書系法護與惟淨所共譯。[閱藏知津卷叁十八、大明叁藏聖教北藏目錄卷四、大明叁藏聖教南藏目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  

佛學大詞典 【46】大乘莊嚴經論

  梵名Maha^ya^na  -su^tra^lam!ka^ra  。凡十叁卷。無著造,唐代波羅頗蜜多羅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內容解說菩薩發心、修行以及應修習之各種法門。又稱大乘莊嚴論、大莊嚴論、莊嚴經論、莊嚴論。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全書共分二十四品。現存之梵本系法國學者萊維(S.  Le/vi)于一八九八年發現于尼泊爾者。西藏譯本將全書分爲“頌”、“釋”兩部分。梵本及西藏譯本皆僅有二十一品。本論名目蓋含有莊嚴大乘經之深義,故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本謂,本書書名應題爲“莊嚴大乘經論”。

  本論援引經典頗多,有十地經、無盡慧經、行清淨經等數十種。關于作者,衆說紛纭,梵本未舉出作者之名;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長發有無條、開元釋教錄卷八等,均謂本書爲無著所造;西藏譯本謂是彌勒造;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本、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本、解深密經疏卷四等則皆稱本頌爲慈氏彌勒菩薩造,釋論則爲天親菩薩所造。[大唐內典錄卷五、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閱藏知津卷叁十八]

佛學大詞典 【47】阿毗達磨大乘

  西藏名Chos-mn%on-pa  theg-pa-chen-poh!i  mdo  。又作阿毗達磨經(梵Abhidharma  -su^tra  )、大乘阿毗達磨。本經之梵本、藏譯本、漢譯本俱不存,僅于瑜伽派之論書中,曾被援引或述說。曾引用本書之佛典,梵本有安慧之唯識叁十頌釋(梵Trim!s/ika^  -bha^s!ya  )引用一處,中邊分別論疏(梵Madhya^ntavibha^ga  -t!i^ka^  )引用二處。漢譯則有攝大乘論本引用八處,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七、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無性之攝大乘論釋卷一、唯識二十論述記等各有一處援引,又廣釋菩提心論所引之無盡意經亦見阿毗達磨經之名。

  本經與攝大乘論之關系,依攝大乘論本之開頭與結尾經文而知,無著造攝大乘論系以暢達義理而略釋本經之攝大乘品,然南朝陳·真谛譯之攝大乘論謂(大叁一·一一叁中):“攝大乘論,即是阿毗達磨教及大乘修多羅。”由此可推測非指特定之阿毗達磨大乘一經。然一般認爲,攝大乘論本是根據阿毗達磨大乘經敘述之十勝相,以概說大乘一般之要義。[漢譯四本對照攝大乘論(佐佐木月樵)、心意識論より見たゐ唯識思想史(結城令聞)、攝大乘論研究(宇井伯壽)、根本中と空(宮本正尊)]  

佛學大詞典 【48】大乘百法明門論

  梵名Maha^ya^na  -s/atadharma-praka^s/amukha-s/a^stra  。全一卷。屬印度大乘宗經論部。又稱大乘百法明門論略錄、百法明門論、百法論、略陳名數論。天親菩薩造,唐代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系摘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之百法名數,爲法相宗所依據重要論書之一。全書系就諸法而略分爲五位百法,即:(一)心法,有眼識等八種。(二)心所有法,立偏行等六種分位,即:(1)偏行,有作意等五種。(2)別境,爲有欲等五種。(3)善,有信等十一種。(4)煩惱,有貪等六種。(5)隨煩惱,有忿等二十種。(6)不定,有睡眠等四種。(叁)色法,有眼等十一種。(四)心不相應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種。(五)無爲法,有虛空無爲等六種。本論有(大叁一·八五五中)“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之語,乃說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舉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而闡述一切法無我之理,以爲本論之主要旨趣。蓋俱舍立“七十五法”之說,而僅論及補特伽羅無我之理,是猶妄計心外有實法;唯識則闡明百法皆不離識、實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實法,是爲唯識證理之門。有關本書之著者,至元法寶勘同錄卷九,謂系提婆菩薩,西藏譯本則舉出護法(藏Dpal-ldan-chos-skyon%  )之名。本書之注疏極多,較重要者有:百法明門論解二卷(窺基)、百法明門論疏二卷(大乘光)、百法明門開宗義記一卷(昙曠)、百法明門論義一卷(德清)、百法明門直解一卷(智旭)等。[大唐內典錄卷六、東域傳燈目錄卷下、佛家名相通釋(熊十力)]

