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定原为梵语sama^dhi(三摩地、三昧)之意译,俱舍宗及唯识宗以之为心所之一;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之为五别境之一。
令心不散乱之修行,及由此而有之特殊精神状态,通称为定,其进境有层次等差。又因止、观,均行、不均行,有心、无心等之不同,而生四禅、四无色、二无心定等之差别,或为禅定之总称,或以心一境性之义而称三摩地,或称三昧。定与戒、慧同为三学之一,乃佛教实践方法之大纲。又八圣道中之正定,为五根、五力之一,故亦称定根、定力;六波罗蜜(六度)之一,即禅定(梵dhya^na ,禅那、静虑)。
定之17意义有种种异说。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载,禅定、四禅二者皆称定、三昧。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禅指四禅,定指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本列举定之异名,共有七种:(一)三摩呬多,梵语sama^hita,译为等引。等,即远离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状态;引,乃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二)三摩地、三昧,梵语sama^dhi,译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即心平等摄持之意。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三)三摩钵底,梵语sama^patti,译为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四)驮那演那,梵语dhya^na,译为静虑,或以音略译作禅。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定。(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cittaika^grata^,译为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之自性。(六)奢摩他,梵语s/amatha,译为止、正受。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即离邪乱之想念,止心寂静之意,仅限于有心之净定。(七)现法乐住,梵语dr!s!t!a-dharma-sukha-viha^ra。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净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定有生得定、修得定二种:(一)生得定,谓生于色界、无色界(俱为定地),为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二)修得定,谓生于欲界(散地),以后天努力修行所获得者。上记二定,于色界定中,即称为生静虑、定静虑;于无色定中,则称为生无色、定无色。
依定之内容及其修行之阶段,可将定分为多种。俱舍宗将其大别为有心定与无心定等二定。有心定包括四静虑(四禅、四色界定)与四无色定,合为八定(八等至)。四静虑,即:(一)初静虑,(二)第二静虑,(三)第三静虑,(四)第四静虑。于初静虑得灭除语言,第二静虑 以 上 灭除寻、伺,而四静虑顺次灭除忧、苦、喜、乐等诸受。又初静虑无鼻、舌二识,第二静虑以上五识皆无。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得灭除与眼识和合之可见有对之色想、与耳鼻舌身四识和合之不可见有对之色想、与意识和合之不可见无对(无表色)之色想,而入无边之虚空想。(二)识无边处定,舍外空缘,唯缘内心识,入于无边之识行。(三)无所有处定,厌离识处广缘之苦,灭除识想,作无所有之行相。(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处定,舍离无所有之行相,知见一向非想(无粗想),进而舍非想之行相,达于非非想(有微细想)。
八定有已入定之阶段,及近定之准备阶段;前者称为根本定,或根本等至,后者称为近分定,然初静虑之前阶段非称近分定,而称未至定,故仅有七近分定。又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之近分定中间之阶段,称中间定,或中间静虑,如修习此定,即可生于大梵天。第四静虑中,自下下品至上上品,计有九品,上上品乃色界定中最高之定,称为边际定。
上记之未至、中间、七近分、八根本等诸定,视“寻”、“伺”等之有无,再分为三种三摩地。寻,指寻求推度,为粗杂之精神作用;伺,指伺察思惟,为深细之精神作用。三种三摩地为:(一)未至定与初静虑之有寻有伺三摩地,即有觉有观定。(二)中间定之无寻唯伺三摩地,即无觉有观定。(三)第二静虑近分以上之无寻无伺三摩地,即无觉无观定。此称三定,或称三三摩地、三三昧。
定之性质,分为味定、净定、无漏定等三定,又称三等至。(一)味定,又称味等至。与贪爱相应而起,乃爱乐味着于前念(前刹那)净定之定,位于八根本定与中间定。(二)净定,又称净等至。相应于有漏善心所起之定。又分为:(1)顺退分定,谓顺自地之烦恼而生起味定。(2)顺住分定,谓顺自地之净定。(3)顺胜进分定,谓顺上地之净定。(4)顺决择分定,谓顺无漏智而起无漏定。于未至定、中间定、七近分定、八根本定中俱生。(三)无漏定,又称无漏等至。为圣者所依,乃得无漏智之定,系于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静虑)、下三无色定(不包括有顶)所俱有,其断除烦恼之作用甚强。
一般以有心定分为止与观等二品,而有均与不均之分。未至定与中间定,观之作用较为殊胜,即观品增,止品减;四无色定,止之作用较为殊胜,即观品减,止品增;唯有色界之四根本定,止与观均等,和合俱转,故称静虑;其余四无色定等,止、观不均行,故总称为唯定。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十载,以奢摩他品为止,意为摄心凝住一处;以毗钵舍那品为观,意为以“慧”思择观察种种诸境,系依奢摩他品所起者。
奢摩他品分九种心住:(一)内住,又称令住、最初住。谓摄外攀缘,远离内散乱,而令心坚执于境。(二)等住,又称正念住。谓摄心之粗动而令心遍住微细。(三)安住,又称覆审住。远离散乱及失念,将心安置于内境。(四)近住,又称后别住。谓亲近念住而数数作意。(五)调顺,又称调柔住。谓将心调伏不使流散。(六)寂静,又称寂静住。谓能深见恶寻思及随烦恼之过患,乃将心摄伏。(七)最极寂静,又称降伏住。谓制伏由失念而现起之恶寻思及随烦恼。(八)专注一趣,又称功用住。谓由功力而定力得以相续。(九)等持,又称平等摄持、任运住。谓自数数修习之因缘,令定心之无功用相续转。
毗钵舍那品分四种慧行:(一)正思择,又称简择诸法。谓以思择分别净行所缘之不净、慈悲、缘起、界、持息念等五种境,善巧所缘之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五种境,净惑所缘之世道、出世道等之差别诸法。(二)最极思择,谓于差别诸法中思择平等之实性。(三)周遍寻思,又称普遍寻思。谓依分别作意以取诸法之相,而遍寻思。(四)周遍伺察,又称周审观察。谓详尽推求所缘之境。
无心定分为无想定与灭尽定,均为灭除心、心所之定;无想定系凡夫及外道误认无想状态为真涅槃而修习之定,灭尽定则是圣者将定之境地作为无余涅槃界之静,而修习之定。又除无想定外,四禅、四无色、灭尽等九定,不得间杂异念,而系顺次修行所得者,故又称九次第定、无间禅。然于定得自在力之不时解脱之阿罗汉,依修行四禅、四无色等八定,能超越一地,修得高一层之定,称为超定,或超等至、超越三昧。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八定之修相分为有漏、无漏二类。
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载,入定之加行有九种:(一)相应加行,谓贪行者勤修不净观,嗔行者勤修慈悲观,痴行者勤修缘起观,憍慢行者勤修界差别观,寻思行者勤修“持息念”。(二)串习加行,谓数习止、观。(三)不缓加行,谓常乐远离,修习“勤行”,而未敢缓慢。(四)无倒加行,谓依法与义而不执着自己之见取。(五)应时加行,谓了知止、观、举、舍等之相及修时。(六)解了加行,谓于了知止观举舍之相后,证得定之入、住、舍等自在。(七)无厌足加行,谓于小定不退屈,更进求上胜之法。(八)不舍轭加行,谓不令心驰流于外境,而极力调柔之。(九)正加行,谓于所缘之境数数发起胜解。
由修习九种加行,能令心速疾得定;若次第修习了相作意、胜解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等七种作意,得证入初静虑地。又修定者应远离四种障:(一)怯弱障,谓不希望出离。(二)盖覆障,谓欲贪、嗔恚、惛眠、掉悔、疑等五盖。(三)寻思障,谓寻思“欲”等之染污。(四)自举障,谓高举下劣之智见。此外,说一切有部之正义,以欲界为散地,而非修地、离欲地;定地唯于色界、无色界中。异师及大众部则以欲界中亦有定。
