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43 條與「大士」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大士

  (一)梵語maha^purus!a,巴利語maha^purisa。對佛之尊稱之一。與“無上士”同義,意即最勝之士夫。據雜阿含經卷四十八載,八天神曾贊歎沙門瞿昙,其中第二天子贊歎雲(大二·叁五五中):“大士之大龍,大士之牛王,大士夫勇力,大士夫良馬,大士夫上首,大士夫之勝。”[無量壽如來會卷上]

  (二)梵語maha^sattva。爲菩薩之美稱。音譯作摩诃薩埵,又作摩诃薩。與“菩薩”同義。經中每用“菩薩摩诃薩”之連稱。菩薩爲自利利他、大願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稱。一般而言,摩诃薩埵如譯成“大士”時,則菩薩多譯成“開士”,然皆指菩薩而言。[度世品經卷四、法華文句卷二、釋氏要覽卷上稱謂條](參閱“菩薩”5209)

佛學大詞典 【2】大士

  凡四卷。南朝梁代善慧傅翕(497~569)述,唐代樓穎編錄。又稱善慧大士語錄、善慧大士錄、大士錄。收于卍續藏第一二○冊。本書系輯錄善慧大士傅翕之語要、行業及其所作詩歌,並錄有往來問道者之傳記。又樓穎所輯者,原爲八卷,其文繁雜,用語俗野,宋代紹興十叁年(1143),兩浙東路安撫使樓昭乃刪其訛誤,刊定爲四卷。

佛學大詞典 【3】河東大士

即唐代之名士裴休。氏爲河南濟源(一說山西聞喜)人,字公美。生卒年不詳。先後任官監察禦史、戶部侍郎兼諸道鹽鐵轉運使、昭義節度使、河東節  度使兼鳳翔尹等,卒于吏部尚書太子少師。享年七十四。裴休資性寬惠,志操堅正,擅長文章、書法,尤精研佛法,嘗與唐末沩仰宗之祖沩山靈祐論究玄旨,又隨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研學華嚴,中年以後不食葷腥,而以齋居焚香、誦經贊呗爲法樂,世人美稱爲河東大士。(參閱“裴休”5912)

佛學大詞典 【4】弘經大士

  指闡釋佛經並加以弘通之大士,如龍樹、無著、天親等諸菩薩,皆造立論書來注釋闡論佛經,並弘揚流傳之。其中,如龍樹之著作大智度論,系解釋大品般若經之論;十住毗婆沙論,系解釋華嚴十地經之論等。又如無著之攝大乘論,系對阿毗達磨大乘經之攝大乘品的釋論,爲無著思想之代表作;金剛般若經論,旨在揭示金剛般若經之意趣。另如被尊爲“千部論主”之天親,一生著述極多,對法華、華嚴、涅槃、般若、維摩、阿彌陀等經,均有注釋;其中,對阿賴耶識及如來藏等思想之闡揚更有無與倫比之貢獻,例如十地經論、佛性論等即是宣揚此思想之重要論典。

佛學大詞典 【5】加行大士

  指大乘加行位之菩薩。日本則稱世親爲加行大士。(參閱“加行位”  1570)

佛學大詞典 【6】雪山大士

  釋尊于過去世修菩薩行時之名,屬于佛陀著名本生譚之一。又稱雪山童子、雪山婆羅門。略稱雪童。據北本涅槃經卷十四記載,釋尊過去世爲婆羅門時,入清淨之雪山修菩薩行。一日,帝釋天化現爲形容可怖之羅刹,欲勘驗婆羅門,而宣說過去佛所說之偈(大一二·四五○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婆羅門聽聞此偈,心生歡喜,要求羅刹告知後半偈;然羅刹欲食婆羅門之血肉,始肯相告。婆羅門求法心切,慨然應允,遂得聞後半偈之(大一二·四五一上):“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並將此四句偈書于岩壁、樹幹等處,使後人得知。繼而至高樹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羅刹。其時,羅刹還現帝釋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羅門于地,並率諸天人于足下頂禮。釋尊以此因緣超越十二劫,先于彌勒之前成佛。

  此外,與此本生故事類似者,有善面王本生譚。據撰集百緣經卷四載,釋尊過去世爲善面王,嘗舍身于帝釋天所化現之羅刹,乃爲求一偈(大四·二一九中):“因愛則生憂,因愛便有畏;能離恩愛者,永斷無怖畏。”有關舍身求偈之地點,依據大唐西域記卷叁烏仗那國條所載,該國之醯羅山即釋尊舍身故址,即今日印度蘇瓦特(  Swat)以南,普尼爾(Bunir)溪谷附近。亦即高僧法颢傳中所稱之宿呵多國境內。[南本涅槃經卷十叁、摩诃止觀卷四上、天臺四教儀]

佛學大詞典 【7】圓通大士

觀世音菩薩之別號。又稱圓通尊。昔時楞嚴會上大小二十五聖各自說所證之圓通方便,佛敕文殊料簡是非,文殊曆評已,獨以最後觀世音之耳根圓通爲最上;以此土衆生六根中耳根爲最利,故以耳根之圓通方便爲最上。故二十五聖中,圓通之名,特爲觀世音之專稱。

佛學大詞典 【8】大士講經

  禅宗公案名。記述梁武帝請傅大士(善慧傅翕)講經之一段因緣。碧岩錄第六十七則(大四八·一九七上):“梁武帝請傅大士講金剛經,大士便于座上揮案一下,便下座。武帝愕然。志公問:“陛下還會麼?”帝雲:“不會。”志公雲:“大士講經竟。””

  梁武帝深奉佛法,並供養僧尼,廣作譯經事業,且曾親自開講放光般若經。彼雖知文獻之經卷,卻不知其自身亦爲一部活經卷。傅大士受請講經,而僅于座上揮案一下,便下座。其作爲堪稱親切,意在破除武帝陷于文字經句之迷執,惟武帝未能會解。故志公(寶志)于此時登場,告以“大士講經竟”,然武帝仍未通解。志公此舉實爲傅大士出氣,否則大士恐亦將因與武帝機緣不投契而離開梁國,轉往他處,重蹈達摩離梁赴魏之覆轍。故雪窦于碧岩錄第六十七則作頌以贊志公(大四八·一九七下):“不向雙林寄此身,卻于梁土惹埃塵;當時不得志公老,也是棲棲去國人。”

佛學大詞典 【9】開元叁大士

指唐玄宗時東來之印度密宗叁大師。即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開元四年(716),善無畏奉其師之命,經中亞至長安,唐玄宗禮爲國師。開元八年,金剛智率不空至京師,奉敕居于慈恩寺,傳揚龍樹菩薩之密教,並築壇度衆;時人稱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爲開元叁大士。(參閱“不空”975、“金剛智”3561、“善無畏”4892)

佛学大词典中的【9】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