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往生一词,就广义而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主要指受生极乐世界。一般分为极乐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愿意往生,即称愿生。
(一)极乐往生,乃基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说。谓离开娑婆世界,往西方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化生于彼土莲花中。净土宗之目的在往生极乐净土,净土,即指离开迷界后,所往生无生灭变化之世界。据往生论注卷下载,受生极乐与受生三界之“相”不同,故谓往生即无生之生。又往生之法有多种,如;(1)念佛往生,以念佛名号而往生。(2)诸行往生,又称万行往生。修习念佛以外之诸善行而得往生。(3)助念往生,以念佛及修诸善行而得往生。(4)闻名往生,闻佛名号而生信,得以往生。唐代善导之净土法门即以念佛往生为主,且以“指方立相”为旨,谓命终后确实往生西方净土又善导之弟子怀感,于所著之释净土群疑论卷二谓,依第一义谛言,往生系无生之意;依世谛言,即舍此往彼之意。惟天台宗、禅宗等,以唯心弥陀、己心净土之说,批驳舍此往彼说。
(二)十方往生,系根据十方随愿往生经之说法。谓往生于阿弥陀佛净土以外之其他净土。
(三)兜率天往生,又作兜率往生,系基于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之说法。谓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内院,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降生于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修此法门者往生兜率天,将来与弥勒菩萨同来娑婆世界。法相宗之行者多修此法门。
(四)其他之往生信仰,如:信奉药师如来者,得往生净琉璃世界;信奉观音菩萨者,得生补陀落迦;信奉释迦牟尼佛者,得生灵鹫山、无胜庄严国;信奉华严经者,往生华藏界等。然此类信仰极少见,故未形成思潮。
上记之极乐往生、兜率往生等二种思想,为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往生思想之两大主流。极乐往生之思想,于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为自力成道之方法。于净土宗,则依教主弥陀之救度为成佛之道,而称他力信仰。兜率往生之思想为法相宗所喜好,视之为修道之方便法门。十方往生之思想,见于唐代道绰之安乐集、智顗之净土十疑论等书,惟愿生之事迹甚少。此外,善导之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有:难思议往生乐、双林树下往生乐、难思往生乐等说。[法华经卷六药草喻品]
净土宗自往生弥陀净土之行体相状,二分为如下四种:(一)念佛往生与诸行往生。(1)念佛往生者,谓由弥陀大悲愿力之回向,信心发得,入于念佛三昧,而往生极乐净土。或一心称念弥陀名号,或以定善、散善之回向而往生,而皆以念佛为本。(2)诸行往生者,谓修诸善万行,如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布施、忍辱等而回向往生者。
(二)即便往生与当得往生。(1)即便往生者,平生发得三心时,在秽身此土密得速证无生身之益,同时已列净土圣众庄严之数。(2)当得往生者,临终受华台来迎,往生报佛弥陀之净土。
(三)即往生与便往生。(1)以第十八愿之机,往生弥陀之真报土,为即往生。(2)以第十九、二十愿之机,往生弥陀报中之化土。
(四)体失往生与不体失往生。(1)体失往生,谓秽体亡,方能往生。(2)不体失往生者,谓秽体不亡,平生闻信时,直接即得业事成办,获往生之益。[观无量寿经、选择本愿念佛集卷上、教行信证化土卷之本]
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加以集录而成之传记。亦有杂载于高僧传、灵异记、佛教故事集者。此外尚有往生者之专集。唐即迦才之净土论卷下即载有僧俗男女二十余人之往生传。日本平安中期源信著有往生要集;稍前,有庆滋保胤之日本往生极乐记,此书被认为是日本最早之往生传,其后各种往生传之著作纷纷问世。一般高僧传大都以僧人为中心;而往生传则针对高僧传,备载僧俗男女之往生记录。兹将现存之往生传,列表如下。(参阅“净土往生传”4688)
凡三卷。明代袾宏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集录我国与印度往生西方者,计分九类:(一)沙门往生类,东晋慧远至明代宝珠,凡九十八人。(二)王臣往生类,乌苌国王至张无尽丞相,凡三十二人。(三)处士往生类,周续之至华居士,凡二十八人。(四)尼僧往生类,尼大明至尼法藏,凡五人。(五)妇女往生类,隋皇后至许氏妇,凡三十二人。(六)恶人往生类,张善和至金奭,凡八人。(七)畜生往生类。(八)诸圣同归类。(九)生存感应类。另有续录附于畜生往生类之后,举出僧明本至吴居士,凡二十人。其中,诸圣同归类举出观无量寿经之择生极乐、无量寿经之往生无数等;生存感应类则举出鬼不敢啖、夫妇见佛、却鬼不现、荐拔亡灵、睡寝得安、病目重明等现世利益。并于附录普劝必修净土,最后举出念佛十种功德。