大乘中,对于定之种类,更有多种说法。唯识宗及密宗之瑜伽观行,天台宗之四种三昧,及禅宗之坐禅等,均是为使自己臻至佛果之实践方法,此即修定。传说佛陀说法之前,即曾入定,此为导他而入之定。又唯识宗于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善根位中之每一善根位,观主观与客观之假有实无,而入于四定,即: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
大乘义章卷十一载有诸家对四善根所依之界地的异说,如尊者达摩多罗以为,欲界一向不定,故四善根唯色界所摄。尊者瞿沙以为,欲界有六禅定,故依六禅定修起四善根。摩诃僧只部亦主张欲界有禅定,故四善根摄于欲界。
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载,小乘清净道论立有六十七种定,大乘立有五百定,而以大乘光定、集福德定、贤护定、首楞伽定等四定总摄之,以此四定为诸定之通业,依此修习十波罗蜜,能令众生成熟、佛土清净。
另据观无量寿经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之行,有定、散二善。唐代净土宗善导以为,定善乃是于定心所行之善,亦即平息杂念;散善乃散心所作之善,亦即弃恶修善,二者合称定散二善。而修此法门之修行者,各分为定机与散机。
此外,大品般若经卷三相行品、卷五问乘品、卷二十七常啼品、旧华严经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三十四、卷三十八、卷四十五、卷四十九、卷五十、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大方等无想经卷二等,皆列有多种三昧定之名。[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中阿含卷五十八法乐比丘尼经、六门教授习定论、大智度论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五、俱舍论卷五、摩诃止观卷九、解脱道论卷四、显扬圣教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二十七、翻译名义集卷四]
已脱离欲界定,初现色界定之寻、伺、喜、乐等禅支,心呈安止之境界,,称为安定。相当于有部之根本定。解脱道论卷二(大三二·四○七中):“复次,定有二种:外定、安定。彼彼定初分,此谓外定;性除无间,此谓安定。”(参阅“根本定”4134)
定,收摄散乱之心而归于凝然不动之状态。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称为八定。即:(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称为初禅天定。(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称为二禅天定。(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称为三禅天定。(四)四禅天定,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心不清净,遂生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称为四禅天定。(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心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唯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飞鸟出笼,自由自在,称为空处天定。(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之意。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称为识处天定。(七)无所有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故称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称为无所有处天定。(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为有想,无所有处为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俱舍论卷二十八、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
比喻定如墙壁,故称壁定。定如壁,恶觉如风,壁定坚固,则恶觉之风(指衰、利、毁、誉、称、讥、苦、乐八风)不能侵入。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八上):“止是壁定,八风恶觉所不能入。”[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
(一)梵语aniyata。又作不定法、二不定(梵dva^v -aniyatau )。为比丘受持具足戒之部分。不定,谓实犯与否及所犯何戒犹未审明之义。有屏处不定戒、露处不定戒二种。(一)屏处不定戒,比丘于屏处(不能见闻之处)、覆处、障处等可作淫事之处,与女子独处共坐,或说非法语。(二)露处不定戒,比丘与女子于露现处共坐,说淫欲粗恶等语。此二不定戒在五篇及六聚中,与百众学、七灭诤等共摄于突吉罗。[四分律含注戒本卷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三上、行事钞资持记(会本)卷十九]
(二)不定地法之略称。不定地法乃俱舍宗所立心所六类之一。即指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等八心所。(参阅“不定地法”973)
(三)因明用语。指因明似因十四过中之六不定过。即共不定、不共不定、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不定、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不定、俱品一分转不定、相违决定不定等诸过。(参阅“六不定过”1253)
(一)禅林中,任命某人担任何种职事,称为差定。[丛林盛事卷下]
(二)指记载法会仪轨之簿。
(一)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参阅“定”3171、“禅”6451)
(二)与坐禅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参阅“坐禅”2838)
小乘禅定中,超越中间之一地而入之禅定。一般修禅定皆依初禅、二禅、三禅等顺次而进;但经由训练,则可超略其中一段,由初禅越进至三禅,由二禅进至四禅。一般于有漏定之时,四禅定皆属有漏;如入无漏定之时,皆成无漏;但如已断烦恼,得定自在之不时解脱阿罗汉,则可上下顺逆超越禅定之位次,超离有漏、无漏之禅定阶位而出入禅定,称为超定。[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五、俱舍论卷二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七]
(1814~1891)日本净土宗僧。久留米人,俗姓鹈饲。又号随莲社顺誉、松翁、古溪、古经堂、杞忧道人。受学于江户增上寺。明治七年(1874)继任知恩院第七十五世,改宗规,立学制,教化大众。雅好诗文、书画、音乐、古经题跋,并好搜集古写经等。著有キリスト教排斥の辟邪管见录、古经堂诗文钞、松翁自传等。
据观音玄义卷上载,仅有禅定而无智慧,称为痴定。反之,仅有智慧而无禅定力,则称为狂慧。痴定之行者,犹如盲儿骑瞎马,于定中每有堕坑落堑之险。
梵语vyuttha^na,巴利语 vut!t!ha^na。即出起、起出、出离。为“入定”(梵sama^patti ,等至)之对称。出于禅定之意。即由入定状态恢复平常状态。比丘修禅定时,必须熟达巧练入定与出定,此称为入定善巧、出定善巧。欲出定之时,应徐徐动身,安详而起。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二(大二六·三七○下):“复有二法,谓入定善巧、出定善巧者。入定善巧云何?答:定谓八部八蕴定,即四静虑、四无色定入定善巧。(中略)出定善巧云何?答:定谓八部八蕴定 ,即四静虑、四无色定出定善巧。(中略)出初静虑定(中略),乃至出非想非非想处定。复次,(中略)于出初静虑定,有善巧作意。(中略)乃至于出非想非非想处定,有善巧作意,(中略)于如是出种种定中解了,乃至毗钵舍那,是谓出定善巧。”熟达禅定者,心倾向禅定,入于禅定(入定或称等至),持续禅定状态(在定或称摄持),出于禅定(出定或称出离),出定后观察之法,能得五种自在,详载于巴利佛教经典。又所谓出定,即出四禅四无色之根本定,而至欲界心。佛教圣者可入现法乐住与灭尽定,外教人则入无想定,在预定之期限到来,则由禅定中出,即称为出定。[增支部第二集十五入定品、摄阿毗达磨义论卷九、俱舍论卷二十八、禅苑清规卷八坐禅仪]
