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str!,巴利语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本事经作三种大师:(一)如来,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二)阿罗汉,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三)有学弟子,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闻,于诸经典,善知法义,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出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三○·七五九中):“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
佛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下):“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此盖以佛所说戒及法为佛灭后之大师。
又后世我国对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亦常尊为大师,如摄山大师(僧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南岳大师(慧思)、嘉祥大师(吉藏)、贤首大师(法藏),又如近代之太虚大师、印光大师等。[长阿含卷十五究罗檀头经、大般若经卷四三四、十诵律卷五十二、大智度论卷二]
历代朝廷对德高望重,堪为国师之僧侣,常赐以称号,称为大师号。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敕赠庐山慧远辩觉大师之号,其后又追谥正觉大师、圜悟大师;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并敕云颢、僧彻、可孚、重谦为三慧大师、净光大师、法智大师、青莲大师。类于此者,另有国师、禅师、菩萨等称号。于生前所赐者,称特赐;死后追封者,称谥号、敕谥;重行追封者,称重谥、加谥。
日本则专用于谥号,如最澄为传教大师,圆仁为慈觉大师等。[宋高僧传卷六、卷七、卷十二、佛祖统纪卷四十二、释氏要览卷上、大宋僧史略卷中、卷下]
指我国禅宗之第六祖慧能大师。师以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所倡之渐悟法门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参阅“慧能”6040)
乃对比丘尼之尊称。我国此例甚多。然非“尼大师”三字并称,而系以“大师”之号尊称某一尼师。如嘉泰普灯录中载有:甘露仲宣禅师之法嗣“平江府妙湛尼慈鉴大师文照”、枯木成禅师之法嗣“东京妙慧尼净智大师慧光”、石门易禅师之法嗣“遂宁府香山尼佛通大师”。[禅林象器笺卷五称呼门尼大师条]
(一)为唐朝所颁赠之高僧德号。太宗贞观二十年(646)七月,曾将此一德号颁予天台宗六祖智威,并封以“朝散大夫”之官爵。高宗时,亦曾颁敕惠威为四大师,亦封为朝散大夫。以此因缘,时人乃将智威、惠威并称为“二威法师”。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大四九·三六六上):“诏法华智威禅师,补四大师朝散大夫。”
(二)日本四大师,通常指:(一)最早得到“大师”谥号之四位大德,即传教大师最澄、弘法大师空海、慈觉大师圆仁与智证大师圆珍。(二)住于比睿山而受“大师”名号之四位大德,即传教大师最澄、慈觉大师圆仁、智证大师圆珍、慈慧大师良源。
(一)(?~1001)即宋代译经僧法天之封号。为中天竺人,开宝六年(973)至我国。太平兴国七年(982),奉诏入居太平兴国寺之译经院,从事译经工作,帝乃赐号“传教大师”。[宋高僧传卷三](参阅“法天”3338)
(二)(767~822)即日本天台宗开祖最澄之谥号。近江滋贺人,俗姓三津首。其先人为归化日本之汉人。十四岁出家,十九岁于东大寺受具足戒。未久,隐入日枝山中,自构草堂,发愤潜修。延历七年(788),创立根本中堂,号比睿山。二十三年,与空海来唐修习台、密、禅三宗,返日本后大弘此三宗之旨。弘仁十三年六月入寂,世寿五十六。谥号“传教大师”。生平著作极众,现存者凡百六十余部。(参阅“最澄”5045)
(一)唐代僧利涉之封号。师为西域人,原属大婆罗门种,后随玄奘出家。开元(713~741)年中,于儒、释、道三教对论中,镇服诸师,帝乃赐建“明教寺”,封号明教大师。[宋高僧传卷十七]
(二)宋代僧天息灾之封号。师为印度迦湿弥罗国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至汴京。七年,与施护、法天等入居译经院,从事译经工作,帝乃赐封为明教大师,另赐法天为“传教大师”、施护为“显教大师”。[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三至卷八、佛祖统纪卷四十三]
