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53 條與「往生」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往生

謂命終時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爲“死”之代用詞。往生一詞,就廣義而言,通指受生叁界六道及諸佛淨土,然至彌陀淨土之說盛行後,主要指受生極樂世界。一般分爲極樂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而願意往生,即稱願生。

  (一)極樂往生,乃基于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之說。謂離開娑婆世界,往西方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化生于彼土蓮花中。淨土宗之目的在往生極樂淨土,淨土,即指離開迷界後,所往生無生滅變化之世界。據往生論注卷下載,受生極樂與受生叁界之“相”不同,故謂往生即無生之生。又往生之法有多種,如;(1)念佛往生,以念佛名號而往生。(2)諸行往生,又稱萬行往生。修習念佛以外之諸善行而得往生。(3)助念往生,以念佛及修諸善行而得往生。(4)聞名往生,聞佛名號而生信,得以往生。唐代善導之淨土法門即以念佛往生爲主,且以“指方立相”爲旨,謂命終後確實往生西方淨土又善導之弟子懷感,于所著之釋淨土群疑論卷二謂,依第一義谛言,往生系無生之意;依世谛言,即舍此往彼之意。惟天臺宗、禅宗等,以唯心彌陀、己心淨土之說,批駁舍此往彼說。

  (二)十方往生,系根據十方隨願往生經之說法。謂往生于阿彌陀佛淨土以外之其他淨土。

  (叁)兜率天往生,又作兜率往生,系基于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之說法。謂彌勒菩薩現居于兜率內院,至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將降生于娑婆世界,救度衆生。修此法門者往生兜率天,將來與彌勒菩薩同來娑婆世界。法相宗之行者多修此法門。

  (四)其他之往生信仰,如:信奉藥師如來者,得往生淨琉璃世界;信奉觀音菩薩者,得生補陀落迦;信奉釋迦牟尼佛者,得生靈鹫山、無勝莊嚴國;信奉華嚴經者,往生華藏界等。然此類信仰極少見,故未形成思潮。

  上記之極樂往生、兜率往生等二種思想,爲印度、中國、日本等地往生思想之兩大主流。極樂往生之思想,于叁論宗、天臺宗、華嚴宗、禅宗等,爲自力成道之方法。于淨土宗,則依教主彌陀之救度爲成佛之道,而稱他力信仰。兜率往生之思想爲法相宗所喜好,視之爲修道之方便法門。十方往生之思想,見于唐代道綽之安樂集、智顗之淨土十疑論等書,惟願生之事迹甚少。此外,善導之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卷上,有:難思議往生樂、雙林樹下往生樂、難思往生樂等說。[法華經卷六藥草喻品]

佛學大詞典 【2】往生

  淨土宗自往生彌陀淨土之行體相狀,二分爲如下四種:(一)念佛往生與諸行往生。(1)念佛往生者,謂由彌陀大悲願力之回向,信心發得,入于念佛叁昧,而往生極樂淨土。或一心稱念彌陀名號,或以定善、散善之回向而往生,而皆以念佛爲本。(2)諸行往生者,謂修諸善萬行,如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布施、忍辱等而回向往生者。

  (二)即便往生與當得往生。(1)即便往生者,平生發得叁心時,在穢身此土密得速證無生身之益,同時已列淨土聖衆莊嚴之數。(2)當得往生者,臨終受華臺來迎,往生報佛彌陀之淨土。  

  (叁)即往生與便往生。(1)以第十八願之機,往生彌陀之真報土,爲即往生。(2)以第十九、二十願之機,往生彌陀報中之化土。

(四)體失往生與不體失往生。(1)體失往生,謂穢體亡,方能往生。(2)不體失往生者,謂穢體不亡,平生聞信時,直接即得業事成辦,獲往生之益。[觀無量壽經、選擇本願念佛集卷上、教行信證化土卷之本]

