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稱心如意。
(二)指說法及法會之際,講師所持之器具。此物原爲印度古時之爪杖,梵語爲 anuruddha(阿那律),系由骨、角、竹、木等所製,柄長叁尺,形狀如雲,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爲如意,又稱癢和子。然
在我國及日本,又成爲一般之持物,表示吉祥之意。在佛教中,法師于說法及法會時,亦持用之,猶如官吏之笏,用以備忘。據釋氏要覽卷中如意條所載,齊高祖嘗賜予隱士明僧紹一支竹製之如意,梁武帝亦曾賜昭明太子一支木犀如意。另據佛祖統紀卷六智顗傳載,智顗受慧思之命,代爲講說般若時,慧思手中持一如意臨席稱贊之。[優婆塞戒經卷五、四分律卷十九僧尼日用物、禅林象器箋第二十八類器物門]
爲棒頭安置如意寶珠之密教法器,此棒亦爲毗沙門天之叁昧耶形。蓋表菩薩悲憫衆生之貧苦,故以此棒打破衆生悭貪之業,並予衆生如意寶之樂。據慈氏菩薩念誦法卷下載,叁十臂彌勒菩薩之右第十叁手即持此棒;又據不空罥索經卷二十二載,叁面六臂之不空王觀世音菩薩像,其中一手所持之如意寶杖,即與如意棒同類。
指以如意珠莊嚴之殿。即兜率天彌勒菩薩之宮殿。(參閱“如意寶珠” 2374)
又作善瓶、寶瓶、德瓶、滿瓶、賢瓶、吉祥瓶。此瓶能生善福,如一己之意而滿足所願,故稱如意瓶。密教用以盛五寶、五香、五藥、五谷及香水等,以供養佛菩薩,安置于金剛界曼荼羅一印會之四方,及大壇之中央與四隅。(參閱“五瓶”1167)
五通之一,六通之一。謂能如己意而飛行無礙,及自在轉變境界,化現人等之神通力。又作如意足通、身如意通、身通、神境智證通、神境智通、神足通。據大智度論卷五舉出叁種如意,即:能到、轉變、聖如意。其中,“能到”又分四種,即:(一)身能飛行,如鳥之無礙。(二)移遠作近,不往而到。(叁)此沒彼出。(四)一念即能至。次“轉變”,謂如大能變小,小能變大,一能變多,多能變一等,即諸物皆能轉變自在。“聖如意”者,則謂能觀六塵中不可愛、不淨之物爲淨,觀可愛、清淨之物爲不淨,此聖如意法唯佛獨有。上述之如意通,系由修四如意足(四神足)而次第生出,非爲一時即得。又其中之四種“能到”,相當于大毗婆沙論所舉之運身、勝解、意勢叁種神用,“轉變”相當于“世俗所欣”,“聖如意”相當于“聖者所樂”,故知二論所說大同小異。
此外,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七,將佛菩薩之神境智通(如意通)分爲能變通、能化通二種,其中,能變通有振動、熾然、流布、示現、轉變、往來、卷、舒、衆像入身、同類往趣、顯、隱、所作自在、製他神通、能施辯才、能施憶念、能施安樂、放大光明等十八變;能化通有化身、化境、化語等叁種化事。[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一、俱舍論卷二十七、集異門足論卷十五、成實論卷十六、十地經論義記卷八](參閱“十八變”360、“五通”1153、“六通”1292、“四神足”1751)
(一)指代表一切菩薩之叁昧耶形之真陀摩尼如意寶珠。又稱一切菩薩真陀摩尼印。
(二)結顯如意寶珠之手印。又作如意寶珠印、如意珠印、寶印、寶珠印。關于其印相,諸經軌所載不同:(一)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載,以兩手相叉,二食指相拄,屈大拇指入掌內相交叉。此印又稱大精進如意寶印。(二)據不空罥索經載,此印作“內縛拳”,二拇指右左相壓入掌中,豎二中指,微屈而指頭相觸著,二食指、二中指側之中節相壓,指頭相拄。此印又稱爲不空罥索如意寶印。[大日經疏卷五、卷十、諸儀軌禀承錄卷六、卷八]
梵語cinta^-man!i 之意譯。音譯真陀摩尼、震多末尼。又作如意寶、如意珠、摩尼寶珠、末尼寶、無價寶珠、如意摩尼。指能如自己意願,而變現出種種珍寶之寶珠。此寶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與佛德,及表征經典之功德。關于此寶珠之出處,據雜寶藏經卷六載,如意寶珠出自摩竭魚之腦中。另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載,如意寶
珠或由龍王之腦中而出;或爲帝釋天所持之金剛,破碎後掉落而得;或爲佛之舍利變化而成,以利益衆生。此如意寶珠系如意輪觀音、馬頭觀音、地藏菩薩等之持物,能滿足衆生之意願。