(三)宋代僧契嵩之封号。师为藤州镡津(广西藤县)人。遍通内外典籍,善于著述。仁宗嘉祐七年(1062),师所著之传法正宗记、辅教篇等奉敕入藏,赐号明教大师。[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参阅“契嵩”3768)
(538~597)乃智者大师之别称。荆州华容(湖南华容)人,俗姓陈。字德安。名智顗。十八岁出家于湘州果愿寺。后入光州大苏山,从慧思习四安乐行。曾于金陵先后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并宏阐禅法。后于太建七年(575)入天台山,缁白风从。开皇十一年(591),于扬州为晋王广(即后之隋炀帝)授菩萨戒,王赐予“智者”之号。开皇十七年十一月入寂,享年六十,世称天台大师。师一生造寺三十六所,写经十五藏,造像十万尊(一说八十万尊),度僧千余人,传业之学士三十二人。弟子中以灌顶、智越、智璪为最着。其著述甚多,有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维摩经略疏十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十卷等。[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唐高僧传卷十七、大唐内典录卷十](参阅“智顗”5038)
指净槌。即僧家将进食时,所鸣之槌。据清异录释族引饭大师条所载,净槌由维那掌之,丛林视为引饭大师。
唐代僧职名。四大师之一。主引导天子车驾之事。依佛祖统纪卷七智威条及其注载,唐太宗时,封法华尊者智威为引驾大师。[大宋僧史略卷下]
全一卷。日僧仁忠撰。详述日本天台宗开祖传教大师最澄住世五十六年间之行化事迹。东山天皇宝永元年(1704)八月刊行,有西塔院秀云所作之序。收于明和四年(1767)版之四大师传中。
全一卷。又称法藏和尚传。新罗崔致远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四册。为华严宗第三祖法藏之传,内题为“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系效法华严三昧观直心中之十义,共分族姓、游学、削染、讲演、传译、著述、修身、济俗、垂训、示灭等十科,网罗一代事迹。初有华严寺僧千里和尚为其作传,然今已不传,复据纂灵记而作成此传。卷末题有“大安八年壬申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故知此传系高丽宣宗朝所刊行。又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之刻本,题有“时绍兴十九年孟冬一日,平江府吴江县华严宝塔教院嗣讲,住持圆证大师义和谨题”,系与阎朝隐之康藏法师碑合刻者。然至后世,本书曾一度失传,后依日本华严寺凤潭之写本,于元禄十二年(1699)刊行,传末附道忠所著之贤首碑传正误一篇。
全一卷。撰者不详,日本临济宗僧汉兴祖芳(1722~1806)校订。日本宝历十二年(1762)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内容包括六祖慧能之传记、传法宗旨、高宗等帝之敕书、曹溪山宝林寺之由来、六祖之六种灵瑞异闻等。推测本传成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日僧最澄获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之写本,藏于比睿山,一度流落市井。后又归比睿山,曾被指定为日本国宝。胡适于所撰“坛经考之一”,举出本传之八项讹误。
凡六册。弘一撰。新文丰出版。为蔡念生所编辑之弘一大师著述集。二十五开本。内含药师经析疑、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律学讲录三十三篇、讲演集、年谱(林子青编)、永怀录等二十余种。
禅宗公案名。又作百丈野鸭子。此则公案系叙述马大师(江西马祖道一)借物显性,以令弟子开悟之过程。一次,马大师与其弟子百丈怀海行路时,见野鸭子飞过,大师云(大四八·一八七下):“是什么?”百丈云:“野鸭子。”大师云:“什么处去也?”百丈云;“飞过去也。”大师遂扭其鼻头,百丈作忍痛声,大师云:“何曾飞去?”按浩瀚宇宙本无东南西北之别,若无分别之识,即无飞过来、飞过去之别。野鸭飞过仅为一象征而已,不特野鸭为虚妄之象征,世上一切皆是虚妄;若执妄相,难以悟道,故马大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霹雳手段,闪击百丈不悟之心,使其破妄而见性。[碧岩录第五十三则、古尊宿语录卷一、祖庭事苑卷二、卷三、联灯会要卷四]
西藏密勒日巴着,民国张澄基译。慧炬出版社出版。全称密勒日巴大师全集。原文为藏文。本书包括“密勒日巴尊者传”与“密勒大师十万歌集”二书。前者为张氏就藏文原本所作之编译,节略之处甚多。后者则较接近原典,绝大部分系依原文逐句译出。密勒日巴为西藏“实践佛法”之代表,亦为西藏之伟大佛教诗人。本书所收,虽非密勒大师之全部弘法资料,却是最能代表密勒大师思想与行持之主要作品。