佛學大詞典 【49】大乘法相研神章

  凡五卷。日僧護命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一冊。略稱法相研神章、研神章。敘述世界建立之相,並闡明“叁界唯識”等法相宗之要義。計分十四門,大多爲問答之體裁。

佛學大詞典 【50】大乘法苑義林章

  凡七卷(或作十四卷)。略稱法苑義林章、義林章、法苑,別稱七卷章。唐代窺基著。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書中對于唯識教義之組織及基本內容,如判教、唯識義理、修行理論、果位等,均詳加闡釋,系古來唯識研究者之珍貴典籍。內容分爲二十九章,第一卷有總料簡、五心、唯識義林、諸乘義林等四章。其中之總料簡章爲本書最精要之部分,系著者基于唯識之立場以簡擇佛陀一代以降之教說,略分五段:(一)教益有殊門,舉出小乘異部與諸大乘教各別之利益。(二)時利差別門,先敘我國曆來各家之判教,次述唯識宗叁時教之說。(叁)诠宗各異門,初舉古來各宗立宗之不同,後诠法相之“非有非空中道宗”之要義。(四)體性不同門,先示外道、小乘、大乘等之教體不同,複揭示唯識宗“四重出體”之說。(五)得名懸隔門,爲六合釋之概說。

  第二卷有諸藏、十二分、斷障、二谛等四章。第叁卷有大種造色、五根、表無表等叁章。第四卷有歸敬、四食、六十二見、八解脫、二執等五章。第五卷有二十七賢聖、叁科、極微、勝定果色、十因、五果、法處色等七章。第六卷有叁寶、破魔羅、叁慧、叁輪等四章。第七卷有叁身義林、佛土等二章。七卷本爲現今所流行者,相傳另有八卷叁十叁章之異本,系在原有二十九章外,另加得非得、諸空、十二觀、叁根等四章。本書之注釋書較重要者有:義林章決擇記(智周)、義林章補阙(慧沼)、義林章獅子吼章(基辨)、義林章纂注(普寂)等。[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法相宗章疏、東域傳燈目錄]

佛學大詞典 【51】大乘集菩薩學論

  梵名S/iks!a^samuccaya  。凡二十五卷。法稱菩薩著,宋代法護、日稱等共譯。又稱學處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說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漢譯本則立十八品。內容系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波羅蜜等德目加以論述。本書援引之經典頗多,有華嚴經、寶光明陀羅尼、大善誘經、十法經等八十余種。本書現行之梵本,系一九○二年英國學者賓達(C.  Bendall)所刊行。此外,本書亦有英譯本,系自梵文本直接譯成者,與漢譯本比較之,則其內所引述華嚴等經之引文較爲冗長,此外,又多處引用未傳之經文。[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大乘集菩薩學論(荻原雲來,東洋哲學第九之一)]

佛學大詞典 【52】大乘起信論別記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冊。系就真谛所譯之大乘起信論中選擇要目解釋而成。計分叁十五章。另據湛睿之起信論義記教理抄卷十五、順高之聽集記卷十叁本、鳳潭之起信論幻虎錄卷四等所載,本書並非法藏所作,而系他人僞造者。本書之末注有順高之聽集記四卷、宗性之要文抄一卷。[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起信論注疏詳略卷中、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佛學大詞典 【53】大乘起信論義記

  凡叁卷。唐代法藏撰。又稱大乘起信論疏、起信論義記、藏疏、賢首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冊。爲大乘起信論叁大疏之一。本書系以華嚴宗之立場而注釋大乘起信論者。共分成十門:(一)教起所因,(二)諸藏所攝,(叁)顯教分齊,(四)教所被機,(五)能诠教體,(六)所诠宗趣,(七)釋論題目,(八)造論時節,(九)翻譯年代,(十)隨文解釋。其中第叁之顯教分齊中,初述自日照叁藏傳至戒賢、智光之叁時判,次將傳入東土之大小乘諸經論總判爲四宗:(1)隨相法執宗,即指小乘諸部。(2)真空無相宗,指般若經、中論等。(3)唯識法相宗,指深密經、瑜伽論等。(四)如來緣起宗,指楞伽經、密嚴經、寶性論、起信論等。不用華嚴宗之五教判,而新立四教判,將起信論配于第四宗,此與古來所論大異其趣。此外,本書複謂起信論中之“阿梨耶識”即是唯識家所說之“阿賴耶識”,又將叁細中之業相、能見相、境界相次第配于自體分、見分、相分,且謂智相以下之六粗通于六意識之中。並明白舉示起信論唯舉第六識及第八識,而未論及第七識。凡上,皆爲本書之特色,爲起信論其他之注疏所未及者。