于日本,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举行之讲习会。据私聚百因缘集卷八所述,此会为日人永观于十一世纪晚期所创设。历经数百年,日人信仰者甚多。男女老少贵贱皆契机,月月结会,时时勤修。集会时,或奏伎乐,或唱伽陀(梵ga^tha^ ,偈),并设供具、备香花等。信众临终颇有显瑞相者。
(一)全一卷。梵名Sukha^vati^ -vyu^hopades/a 。世亲(梵Vasubandhu )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谓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并次第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五种功德;前四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于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园林游戏地门则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游戏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论为唯一印度撰述之净土论部,净土宗特重之,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三部经合称三
经一论,为正所依之经论。其论述颇为深妙,大旨与摄大乘论(无著造)十八圆净之说一致。北魏昙鸾著有往生论注二卷。又日本正仓院圣护藏中藏有本论之古写本,与现行本略有出入。[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内典录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六]
(二)凡三卷。唐代迦才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评定极乐净土之报化与往生之机品,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共分九章,即:定土体性、定往生人、定往生因、出道理、引圣教为证、引现得往生人相貌、将西方兜率相对校量优劣、明教兴时节、教人欣厌劝进其心等。迦才博采诸经、论、释等之文句,阐明他力易行之法门。
为“正觉门”之对称。正觉门,指弥陀之正觉;往生门,则指众生往生之因果。阿弥陀佛于过去世未成佛时,曾立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众生皆往生,彼始成正觉。众生之往生乃依阿弥陀佛之正觉所成,故弥陀之正觉与众生之 往生?乃 一 体之两面 ,关系密切,不能截然区分。
谓命终之后,带着宿业,往生他道。业,即吾人之身、语、意等一切之身心活动,具有力量可影响未来。往生,即死此生彼之意。就广义可言,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主要指受生极乐。吾人漂流于六道轮回中,一生所造之善恶业为数甚多,有生天业、做人业,或堕三恶道业。然命终后仅能受一种果报;依佛法揭示,凡所作业都可能感果,但非一定感果,须视时节因缘而定。若一生中造三种业,却不能同时生三道;若生一道,其他二道之业即为其所带,然因缘条件不足,故无润生之可能。此种往生即称带业往生。
修念佛法门者,若因缘条件具足,于命终时,得往生净土,其宿昔所造之恶业、不净业,无法现行,此即所谓带业往生。一般凡夫,由于真智慧未现前,即使得以往生,亦仅能带业往生,而带去之业力亦因“缘”不具足而无感果之可能,此即属于“非择灭”。反之,若为大智慧之圣者,因已断离烦恼系缚,证得真谛,永不再受轮回,故其感生死苦果之业力亦已消灭,此即属于“择灭”,系圣道所得。
往生弥勒菩萨之净土兜率天。又作兜率上生。兜率天有内、外两院,弥勒菩萨常在内院说法,外院为天众欲乐处,不易闻法。在印度古代,兜率往生之信仰颇为盛行,故高僧大德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并蒙弥勒菩萨化度之记载极多。据巴利文大史(Maha^vam!sa, xxxii)所载,西元前二世纪顷统治锡兰之木杈伽摩尼王( Dut!t!haga^mani^),于临命终时,自某长老闻说弥勒菩萨及其居处之事,未久,王即蒙弥勒自兜率天乘车来迎,生彼天中。另据出三藏记集卷十记载,婆须蜜、弥妒路刀利、僧伽罗刹皆升于兜率天,其中婆须蜜继弥勒之后作佛,号师子如来,弥妒路刀利号光炎如来,僧伽罗刹号柔仁佛。又据婆薮槃豆法师传、大唐西域记卷五等所载,无著、世亲、师子觉等亦获往生或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其中无着且于彼天中,向弥勒咨禀大乘经之要义。此外,其他类似之记载不胜枚举。