凡十卷。明代成时编。又称灵峰宗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蕅益宗论。此论系编集蕅益一生之宗论,凡愿文、法语、答问、普说、茶语、说、文、偶录、书、论、辨、议、记、缘起、序、题跋、疏、传、寿序、塔志铭、祭文、颂、铭、箴、词、赞、诗偈等。卷首有智旭之自序及成时之序。
凡六十四册,印顺主编。乃民国佛教主要推动者太虚大师之著述全集。内分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律释、制议、学行、真现实论宗依论、真现实论宗体论、真现实论宗用论、支论、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等二十编。附册为印顺主编之太虚大师年谱上下册。
指为人戒法之师者,必须具足五种功德。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所举,五种即:(一)戒行无失,谓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二)善建立法,谓于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令人修学,无所违越。(二)善制立所学,谓于律仪中当学之法,善能裁制安立,令无差谬。(四)善断疑惑,谓于所建立法则及所当学,或众有所疑,善能广为开说,断除其惑,令得如法修持。(五)教授出离,谓善以如来所制戒法教授于人,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道,出离生死。
全一卷。隋代灌顶(561~632)撰。又作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系以编年体记述智者大师智顗之行状。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智顗集天台宗之大成,灌顶则为天台法门之继承者,为智顗门下第一弟子。在智顗之传记中,本书撰著年代最早,记述亦极为详细,故广受重视,与国清百录同为有关智顗行迹之最重要资料。道宣所着续高僧传中之智顗传,即承继本书而来,二者略有出入,可互补不足。关于智顗之资料,另有宋代昙昭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注一卷及志磐之佛祖统纪智顗传。又据国清百录序所载,渚宫之法论、会稽之智果等,亦作有智顗之别传。
位于山西天台县北十公里之天台山佛陇真觉寺中。为天台宗创始者智者大师智顗之塔院。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大殿内安置大师之肉身塔,塔高约七公尺,全用青石雕成,二层六面,有飞檐二重
,第一层正面佛龛中并设有智者大师坐像,殿壁上则悬挂天台宗十七位祖师之画像。寺门外有碑亭,安立唐代元和六年(811)翰林学士梁肃所撰、徐放所书之修禅道场碑一座。
全一卷。唐代洞山良价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又称洞山良价禅师语录,略称洞山录。本书被视为曹洞禅最重要之语录。内容收录上堂、示众、举古、问答等一二○则,歌颂有十一种。曹洞禅绵密之禅风横溢于全书,为了解我国曹洞禅风最具代表性之资料。
又作高野大师行状绘传。系日本镰仓以后所流行之祖师传绘卷之一。有关弘法大师空
海之传记,种类版本甚多,至庆长元年(1596)为止,有: (一)东寺本,十二卷,康历元年(1379,即天授五年),图为行忠等六人所绘。(二)地藏院(高野山)本,六卷,作于元应元年(1319),图为巨势有康所绘(卷一系狩野晴川院补写),相传本为土佐光信所绘。其他之弘法大师绘传则为室町时期之作品。
高丽僧均如着,金知见编注。一九七七年,大韩传统佛教研究院出版委员会印行。内容包括华严经三宝章圆通钞、释华严旨归章圆通钞、十句章圆通记、一乘法界图圆通记各二卷,以及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十卷,为均如研究华严学之总集。本书并附有“大华严首座圆通两重大师均如传”,为进士赫连挺于高丽文宗二十九年(1075)所撰。系于韩国海印寺藏经阁所发现。编者金知见认为该书具有下列之价值:(一)彰显均如大师之成就,为中、日、韩三国研究华严学者之重要资料。(二)其教分记中,有关五教章之研究,可藉以解决日本初期华严典籍和本、宋本传来之背景问题。(三)书中有中国北宗禅神秀大师所著“妙理圆成观”之内容。
凡二卷。又作一山一宁国师语录、一山宁和尚语录、一山国师语录、宁一山录。系一山一宁(1247~1317)弘法之语录,侍者了真等编。因开版于大云庵,故又称大云录。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卷上收录了真编初住四明鳌峰山祖印禅寺语录及惟凤编住庆元府宝陀观音禅寺语录等七种语录,及小参、法语、拈古、颂古。卷下收录偈颂、赞佛祖、自赞、小佛事,及彦栽撰之行记、中峰明本等之跋。
作者不详。收于道教经典“云笈七签”卷五十七(道藏第六七七至七○二册)。系假托我国禅宗初祖菩提达磨之名,论说呼吸法之作。今有其他版本刊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