佛學大詞典 【3】往生

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加以集錄而成之傳記。亦有雜載于高僧傳、靈異記、佛教故事集者。此外尚有往生者之專集。唐即迦才之淨土論卷下即載有僧俗男女二十余人之往生傳。日本平安中期源信著有往生要集;稍前,有慶滋保胤之日本往生極樂記,此書被認爲是日本最早之往生傳,其後各種往生傳之著作紛紛問世。一般高僧傳大都以僧人爲中心;而往生傳則針對高僧傳,備載僧俗男女之往生記錄。茲將現存之往生傳,列表如下。(參閱“淨土往生傳”4688)

佛學大詞典 【4】往生

凡叁卷。明代袾宏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本書集錄我國與印度往生西方者,計分九類:(一)沙門往生類,東晉慧遠至明代寶珠,凡九十八人。(二)王臣往生類,烏苌國王至張無盡丞相,凡叁十二人。(叁)處士往生類,周續之至華居士,凡二十八人。(四)尼僧往生類,尼大明至尼法藏,凡五人。(五)婦女往生類,隋皇後至許氏婦,凡叁十二人。(六)惡人往生類,張善和至金奭,凡八人。(七)畜生往生類。(八)諸聖同歸類。(九)生存感應類。另有續錄附于畜生往生類之後,舉出僧明本至吳居士,凡二十人。其中,諸聖同歸類舉出觀無量壽經之擇生極樂、無量壽經之往生無數等;生存感應類則舉出鬼不敢啖、夫婦見佛、卻鬼不現、薦拔亡靈、睡寢得安、病目重明等現世利益。並于附錄普勸必修淨土,最後舉出念佛十種功德。

佛學大詞典 【5】往生

于日本,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而舉行之講習會。據私聚百因緣集卷八所述,此會爲日人永觀于十一世紀晚期所創設。曆經數百年,日人信仰者甚多。男女老少貴賤皆契機,月月結會,時時勤修。集會時,或奏伎樂,或唱伽陀(梵ga^tha^  ,偈),並設供具、備香花等。信衆臨終頗有顯瑞相者。

佛學大詞典 【6】往生

(一)全一卷。梵名Sukha^vati^  -vyu^hopades/a  。世親(梵Vasubandhu  )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淨土論、往生淨土論、無量壽經論、無量壽優波提舍經論、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本論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贊歎極樂淨土之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等五種功德;前四種功德爲入功德,能入于蓮華藏世界,自受法樂;園林遊戲地門則爲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煩惱,遊戲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論爲唯一印度撰述之淨土論部,淨土宗特重之,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叁部經合稱叁

經一論,爲正所依之經論。其論述頗爲深妙,大旨與攝大乘論(無著造)十八圓淨之說一致。北魏昙鸾著有往生論注二卷。又日本正倉院聖護藏中藏有本論之古寫本,與現行本略有出入。[曆代叁寶紀卷九、大唐內典錄卷四、開元釋教錄卷六]

  (二)凡叁卷。唐代迦才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內容評定極樂淨土之報化與往生之機品,舉理證及實例論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共分九章,即:定土體性、定往生人、定往生因、出道理、引聖教爲證、引現得往生人相貌、將西方兜率相對校量優劣、明教興時節、教人欣厭勸進其心等。迦才博采諸經、論、釋等之文句,闡明他力易行之法門。

佛學大詞典 【7】往生

爲“正覺門”之對稱。正覺門,指彌陀之正覺;往生門,則指衆生往生之因果。阿彌陀佛于過去世未成佛時,曾立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衆生皆往生,彼始成正覺。衆生之往生乃依阿彌陀佛之正覺所成,故彌陀之正覺與衆生之  往生?乃  一  體之兩面  ,關系密切,不能截然區分。