于我国,自东晋以来即盛行兜率往生之信仰。据梁高僧传卷五、名僧传抄道安传、僧辅传、昙戒传、道汪传、僧印传、法盛传等所载,道安及其弟子法遇等八人于生前立誓往生兜率,后果感得异僧与兜率天之伎乐现身来迎。其后,僧辅、昙戒、道汪、僧印、法盛等诸师,亦皆效法道安往生兜率之事,先后发愿往生彼天。另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苑珠林卷十六赞叹部,及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卷十四道宣传等载,玄奘及弟子窥基、四分律宗之祖道宣等高僧,皆以往生兜率为临终大愿,玄奘且作“赞弥勒四礼文”,窥基撰弥勒上生经疏等,以倡导兜率往生之信仰。此外,续高僧传卷八、卷十二、法苑珠林卷十六等亦皆详举有关僧俗发愿往生兜率之记载。于近代,如太虚大师、虚云和尚、慈航菩萨等一代高僧,皆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之内院。日本方面,最早有关弥勒信仰之记载为钦明天皇十三年(551),自百济请得一尊弥勒石像,并营建佛殿以供奉礼拜,其后兜率信仰渐盛,发愿往生者极多,如高僧空海( 774~835)即其中著名之例。
于法相瑜伽派中,弥勒被敬奉为开祖,故法相诸师愿求兜率往生者甚多,且自无著于所著“摄大乘论”中判示凡夫之往生极乐是为“别时意”以来,此一信仰尤为炽盛。所谓别时意,即重新阐释观无量寿经有关“念诵佛名能即时往生西方”之说,而谓念诵佛名仅为往生西方之远因,实系为使众生舍离怠惰之方便说法而已。此项说法影响印度与我国之弥陀信仰,一时往生西方之信仰渐呈现衰废。因而吉藏、道绰、迦才等,遂比较兜率、极乐之优劣及往生难易,其中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立四义比较观经、弥勒经之异同。道绰之安乐集卷上更以四义比较兜率、西方二处之优劣,谓:(一) 弥勒为众生转不退法轮,闻法深信者虽可获益,然耽着享乐而不信者亦甚多。又虽往生兜率,然此界属三界之内,故仍有退转之虞;反之,往生西方者,不仅不退转,以其无漏、出离三界,故亦不退失。(二)往生兜率者之寿命仅有四千岁,命终不免退堕;而往生西方者,其寿命与弥陀相等齐,非算数所能量知。(三)兜率之水鸟树林仅系诸天之乐所生的缘;西方之水鸟树林则能演说妙法,令往生者得证无生之境。B!就音乐而言,弥陀净土之音乐胜于世间帝王及六天万亿倍,可知此非兜率所及。另外,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四、智俨之华严经孔目章卷四、迦才之净土论卷下等,皆举多义以详论弥陀、弥勒两净土之优劣难易。
至于往生兜率天之因行阶位,据弥勒上生经与窥基所撰之经疏记载,往生内院之行因有上、中、下三品,细分之,每品又各有上、中、下三品,共计九品。上品往生之修因有勤修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香花供养、三昧正受、读诵经典等六事,上品上生者修五事或六事之法,中生者修三事或四事之法,下生者修一事或二事之法;中品往生有欢喜心、恭敬语、礼拜身等三种行业,中品上生者具足三种行,中生者修二种行,下生者修一种行;下品往生有忏悔、闻名称、造形像、香供、花供、衣服供、缯盖供、幢供、幡供、身恒礼拜、心口系念等十一种修因,忏悔为下品三生所共行,上生者悉行其余十行,中生者行造像、供养、礼拜,下生者行造像、供养。又往生兜率外院之因行有五戒、八戒、具足戒、精进、十善法等五种。[弥勒下生经、心地观经卷三、游心安乐道、净土十疑论、阿弥陀经疏钞卷四、往生要集卷上末](参阅“兜率天”4385、“弥勒菩萨”6424)
谓以持戒之功德,往生极乐净土。观无量寿经举出欲生极乐国土者,当修三福,其中第二福为(大一二·三四一下):“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即解释戒福之意。据日僧源空之观无量寿经释(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二所收)载,所谓受持三皈,即皈依佛、法、僧,有翻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菩萨三皈等,皆为入道之初门。以此法回向,以为往生之业。又具足众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菩萨之三聚净戒及十重四十八轻戒等类。不犯威仪者,有三千威仪、八万威仪。戒为诸佛之源,行菩萨道之本。若志于往生,宜持此等诸戒,此即戒门往生。
又作三辈生想、一九之生。修习净土法门,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为九品。即:(一)上品上生,先发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次修三业,即“慈心不杀,具诸戒律”、“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此人精进勇猛,临命终时,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二)上品中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修行,唯能解了第一义谛,深信因果。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等无量大众,持紫金台,授手迎接。
