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76 條與「大師」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大師

  梵語s/a^str!,巴利語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堪爲衆生之師範,故稱大師。本事經作叁種大師:(一)如來,如來出現世間,闡揚大法,化諸衆生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爲衆生之師範。(二)阿羅漢,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具足,出現世間,開示四谛,令衆生脫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爲衆生之師範。(叁)有學弟子,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聞,于諸經典,善知法義,出現世間,開示四谛,令諸衆生出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爲衆生之師範。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二(大叁○·七五九中):“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又能化導無量衆生,令苦寂滅,故名大師;又爲摧滅邪穢外道出現世間,故名大師。”

  佛遺教經(大一二·一一一○下):“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此蓋以佛所說戒及法爲佛滅後之大師。

  又後世我國對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亦常尊爲大師,如攝山大師(僧朗)、智者大師、天臺大師(智顗)、南嶽大師(慧思)、嘉祥大師(吉藏)、賢首大師(法藏),又如近代之太虛大師、印光大師等。[長阿含卷十五究羅檀頭經、大般若經卷四叁四、十誦律卷五十二、大智度論卷二]

佛學大詞典 【2】大師

  曆代朝廷對德高望重,堪爲國師之僧侶,常賜以稱號,稱爲大師號。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敕贈廬山慧遠辯覺大師之號,其後又追谥正覺大師、圜悟大師;懿宗鹹通十一年(870)並敕雲颢、僧徹、可孚、重謙爲叁慧大師、淨光大師、法智大師、青蓮大師。類于此者,另有國師、禅師、菩薩等稱號。于生前所賜者,稱特賜;死後追封者,稱谥號、敕谥;重行追封者,稱重谥、加谥。

  日本則專用于谥號,如最澄爲傳教大師,圓仁爲慈覺大師等。[宋高僧傳卷六、卷七、卷十二、佛祖統紀卷四十二、釋氏要覽卷上、大宋僧史略卷中、卷下]

佛學大詞典 【3】大師

  指我國禅宗之第六祖慧能大師。師以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所倡之漸悟法門相對,史稱“南頓北漸”、“南能北秀”。(參閱“慧能”6040)

佛學大詞典 【4】大師

  乃對比丘尼之尊稱。我國此例甚多。然非“尼大師”叁字並稱,而系以“大師”之號尊稱某一尼師。如嘉泰普燈錄中載有:甘露仲宣禅師之法嗣“平江府妙湛尼慈鑒大師文照”、枯木成禅師之法嗣“東京妙慧尼淨智大師慧光”、石門易禅師之法嗣“遂甯府香山尼佛通大師”。[禅林象器箋卷五稱呼門尼大師條]

佛學大詞典 【5】大師

  (一)爲唐朝所頒贈之高僧德號。太宗貞觀二十年(646)七月,曾將此一德號頒予天臺宗六祖智威,並封以“朝散大夫”之官爵。高宗時,亦曾頒敕惠威爲四大師,亦封爲朝散大夫。以此因緣,時人乃將智威、惠威並稱爲“二威法師”。佛祖統紀卷叁十九(大四九·叁六六上):“诏法華智威禅師,補四大師朝散大夫。”

  (二)日本四大師,通常指:(一)最早得到“大師”谥號之四位大德,即傳教大師最澄、弘法大師空海、慈覺大師圓仁與智證大師圓珍。(二)住于比睿山而受“大師”名號之四位大德,即傳教大師最澄、慈覺大師圓仁、智證大師圓珍、慈慧大師良源。

佛學大詞典 【6】傳教大師

(一)(?~1001)即宋代譯經僧法天之封號。爲中天竺人,開寶六年(973)至我國。太平興國七年(982),奉诏入居太平興國寺之譯經院,從事譯經工作,帝乃賜號“傳教大師”。[宋高僧傳卷叁](參閱“法天”3338)

  (二)(767~822)即日本天臺宗開祖最澄之谥號。近江滋賀人,俗姓叁津首。其先人爲歸化日本之漢人。十四歲出家,十九歲于東大寺受具足戒。未久,隱入日枝山中,自構草堂,發憤潛修。延曆七年(788),創立根本中堂,號比睿山。二十叁年,與空海來唐修習臺、密、禅叁宗,返日本後大弘此叁宗之旨。弘仁十叁年六月入寂,世壽五十六。谥號“傳教大師”。生平著作極衆,現存者凡百六十余部。(參閱“最澄”5045)