佛學大詞典 【8】帶業往生

  謂命終之後,帶著宿業,往生他道。業,即吾人之身、語、意等一切之身心活動,具有力量可影響未來。往生,即死此生彼之意。就廣義可言,通指受生叁界六道及諸佛淨土,然主要指受生極樂。吾人漂流于六道輪回中,一生所造之善惡業爲數甚多,有生天業、做人業,或墮叁惡道業。然命終後僅能受一種果報;依佛法揭示,凡所作業都可能感果,但非一定感果,須視時節因緣而定。若一生中造叁種業,卻不能同時生叁道;若生一道,其他二道之業即爲其所帶,然因緣條件不足,故無潤生之可能。此種往生即稱帶業往生。

  修念佛法門者,若因緣條件具足,于命終時,得往生淨土,其宿昔所造之惡業、不淨業,無法現行,此即所謂帶業往生。一般凡夫,由于真智慧未現前,即使得以往生,亦僅能帶業往生,而帶去之業力亦因“緣”不具足而無感果之可能,此即屬于“非擇滅”。反之,若爲大智慧之聖者,因已斷離煩惱系縛,證得真谛,永不再受輪回,故其感生死苦果之業力亦已消滅,此即屬于“擇滅”,系聖道所得。

佛學大詞典 【9】兜率往生

  往生彌勒菩薩之淨土兜率天。又作兜率上生。兜率天有內、外兩院,彌勒菩薩常在內院說法,外院爲天衆欲樂處,不易聞法。在印度古代,兜率往生之信仰頗爲盛行,故高僧大德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並蒙彌勒菩薩化度之記載極多。據巴利文大史(Maha^vam!sa,  xxxii)所載,西元前二世紀頃統治錫蘭之木杈伽摩尼王(  Dut!t!haga^mani^),于臨命終時,自某長老聞說彌勒菩薩及其居處之事,未久,王即蒙彌勒自兜率天乘車來迎,生彼天中。另據出叁藏記集卷十記載,婆須蜜、彌妒路刀利、僧伽羅刹皆升于兜率天,其中婆須蜜繼彌勒之後作佛,號師子如來,彌妒路刀利號光炎如來,僧伽羅刹號柔仁佛。又據婆薮槃豆法師傳、大唐西域記卷五等所載,無著、世親、師子覺等亦獲往生或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其中無著且于彼天中,向彌勒咨禀大乘經之要義。此外,其他類似之記載不勝枚舉。

  于我國,自東晉以來即盛行兜率往生之信仰。據梁高僧傳卷五、名僧傳抄道安傳、僧輔傳、昙戒傳、道汪傳、僧印傳、法盛傳等所載,道安及其弟子法遇等八人于生前立誓往生兜率,後果感得異僧與兜率天之伎樂現身來迎。其後,僧輔、昙戒、道汪、僧印、法盛等諸師,亦皆效法道安往生兜率之事,先後發願往生彼天。另據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十、法苑珠林卷十六贊歎部,及宋高僧傳卷四窺基傳、卷十四道宣傳等載,玄奘及弟子窺基、四分律宗之祖道宣等高僧,皆以往生兜率爲臨終大願,玄奘且作“贊彌勒四禮文”,窺基撰彌勒上生經疏等,以倡導兜率往生之信仰。此外,續高僧傳卷八、卷十二、法苑珠林卷十六等亦皆詳舉有關僧俗發願往生兜率之記載。于近代,如太虛大師、虛雲和尚、慈航菩薩等一代高僧,皆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之內院。日本方面,最早有關彌勒信仰之記載爲欽明天皇十叁年(551),自百濟請得一尊彌勒石像,並營建佛殿以供奉禮拜,其後兜率信仰漸盛,發願往生者極多,如高僧空海(  774~835)即其中著名之例。