(三)上品下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解义,唯信因果。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及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授手来迎。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其人见已,心大欢喜,见己身坐莲花台。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此人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六)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至心信乐即得往生。
(七)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诽谤方等经典,多造恶法,无有惭愧。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题,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令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除却五十亿劫生死重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来迎。
(八)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赞阿弥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
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九)下品下生,或有众生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
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即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以上九品往生,净影寺慧远以之为求生净土者之九种观法,善导则以之为求生净土之实践方法,二者皆以九品为凡夫。净影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初、二、三地之菩萨为上品中生,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又以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以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以前之凡夫为中品下生,而以始学大乘之人未辨阶位,故依过之轻重分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天台则以习种性(十住)以上之菩萨为上品,外凡至十信为中品,凡夫为下品。有关九品往生之阶位,诸家异说颇多。
由于往生有九种差别,故所生之净土亦有九种(九品净土),迎接往生者之莲花台亦有九种(九品莲台),来迎之阿弥陀佛有九种(九品弥陀),所结之手印亦有九种(九品印),往生者之念佛方法有九种(九品念佛)。日僧亲鸾以为九品净土系方便化土,然与阿弥陀佛之真实报土并无二致。[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净影寺慧远)、观无量寿佛经疏卷四、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观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四种往生之一。十恶、破戒、五逆等罪业深重者,临终时,见地狱猛火,遂心生狂乱,手握虚空,若得善知识之教,作十声或一声念佛,则得往生净土。(参阅“四种往生”1804)
又作女人成佛。指以女人之身往生净土,或指女人转男身成佛。盖因古印度女人地位甚低,不得成为梵天王、帝释、魔王、转轮王、佛等五者。惟女人有此五障,或净土之中无女人等观念,与大乘佛教所言众生皆可成佛之思想相矛盾,故佛典中乃有女人可变身成佛之说。如阿阇世王之女阿术达发菩提愿,转女身得当来作佛之授记;罗阅只国优迦长者之女须摩提,转女身而为沙弥,受成佛之记。法华经中亦有“龙女成佛”之记载。关于女人往生之说,于无量寿经中言及阿弥陀佛之第三十五愿,即若女人听闻弥陀名号而心生欢喜信受,并发愿往生净土者,则可转为男身,此为救度女人之誓愿,亦即女人往生之根据。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三十亦有诵念真言,随心供养承事,则比丘、比丘尼、族姓男、族姓女皆可往生西方净土。又观无量寿经即以韦提希夫人为正机,开念佛往生之道。[法华经卷五、无量寿经卷上、法华文句卷二十三](参阅“龙女成佛”6376)