佛學大詞典 【7】明教大師

(一)唐代僧利涉之封號。師爲西域人,原屬大婆羅門種,後隨玄奘出家。開元(713~741)年中,于儒、釋、道叁教對論中,鎮服諸師,帝乃賜建“明教寺”,封號明教大師。[宋高僧傳卷十七]

  (二)宋代僧天息災之封號。師爲印度迦濕彌羅國人,太平興國五年(980)至汴京。七年,與施護、法天等入居譯經院,從事譯經工作,帝乃賜封爲明教大師,另賜法天爲“傳教大師”、施護爲“顯教大師”。[大中祥符法寶錄卷叁至卷八、佛祖統紀卷四十叁]

  (叁)宋代僧契嵩之封號。師爲藤州镡津(廣西藤縣)人。遍通內外典籍,善于著述。仁宗嘉祐七年(1062),師所著之傳法正宗記、輔教篇等奉敕入藏,賜號明教大師。[镡津明教大師行業記](參閱“契嵩”3768)

佛學大詞典 【8】天臺大師

  (538~597)乃智者大師之別稱。荊州華容(湖南華容)人,俗姓陳。字德安。名智顗。十八歲出家于湘州果願寺。後入光州大蘇山,從慧思習四安樂行。曾于金陵先後開講法華經、大智度論,並宏闡禅法。後于太建七年(575)入天臺山,缁白風從。開皇十一年(591),于揚州爲晉王廣(即後之隋炀帝)授菩薩戒,王賜予“智者”之號。開皇十七年十一月入寂,享年六十,世稱天臺大師。師一生造寺叁十六所,寫經十五藏,造像十萬尊(一說八十萬尊),度僧千余人,傳業之學士叁十二人。弟子中以灌頂、智越、智璪爲最著。其著述甚多,有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妙法蓮華經文句二十卷、維摩經略疏十卷、金光明經文句六卷、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菩薩戒義疏二卷、摩诃止觀十卷等。[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唐高僧傳卷十七、大唐內典錄卷十](參閱“智顗”5038)

佛學大詞典 【9】引飯大師

  指淨槌。即僧家將進食時,所鳴之槌。據清異錄釋族引飯大師條所載,淨槌由維那掌之,叢林視爲引飯大師。

佛學大詞典 【10】引駕大師

  唐代僧職名。四大師之一。主引導天子車駕之事。依佛祖統紀卷七智威條及其注載,唐太宗時,封法華尊者智威爲引駕大師。[大宋僧史略卷下]

佛學大詞典 【11】睿山大師

  全一卷。日僧仁忠撰。詳述日本天臺宗開祖傳教大師最澄住世五十六年間之行化事迹。東山天皇寶永元年(1704)八月刊行,有西塔院秀雲所作之序。收于明和四年(1767)版之四大師傳中。

佛學大詞典 【12】賢首大師

  全一卷。又稱法藏和尚傳。新羅崔致遠撰。收于卍續藏第一叁四冊。爲華嚴宗第叁祖法藏之傳,內題爲“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系效法華嚴叁昧觀直心中之十義,共分族姓、遊學、削染、講演、傳譯、著述、修身、濟俗、垂訓、示滅等十科,網羅一代事迹。初有華嚴寺僧千裏和尚爲其作傳,然今已不傳,複據纂靈記而作成此傳。卷末題有“大安八年壬申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故知此傳系高麗宣宗朝所刊行。又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之刻本,題有“時紹興十九年孟冬一日,平江府吳江縣華嚴寶塔教院嗣講,住持圓證大師義和謹題”,系與閻朝隱之康藏法師碑合刻者。然至後世,本書曾一度失傳,後依日本華嚴寺鳳潭之寫本,于元祿十二年(1699)刊行,傳末附道忠所著之賢首碑傳正誤一篇。