(一)巴利语mahaggata-sama^dhi。对于欲界之小定而言,色界、无色界之有漏善根本定称为大定。[清净道论三]
(二)(1823~1906)清末僧。湖北黄陂人,俗姓邓。字密源。自幼素食,依隋州仁圣寺之本分剃度,同参大千。三十三岁,受具足戒。先后参访终南、五台、九华、普陀、维扬之高旻、毗陵之天宁等地,最后至金山访观心,令参“念佛是谁”,遂有省悟。师本名大顶,后更名大定。观心寂后,受金山僧众推戴,继任方丈。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十一,应请开坛传戒,乞戒弟子多达五百余人。生平教人重真参实悟,金山宗风颇赖以重振。三年后示寂,享年八十四,僧腊五十五,坐夏五十二。
唐代僧。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天资颖悟,强识过人。出家受具足戒后,就长安崇福寺之满意学律,尽得相部宗之所传,与大亮、法藏等十五人,并称满意门下之上足。后住嵩山镇国寺,尝作破迷执记一卷,开演法砺之十六大义,以破斥东塔怀素之四分律开宗记,又作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十卷,详解法砺之四分律疏。开元二十一年(733),奉诏入长安大福先寺(太原寺),为日僧荣睿、普照授具足戒。所著除前述外,尚有四分律戒本疏二卷、因明正理门论疏六卷等。[宋高僧传卷十四怀素传附、唐大和上东征传、日本高僧传要文抄卷三]
(1632~1689)明末黄檗宗僧。泉州永春人,俗姓张。又称道琛。字慈岳,初号无瑕明智。十五岁,投泉州之鹏山出家,参随木庵性缌。永历九年(1655),随从其师渡海至日本,寓止长崎福济寺,其后参访富田普门寺、黄檗山万福寺。历主福济寺、万福寺,复开创永圣院、兴德庵。元禄二年一月示寂,世寿五十八。门人有文潭宗映、东澜宗泽等。遗有语录“永圣禅居草”三卷行世。[黄檗东渡僧宝传卷上、黄檗宗系谱]
梵语sama^dhi^ndriya,巴利语sama^dhindriya。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与二十二根中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一。又作禅定根。根,梵语indriya,含有增上、生长之义。定根,即指使心止于一处,不为外境动摇之禅定力;盖此禅定力能生起一切之功德,故谓之“根”。(参阅“五根”1137)
(729~808)越南灭喜禅派僧。北宁古法人,俗姓阮。原住天德禅众寺,村人敬称师为长老。唐贞元(785~805)年间,在古法创建琼林寺,专授南宗神会之禅法,其后南宗禅成为灭喜禅派之主流。晚年在龙泉寺南阳禅师门下继续修禅。元和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九。
梵语sama^dhi-bala,巴利语同。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 禅定力,称为定力。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动之禅定力。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五力”之一。又定力为远离欲恶不善之法,一般而言即四种静虑。[禅苑清规卷八](捝\“五力”1043)
(一)定心与散心。又称定散二心。定,即禅定,指止息妄念杂虑,令心住于一境;散,指心恒驰攀缘六尘之境且暂住之。故定心即停止妄想,凝聚心思,因精神集中而获得之心;散心即散乱动摇之心。定心又分为有漏、无漏等二种,散心则分为善、恶、无记等三种,盖定、散二心统摄一切之心。此外,自定心所获得之善心,称为定善心,以散心修行之善心,即称为散善心。
(二)定善与散善。又称定散二善。(参阅“定散二善”3180)
指定心修善。为“散善”之对称。即修行观佛三昧等。就观无量寿经所说之日观、地想观、真身观、中辈观、下辈观等十六观而言,慧远、智顗、吉藏等诸师以十六观皆为定善之观法,善导则以前十三观为定善观法,后三观为散善观法。又慧远谓二善之中,以定善之功德为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下](参阅“十六观”396、“散善”4974)
谓人的寿命有一定之数。又作定命。人之寿命在增劫与减劫时有相当之不同,于增劫时,每百年增一岁,最长增至八万四千岁;于减劫时,每百年减一岁,最短减至十岁。定命未全而死,则称中夭。起世经卷七(大一·三四四中):“阎浮提人,寿命百年,中有夭逝。瞿陀尼人,寿命二百,亦有夭逝。弗婆提人,寿命三百,亦有中夭。郁单越人,定寿千年,无有夭殇。”亦有以定寿指人之命数、命运之定数。[俱舍论卷十一、法苑珠林卷二寿量部、南史卷三十五顾顗之传](参阅“命运”3127)
定,指禅定;比喻坐禅时心境湛然静寂,犹如止水。盖于澄净之止水中,可映现诸物之清晰相状;故以之比喻坐禅时若能达到凝然不动之境界,即可透见清净自性。禅苑清规卷八坐禅仪(卍续一一一·四六○下)?“所以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
(1895~1962)辽宁汉城人,俗姓于。名澄志。二十九岁,投礼宝一禅师披剃,法号如光。其妻女亦同时出家。翌年(1924),齐至普陀山法雨寺从达园和尚受具足戒。后居于哈尔滨极乐寺,历任寺内要职,并弘传戒法。自民国十八年(1929)起,任极乐寺住持,凡十七年。其间整肃清规,增建殿宇,创立佛教中学,组织慈善会,设佛经流通处等,与倓虚大师等人对于东北佛教之开拓,贡
献殊多。其后南下至青岛、香港等地弘法,并任芙蓉山东林净舍住持,专修净土。民国五十一年五月示寂。
(一)常住不变之相。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法中除涅槃之相外,均无有定相者。
(二)指入定之相。
(一)五分香之一。密教以香比喻如来之法身,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五种香。其中之定香,即比喻如来之真心常住寂静,不起妄念,不为惑乱所动摇。(参阅“五分香”1067)
(二)坐禅时,用以计量时间之线香。又长一尺者,称定香尺。此外,置于佛前,经常燃香不绝之香炉,称定
香盘、常香盘。[黄檗清规住持章第四]
有情之种性共有五种分别,即声闻乘定性、缘觉乘定性、菩萨乘定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凡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中,各具有唯一种子之众生,即称定性。又具有二种或三种种子之众生,称为不定种性;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仅具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称为无种性。三种定性加不定种性、无种性,合为五性。法相宗依此而立“五性各别”说。[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大乘庄严经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成唯识论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参阅“五种性”1179)
梵语pratiniyama。为唯识宗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百法之一。定,指决定;异,指差别。谓一切事物之善恶因果各有差别而互不混乱之意。唯识宗将一切诸法分成五大类,称为五位,其中第四类为“不相应行法”,即既不属色法、心法,亦非无为法,然与色、心、无为法等均有关系之法,共有二十四种,故称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皆为诸法中之假设名目。二十四法中之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等三法系针对诸法之因果关系而假立之名,即:(一)第十五法,针对诸法因果之“相续性”而假立“流转”之法,即诸法之因果具有相续不断之性质。(二)第十六法,针对诸法因果之“别异性”而立“定异”之法,即诸法之善因与恶因、善果与恶果,既已决定因果性质,即展现其互有差别而不相混乱之关系。(三)第十七法,针对诸法因果之“相称性”而立“相应”之法,即诸法之因果报应有其善恶相应之关系。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进一步举出五种定异之差别,即:(一)流转还灭之定异,如顺逆之缘起法即属之。(二)一切法之定异,谓一切法摄于“十二处”而无有超过、增多者。(三)领受之定异,谓一切法为“三受”所摄而无有超过、增多者。(四)住之定异,谓一切之寿量或劫期等皆有其差异而决定之性质。(五)形量之定异,如一切有情众生之生身形体、生处,乃至于所依存之器世间、四大洲等,皆各有定异之性。[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参阅“心不相应行”1396)