全称十方随愿往生。即随愿往生十方净土之意。十方净土指:东方之香林刹(入精进佛)、东南方之金林刹(尽精进佛)、南方之乐林刹(不舍乐佛)、西南方之宝林刹(上精进佛)、西方之华林刹(习精进佛)、西北方之金刚刹(一乘度佛)、北方之道林刹(行精进佛)、东北方之青莲华刹(悲精进佛)、下方之水精刹(净命精进佛)、上方之欲林刹(至诚精进佛)。往生十方佛土之法,即愿生者于临终之日洗浴身体,着鲜洁衣,烧众名香,悬缯旛盖,歌咏三宝,读诵尊经。[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一、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
五逆之罪人,于临终时依善知识之教,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此乃出自观无量寿经之下下品及无量寿经卷上所载之第十八愿文。又具足十声之念佛,则称十念成就。(参阅“十念”445、“念佛往生愿”3212
顺次,指此生之次。谓于次生往生;即今生命终之后,直接往生极乐净土。于俱舍论卷十五所载三决定业(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之中,顺次往生即属顺次生受业;乃此生造作,于第二生即受异熟果之业,而非更待他生始受果报。日本净土宗多以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系属顺次往生之愿,第二十愿则属顺后往生之愿。(参阅“三决定业”554)
往生,即往生净土之意。日本净土宗开祖法然依分类方式之不同,而有两类四种往生之说:(一)就往生弥陀净土之相状而言,可区别为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四种。(1)正念往生,谓此人平时即念佛,于临终之时亦持正念而往生。(2)狂乱往生,谓此人一生造作恶业,临终时受地狱猛火俱来逼苦而狂乱,然遇善知识之教导,而于狂乱中念佛一声或十声,遂往生极乐净土。(3)无记往生,谓此人已于平生发得归命信心,临终时虽因心神衰弱成为无记(非善非恶)而不能念佛,但由过去念佛之业因亦必得往生。(4)意念往生,谓行人于临终时,虽不出声念佛,惟心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
(二)就平生口称念佛之行,分决定往生之品类为他力念佛往生、真实念佛往生、正见念佛往生、直心念佛往生等四种。此四种为决定往生之人;反之,自力念佛、假名念佛、恶见念佛、慢心念佛之行者为往生不定。[西方指南钞卷下末、念佛得失义]
“念佛往生”之对称。谓由于宿世善根之开发,而能往生净土。安乐集卷上、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往生要集卷下末皆以为即使造恶,若得闻经、念佛、命终往生,皆是有宿善者,故无宿善者,不得闻佛名,亦不得往生。然日僧珍海于决定往生集则举出四种机类:(一)闻西方净土教门,诽谤毁訾而不修行者。(二)或虽不谤,然因五欲缠心而不愿往生者。(三)与弥陀佛有宿愿缘,闻净土教愿求净土,而复懈怠,更造十恶,或重病失心,或不逢善友者。(四)烦恼轻微,愿行具足,即得往生者。以上,前二类是无宿善者;第三类有远生结缘之义,若因前之微善,闻经并修念佛,亦得往生。此属主张未必具备宿善方得往生之说。(参阅“念佛往生愿”3212)
乃净土宗之教义。指众生可依凭如来之本愿他力而得往生之法义。
凡二卷。北魏昙鸾撰。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并注。又作净土论注、无量寿经论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略称论注或注论。乃注解世亲净土论之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本书上卷首揭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说明难、易二道。本论属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门,谓往生净土之要因,全仗弥陀本愿力;次为总说分,乃就愿生偈一文逐次解释,并设八项问答,说明愿生净土之机与一切善恶凡夫相。下卷则以长行释解义分,立有:愿偈大意、起观生信、观行体相、净入愿心、善巧摄化、离菩提障、顺菩提门、名义摄对、愿事成就、利行满足等十科注释文义,并于利行满足科之末,开显自利利他之要义,引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十八、二十二等愿,作他力增上缘之证。[历代三宝纪卷四、法经录卷六、东域传灯目录卷下]
全一卷。日本永观着。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谓称名念佛中有十种往生要素,且主张一心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十种要素为:广大善根、众罪消灭、宿缘深厚、光明摄取、圣众护持、极乐化主、三业相应、三昧发得、法身同体、随顺本愿等。