  本疏與慧遠之疏、元曉之疏並稱起信論之叁大疏,而以本疏最爲風行。本疏原有叁卷,論文部分有單行本,其後唐代之宗密將疏與論文會合出刊,然不引本疏之全文,且刪削頗多。自宋以降,一般注重宗密之疏,而世人多不知有本疏。後有日僧鳳潭,重新考訂本疏與論文之會合本,凡五卷,盛行于世。清朝楊文會猶感于本書之遭受割裂,遂別求古本,仇校出刊,是爲七卷之會本,頗受學界之重視。本書之注疏本甚多,較重要者有宗密之起信論疏四卷、湛睿之教理鈔十九卷、慧澄之講義叁卷、鳳潭之起信論幻虎錄五卷、普戒之要決叁卷等。[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唐書藝文志第四十九、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佛學大詞典 【54】大乘起信論義疏

  (一)凡二卷。又稱起信論義疏。隋代昙延撰。收于卍續藏第七十一冊。爲大乘起信論之注疏,現今之流傳本僅余卷上,其卷下內容與新羅元曉之海東疏相同,故卍續藏僅收錄其卷上。內容分爲叁門:(一)辨大意,(二)解題號,(叁)入文解釋。

  (二)凡四卷。隋代慧遠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冊。又稱起信論義疏、起信論疏、淨影疏。爲大乘起信論叁大疏之一。解釋真谛所譯之大乘起信論而成。于文前,先分判聲聞、菩薩二藏,與修多羅、毗尼、毗昙叁藏,而將起信論攝屬二藏中之菩薩藏,與叁藏中之阿毗昙藏,其次闡述起信論以八識之理爲體,而以行法爲宗。其後,解釋起信論之題號及撰號等。其下,則爲起信論之逐文解釋。本書文義淺陋,差謬處頗多,或疑非慧遠所作。[起信論義記要決卷上、續高僧傳卷八慧遠傳、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叁論宗章疏錄、大乘起信論之研究]

佛學大詞典 【55】大乘無生方便門

  全一卷。撰者不詳。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內容系從我國北宗禅之立場論述入道之五門。開頭所標示之五門爲本書之大綱,即:(一)總彰佛體,  (二)開智慧門,(叁)顯示不思議法,(四)明諸法正性,(五)自然無礙解脫道。其次舉示四弘誓願、勸請、忏悔等之作法及淨心眼等。複分別論述五門,即:(一)總彰佛體,論述佛之語義、平等法身、佛界、如來之意義、法報化叁身、寂照之用等。(二)開智慧門,系論述由定發慧,得方便至大涅槃開智慧門之凡夫、二乘、菩薩等叁種人,並解說聞不聞、音聲佛事、善知識、涅槃、根本智、後得智、慧縛與慧解,及法華、華嚴、金剛等叁經。(叁)顯示不思議法,論說維摩經之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四大海水入毛孔、促一劫爲七日等。第四僅余殘卷,敘述諸法正性,以下則缺文。本書有敦煌千佛洞舊藏寫本,爲大英博物館所藏(史坦因第二五○叁號)。[北宗禅─敦煌本發現によりて明了となれゐ神秀の思想(久野芳隆,大正大學學報叁○·叁一)、大乘五方便の研究(增永靈鳳,印度學佛教研究六)]

佛學大詞典 【56】大乘造像功德經

  梵名Tatha^gata  -pratibimba-pratis!t!ha^nus/am!sa^  。凡二卷。唐代提雲般若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容敘述優陀延王造立佛像之因緣及其功德。本經譯于武周天授二年(691)之大周東寺,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五以本經與東晉所譯(譯者不詳)之“造立形像福報經”爲同本異譯,緣山叁大藏總目錄卷上則謂此說謬誤。[續古今譯經圖紀、開元釋教錄卷九、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卷五](參閱“優填王”6411)