住于寂然不动三昧之相。又作三摩地印、三昧印。于密教中,五部各异:(一)佛部为法界定印,即右手掌上仰安置于左手之上,拇指互拄,乃胎藏界大日如来之印,故又称大日定印。(二)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印,以二手之拇指、食指相捻,二手缚仰置脐下,即弥陀所契之印相。(三)金刚部为三昧印,二手缚仰,二拇指互拄。(四)宝部为三瓣宝珠定印,先结弥陀之定印,再以二食指拄二拇指之第一指节,作三瓣宝珠状。(五)羯磨部为羯磨印,左右两手外缚,各以大、小指之端相拄,安于膝上。
上记五部之印相虽有别,然各部实不二而一,故于五部之常法中皆用法界定印,或诸印可互相通用。惟胎藏界法一般用法界定印,金刚界法则用金刚部定印。[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卷上、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念诵法]
指大法会行道之时,手执香炉,行于导师前之小僧之职称。又作定者沙弥、善财童子。又因其定座于导师之下,故又有“定座”之称。盖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历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之童子,其形为沙弥相,故以善财童子为定者之异名。[法成寺金堂供养记]
禅门于“初更五点”(午后十时)稍后,由“辰司”报告时刻,继由“堂行”在堂前敲板三通,“钟司”随即鸣钟十八声,以报坐禅终了之时刻,称为定钟。又称十八钟、开枕钟。俗称初夜钟。坐禅至此时终止,僧众得出僧堂。定钟之后,再度坐禅,称为陪修,或称为再请禅。[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参阅“再请禅”2199)
巴利语vi^mam!sa^-sama^dhi。为增大“四神足”中之第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而得之禅定。[清净道论三](参阅“四神足”1751)
(779~858)日本天台宗僧。伊予(爱媛县)人。师事最澄、义真,研学精深之义理。弘仁六年(815)被召于宫中修法。致力于睿山戒坛院之建立。最澄入寂后,即奉敕兴建大乘戒坛。后任延历寺别当之职。世称别当大师。天安二年示寂,享年八十。此外,本朝高僧传谓师与空海之弟子泰范为同一人,然于高雄山寺之灌顶记与空海之传记中,同时列出光定与泰范二人之名。[文德实录卷十、睿岳要记、性灵集卷下]
(1939~ )台湾台北人,俗姓吕。民国五十一年(1962),礼仁达法师出家,翌年受具足戒于大觉寺。五十五年亲近甘珠活佛学密,复于六十五年亲近丹吉仁波切,专修密法,受无上大灌顶,金刚法号名“大福藏智慧剑”,简称“智慧剑”。主持佛教出版社、佛教书局,编印佛教大藏经,并刊行印光大师全集、蕅益大师全集、宝静大师全集等。于佛教文化事业之推动,不遗余力。
(Hedin, Sven; 1865~1952)瑞典之地理学者,亦为著名中亚探险家。西元一八八五年至一八八六年,旅行至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成为波斯探险团之一员,途经撒马尔罕、喀什噶尔(1890~1891),复从乌拉山、帕米尔高原,横越塔克拉马干沙漠、青海等地,再经张家口而至北平(1893~1897);其后又至塔里木盆地、西藏中部之湖沼地带探险(1899~1902),于罗布泊附近发现古代都市楼兰之遗址(1901)。发掘搜集许多古代文书及考古学遗物。其后越过喀喇昆仑山脉,通过喀什米尔、喀什噶尔,经由俄国返国。一九○五年,又由波斯至印度,进入西藏西北,并至印度河调查诸河川之水源、水脉,而于喜马拉雅山北边,发现许多与其平行之山脉,此一山系之发现,实具有重大意义。一九○八年经由日本回国。一九二七年组成西北学术探险团(The Sino-Swedish Expedition),复得瑞典、中国、印度学者之协助,而进行大规模之远征。自东蒙古(热河地方),经过新疆、波斯,再由西藏北部,跨越天山,从事大规模之考古、地质学、生物、人类、民俗、宗教等研究,成绩斐然,对佛教文物之贡献甚钜。
主要著作有:Die geographisch-wissenschaftliche Ergebnissameiner Reise in Zentralasien ,1894~1897, 1900; Scientific results of a journey in Central Asia1899~ 1902, 6 vols., map 2 vols.,1904~1907; Southern Tibet , discoveries in former times compared with my own researches of1906~1908, 9 vols ., map 2 vols.,1917~1922; 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 4 vols.,1943~ 1945.
(1929~ )台湾高雄人,俗姓刘。别号会照。日本东京立正大学硕士。民国三十一年(1942),依高雄美浓镇朝元寺信行法师出家。四十一年,于大仙寺受具足戒,同年晋任朝元寺住持。师宅心慈悲,热心公益,六十四年耗资百余万,兴建美浓双溪大桥,以利地方。于六十七年当选全国好人好事代表。
梵语sama^dhi。指禅定之境。谓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又于密教,指寂静清凉之三昧。大日经疏卷四(大三九·六二二下):“于北方观不动佛,作离热清凉住于寂定之相。”
梵语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又作一定。略作定。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修行六波罗蜜可得六决定,即:布施可得财成决定、持戒可得生胜决定、忍辱可得不退决定、精进可得修习决定、禅定可得定业决定、智慧可得无功用决定。[俱舍论卷二十三、往生论注卷下](参阅“六决定”1267)
即六时中之初夜。印度分一昼夜为六时,其中之初夜,我国古代称为亥时,即午后九时至十一时,禅林以之为就寝时刻,故称人定。
(1597~1657)明代黄檗宗僧。江西建昌人,俗姓陈。字默子。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及长,归投扬州兴禅禅院,精进学佛。后于崇祯五年(1632)东渡日本,住于长崎。时长崎中国人甚众,在如定东渡前,已有江西浮梁人真圆,于元和六年(1620)抵长崎,当地中国人因仰慕其德望,乃集资建一庵堂(即于今长崎市寺町之地),以真圆为开祖。此外,复建立一妈祖堂,祀奉天后圣母,以作为中国船只航海安全之祈祷所。此处初称南京寺,后改名为东明山兴福寺。当如定抵达长崎时,即至兴福寺参谒真圆大师,后即承继此寺,成为第二代祖师。
师于住山期间,除弘化一方外,并从事寺院营建,复建造石桥,因桥形如双圆之眼镜,故称为眼镜桥,系日本明式石桥之嚆矢。桥身坚固,历三百余年至今未损。后西天皇明历三年十一月三十日示寂,世寿六十一。[黄檗东渡僧宝传卷下]
(一)入于禅定之意,即摄驰散之心,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中):“出定、入定,恒闻妙法。”大智度论卷四(大二五·八七下):“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
(二)指高僧示寂。如迦叶于鸡足山中入定;大唐西域记中亦有清辩论师入定待慈氏佛出世之说。(参阅“定”3171)
指一般修行者自我修行,次第修学佛道,而证得色界之禅定与无色界之禅定。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皆各有四种禅定境界,合称为四禅八定。[解脱道论卷二](参阅“四禅”1843、“四禅八定”1845)
又作十大三昧、十三昧。十,乃表示数之圆极;大三昧,表示行愿满称法界之定。即说普贤之深定妙用无尽。据新华严经卷四十,如来令普贤菩萨为普眼及会中诸菩萨众说十种三昧,令得善入,成满普贤所有行愿。十定即:(一)普光大三昧,身心之业用周遍全包,称为普;智照自在,称为光。(二)妙光大三昧,胜用交映,称为妙;身智遍照,称为光。(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大三昧,十方无余之刹皆至入定,称为遍往;往无杂乱,不碍时节,历然分明,称为次第;即能起用,称为神通。以智用如理,本自遍故。(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明达诸法本自清净,离于想念,契理深心,依此起用,遍供诸佛,请法起说,称之为行。(五)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又作过去清净藏。佛出劫刹等事,称为庄严;于过去门中,含藏此无尽庄严之事,称为藏。入定能入劫,一念无缘;起定能受法,三轮(佛之身、口、意业)无著,皆称清净。即了知过去诸佛之出现、劫刹、度生、寿命之次第。(六)智光明藏大三昧,未来藏中,包含诸佛及佛法等,称之为藏;智慧彻照,称为光明。即能了知未来劫中诸佛已说法与未说法。(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现在诸佛作用,众会身相益物,皆称庄严;横遍十方,故称一切;现可目睹,故不称藏。即能遍入十方世界,见一切佛之教化庄严。 (八)众生差别身三昧,于差别众生身内外,入定、出定皆自在故,虽通三种世间,从多但称众生,前后诸定皆从多说。(九)法界自在大三昧,于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自在出入,又知事法界边际与理法界,无碍自在故。(十)无碍轮大三昧,三轮摄化皆自在故,又得十无碍满佛果。故无尽大用一一无碍,皆悉圆满能摧伏,故寻初后际不得边。即住无碍三业之佛土,成就众生之教化,转净法轮,续诸佛之种。[华严经合论卷六十八、华严经疏卷四十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七十三、大藏法数卷五十八]