  于法相瑜伽派中,彌勒被敬奉爲開祖,故法相諸師願求兜率往生者甚多,且自無著于所著“攝大乘論”中判示凡夫之往生極樂是爲“別時意”以來,此一信仰尤爲熾盛。所謂別時意,即重新闡釋觀無量壽經有關“念誦佛名能即時往生西方”之說,而謂念誦佛名僅爲往生西方之遠因,實系爲使衆生舍離怠惰之方便說法而已。此項說法影響印度與我國之彌陀信仰,一時往生西方之信仰漸呈現衰廢。因而吉藏、道綽、迦才等,遂比較兜率、極樂之優劣及往生難易,其中吉藏之觀無量壽經義疏立四義比較觀經、彌勒經之異同。道綽之安樂集卷上更以四義比較兜率、西方二處之優劣,謂:(一)  彌勒爲衆生轉不退法輪,聞法深信者雖可獲益,然耽著享樂而不信者亦甚多。又雖往生兜率,然此界屬叁界之內,故仍有退轉之虞;反之,往生西方者,不僅不退轉,以其無漏、出離叁界,故亦不退失。(二)往生兜率者之壽命僅有四千歲,命終不免退墮;而往生西方者,其壽命與彌陀相等齊,非算數所能量知。(叁)兜率之水鳥樹林僅系諸天之樂所生的緣;西方之水鳥樹林則能演說妙法,令往生者得證無生之境。B!就音樂而言,彌陀淨土之音樂勝于世間帝王及六天萬億倍,可知此非兜率所及。另外,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四、智俨之華嚴經孔目章卷四、迦才之淨土論卷下等,皆舉多義以詳論彌陀、彌勒兩淨土之優劣難易。

  至于往生兜率天之因行階位,據彌勒上生經與窺基所撰之經疏記載,往生內院之行因有上、中、下叁品,細分之,每品又各有上、中、下叁品,共計九品。上品往生之修因有勤修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香花供養、叁昧正受、讀誦經典等六事,上品上生者修五事或六事之法,中生者修叁事或四事之法,下生者修一事或二事之法;中品往生有歡喜心、恭敬語、禮拜身等叁種行業,中品上生者具足叁種行,中生者修二種行,下生者修一種行;下品往生有忏悔、聞名稱、造形像、香供、花供、衣服供、缯蓋供、幢供、幡供、身恒禮拜、心口系念等十一種修因,忏悔爲下品叁生所共行,上生者悉行其余十行,中生者行造像、供養、禮拜,下生者行造像、供養。又往生兜率外院之因行有五戒、八戒、具足戒、精進、十善法等五種。[彌勒下生經、心地觀經卷叁、遊心安樂道、淨土十疑論、阿彌陀經疏鈔卷四、往生要集卷上末](參閱“兜率天”4385、“彌勒菩薩”6424)

佛學大詞典 【10】戒門往生

  謂以持戒之功德,往生極樂淨土。觀無量壽經舉出欲生極樂國土者,當修叁福,其中第二福爲(大一二·叁四一下):“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即解釋戒福之意。據日僧源空之觀無量壽經釋(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二所收)載,所謂受持叁皈,即皈依佛、法、僧,有翻邪叁皈、五戒叁皈、八戒叁皈、菩薩叁皈等,皆爲入道之初門。以此法回向,以爲往生之業。又具足衆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彌戒、菩薩之叁聚淨戒及十重四十八輕戒等類。不犯威儀者,有叁千威儀、八萬威儀。戒爲諸佛之源,行菩薩道之本。若志于往生,宜持此等諸戒,此即戒門往生。

佛學大詞典 【11】九品往生

  又作叁輩生想、一九之生。修習淨土法門,上、中、下叁根皆得往生,依此叁根分爲九品。即:(一)上品上生,先發叁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次修叁業,即“慈心不殺,具諸戒律”、“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此人精進勇猛,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二)上品中生,亦發叁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修行,唯能解了第一義谛,深信因果。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等無量大衆,持紫金臺,授手迎接。



(叁)上品下生,亦發叁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解義,唯信因果。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及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授手來迎。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其人見已,心大歡喜,見己身坐蓮花臺。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此人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六)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至心信樂即得往生。



  (七)下品上生,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誹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贊大乘十二部經題,除卻千劫極重惡業,複教令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除卻五十億劫生死重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迎。