凡三卷,或以每卷各分本末,共计六卷。日僧源信(惠心僧部)撰(984~985)。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系辑录一六○余部经卷之往生要义,以问答体裁撰写而成。共分厌离秽土、欣求净土、极乐证据、正修念佛、助念方法、别时念佛、念佛利益、念佛证据、往生诸业、问答料简等十门。由于辨别现世之无常,而发愿往生净土;若欲往生极乐,则以念佛为最重要。在念佛中,立有观念、称念两种方式。源信认为观念较殊胜;称念则为众人所能实行者。
无记,非善非恶之义;往生,即往生净土。无记往生为四种往生之一。谓此人已于平生发得皈命信心,临终时虽由于过去业因,心神衰弱成为无记而不能念佛,然以其过去之念佛功德,得以往生净土。(参阅“四种往生”1804)
谓犯五逆重罪,藉念佛之力而得往生净土。五逆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乃最重之罪,必堕于地狱,然以十念念佛之力仍得往生极乐净土,即谓念佛有超绝之功能,此系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经则说犯五逆罪及谤法罪者,皆无法往生西方净土。[观经疏散善义](参阅“逆谤除取”4329)
往生,即往生净土。正念往生,即谓依阿弥陀经所说,心不颠倒而一心念佛,得以往生佛国。乃四种往生之一(参阅“四种往生”1804)
为净土宗所立。谓念佛以外之诸善万行亦能往生极乐净土。我国唐代净土宗诸大德对“诸善万行”所立之名目有异,如善导于观经疏散善义,称之为杂行。道绰于安乐集卷下,称之为万行,故亦有万行往生之称。
日本净土宗之祖法然以称念弥陀名号之五正行为往生净土之方法,法然之弟子长西则谓诸行与念佛应一视同等。[释净土群疑论卷五]
日本佛教用语。“体失往生”之对称。体,指五蕴所成之秽体。诸行往生之机,临终时亡失其秽体,始能往生,称为体失往生。对此,平生闻信(闻“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而生信)之时,成办往生之业事,不亡失凡夫五蕴假合之秽体,而决定往生,称为不体失往生。[口传钞卷中]
(一)凡三卷。北宋沙门戒珠(985~1077)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又称往生净土传、戒珠传。由梁、唐、宋各高僧传中选集净土往生者之事迹而成,自西晋僧显至北宋悟恩,凡收七十五人。据卷首自序述,戒珠自梁代慧皎、唐代道宣等十二家所撰之传记,及宋代赞宁所撰之宋高僧传中,选出僧显以下七十五人,编成本书。然其他如慧明等六十二人,以无临终来迎之事实,故不收录。
(二)即总称集录信仰阿弥陀佛、相信得往生西方净土者之传记书籍。或简称往生传。唐代迦才之净土论卷下引现得往生人相貌条有(大四七·九七上)“道俗得往生净土者,略有二十人”之语,与总章元年(668)道世所撰法苑珠林卷十五敬佛篇弥陀部感应缘中,列举之僧尼及居士十名等,咸被认作往生传之先驱。而单行本之印行,为唐贞元(785~804)年间由文谂、少康二师编集,其后经由后唐道诜删补之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一卷为最早。
往生传于当时与一般高僧传不同,可同时包含尼僧及在俗男女之传;与冥祥记等之感应,或神异传之类亦异,而以仅限于往生净土之人,为其特色。然高僧传及感应神异传类,却为往生传之主要资料。
我国往生传计有: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净土往生传、新修净土往生传、往生集、净土圣贤录、净土圣贤录续编、西舫汇征、修西闻见录。日本往生传亦可列举:日本往生极乐记、续本朝往生传、拾遗往生传等书。此外,类书有宋代志磐撰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中题为“净土立教志”,即为往生传之一类。又有佚书多种,如宋代遵式之往生西方略传一卷、宋代清月之往生净土略传一卷、南宋海印之净土往生传十二卷、辽代非浊之随愿往生集二十卷等。[莲门类聚经籍录卷下、往生传成立考(小笠原宣秀,龙谷史坛十六)](参阅“往生传”3200)
全一卷。唐朝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之略。又称九品往生阿弥陀经。内容记载无量寿佛国九品净识三摩地名,及其境内坐十二大曼荼罗佛像名,并教以往生九品之方法。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成立于会稽之念佛社。据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十三所收之处讷撰碑文之记载,开成五年五月,文宗崩,实行破佛政策之武宗即位,时会稽之禹寺延请沙门元英讲授金刚经,又以元英为首,召募一二五○人,于余姚之平原精舍,成立九品往生社。碑文中且列有第一品至第九品往生之缁素姓名。