指修习水观而得之禅定。即一心观想水,于水得自在,能随意使身之内外现为水。(参阅“水观”1493)
定,即将心专注于一对象,至不散乱之精神作用。(一)指色界天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等四禅定。又作四禅、四静虑。(参阅“四禅”1843)
(二)指唯识宗所立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之体,依次为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等四种。又据百法问答钞卷六载,四位依次以四定为体,顺次作寻思如实观,空其所取与能取。(参阅“四如实智”1686、“四善根位”1767、“四寻思”1768)
梵语a^sva^dana-sama^dhi, a^sva^dana-sama^patti。又作味等至。味,有执着、耽溺、玩味之意。指执着于诸欲、诸禅,而与爱味相应之禅定;亦即钝根贪行之人,对禅定静虑功德之味着。乃相对于净定、无漏定而称。通常以之为外道凡夫禅定之贬称。又味定存在于未定至(欲界定)中,即于四禅、四无色,及初禅以前之阶段。此外,玩味于佛道,称为味道。[俱舍论卷二十八、三论玄义]
有二义,即:(一)错误之禅定。又作邪禅。据解脱道论卷二分别定品所载,定有二种:邪定、正定。所谓“邪定”,即指不善一心之错误禅定。
(二)邪定聚之略称。即指造作五无间业之人;此等众生以造作恶业之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参阅“邪定聚”3034)
(一)四种定(欲、精进、心、慧)之一,四神足之一。集注心使得一境性之禅定。解脱道论卷二(大三二·四○七下):“依心修得,谓为心定。”(参阅“四神足”1751)
(二)(1944~ )台湾云林人,俗姓石。别号慧熙。民国五十七年(1968)于佛光山出家,五十八年于基隆海会寺受具足戒。中国文化大学印度研究所毕业,历任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书记、宜兰县佛教支会理事、台湾省佛教分会理事、私立普门中学董事、高雄县佛教支会理事、佛光山宗务委员会人事处主任。现任马来西亚鹤鸣寺住持。此外,短篇之弘法文字,散见于觉世、普门杂志。
指印可决定。即师家洞观学人心地,加以证明认可其悟境圆熟之义。
(一)住于禅定。禅定(梵pratisam!layana ),宴默之意。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大九·二五中):“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参阅“禅”6451)
(二)住于决定。据俱舍论卷十八载,菩萨于三祇百劫修行中,于百大劫住六种决定,修三十二相之福业,此期间之菩萨称为住定菩萨。(参阅“住定菩萨”2601)
指色界第四静虑之最上品。边,无越之义,谓此定殊胜而无有能超越者;际,类、极之义,谓此定为多种静虑中之最极者。俱舍论卷二十七(大二九·一四二中):“此一切地,遍所随顺故,增至究竟故,得边际名。”其中,所谓遍所随顺,即一切地以随顺此第四静虑为因而引起;所谓增至究竟,即专入于第四静虑修习,依次由下品、中品至上品,此三品复各分为三,由下品次第而修习生究竟上上品。依此二因,故第四静虑上上品,称为边际定。
三教之一,化仪四教之一。即不摄于顿渐二教的化仪之教。又作得益不定化仪。依法华经玄义卷十上、华严经疏卷一载,南中诸师以胜鬘、金光明等经不拘顿渐之次第,明佛性常住之旨,称为偏方不定教。然天台智顗则反对此说,主张不定乃一音异解之义,于五味中通有之,且立显露不定、秘密不定之别,而与顿渐二教共称化仪四教。据法华经玄义卷一上、八教大意所载,佛以一音演说法,依如来之不思议神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顿说中得渐益,以得益不同之故,称为显露不定教。又如来之三轮不思议,于此人说顿,于彼人说渐,使其各各得益而彼此互不相知,称为秘密不定教。[法华经玄义卷五下、摩诃止观卷一上、摩诃止观辅行讲义卷一](参阅“三教”609、“化仪四教”1327)
梵语aniyata-ra^s/i,巴利语aniyata-ra^si。又作不定性聚、不定、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见际。三聚之一。聚为聚类、聚集之义。依众生根机之别,分类聚集之,可有三类;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成实论卷二、圆觉经大疏钞卷三](参阅“三定聚”562、“正定聚”1990)
“定业”之对称。善恶业中,受果与否尚未决定,或决定受果而未决定其时者,称为不定业。与定业相较,不定业概属轻业。(参阅“定业不定业”3182)
因明用语。指因明论式中,缺乏因(理由)之第二相(同品定有性)或第三相(异品遍无性)所致之过失。计有六种,即:(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五)俱品一分转,(六)相违决定。不定因之前五种,或出于同品定有性之未能完成,或出于异品遍无性之未能完成。依因后二相之要求,能立法必须为若干宗同品(与宗相同之品类;宗为命题之意)所有,同时又必须为一切宗异品(与宗别异之品类)所无。必须二者同时具足,而后所证之宗方能决定正智。今若能立法虽为宗同品所有,同时亦为宗异品所有,或虽为宗异品所不有,同时亦为宗同品所无,则既不能证明其所欲证明之宗,亦不能证明其相反之宗。如此之因,不能决定证明一宗,故称之为不定因。第六种相违决定,与前五种过失有别,非出于同品定有性之未能完成,亦非出于异品遍无性之未能完成。乃立(立论者)敌(问难者)各用一正因(具足因之三相),证明两个相反之宗,旗鼓相当,不分胜负,谁是谁非,无可决定,故亦归入不定因中。[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阅“六不定过”1253、“因明”2276)
(一)密教不动明王所住之禅定。此禅定以本性清净无为寂定之大菩提心为体,故称不动定。[底哩三昧耶经]
(二)指色界四禅定中之第四定。第四静虑无灾患,即寻、伺、忧、喜、苦、乐、入息、出息等八灾患之风不动定水,故称不动定。反之,下三静虑则称为有动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俱舍光记卷二十八]
不系,谓无系缚,指无漏之出世间。不系定,即指出世间之c 漏定。对三界世间之禅定而言,四向四果圣者之无漏四禅四无色定即为不系定。[清净道论三]
比丘修禅定之洞窟。佛与弟子多于山林岩窟中坐禅,故有此称。又禅者之居所,亦可称禅定窟。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大一二·七九二上):““如来今于此拘尸那城入大三昧深禅定窟,众不见故,名大涅槃。”师子吼言:“如来何故入禅定窟?”“善男子!为欲度脱诸众生故。(中略)为令众生尊重所闻禅定法故,以是因缘入禅定窟。””
又称禅门。(一)禅定之门关。
(二)日本佛教用语。又称禅室。指入禅定门之人。意为禅定之门侣。即归依佛门,剃发染衣之男子称禅定门,女子称禅定尼。又转用于亡者戒名之称号;禅定尼则为对女子戒名之称。在日本,剃发入佛门之天皇,专称禅定法皇。摄政、关白剃发者,称禅定殿下或禅阁。(参阅“禅门”6471)
(一)位于陕西长安。隋代文帝仁寿年间(601~604),曾召僧定之门人保恭为寺主,以检校僧尼。唐代武德二年(619),改称大庄严寺。续有神回、道哲、智兴、慧诠等名德住持本寺,显扬法门。
(二)西藏名Co-ne 。音译卓尼寺。为位于甘肃西南洮州之南的喇嘛教寺院。其创建年代不详,但据考证明初即已存在。此寺藏有西藏大藏经甘珠尔(藏Bkah!-h!gyur ,佛说部)、丹珠尔(藏Bstan-h!gyur ,论疏部)之版木,称为卓尼版,其年代仅次于奈塘版(藏Snar-than% )。[蒙藏佛教史(妙舟)]
梵语maha^karun!a^-sama^patti,巴利语同。又作大悲三昧。即含藏大悲功德之禅定,乃佛菩萨之悲无量心定。佛菩萨悲愍一切众生,遍满大悲无量心而行之禅定,称为大悲定,佛菩萨即住于此禅定而起大悲心。解脱道论卷二(大三二·四○七下):“大悲定、双变定,是佛所得,非声闻所得。”
又作大涅槃、大灭度。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即远离有为、生灭等诸法,而居于究竟空寂之大寂静。以其体量周遍虚空,故谓之大。又入此定时,能现五德之瑞相。据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品所载,释尊宣说无量寿经时,即入此定。[无量寿经、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参阅“五德瑞现”1195)