佛學大詞典 【57】大乘莊嚴寶王經

  梵名Avalokites/vara  -gun!a-ka^ran!d!a-vyu^ha  ,西藏名Za-ma-tog-bkod-pa  。凡四卷。又稱莊嚴寶王經。宋代天息災譯。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內容敘說觀自在菩薩之威力化現及六字大明陀羅尼“唵(om!)麼(ma)抳(n!i)缽讷銘(padme)吽(hu^m!)”之功德。現存之梵本系一八七叁年出版于加爾各答。至于西藏譯本,據傳,西元四、五世紀頃,藏王曾自空中得此經,其後,派遣端美叁菩提自尼波羅(今之尼泊爾)得梵本而攜返,譯成藏文。[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五、W.W.  Rochkill:  The  Life  of  theBuddha](參閱“唵□呢叭□吽”4417)

佛學大詞典 【58】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  。凡七卷。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略稱集論。乃集解大乘阿毗達磨諸要項而成。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內容分爲本事分與決擇分,前者有叁法、攝、相應、成就等四品,後者有谛、法、得、論議等四品。本事與決擇二分系取自瑜伽師地論中之本地分及攝決擇分。叁法品之“廣分別”門中之有色無色,乃至有上無上等義門,與攝品之十一種分別、成就品之叁種成就說,皆符合于瑜伽師地論卷十叁、卷五十二及顯揚聖教論卷十四所說。本書與顯揚聖教論同爲瑜伽師地論之綱目書。又本書系于唐永徽叁年(652)叁月譯出。本論之注釋書有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與本論均爲後之成唯識論等書所引用,故古來亦多爲唯識家所重視。[大唐內典錄卷五、開元釋教錄卷八、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一]

佛學大詞典 【59】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凡八卷。唐代般若譯。略稱本生心地觀經、心地觀經。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冊。乃釋迦如來于耆阇崛山,爲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敘述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計分序品、報恩品、厭舍品、無垢性品、阿蘭若品、離世間品、厭身品、波羅蜜多品、功德莊嚴品、觀心品、發菩提心品、成佛品、囑累品等十叁品。關于本經之傳譯,據卷首禦製序載,此經梵本系唐高宗時代之師子國王所獻,逮元和年間,始由般若叁藏等八人奉诏譯之,複由谏議大夫孟蘭等四人修飾而成。[宋高僧傳卷叁、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四、閱藏知津卷五、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

佛學大詞典 【60】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全一卷。又稱法界無差別論。印度堅慧菩薩造,唐代提雲般若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內容闡明菩提心之義,並論述法界之無差別平等。初舉歸敬頌,次列菩提心之十二義(果、因、自性、異名、無差別、分位、無染、常恒、相應、不作義利、作義利、一性),計分十二段。每段之初,先以五言頌總明大要,其次則一一詳解其義。全書之五言四句頌共有二十四則,七言四句頌一則。其譯出年代爲武後大周天授二年(691)。本書另有一同名異譯本,又稱“如來藏論”,亦爲提雲般若所譯,然其譯出年代則在開元(713~741)之後,亦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注疏有法藏之法界無差別論疏一卷(現行二卷)、法界無差別論大意一卷(調雲)、法界無差別論講錄叁卷(撰者不詳)、法界無差別論示珠鈔一卷(德門)等。[開元釋教錄卷九、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六、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華嚴宗章疏、東域傳燈目錄卷下]

佛學大詞典 【61】大乘起信論筆削記

  凡二十卷。宋代子璇撰。又稱起信論筆削記。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冊。本書爲圭峰宗密起信論注疏之注疏本。所釋詳細,頗能會合法藏之意,爲曆來研究起信論不可缺少之注疏本。然以起信論配于五教判之圓教一乘,而與天臺之圓教解釋相同,故遭後世之非議。注疏本有芸芳之筆削記鈔四卷。

佛學大詞典 【62】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凡六卷。明代智旭撰。又稱起信論裂網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冊。本書系新譯(實叉難陀譯)起信論之注疏。其名裂網者,欲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別的見解之網。本論以藏、通、別、圓四教中之圓教配以一心之衆生心,而舉出圓教觀境之妄心。注疏本有觀國之講錄六卷。