此外,據如意寶珠轉輪秘密現身成佛金輪咒王經如意寶珠品所載,如意寶珠系以佛舍利、黃金、白銀、沈香、白檀、紫檀、香桃、桑沈、白心樹沈、柏沈、真漆等十一種珍寶合成;亦即以黃金、白銀造成圓形之如意寶,中間放置佛舍利叁十二顆,再以香末之泥塗于寶器上而成寶珠。在密教中,若以此寶珠爲本尊之修法,稱爲如意寶珠法。[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惡友品、觀佛叁昧海經卷十、卷十六、仁王般若經卷下受持品、大寶積經卷一一○、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大毗婆沙論卷一○二]
又作如意輪觀音法、如意輪寶珠法。即以如意輪觀音爲本尊,以祈求福德增長、意願滿足、罪障消減、諸苦滅除而修之法。
此外,若以如意輪觀音所持之如意寶珠爲本尊之修法,則稱爲如意寶珠法,略稱寶珠法。此法爲密教中之最深秘者。乃觀想釋尊之舍利,即是如意寶珠之秘法。修此法時,安置塔婆于道場中心,其中放置盛佛舍利(如意寶珠)之金壺。種子爲痜(tra^h!),表示聞如如法身之真理而發菩提心,依如如寂靜修行而證得煩惱即菩提之果,入于大涅槃叁德秘藏海之義。[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
又作摩迦羅俱舍。如意寶珠能含藏萬法,故以“如意珠”爲“含藏”之義,兩者並舉,即稱如意珠藏;或以能含之藏,取所含之珠體,而稱如意珠藏,其意概指“如意珠之藏”、“如意珠所藏”。[釋摩诃衍論卷二]
指七星隨伴之如意輪觀音。七星即: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等星。又以七星如意輪爲本尊所修之秘法,稱爲七星如意修法。依七星如意輪秘密要經所載,佛在世時,俱屍羅大國興兵圍迦夷城,波斯匿王遣使求佛救護,佛遂令建立如意寶輪般多羅道場七星火壇,一日一夜如法而作,賊衆自然退散。依此,曆來多修此法以退治逆賊。
西藏名Dpag-bsam ljon-bzan% 。又譯如意寶珠史。全稱 H!phags-yul rgya-nag-chen-po bod dan% sog-yul-du dam-pah!ichos-byun%-tshul dpag-bsam ljon-bzan%。爲印度、西藏、中國、蒙古佛教正法之史書。乃西藏學僧松巴勘布(藏Sum-pa mkhan-po, 1704~1776)所著。完成于一七四八年。本書共分四編,第一編敘述印度佛教史,如釋迦族之起源、本生譚、釋迦傳、叁次結集、根本四派分裂成十八部派之情形、小乘與大乘之傳播、大菩提寺、佛陀伽耶之設立、佛教之衰退及其原因、金剛乘之結集及其教義、佛陀入滅後王族保護佛教之情形、佛教傳播至亞洲之經過、龍樹以下諸論師之傳記與事迹,以及文字、文法、論理、造塔、畫像等之起源。第二編敘述西藏佛教史。第叁編敘述中國佛教史與王統史。第四編爲蒙古王統史、佛教史。後記說明本史編纂之由來,及所根據之經典。著者本名爲耶舍帕宙(藏Ye-s/es dpal-h!byor ),除佛教外,又精通諸學,爲一博學學僧,畢生著作共計八十八種,本書即其代表作之一。[日本西藏學會會報第二號](參閱“耶舍帕宙”3931)
又作如意論。爲釋摩诃衍論(略稱釋論)之異名。釋論爲龍樹所造,乃大乘起信論(馬鳴造)之注釋書,內容闡論一一心識、如義言說、不二摩诃衍等大乘要旨,自古以來爲中日韓之教界、學界所重,尤以密教更注重此書之講布弘傳、注釋刊行。以釋論之文詞圓備無邊之功德,赅攝諸義,猶如如意寶珠蘊含無量殊勝功德,而可隨時映現萬象,故稱如意寶珠論。又釋論全書所揭示之大乘不二法門系恒沙無量法門之體性,猶如如意寶珠爲世間諸寶之根本,故以“如意論”譬稱之。
如意輪,梵名Cinta^man!icakra 。爲六觀音之一。全稱如意輪觀世音菩薩。又作如意輪菩薩、如意輪王菩薩。此菩薩持如意寶珠及法輪,以廣濟一切衆生之苦,成就衆生之願望。如意寶珠,指世間之珍寶及出世間實相之寶,此二寶能令衆生生出福德。法輪,即轉法輪之意,能令衆生生出智德。此菩薩安置于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中,密號爲持寶金剛,叁昧耶形爲如意寶珠,種子爲逳(hri^h!)。其形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不同。其中,具有二臂之如意輪觀音像,爲密教以前之佛像,與六臂如意輪觀音廣爲世人所崇奉。
自古以來,即將此菩薩之六臂配于六觀音及六道,即:右方第一思惟手配于聖觀音、地獄道,第二如意寶珠手配于千手觀音、餓鬼道,第叁念珠手配于馬頭觀音、畜生道;左方第一光明山手配于十一面觀音、阿修羅道,第二蓮花手配于准胝觀音、人道,第叁金剛輪手配于如意輪觀音、天道。上述乃表示此菩薩之六臂,能救度六道衆生,拔苦與樂。此外,于諸經論中,尚有多種如意輪觀音之描述。