凡二卷。日本三论宗珍海撰。述念佛行者决定往生之义。分为教文、道理、信心等三大纲。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册。教文部分,引观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起信论之说,谓既已决定,勿复犹豫,已云即生,则非别时意。道理部分,谓众生有出离之分,诸佛有引召之功,凡愚愿生者,即得往生,此乃因小而果大,内外缘起之常理。信心部分,于信心决定中,开立果决定、因决定、缘决定三种。后更分此三决定为十门,即依报决定、正果决定、升道决定、种子决定、修因决定、除障决定、事缘决定、弘誓决定、摄取决定、圆满决定;此十门中,初三为果,次三为因,再次三为缘,后一为释。此书并引用慧远、吉藏、窥基、道绰、善导、怀感等诸师之疏释。[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六十、莲门类聚经籍录卷下]
日本净土真宗所说三往生之一。即弘愿他力之往生。从他力回向之信心,得往生于阿弥陀佛之真实报土,非凡夫之言说、思虑所及,故称难思议往生。乃依无量寿经所说弥陀第十八愿而往生真土。该宗所立另二种往生,一为“难思往生”,谓往生净土所受无量之乐不可思议。系由自力念佛之因而往生于弥陀净土边地之疑城胎宫,乃依弥陀第二十愿而往生化土。以此种自力往生不及上记他力往生之殊胜,故仅谓之难思。二为“双树林下往生”,释尊之化身于双树林下入灭,故以之比喻往生弥陀之化土。即依弥陀第十九愿往生方便化土。[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教行信证卷六]
指阿弥陀佛摄取念佛者往生净土之誓愿。又作摄取至心欲生愿、诸缘信乐十念往生愿、闻名信乐十念定生愿、十念往生愿、称名往生愿、至心信乐愿、第十八愿。系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以弥陀本誓重愿之故,凡称佛名号,具足至诚、深心、回向发愿等三心,愿生净土者,必蒙佛接引。
另据善导之往生礼赞载,愿文中之“乃至十念”一语为“下至十声”之意,即虽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十遍,亦得往生彼土,且弥陀已成佛,现居彼净土,其本誓当不虚。惟诸家对乃至十念一语有多种说法,如昙鸾谓此为无间相续之意念;元晓、法位、玄一等师以此指弥勒发问经所说之慈、悲、护、法等十法十念;义寂则以念即时间之意,谓称念六字名号一遍为一念,十遍即成十念,于此念念之中,自然具足慈、悲等十法十念。
日僧源空之选择本愿念佛集谓,虽持戒、诵经、行六度等诸行功德极大,亦可回向往生,然皆不如称名念佛之功德殊胜,亦无称名之易行易修,能令障重根钝之机者全摄于弥陀一切功德中,故唯取念佛一行作其往生之本愿。[往生论注卷下、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观念法门](参阅“四十八愿”1640)
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三十五愿。即誓愿所有听闻弥陀名号而欢喜信受之女人,于命终之后必不再有女像而得往生净土。其愿文出自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八下):“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凡三卷。又称日本拾遗往生传。日人三善为康编。收于大日本佛教全书。系辑录大江匡房之“续本朝往生传”所遗漏往生净土者之事迹,凡九十五人。成书于保安四年(1123)。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又作六时礼赞偈、往生礼赞、礼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以龙树、世亲之礼赞偈为基础而订六时礼赞法,印于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等六时,行不同之礼赞。如于中夜,诵龙树之十二礼偈,行十六拜;于后夜,诵世亲之往生论偈,行二十一拜。此为念佛行人之修法。[开元释教录卷十三]
凡三卷。日本三善为康编。收于大日本佛教全书。内容为辑录七十四位往生者之事迹,为研究日本镰仓以前净土教之主要史料。[净土真宗教典志卷三]
无量寿经卷下载,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者,除此世界(释迦牟尼佛国)之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外,尚有他方十三佛国众多菩萨。彼国佛名于无量寿经各异译本所载不同,如下表所列。
全一卷。日本藤原宗友编于仁平元年(1151)。记录迄于仁平元年之四十一人往生传。今日本真福寺藏有正嘉二年(1258)之手写本。
全一卷。宋代智广、慧真编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收集金刚幢所译诸经之神验秘咒,包括观自在菩萨六字大明心咒、阿弥陀佛根本咒、大佛顶白伞盖心咒等,共三十三首(一说二十九首)。所列举之陀罗尼多被认为具有往生成佛之功用。旨在倡导如法念诵其中任一陀罗尼,皆能往生净土之思想。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书相类似,此二书乃了解五台山华严密教之必读书籍。
全一卷。庆滋保胤编。日本宽和年中(985~986)作,即圣德太子以下四十五人之往生传,为日本最早之往生传。