日本佛教用语。日本朝廷为防止滥设私寺,乃限制一定数额之寺院为官寺,称为定额寺。自奈良朝以来成为一种寺格,颇受朝廷礼遇。然平安朝中期以后,渐与一般私寺无异,遂名实共废。又住于国分寺、大寺、定额寺、敕愿寺等之特定僧侣,皆接受朝廷之供养,人数不足时,向太政官申请补充,此称定额僧。此外,现今真言宗亦称修行“后七日御修法”之供僧为定额僧。[日本后纪卷十二、卷十七、续日本后纪卷七、东大寺要录卷四]
(一)位于河南彰德(安阳)。东魏时高欢为纪念战胜尔朱荣而创建。北齐时道慎、隋代之灵裕等师均曾住于此,灵裕并于此造塔。
(二)位于河北灵寿之朱山。北魏末年定州之僧檦禅师开基,初仅为禅室,并未命名。其后,高欢之甥高睿于天保八年(557)加建,取名为定国寺。
指唯识宗所说“法处所摄色”中之自在所生色。乃“业果色”之对称。即以前世之异熟因为因,所招感之果报色。亦即凡圣由八解脱、四静虑等胜定自在力所变现之五尘境。(参阅“法处所摄色”3389)
(一)位于浙江杭县。俗称虎跑寺。为唐代古刹。杭州西湖名泉甚多,其中最著名者,当推本寺之虎跑泉。传说唐时寺中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世称虎跑泉。泉水甘冽清醇,满而不溢,亦有天下第三泉之美誉。
(二)位于江苏镇江之焦山。与金山寺同以风景秀丽而闻名。焦山又称浮玉山,以东汉处士焦先(光)隐居于此而得名。寺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195,或谓建于唐代),称为普济寺,宋代嘉定年间(1208~1209)重建,又易名焦山寺。圜悟克勤、枯木法
成、佛印了元等禅师曾住此寺。元代时烧毁,直至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始重修。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或谓四十二年)颁赐匾额,改名定慧寺,并重整寺院。[大明一统志卷十一、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三、焦山志卷一]
为“生静虑”之对称。乃生静虑之因。此定寂静而有慧,能审虑,故称静虑。盖此定为发得之定,虽身于欲界散地等之下地,然已断下地之惑。此外,生静虑即依定静虑之因,而生于色界天之静虑地;故四禅称为定静虑,色界四禅天则称为生静虑。(参阅“四禅”1843)
梵语sama^dhi-sam!bodhy-an%ga。乃七觉支之第六。又作定等觉支、定觉意、惟定觉意。七觉支乃顺趣菩提之七种法,属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定觉支即谓“心一境性”系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乃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参阅“七觉支”125)
又作量决定论。为因明七论之一。印度法称著。共分三品,即:现量品、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本书阐述此三种量之性质、差别、作用等。在古印度有智福善等之注释,在西藏则有达尔麻仁钦之注释。
(一)位于南京市钟山下之蒋陵里。系南朝刘宋元嘉元年(424)慧觉所建。十年,昙摩蜜多驻锡于此,因性好静雅,乃于山之西侧别建一寺,称为上定林寺,原则称为下定林寺。高德硕学来住者颇多,而为梁三大法师(法云、智藏、僧旻)所栖止。南齐末年之义学泰斗僧柔,亦止住此处。又梁初,法通入上定林寺三十余年,专教导弟子坐禅、礼忏。大通二年(528)达磨示寂,葬于熊耳山,而建塔于定林寺。中大通元年(529)法云示寂,梁武帝哀惜之余,敕葬定林寺。其后,寺渐荒废。今之建筑乃明代弘治五年(1492)所重建,有昭明读书台、石龙池等胜景。
(二)位于山东莒县城西之浮来山。相传始建于南北朝,现存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所重修,分前中后三院,主要建筑物有大佛殿、校经楼、三教堂等。校经楼原名毗卢阁,据传刘勰曾于阁上校阅藏经。刘勰(465~532),字彦和,原籍东莞(山东莒县)人,所撰“文心雕龙”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晚年出家,法号慧地,住定林寺以终。寺前巨石上镌刻“象山树”三篆字,落款书“隐士慧地题”,传为刘勰所书。大佛殿前有古银杏,果实累累,蔚为奇观,相传春秋时鲁公与莒子曾会盟树下。寺周尚有卧龙泉、经石峪、清泉峪、朝阳观、仙书石及莒子陵等古迹。
(三)位于山西高平县大粮山。峰峦重叠,松柏苍翠,寺侧有定林泉,寺因此得名。寺址在山之阳,美景宝刹交相辉映。主要建筑有山门、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雷音殿斗栱支檐,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其手法之精巧秀丽,气势之古朴雄伟,堪称中外佛殿建筑之杰作。后门枕石刻有元代延祐四年(1317)四月二十日之刻造记。殿前月台上竖有石雕八角形经幢两座,均高四公尺,刻有经文、仰莲、覆盆、宝珠顶。一为弥勒出生宝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造;一为雍熙二年(985)造。其经幢后之善法、罗汉二堂内,建有止涓、问津二洞。堂西有定林泉,水从石洞流出,涓涓有声,清澈甘美,终年不涸。
(四)位于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邑东南里。百济灭亡之际,历经七日夜之劫火
,全寺亦于此时烧毁殆尽。现今依所发现之瓦铭,得知系百济时代定林寺之遗址;据遗迹状态推察,其受中国伽蓝建筑之影响颇深,而为百济时代平地伽蓝之代表寺院。今仅余一座高十公尺之五层石塔,及一座累经补修之毗卢遮那佛之座像。据传五层塔造于高丽时代。
又作定盘子。定盘,即秤;星,即秤之刻度,刻度之基点即称定盘星,一般以之比喻一事之准则。于禅宗,转指执着于有心或无心等任何一方,并以之为一定之标准,而不得自在之情况。[碧岩录第二则评唱、第十八则评唱、嘉泰普灯录卷十三]
为“散无表”之对称。定,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精神状态。无表,为“无表色”之略称,指依于身、口发动之善恶二业,而生于身内之一种无形色法;说一切有部以之为身内地、水、火、风等四大所造,故列入色法,又因其乃未能表现于外以令他人感知者(如伸屈取舍等之“表色”即可表之于外而令他人感知),故称无表。属于“定”性之无表色有定共戒、道共戒两种,定共戒之无表色系经由入定所得者,道共戒之无表色系起于无漏道所得者,两者并称为定无表。此定无表色如入于无想定、灭尽定、无心等状态时,亦相续不断。
为“生无色”之对称。指修习所得之定。谓身在欲界散地等之下地,而已断下地之惑,心现无色界之定心。计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种,乃无色界之因。又生无色生起于无色界,为定无色在无色界之果报。(参阅“四无色定”1772)
梵语dhya^na-maula。又作根本禅、根本等至、八定根本、八根本定。略称根本。四静虑(四禅)与四无色定等八者各有根本定与近分定二种。身仍在欲界,未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时,以其修行完全断除下地之修惑,其所得之上地定,称为根本定。然欲断尽修惑以得此定殊非容易,故须先得准备行为(加行)之定,即虽未断尽修惑,而可藉压伏,以致得定,即为得根本定前在挣扎之位为近分定。此为根本定之入门。此复有八种,其中,初禅之近分,特称为未至定。[大毗婆沙论卷八十、杂阿毗昙心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八](参阅“九地”132)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参阅“三学”683)
梵语sa^mantaka-sama^dhi。略称近分。为“根本定”之对称。指舍离下地之染污,作艰辛之修功,以得上地之禅定。近分,即指近于根本定之领域。盖于欲、色、无色等三界之中,色界天有四种禅定,无色界天亦有四种禅定,并称为四禅八定,即实际共有八种禅定,每一禅定之自体各皆称为根本定;相对于此,即将进入根本定前的方便加行(入门前之准备阶段)之定,称为近分定。根本定共有八种,故自色界初禅至无色界第四天亦共有八近分定,其中,色界初禅之近分定又称未至定。又凡一切之近分定皆作功用而转,尚未舍离下地之染污而心怀畏怖,故与舍受相应,而不与喜、乐等相应。又于味、净、无漏等三等至之中,八近分定皆摄于净等至(净定),即不贪着、不爱味不舍之禅定,唯初禅之近分定不仅摄于净等至,亦通于无漏等至(无漏定)。依据顺正理论卷七十八之说,其余七种近分定由于在自地之时并无厌背之心,故不通于无漏等至;唯有未至定尚邻近多灾多患之界,故于自地之时能起厌背之心,由是遂通于无漏等至。又八种近分定皆已舍离染污之道,故皆无味等至(味定)。然另一说谓未至定亦与味等至相应,此因未曾起根本定,故犹贪着此味定。又因各种欲贪系由寻、伺等心所引起,故初禅之近分定与寻、伺相应,其余之七近分定则均无寻、伺。[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卷一四○、卷一六四、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九、卷一○○、显扬圣教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八]