蓋此菩薩自古即受到南海諸國之崇拜,我國敦煌千佛洞留有六臂如意輪觀音之畫像,錫蘭、爪哇、日本等國,亦存有此菩薩之各種造像。[如意輪陀羅尼經序品、誦念法品、如意摩尼轉輪聖王經、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
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譯。又作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念誦法、如意輪瑜伽念誦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本書旨在敘述入壇授法弟子之選擇標准,並闡釋如意輪觀音六臂之意義及現世成佛之思想。又同爲不空所譯之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一書,其于儀軌說明未詳盡之處,可由本書補充之。
爲繪有曼荼羅之寶瓶。此瓶能生世出世間之一切法;猶如如意寶珠能隨意生出寶物。據不空罥索經卷十二如意摩尼瓶品載,此瓶可由金、銀、銅、瓷、泥等所造,于瓶身畫蓮花,瓶口畫花須蕊,以作爲四方之記號,並將蓮花分爲上、中、下叁層,而于各層之東、南、西、北等面之蓮葉上,繪諸尊菩薩、天子、星宿、諸天等圖像。此外,亦繪諸種璎珞、天衣、器仗等以嚴飾之。據傳此瓶至今尚未有製成品。
即以如意輪觀音爲中尊而建立之曼荼羅。有諸多異說:(一)據如意輪陀羅尼經壇法品所載,此曼荼羅分爲內、外二院,內院中心畫叁十二葉之開敷蓮花,花臺上安置二臂如意輪聖觀自在菩薩,四方爲圓滿意願明王、大勢至菩薩、馬頭觀世音明王、四面觀世音明王,四隅則爲白衣觀世音母菩薩、多羅菩薩、一髻羅刹女、毗俱胝菩薩;外院四方爲天帝釋、焰魔王、水天、多聞天,四隅爲火天神、羅刹王、風天王、大自在天王;又其間有日天子、月天子、地天神、大梵天王、阿素羅王、始縛婆歌明王。
(二)據別尊雜記卷十八所載,內院有大輪圓,圓之中心爲二臂如意輪觀音,其四方、四隅安置圓滿意願明王等八大觀音(如同前述),大輪圓外之四隅則畫嬉、鬘、歌、舞等內四供養菩薩;外院四方爲鈎、索、鎖、鈴等四攝菩薩,四隅爲香、花、燈、塗等外四供養菩薩;又外院東面爲月天、多聞天,南面爲自在天、梵天、帝釋天、火天,西面爲地天、焰魔天,北面爲羅刹天、日天、水天、風天。
此外,七星如意輪秘密要經所舉之七星如意輪曼荼羅,中央亦以如意輪觀音爲中尊,然其周圍則安置北鬥七星及鬼子母神。
爲密教阿阇梨所傳曼荼羅列于遍知院之菩薩;于胎藏現圖曼荼羅,則將此尊視同大勇猛菩薩(梵Maha^ -vi^ra )。大日經卷一具緣品以偈頌形容此尊(大一八·六下):“複于彼南方,救世佛菩薩,大德聖尊印,號名滿衆願,真陀摩尼珠,住于白蓮華。”依大日經疏卷五之闡釋,此尊系淨菩提心無邊行願所集成,常能普雨世間及出世間之一切財寶。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于太平興國五年(980)之後。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經題“如意寶總持”爲神咒之名。全經系闡明如意寶總持章句之受持法及其功德,並謂若受持此神咒而信心不清淨或未能堅定專注,則不能見聞諸佛。然經中並未載明此一神咒。
全一卷。唐代菩提流志譯于景龍叁年(709)。爲密教用以消災祈福之經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本經共有十品,內容敘述佛應觀自在菩薩之請而宣說根本陀羅尼、大心陀羅尼、小心陀羅尼,並說誦持此等陀羅尼之種種功德,及其受持方法。
本經之異譯本有叁:(一)實叉難陀所譯之觀世音菩薩秘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二) 寶思惟所譯之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叁)義淨所譯之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此叁種異本與本經皆譯于唐代,其中以菩提流志所譯者爲最完備。[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
指兜率天上以如意寶珠鑄造之四十九重寶殿。又稱四十九重摩尼殿。如意,梵語man!i,音譯摩尼,故四十九重如意殿亦即四十九重摩尼殿。據彌勒上生經載,兜率天上之五百億天子,各由額上出百億摩尼寶珠,爲彌勒菩薩造四十九層寶殿,經文謂(大一四·四一九上):“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爲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觀彌勒上生經疏卷下(卍續叁五·叁六九下):“四十九重者,持戒堅牢,宮遂重密。”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譯。又作觀自在菩薩如意輪念誦儀軌、觀自在如意輪菩薩念誦法、如意輪念誦儀軌、如意輪念誦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本經系如意輪觀音之念誦法,乃四度加行之如意輪法次第之原本,而其所述作法之次第乃密教修法之標准作法。