佛學大詞典 【13】曹溪大師別傳

  全一卷。撰者不詳,日本臨濟宗僧漢興祖芳(1722~1806)校訂。日本寶曆十二年(1762)刊行。收于卍續藏第一四六冊。內容包括六祖慧能之傳記、傳法宗旨、高宗等帝之敕書、曹溪山寶林寺之由來、六祖之六種靈瑞異聞等。推測本傳成于唐德宗建中年間(780~783)。日僧最澄獲德宗貞元十九年(803)之寫本,藏于比睿山,一度流落市井。後又歸比睿山,曾被指定爲日本國寶。胡適于所撰“壇經考之一”,舉出本傳之八項訛誤。

佛學大詞典 【14】弘一大師法集

  凡六冊。弘一撰。新文豐出版。爲蔡念生所編輯之弘一大師著述集。二十五開本。內含藥師經析疑、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律學講錄叁十叁篇、講演集、年譜(林子青編)、永懷錄等二十余種。

佛學大詞典 【15】大師野鴨子

  禅宗公案名。又作百丈野鴨子。此則公案系敘述馬大師(江西馬祖道一)借物顯性,以令弟子開悟之過程。一次,馬大師與其弟子百丈懷海行路時,見野鴨子飛過,大師雲(大四八·一八七下):“是什麼?”百丈雲:“野鴨子。”大師雲:“什麼處去也?”百丈雲;“飛過去也。”大師遂扭其鼻頭,百丈作忍痛聲,大師雲:“何曾飛去?”按浩瀚宇宙本無東南西北之別,若無分別之識,即無飛過來、飛過去之別。野鴨飛過僅爲一象征而已,不特野鴨爲虛妄之象征,世上一切皆是虛妄;若執妄相,難以悟道,故馬大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霹雳手段,閃擊百丈不悟之心,使其破妄而見性。[碧岩錄第五十叁則、古尊宿語錄卷一、祖庭事苑卷二、卷叁、聯燈會要卷四]

佛學大詞典 【16】密勒大師全集

  西藏密勒日巴著,民國張澄基譯。慧炬出版社出版。全稱密勒日巴大師全集。原文爲藏文。本書包括“密勒日巴尊者傳”與“密勒大師十萬歌集”二書。前者爲張氏就藏文原本所作之編譯,節略之處甚多。後者則較接近原典,絕大部分系依原文逐句譯出。密勒日巴爲西藏“實踐佛法”之代表,亦爲西藏之偉大佛教詩人。本書所收,雖非密勒大師之全部弘法資料,卻是最能代表密勒大師思想與行持之主要作品。

佛學大詞典 【17】蕅益大師宗論

  凡十卷。明代成時編。又稱靈峰宗論、靈峰蕅益大師宗論、蕅益宗論。此論系編集蕅益一生之宗論,凡願文、法語、答問、普說、茶語、說、文、偶錄、書、論、辨、議、記、緣起、序、題跋、疏、傳、壽序、塔志銘、祭文、頌、銘、箴、詞、贊、詩偈等。卷首有智旭之自序及成時之序。

佛學大詞典 【18】太虛大師全書

  凡六十四冊,印順主編。乃民國佛教主要推動者太虛大師之著述全集。內分佛法總學、五乘共學、叁乘共學、大乘通學、法性空慧學、法相唯識學、法界圓覺學、律釋、製議、學行、真現實論宗依論、真現實論宗體論、真現實論宗用論、支論、時論、書評、酬對、講演、文叢、詩存等二十編。附冊爲印順主編之太虛大師年譜上下冊。

佛學大詞典 【19】五種大師功德

  指爲人戒法之師者,必須具足五種功德。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所舉,五種即:(一)戒行無失,謂于如來所製戒律常能堅守執持,無有毀犯過失。(二)善建立法,謂于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令人修學,無所違越。(二)善製立所學,謂于律儀中當學之法,善能裁製安立,令無差謬。(四)善斷疑惑,謂于所建立法則及所當學,或衆有所疑,善能廣爲開說,斷除其惑,令得如法修持。(五)教授出離,謂善以如來所製戒法教授于人,令其如法受持,成就聖道,出離生死。