指决断安定而不动摇之心。综结诸经论所说,略有如下四义:(一)据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之说,安于教命而不动摇之心,称为决定心。(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以“所愿不倦”称为决定心;即谓其心不动,则倦怠之心不生,是为“决定”之义。(三)法华论卷下谓,已生恐怖者,令断其恐怖,即是决定心;此系就决定心之作用而言。(四) 日本净土真宗主张信仰弥陀本愿之信心即是决定心。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三五中):“信心不一,是无决定之故。”反之,信心专一,则系由于有决定心之故。
“不定性”、“无性”之对称。众生所具五种天性中之菩萨定性、缘觉定性、声闻定性等三性,决定成佛果、辟支佛果、阿罗汉果,故称决定性。(参阅“五姓”1107)
梵语vinis/cita-karman。受异熟果决定,及受异熟果之时分决定之业。略称定业。为“不定业”之对称。俱舍论卷十五举出四业,除不定业外,决定业分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等三种。顺现法受业略称顺现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于此生受异熟果之业。顺次生受业又称顺次业、顺生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于第二生受异熟果之业。顺后次受业又称顺后业,即于此生造作增长,而于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多生中受异熟果之业。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载,譬喻者说一切业皆可转,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即以上举顺现等三业皆为不定;但阿毗达磨论师则主张顺现等三业皆不可转,唯有顺不定受业为可转。同论又谓有余师立五业、八业等说,前者即除三种定业之外,将不定业分为异熟决定、异熟不决定二种业,合为五业,其中仅异熟不决定业为可转。八业即顺现、顺生、顺后、顺不定之四业各分为异熟决定、异熟不决定二种业,其中,异熟决定业皆不可转,异熟不决定业皆可转;此八业复可分别为“时分决定异熟不定、异熟决定时分不定、时分决定异熟亦定、时分不定异熟亦不定”等四句。[瑜伽师地论卷九、卷六十、显扬圣教论卷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卷七、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十、俱舍论光记卷十五、俱舍论宝疏卷十五、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参阅“四业”1782)
(一)梵语s!ad!-vidha-niyati-pa^ta。又作六种决定、六事决定。乃菩萨依修六波罗蜜之力量所获得之六种功德。即:(一)财成决定,由布施力必定常得大财成就。(二)生胜决定,由持戒力而得随欲生于殊胜之所。(三)不退决定,由忍辱力而使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由精进力,常时修善,无有间息。(五)定业决定,由禅定力成就众生正定之业,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得无生忍、无分别智而自然住理。[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六]。
(二)指六种善决定。地上(初地之位以上)菩萨,依圣智证真顺理有六种善决定,即:(一)观相善决定,菩萨之正智决定观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无杂之相。(二)真实善决定,菩萨之实智出世间,决定离倒惑之过,证理不虚。(三)胜善决定,菩萨之行广大如法界,为一切佛之根本,决定具足胜德。(四)因善决定,菩萨之行因决定能有成果之功能。(五)大善决定,菩萨利他之行决定覆护一切众生界,而无局限。(六)不怯弱善决定,菩萨证果德,入一切诸佛智地,决定而无法惧。华严孔目章卷三说大部分通于十住等之地前(入十地中的初地之前),然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则唯通于地上。[十地经论义记卷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七、卷九、大乘义章卷十二“六种决定义”、华严五教章卷二]
民国人。生卒年、籍贯不详。早岁毕业于黄埔军校及日本士官学校。大陆沦陷后卜居香港。旋赴日本,入东洋大学研读佛学,获博士学位。著有印度佛教心性说之研究等书。
梵语nirodha-sama^patti。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诸宗派对此定有各种异说,如说一切有部主张此定别有实体;但经量部、唯识宗等不认其为实法,唯于心、心所不转之分位假立此定,唯识宗且以为在此定中未断灭阿赖耶识;分别论者则谓,入此定之圣者,其想与受已灭,然仍有细心未灭。
另据宗镜录卷五十五所举,灭尽定与无想定有四种不同:(一)证得者之异,即灭尽定为佛、罗汉所证出世间之定;无想定则为凡夫、外道所证世间之定。(二)祈愿之异,即灭尽定者唯求出世功德;无想定者则求世间乐果。(三)感果与不感果之异,即灭尽定为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无想定则为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四)灭识之异,即灭尽定能灭除第六识,兼能灭第七识之染分;无想定仅灭除第六识分别之见,其他诸邪见尚未能断尽。[中阿含经卷五十八、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二](参阅“无想定”5124)
谓于菩萨四加行位(四善根)中暖位所得之禅定。此禅定为初步定慧之阶段,能观察对境之名、义、自性、差别等四法皆自心所变,皆为假有。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四九中):“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成唯识论述记卷九]
又作肉身佛、即身佛。略作肉身、真身。据弥勒下生经载,弥勒佛当来下生娑婆世界,救度释迦牟尼佛未度化之众生。基于此一信仰,将自己保持肉身不朽,以待弥勒佛出世,即为入定佛之滥觞。我国自古即有此种信仰,于历代高僧传中多有所记载。据大唐西域记载,七世纪顷,帕米尔高原以北地方之石窟中即祀有入定佛。六朝初期之入定佛多见于西域僧,我国入定佛之习俗或系受中亚影响所致。如晋之歌罗竭(阳樊人)、单道开(四世纪顷)、隋之智顗、唐之僧彻、法顺、善无畏等,皆系入定佛。广东曲江南华寺慧能(638~713)之肉身,为现存最古之入定佛,全身着衣涂漆。台湾汐止慈航堂弥勒内院入定之慈航(福建人)为当代佛教著名之入定佛。
指入禅定之印。密教三部各有不同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弥陀定印),金刚部为外缚定印。[胎藏曼陀罗大钞卷一](参阅“定印”3176)
梵语trayo ra^s/ayah!,巴利语tayo ra^si^。略称三聚、三际。“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分别而言,三定聚或作正性定聚、邪性定聚、不定性聚,或必正聚、必邪聚、不定聚,或直见际、邪见际、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见际。略称为正定、邪定、不定。以上三聚之名称虽见于阿含经,惟阿含经另说等聚、邪聚、不定聚,或善聚、等聚、定聚等三聚。按俱舍论卷十所称,见道以后之圣者断尽见惑等,必定入于择灭(即涅槃,谓之正性),此即正性定聚;犯五无间业者必定堕入地狱,此即邪性定聚(三恶趣称为邪性);其余依缘次第不定者,即为不定性聚。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中,将三聚各别为本性与方便两种,共说六聚。依此,法相宗据五性各别之教义加以解释。华严宗从种性、解惑、行业、邪正位、大乘菩萨之得失等五方面加以解释。又以三聚配于菩萨之阶位,释摩诃衍论卷一中举出三种说法,其一同于华严宗之说,认为十信以前为邪定、十信为不定、十信以后为正定。据无量寿经卷下所载,阿弥陀佛之净土无邪定聚与不定聚,所住者皆为正定聚(住正定聚)。此即一般所谓之处不退(无退堕恶缘之处)。据此,日本净土真宗谓,得他力信心之第十八愿行者为正定聚,杂行杂修万善诸行往生净土之第十九愿行者为邪定聚,以自力念佛之第二十愿行者为不定聚。唯有正定聚者有真实报土,方能成佛。[放光般若经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一八六、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上]