  (八)下品中生,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臨命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爲贊阿彌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地獄猛火化爲涼風,吹諸天華,華

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九)下品下生,或有衆生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

無阿彌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以上九品往生,淨影寺慧遠以之爲求生淨土者之九種觀法,善導則以之爲求生淨土之實踐方法,二者皆以九品爲凡夫。淨影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爲上品上生,初、二、叁地之菩薩爲上品中生,種性以上之菩薩爲上品下生,又以小乘前叁果之聖者爲中品上生,見道以前之內外二凡爲中品中生,見道以前之凡夫爲中品下生,而以始學大乘之人未辨階位,故依過之輕重分爲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天臺則以習種性(十住)以上之菩薩爲上品,外凡至十信爲中品,凡夫爲下品。有關九品往生之階位,諸家異說頗多。

  由于往生有九種差別,故所生之淨土亦有九種(九品淨土),迎接往生者之蓮花臺亦有九種(九品蓮臺),來迎之阿彌陀佛有九種(九品彌陀),所結之手印亦有九種(九品印),往生者之念佛方法有九種(九品念佛)。日僧親鸾以爲九品淨土系方便化土,然與阿彌陀佛之真實報土並無二致。[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淨影寺慧遠)、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四、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觀無量壽經義疏(吉藏)]

佛學大詞典 【12】狂亂往生

  四種往生之一。十惡、破戒、五逆等罪業深重者,臨終時,見地獄猛火,遂心生狂亂,手握虛空,若得善知識之教,作十聲或一聲念佛,則得往生淨土。(參閱“四種往生”1804)

佛學大詞典 【13】女人往生

  又作女人成佛。指以女人之身往生淨土,或指女人轉男身成佛。蓋因古印度女人地位甚低,不得成爲梵天王、帝釋、魔王、轉輪王、佛等五者。惟女人有此五障,或淨土之中無女人等觀念,與大乘佛教所言衆生皆可成佛之思想相矛盾,故佛典中乃有女人可變身成佛之說。如阿阇世王之女阿術達發菩提願,轉女身得當來作佛之授記;羅閱只國優迦長者之女須摩提,轉女身而爲沙彌,受成佛之記。法華經中亦有“龍女成佛”之記載。關于女人往生之說,于無量壽經中言及阿彌陀佛之第叁十五願,即若女人聽聞彌陀名號而心生歡喜信受,並發願往生淨土者,則可轉爲男身,此爲救度女人之誓願,亦即女人往生之根據。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叁十亦有誦念真言,隨心供養承事,則比丘、比丘尼、族姓男、族姓女皆可往生西方淨土。又觀無量壽經即以韋提希夫人爲正機,開念佛往生之道。[法華經卷五、無量壽經卷上、法華文句卷二十叁](參閱“龍女成佛”6376)

佛學大詞典 【14】十方往生

  全稱十方隨願往生。即隨願往生十方淨土之意。十方淨土指:東方之香林刹(入精進佛)、東南方之金林刹(盡精進佛)、南方之樂林刹(不舍樂佛)、西南方之寶林刹(上精進佛)、西方之華林刹(習精進佛)、西北方之金剛刹(一乘度佛)、北方之道林刹(行精進佛)、東北方之青蓮華刹(悲精進佛)、下方之水精刹(淨命精進佛)、上方之欲林刹(至誠精進佛)。往生十方佛土之法,即願生者于臨終之日洗浴身體,著鮮潔衣,燒衆名香,懸缯旛蓋,歌詠叁寶,讀誦尊經。[大灌頂神咒經卷十一、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佛學大詞典 【15】十念往生

  五逆之罪人,于臨終時依善知識之教,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極樂。此乃出自觀無量壽經之下下品及無量壽經卷上所載之第十八願文。又具足十聲之念佛,則稱十念成就。(參閱“十念”445、“念佛往生願”3212  