全一卷。宋代遵式(964~1032)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称往生净土忏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依据大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诸经,揭示十种行法:严净道场、方便法(入道场之方便法)、正修意、烧香散花、礼请法、赞叹法、礼佛法、忏愿法、旋绕诵法、坐禅法等。净土信仰流行民间后,依据本书礼拜之忏法亦广为流行,即今所谓之“净土忏”。[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
凡三卷。又作新修往生传。宋代王古撰。记述我国往生净土者之事迹。本书为增补飞山戒珠所著净土往生传之作,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近年发现上下二卷,上卷有正传二十五人,附录十三人;下卷有正传三十一人,附录九人。中卷今已不传。[佛祖统纪卷二十七、卷四十七、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又称观阿弥陀佛色身正念解脱三昧经、度诸有流生死八难有缘众生经、十往生经。乃说明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十种正念法。即:(一)观身正念,常怀欢喜,以饮食、衣服施佛及僧。(二) 正念以甘妙良药施一病比丘及一切。(三)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于一切。(四)正念从师所受戒净慧,修梵行,常怀欢喜。(五)正念孝顺于父母,敬奉于师长,不起憍慢心。(六)正念往诣于僧坊,恭敬于塔寺,闻法解一义。(七)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斋戒,而不破一。(八)正念若能斋月、斋日中远离于房舍,常诣于善师。(九)正念常能持净戒,勤修于禅定,护法不恶口。(十)正念若于无上道不起诽谤心,精进持净戒,复教无智者,流布是经法,教化无量众生。信奉此经者常受二十五菩萨护持。然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视之为伪经。
凡八卷。又作古今往生净土宝珠集、宝珠集。南宋陆师寿撰。记述我国历来往生净土者之事迹。今仅存第一卷,内收慧远(附佛驮耶舍、慧持、昙顺)、僧显、慧永、慧虔(附净严尼)等三十八人,及附录十六人。其中,正传二十三人附录十三人,及法照等人之传记,与侍郎王古所作之新修净土往生传之记事,文几全同。关于本书之作者,长西之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及彭际清之净土圣贤录卷七等均以为宋代王古所撰。然王古既于元丰七年(1084)撰集新修净土往生传三卷,则当不可能再编此书名虽异而内容多雷同之本书。若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七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条所载,则本书系绍兴二十五年钱塘陆师寿所编集者。本书现存第一卷为日本德富猪一郎所藏,麻纸贴叶,以行书书之,每页七行,每行十六字或十八、九字。[佛祖统纪卷二十七、卷二十九、净土真宗教典志卷三](参阅“新修净土往生传”5468)
凡三卷。今残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净土慈悲集、往生净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据卷上归敬偈所载,系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三界不求往生,六道轮回漂流生死,为斯颠倒无信凡夫,集诸经论净土法门,编成三卷。又认为若不摧邪难以显正,故立宗者,先破后立;因而初卷先叙异见,以教及理逐遣知非,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今疑滞,校量诸行出离迟疾。由上述足见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概要。其中所谓“异见”,即指禅师(特指南宗禅诸家)之说。
所引经典有无上依经、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月灯三昧经、大宝积经、净土三部经、华严经、观佛三昧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佛报恩经、金光明经、造像经、菩萨戒经、楞伽经等。本书系宋代元照所开版流通,然据佛祖统纪卷四十六载,当时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议,一致认为本书为元照之伪作,乃假藉劝修净业之名,而毁谤禅宗。后于绍圣四年(1097)奉敕毁版。[芝园集卷下(元照)、东域传灯目录卷下、净土真宗教典志卷三、朝鲜佛教通史中编(李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