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bhadanta,巴利語同。音譯婆壇陀。于印度時,爲對佛菩薩或高僧之敬稱。又比丘中之長老,亦稱大德。另于諸部律中,對現前之大衆,凡指比丘衆,稱“大德僧”,比丘尼衆則稱“大姊僧”。于我國,不以“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爲對高僧之敬稱。然于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六即記載:貞觀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譯經時,另有證義大德十二人、綴文大德九人、字學大德一人、證梵語梵文大德一人等。貞元釋教目錄卷十六亦舉出臨壇大德、百座大德、叁學大德、講論大德、義學大德、翻經大德、譯語大德等名稱。 此外,統領僧尼之僧官,亦稱大德。據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載,唐朝武德初年,以僧衆過繁,乃置十大德以綱維法務;大宋僧史略卷下德號條亦列出臨壇大德、引駕大德等名稱。然至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使用,凡對有德有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稱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與否,而成爲佛教界一般性之禮稱。[別譯雜阿含經卷一、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九、卷叁十八、大智度論卷二、大毗婆沙論卷六、釋氏要覽卷上]
爲日本京都佛教名勝之一。山號龍寶山。乃日本臨濟宗大德寺派之大本山。正中元年(1324),宗峰妙超(大燈國師)所創。自後醍醐天皇賜予“本朝無雙禅苑”之號後,遂被推爲五山之一。足利義滿許之爲十刹之一。數次遭遇大火。應仁之亂後,一休宗純入住該寺,由于豪商大力接助,遂得再興。然開祖時之純粹禅風,至今已漸趨式微,而以茶道聞名于世。
此處伽藍大多爲桃山、江戶初期之
建築。由于有力檀護之布施,茶道甚盛,遺留至今之茶室、茶庭甚多,另藏有室町末期王公貴族所珍藏之宋畫。法堂、佛殿、鍾樓、庫裏、方丈等並列。唐門是“聚樂第”之遺構,爲華麗之桃山建築。方丈之庭園爲江戶初期之樣式。除方丈室之八十四面障壁畫外,另有大燈國師像等頂相,及牧溪所畫中觀音左右猿鶴圖、龍虎圖、南宋之五百羅漢八十二幅、墨迹、佛畫等。
唐高祖武德叁年(620),于慈悲寺設立僧官十人,命名爲十大德,以統籌管理僧衆、教團等事。其中,覺朗、保恭、吉藏、法侃、慧因、海藏、智藏、明瞻等大德,皆爲出身于南朝陳代之高僧,且與長安大禅定寺、大興善寺有密切關系。此機構成立不數年即告解散。此外,據曆代叁寶紀卷十二,及續高僧傳卷二阇那崛多傳記載,隋文帝于開皇七年(587),曾在大興善寺置“十大德沙門”,輔助崛多翻譯梵文經典。此十位高僧爲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晖、明穆、昙遷等。[續高僧傳卷十一、卷十叁、卷二十一、釋氏稽古略卷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