佛學大詞典 【63】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凡叁卷(或二卷)。北宋法賢譯。又作大乘無量壽莊嚴王經。略稱無量壽莊嚴經、莊嚴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內容敘述阿彌陀佛之本願及其淨土之相。系無量壽經之同本異譯,惟本經初無序說,終無“五惡段”之說,而于叁十六願文之順序內容亦頗有出入。注疏有誓铠之莊嚴經毛渧記六卷。[大藏目錄卷下、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四、大明叁藏聖教北藏目錄卷二](參閱“無量壽經”5119)  

佛學大詞典 【64】大乘無量壽宗要經

  梵名Aparimita^yur  (-jn~a^na)-na^ma  dha^ran!i^。全一卷。譯者佚名。又作大乘無量壽經、無量壽宗要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內容敘述無量智決定王如來之陀羅尼及其功德。本經與宋代法天所譯之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一卷爲同本異譯。又本經另有梵、藏、于阗、回鹘文字土耳古語、蒙古、滿州語等各種譯本,其中,于阗本系史坦因于一九一○年發現于敦煌千佛洞,一九一二年刊布首部。一九一六年,德國學者瓦理瑟(M.  Walleser)對本經進行梵藏漢叁種譯本之研究,並將全經譯爲德文刊行。[大乘無量壽宗要經(矢吹慶輝)、ァパリミタ|ュル陀羅尼經之校合(池田澄達,宗教研究第一之叁)]

佛學大詞典 【65】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梵名Maha^ya^na^bhidharma  -samuccaya-vya^khya^  。凡十六卷。安慧菩薩雜糅,唐玄奘譯。收于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又稱阿毗達磨雜集論、雜集論、對法論。乃隨文注釋無著菩薩之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而成。本書原系無著弟子覺師子所作,安慧加以合糅集論而成,爲法相宗所依用重要論典之一,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其注釋書較重要者有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十卷(窺基)、述記貫練編二十八卷(信培)。[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九、開元釋教錄卷八、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一]

佛學大詞典 【66】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阙

  原爲十卷,今僅存叁卷。又作大乘義林章補阙、補阙義林章、大乘法苑林章補阙、大乘法苑林章補阙章。唐代僧慧沼(650~714)撰。收于卍續藏第九十八冊。系慧沼增補、注釋其師窺基所撰之大乘法苑義林章之作。內容包括卷四、卷七、卷八之叁科、空義、十二支、界處、二量等十二章。雖未見全貌,仍不失爲法相宗重要典籍之一。

佛學大詞典 【67】護國尊者所問大乘

  凡四卷。宋代施護譯。略稱護國尊者所問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記載佛陀于王舍城耆阇崛山爲護國尊者說菩薩之法要。與收于大寶積經卷八十、卷八十一兩卷之護國菩薩會(隋代阇那崛多譯)爲同本異譯。[開元釋教錄卷七、卷九、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

佛學大詞典 【68】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凡十卷。唐代般若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冊。略稱六波羅蜜經、六度經。內容講述護持國界及菩薩所修六波羅蜜之法。計分十品:(一)歸依叁寶品,(二)陀羅尼護持國界品,(叁)發菩提心品,(四)不退轉品,(五)布施波羅蜜多品,(六)淨戒波羅蜜多品,(七)安忍波羅蜜多品,(八)精進波羅蜜多品,(九)靜慮波羅蜜多品,(十)般若波羅蜜多品。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七載,初時,有大秦寺之波斯僧景淨,依據胡本,將本經譯爲七卷本。然因景淨不識梵文,又未谙佛教義理,故所譯與原經出入甚钜,般若叁藏遂于貞元四年(788)十一月依據梵本,重譯本經。注疏本經者,有智通之六度經疏十卷、六度經義例訣、六度經義目各一卷、超悟之六度經疏四卷等。[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中、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

佛學大詞典 【69】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

  凡二十卷。宋代法護于景德元年至嘉祐叁年之間(1004  ~1058)譯出。又作如來秘密大乘經、秘密大乘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冊。全經分爲二十五品,內容闡明菩薩以身密清淨,故法身無相,得以示現一切普處,化益衆生;語密清淨,故隨時可聞一切有情之音聲;心密清淨,可了知一切衆生之心念。又解說如來身密、語密、心密等叁密不思議之所由。其後敘述菩薩六年苦行之超勝以及降魔外道之過程,依所緣觀機而攝受一切衆緣。成佛後入曠野城應供時,諸天鬼神皆發善心來歸依之。佛且應秘密主之請,宣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法。秘密主遂請求于佛入滅後五百年中護持本經。又本經之異譯有大寶積經密迹金剛力士會及西藏譯本,然本經比大寶積經有少許之增廣,兩者若就內容相等部分而言,僅有文飾之差別;又大寶積經無品目之分。