梵语ks!an!ika-sama^dhi,巴利语khan!ika-sama^dhi。入初禅而生乐时,所生刹那之初步欲界定。亦即指近行定、安止定之前的初步禅定。[清净道论四]
指生来即得之定心。与“修得定”对称。谓依前世善业之力,自然所得之定地。乃指色界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等四定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定,合之共为八种定地。即于欲界(散地)时经由修行之力所得之定心,至其生于四禅天、四无色天时即生起之定心。(参阅“定”3171)
水定与火定。于水得自在之禅定,称为水定;由自身出火之禅定,称为火定。法苑珠林载有后梁南襄阳景空寺僧法聪入水火定一事。
唯识宗所立六位心所之第六。异于前五位之心所,系随应于善、染等而不定之悔、眠、寻、伺等四心所。即:(一)悔,即追悔之意。又作恶作(梵kaukr!tya )。恶,即嫌恶之意;作,指所作之业。谓嫌恶先前所作之业而后追悔之,或追悔先前之不作,从而其心不定,以致障碍“止”之业,均称为悔。(二)眠(梵middha ),即睡眠之意。谓能使身不得自在,心神昧略,从而其智不明,以致障碍“观”之业。就悔、眠之体而言,诸论虽有异说,但此二心所与其他心所之行相有别,故各有其体,乃为正义。(三)寻(梵vitarka ),即寻求之意。谓心忽尔在第六识之境,对诸法之名义等予以粗猛推求。(四)伺(梵vica^ra ),即伺察之意。谓心忽尔在第六识之境,对境予以微细伺察。此二者于推求外境之际,若与心相违,则身心不安;若顺益,或既不相违亦不顺益,则身心安稳。又俱舍论卷四与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则除此四项之外,另加贪、嗔、慢、疑等四项,共为八不定地法。[成唯识论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
指凡夫之四种净定。于四禅四无色等八地定之中,有外道之味定、圣者之无漏定,及凡夫之净定等三种。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四净定即:(一)顺退分定(梵ha^nabha^gi^ya -sama^dhi ),又作退分定,谓自现在之定后退至较低之定,如由第二禅退至初禅,或随顺味定将退本定时之位。(二)顺住分定(梵sthibha^gi^ya -sama^dhi ),又作住分定,谓住于现在之定而不退不进之位。(三)顺胜进分定(梵vis/es!abha^gi^ya - sama^dhi ),又作胜分定,谓定力增进,升进至上地定之位。(四)顺决择分定(梵prativedhabha^gi^ya -sama^dhi ),又作择分定,谓净定之力愈增进,自有漏而悟入无漏智,生起无漏定所依之位。所谓决择,即通达真理而成为无漏圣者之意。
指出自成唯识论卷九之四种定:(一)大乘光明定,此定所发之智慧,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所诠之理、能诠之教、所修之行、所证之果)。(二)集福王定,此定自在,能聚集无边福德,如国王之势力,无有等比。(三)贤守定,此定能守持世间、出世间之贤善法。(四)健行定,即佛菩萨以精进雄健之力,修行胜行而得之定。
西藏名Tho-lin% gser-khan% 。为西藏西方阿里州(藏Mn%ah!-ris )迦当派之僧院。建于西元一○二五年,有三层楼塔。传说此寺系模仿佛陀伽耶寺(梵Buddhagaya )而建成者。曾一度为土耳其军所烧毁,未久即重建。此寺为朗达磨王(藏Glan%-dar-ma )毁佛(837)后佛教复兴之重镇。西元一○七六年之佛教徒会议即于此寺召开,而使佛教复兴之业达于巅峰。[カ|ダム派史(羽田野伯猷,东北大学文学部研究年报五)]
梵语ana^gamya-sama^dhi。又作未到定、未到地。于色界四禅定中,即将发得初禅定之前的准备修行之定,称为未至定。因取其尚未至根本定之义,故称未至定。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每一禅定之自体皆称为根本定,每一根本定之前有准备阶段之近分定,故自断欲界之修惑所发之禅定(初禅之根本定),乃至断无所有处之修惑所得之禅定(非想处之根本定),共有八根本定,又由伏灭欲界烦恼而发得近似初禅根本定之禅定(初禅之近分定),乃至伏灭无所有处烦恼而发得近似非想处根本定之禅定(非想处之近分定),共有八近分定。然在八根本定与八近分定中,唯有初禅之近分定与其他近分定有相异之处,故立别名,特称为未至定。(参阅“近分定”3517)
又作悭执定。谓于“定”中见种种异境,以为殊妙而取着之。[大日经疏卷六]
梵语ana^srava-sama^patti。意译无漏等至。指于出世间无漏心所得之禅定。又作出世间定、出世间禅。出世间,为无漏之别称。俱舍论等谓于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静虑(即四根本定)、下三无色定等九地能生起无漏定。然唯识家仅以第四静虑地所起之大乘光明定、集福王定、贤守定、健行定等四定为无漏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将禅分为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四种。出世间禅有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大智度论卷十七、显扬圣教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十二](参阅“无漏九地”5128)
梵语asam!jn~a^-sama^patti。指能于定中心想不起,犹如冰鱼、蛰虫,但不能断惑而证入圣果。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乃心、心所(心之作用)灭尽之定,即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之禅定;与灭尽定并称为二无心定。此定为凡夫及外道所修,即彼等误信色界第四禅无想天之果报为真悟境。又修此定所得无想天之果报,称无想果或无想事。盖无想定属心不相应行法,依之在五百大劫之间得灭心、心所。诸宗派对此定有各种异说,有部主张无想定、无想果皆有实体,然经部、唯识宗却称其为虚假者。[品类足论卷一、俱舍论卷五、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七](参阅“灭尽定”5509)
梵语mithya^tva-niyata-ra^s/i,巴利语micchatta-niyata-ra^si。一切众生分为三类,其中,决定入于邪中者之类聚,称为邪定聚。又作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略称邪定。为三定聚之一。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参阅“三定聚”562)
唯识家于四善根位之忍位中,发下品之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决定印持之;由此印持而观能取之识,亦如境般之为空,而顺乐忍可之,如此印前顺后之定,称为印顺定。其修行之次第如下:即先于下忍发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印持之;次于中忍观能取之识为空无而忍可之;后于上忍,则对能取之空无加以印持之。[成唯识论卷九](参阅“加行位”1570、“四如实智”1686、“四善根位” 1767)
为“不动定”之对称。于色界四定中,前三定为有动,第四定为不动。据俱舍论卷二十八载,前三定有八灾患,即:寻、伺、四受(喜、乐、苦、忧)、入息、出息,此八灾患如风般之扰动定水,故称有动;而第四定中无此八灾患,故称不动。[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八](参阅“四禅”1843)
又作有漏禅、世间禅。世间乃有漏之别名。与有漏心相应之定,称为有漏定。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于下地观粗、苦、障而厌离之,于上地观静、妙、离而欣求之,以此六行观,能断除下地之烦恼,而住于四禅、四无色等定中,此即为有漏定。于四禅等定中,依其性质可分为味定、净定、无漏定等三种,其中,味定、净定即属有漏定。
此外,唯识家认为有漏定唯伏烦恼之现行,而不能断种子。又法界次第卷上之下举出,四禅、四无量心定、四空处定(四无色)皆为世间禅(大四六·六七三上):“前来所明禅定,虽复深远,而并是世间旧法。从初至后,厌下攀上,地地之中,都未有观慧照了出世方便,故凡夫外道修得此十二门禅,不能发真悟道,是以生死无绝。”然四禅及下三无色定等,若圣者依之而发得无漏智时,则为无漏定。(参阅“三等至”630)
巴利语sappi^tika-sama^dhi。禅定之境界分有喜、无喜等多种。于四禅中之初禅、二禅,及五种禅中之初禅、二禅、三禅等,均有此有喜定,此定为一种不散乱之禅定境地。[清净道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