(一)全一卷。唐代寶思惟譯于嗣聖九年至神龍二年(693~706)。又作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參閱“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6955)
(二)全一卷。宋代施護譯于太平興國五年(980)之後。又作如意摩尼經。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敘述佛陀對阿難宣說袪除雷電恐怖災難之法,謂東西南北四方各有雷神,名爲阿伽、設帝噜、哆缽啰、掃那摩你;若人知其住處之方位,並將此方位之雷電名號書寫供養之,則可避免一切雷電之恐怖及傷害。此外,同爲施護所譯之消除一切閃電障難隨求如意陀羅尼經,爲本經之同類本。
全一卷。唐代義淨(635~713)譯于景龍四年(710)。又作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內容敘述觀自在菩薩應佛之允許,宣說無障礙觀自在蓮華如意寶輪王陀羅尼,佛複謂若誦此咒一遍,即能除罪免難、成就事業;且若日日誦持一百零八遍,則可感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及觀世音菩薩所居之補怛羅山,免墮惡道。又本經之異譯有唐代實叉難陀所譯之觀世音菩薩秘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之第一品、唐代寶思惟所譯之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之前半、唐代菩提流志所譯之如意輪陀羅尼經之第一、二品。[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叁、淨土依憑經論章疏目錄]
梵名Padmacinta^man!idha^ran!i^ -su^tra 。全一卷。唐代寶思惟譯于神龍二年(706)。略稱如意摩尼陀羅尼經。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內容敘述根本咒、心咒、隨心咒等咒之功能,並列舉治療諸病之法。
本經之同本異譯或類本經典有:菩提流志譯之如意輪陀羅尼經、義淨譯之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實叉難陀譯之觀世音菩薩秘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叁]
全一卷。宋代慈賢譯。又作如意輪蓮華心觀門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內容敘述世尊于須彌山頂對諸有情等宣說如意輪觀音之修法,及其念誦之次第。本經所述之念誦次第即爲如意輪法次第之原始型態。全經皆由五言之頌所寫成。
全一卷。唐代一行撰。又作大威德萬愛法、焰曼德迦萬愛如意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冊。爲雜密軌,大威德法。首先細說六面六臂六足、乘水牛之像,圖示所成就法、一印真言、曼荼羅及法成就之地符、天符。
全一卷。唐代實叉難陀譯。略稱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冊。本經分爲六品:(一) 除破一切惡業陀羅尼品,(二)一切愛樂法品,(叁)和阿伽陀藥法令人愛樂品,(四)含藥品, (五)眼藥品,(六)火唵陀羅尼藥品。本經與菩提流志所譯之如意輪陀羅尼經爲同本異譯。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又作如意寶珠金輪咒王經、金輪咒王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本經內容系廣說如意寶珠之功德。計分九品,即放缽品、善惡因果品、如意寶珠品、大曼荼羅品、灌頂印真言品、阿阇梨成佛品、悉地成就品、護摩品、屬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