佛學大詞典 【20】智者大師別傳

  全一卷。隋代灌頂(561~632)撰。又作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天臺智者大師別傳。系以編年體記述智者大師智顗之行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冊。智顗集天臺宗之大成,灌頂則爲天臺法門之繼承者,爲智顗門下第一弟子。在智顗之傳記中,本書撰著年代最早,記述亦極爲詳細,故廣受重視,與國清百錄同爲有關智顗行迹之最重要資料。道宣所著續高僧傳中之智顗傳,即承繼本書而來,二者略有出入,可互補不足。關于智顗之資料,另有宋代昙昭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注一卷及志磐之佛祖統紀智顗傳。又據國清百錄序所載,渚宮之法論、會稽之智果等,亦作有智顗之別傳。

佛學大詞典 【21】智者大師塔院

  位于山西天臺縣北十公裏之天臺山佛隴真覺寺中。爲天臺宗創始者智者大師智顗之塔院。建于隋開皇十七年(597),大殿內安置大師之肉身塔,塔高約七公尺,全用青石雕成,二層六面,有飛檐二重

,第一層正面佛龛中並設有智者大師坐像,殿壁上則懸挂天臺宗十七位祖師之畫像。寺門外有碑亭,安立唐代元和六年(811)翰林學士梁肅所撰、徐放所書之修禅道場碑一座。

佛學大詞典 【22】洞山悟本大師語錄

  全一卷。唐代洞山良價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又稱洞山良價禅師語錄,略稱洞山錄。本書被視爲曹洞禅最重要之語錄。內容收錄上堂、示衆、舉古、問答等一二○則,歌頌有十一種。曹洞禅綿密之禅風橫溢于全書,爲了解我國曹洞禅風最具代表性之資料。

佛學大詞典 【23】弘法大師行狀繪傳

  又作高野大師行狀繪傳。系日本鐮倉以後所流行之祖師傳繪卷之一。有關弘法大師空

海之傳記,種類版本甚多,至慶長元年(1596)爲止,有:  (一)東寺本,十二卷,康曆元年(1379,即天授五年),圖爲行忠等六人所繪。(二)地藏院(高野山)本,六卷,作于元應元年(1319),圖爲巨勢有康所繪(卷一系狩野晴川院補寫),相傳本爲土佐光信所繪。其他之弘法大師繪傳則爲室町時期之作品。

佛學大詞典 【24】均如大師華嚴學全書

  高麗僧均如著,金知見編注。一九七七年,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出版委員會印行。內容包括華嚴經叁寶章圓通鈔、釋華嚴旨歸章圓通鈔、十句章圓通記、一乘法界圖圓通記各二卷,以及釋華嚴教分記圓通鈔十卷,爲均如研究華嚴學之總集。本書並附有“大華嚴首座圓通兩重大師均如傳”,爲進士赫連挺于高麗文宗二十九年(1075)所撰。系于韓國海印寺藏經閣所發現。編者金知見認爲該書具有下列之價值:(一)彰顯均如大師之成就,爲中、日、韓叁國研究華嚴學者之重要資料。(二)其教分記中,有關五教章之研究,可藉以解決日本初期華嚴典籍和本、宋本傳來之背景問題。(叁)書中有中國北宗禅神秀大師所著“妙理圓成觀”之內容。

佛學大詞典 【25】一山國師妙慈弘濟大師語錄

  凡二卷。又作一山一甯國師語錄、一山甯和尚語錄、一山國師語錄、甯一山錄。系一山一甯(1247~1317)弘法之語錄,侍者了真等編。因開版于大雲庵,故又稱大雲錄。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冊。卷上收錄了真編初住四明鳌峰山祖印禅寺語錄及惟鳳編住慶元府寶陀觀音禅寺語錄等七種語錄,及小參、法語、拈古、頌古。卷下收錄偈頌、贊佛祖、自贊、小佛事,及彥栽撰之行記、中峰明本等之跋。

佛學大詞典 【26】達磨大師住世留形內真妙用訣

作者不詳。收于道教經典“雲笈七簽”卷五十七(道藏第六七七至七○二冊)。系假托我國禅宗初祖菩提達磨之名,論說呼吸法之作。今有其他版本刊行于世。

佛学大词典中的【26】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