佛學大詞典 【70】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全一卷。略稱頓悟真宗論。唐代慧光集釋。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內容以問答體論述真性之開顯及生死透脫之道,爲唐代盛行之禅宗典籍。本書久已失傳,今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有敦煌出土本(伯希和第二一六二號)。

佛學大詞典 【71】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全一卷。略稱髻珠經。唐代菩提流志譯。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本經乃就菩薩修行悟入所得之叁摩地來說明其修行次第,並分別敘述護念者、願求者、聽聞者等之功德,與毀謗此法門之果報。[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四]

佛學大詞典 【72】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凡叁卷。唐代智嚴譯。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略稱菩薩行門諸經要集。系纂集諸經中,有關大乘菩薩行之要文而成,計有四十二經六十七條(或六十六條)。卷上引載象腋經、說妙法決定業障經等十一部之文,卷中引載海慧菩薩所問經、戲樂嚴經等十部之文,卷下引載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如來境界等二十一部之文。所引諸經之中,方廣如來智經、演法師品經、戲樂嚴經、勝積品經、金光上勝毗尼經、降伏魔經、寶童子夫人所問經、如來境界經、離垢菩薩所問經、寶聚經、那羅延品經、梵刹經、一切諸佛所念經、法集經、集會品經、殊勝具戒品經等十六經爲未傳于中土之經。[續古今譯經圖紀、開元釋教錄卷九、閱藏知津卷四十一]

佛學大詞典 【73】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又作佛爲娑伽羅龍經、佛爲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系佛陀于龍宮爲娑伽羅龍王所說,謂諸法之自性爲幻化、不可思議、無所生、無主宰、無有我、無礙、無生、無滅、無色、無相,世間惡業皆妄心所化現。欲斷惡業即須依止善法,善法即十善道: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绮語、離惡口、離兩舌、離貪毒、離嗔毒、離邪見等,而修十善道即爲行菩薩道。又本經與實叉難陀譯之十善業道經爲同本異譯。(參閱“十善業道經”469)

佛學大詞典 【74】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凡叁卷。唐代不空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冊。又稱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金剛頂大教王經、金剛頂經、叁卷本大教王經、教王經、攝大乘現證經。乃五部秘經之一,爲金剛頂經廣本十萬頌十八會之中,初會六曼陀羅之第一大曼陀羅之別譯經,系密宗之根本聖典,故一般單說“金剛頂經”時多指本經。又不空另譯出與本經同名之二卷本,爲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之同本異譯者,亦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冊。

  內容略說金剛界如來入金剛叁摩地、出生金剛界叁十七尊、禮贊如來、建立金剛界大曼荼羅之儀則、引弟子入曼荼羅之法,並說羯磨曼荼羅、叁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等。而北宋施護所譯之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叁十卷,則爲金剛頂經廣本十八會中初會之全部,又稱宋譯教王經、叁十卷大教王經、大教王經。[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

佛學大詞典 【75】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

  凡十卷。唐代不空譯。略稱千臂千缽曼殊室利經、文殊大教王經、千缽經。本經述千臂千缽曼殊室利菩薩之秘密叁摩地法。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計分無生、無動、平等、淨土、解脫等五門九品(前九卷)。(一)根本清淨無生門,系毗盧遮那如來所說,作阿字觀,此門包括前二品。(二)圓成實相無動門,爲阿■如來所說,作啰字觀,包括第叁、四品。(叁)法界真如平等門,爲寶生如來所說,作跛字觀,包括第五、六品。(四)妙觀理趣淨土門,無量壽佛所說,作左字觀,包括第七、八品。(五)金剛菩提解脫門,爲不空成就如來所說,作曩字觀,即第九品之說。第十卷則就六師外道等詳述此法,令彼歸依。又由經文所述文殊現千臂,每臂持一缽,每缽中現千釋迦,其頂上戴五佛如來等記載,知此經系依密教思想及梵網經之盧舍那蓮華臺藏世界說轉化而來。依序文載,本經系金剛智叁藏于長安薦福寺譯出,由慧超筆受。[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二十九入藏錄、續貞元釋教目錄(恒安)]

佛学大词典中的【75】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