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對佛塔之美稱,亦指以珍寶嚴飾之塔。據法華經見寶塔品載,有七寶塔在佛陀之前由地下湧出,住于空中,有五千欄楯,千萬龛室,飾以無數之幢幡,並懸垂璎珞、寶鈴等;諸幡蓋系以金、銀、琉璃、車渠、碼瑙、真珠、玫瑰等七寶合成,且塔之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法華經序品、洛陽伽藍記卷二胡統寺、佛祖統紀卷四十一]
又稱多寶佛塔。乃安置多寶如來之塔。此塔之建立,系根據法華經卷四見寶塔品之說而來。我國自古因法華信仰盛行,故造立多寶塔之風氣亦頗興盛,如大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皆有多寶塔之遺迹;一般多于寶塔中安置釋迦、多寶二佛並坐之相,此乃依法華經中多寶佛分半座予釋迦佛之記載而來。又六朝時代之多寶塔,大多建造成叁層塔之形式。此外,據佛祖統紀卷四十唐開元二十年條、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等所舉,可知唐代諸多寺院,即有多寶塔之建造。
在日本,長谷寺所藏銅版千佛多寶佛塔圖,其塔爲古代叁層寶塔式之建築。至後世則稱雙層式之寶塔爲多寶塔;其下層有叁間,上層軸部有圓壔形,上下連接部爲饅頭形(龜腹),此爲其特色。日本高野山之根本大塔(瑜只塔),即與此種形式相同。此外,日本多寶塔之遺迹,尚有鐮倉時代之石山寺、金剛叁昧院(高野山)、慈眼院(大阪)、淨土寺(廣島)、長保寺(和歌山)等,皆屬日本國寶。其中,以石山寺之多寶塔,爲日本現存最古之遺迹。又依密教之解釋,用于墓石之多寶塔或與寶塔相同,其亦有多層者。
又稱赫寶塔、黑寶塔。位于甯夏銀川市北郊,故俗稱北塔。據明代萬曆“朔方新志”載,于五世紀初,夏國國王赫連勃勃曾重修黑寶塔。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及幹隆四十叁年(1778)均因地震破壞再修。塔高五十叁點九公尺,共十一層,爲磚砌樓閣式建築。塔呈方形,每邊正中設有券門,並略向外凸出。塔之外形線條明朗,層次豐富,觚棱秀削,其獨特之藝術風格,爲我國塔中僅見。塔室爲方形,門東向,內有四道拱券通向四面。空間以樓板鋪隔,循木梯盤旋至第九層,極目遙望,巍巍賀蘭山,綿綿黃河水,塞上江南景色盡收眼底。
亦即多寶塔。釋迦佛于靈鹫山說法華時,忽于地下湧現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多寶如來全身舍利,坐于其中。[法華經見寶塔品]
爲記載唐代西京千福寺僧楚金造多寶佛塔感應緣起之碑。碑文內容謂:楚金靜夜持誦法華經見寶塔品時,忽見寶塔宛在目前,乃誓以六年建塔,于唐天寶元年(742)開始營建,六年後,恭寫法華經千部以鎮之,至天寶十一年塔始成。此碑由岑勳撰文,徐浩篆額,顔真卿書。顔書嚴整圓健,字體稍小,清時館閣書體多臨摹此碑,乃取其整饬之致。據岑勳之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載:“粵若妙法蓮華諸佛之秘濩也,多寶佛塔證經之踴現也。”又據清代孫星衍之寰宇訪碑錄:“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岑勳撰,顔真卿正書,天寶十一載四月。”
日本佛教用語。即指刻有玄題之石塔。日本日蓮宗將“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之題目,稱爲“
玄題” 。又爲令人與法華經結緣及積修功德,乃作石塔,將“南無妙法蓮華經”七字刻于其上,並置于山門旁、山野之路旁,或人多聚集之處。此即所謂玄題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