佛學大詞典 【16】順次往生

順次,指此生之次。謂于次生往生;即今生命終之後,直接往生極樂淨土。于俱舍論卷十五所載叁決定業(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之中,順次往生即屬順次生受業;乃此生造作,于第二生即受異熟果之業,而非更待他生始受果報。日本淨土宗多以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系屬順次往生之願,第二十願則屬順後往生之願。(參閱“叁決定業”554)

佛學大詞典 【17】四種往生

  往生,即往生淨土之意。日本淨土宗開祖法然依分類方式之不同,而有兩類四種往生之說:(一)就往生彌陀淨土之相狀而言,可區別爲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意念往生四種。(1)正念往生,謂此人平時即念佛,于臨終之時亦持正念而往生。(2)狂亂往生,謂此人一生造作惡業,臨終時受地獄猛火俱來逼苦而狂亂,然遇善知識之教導,而于狂亂中念佛一聲或十聲,遂往生極樂淨土。(3)無記往生,謂此人已于平生發得歸命信心,臨終時雖因心神衰弱成爲無記(非善非惡)而不能念佛,但由過去念佛之業因亦必得往生。(4)意念往生,謂行人于臨終時,雖不出聲念佛,惟心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

  (二)就平生口稱念佛之行,分決定往生之品類爲他力念佛往生、真實念佛往生、正見念佛往生、直心念佛往生等四種。此四種爲決定往生之人;反之,自力念佛、假名念佛、惡見念佛、慢心念佛之行者爲往生不定。[西方指南鈔卷下末、念佛得失義]

佛學大詞典 【18】宿善往生

  “念佛往生”之對稱。謂由于宿世善根之開發,而能往生淨土。安樂集卷上、西方要決釋疑通規、往生要集卷下末皆以爲即使造惡,若得聞經、念佛、命終往生,皆是有宿善者,故無宿善者,不得聞佛名,亦不得往生。然日僧珍海于決定往生集則舉出四種機類:(一)聞西方淨土教門,誹謗毀訾而不修行者。(二)或雖不謗,然因五欲纏心而不願往生者。(叁)與彌陀佛有宿願緣,聞淨土教願求淨土,而複懈怠,更造十惡,或重病失心,或不逢善友者。(四)煩惱輕微,願行具足,即得往生者。以上,前二類是無宿善者;第叁類有遠生結緣之義,若因前之微善,聞經並修念佛,亦得往生。此屬主張未必具備宿善方得往生之說。(參閱“念佛往生願”3212)

佛學大詞典 【19】他力往生

  乃淨土宗之教義。指衆生可依憑如來之本願他力而得往生之法義。

佛學大詞典 【20】往生論注

凡二卷。北魏昙鸾撰。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薮槃頭菩薩造並注。又作淨土論注、無量壽經論注、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略稱論注或注論。乃注解世親淨土論之書。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冊。本書上卷首揭龍樹菩薩之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說明難、易二道。本論屬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門,謂往生淨土之要因,全仗彌陀本願力;次爲總說分,乃就願生偈一文逐次解釋,並設八項問答,說明願生淨土之機與一切善惡凡夫相。下卷則以長行釋解義分,立有:願偈大意、起觀生信、觀行體相、淨入願心、善巧攝化、離菩提障、順菩提門、名義攝對、願事成就、利行滿足等十科注釋文義,並于利行滿足科之末,開顯自利利他之要義,引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一、十八、二十二等願,作他力增上緣之證。[曆代叁寶紀卷四、法經錄卷六、東域傳燈目錄卷下]

佛學大詞典 【21】往生拾因

全一卷。日本永觀著。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冊。謂稱名念佛中有十種往生要素,且主張一心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十種要素爲:廣大善根、衆罪消滅、宿緣深厚、光明攝取、聖衆護持、極樂化主、叁業相應、叁昧發得、法身同體、隨順本願等。

佛學大詞典 【22】往生要集

凡叁卷,或以每卷各分本末,共計六卷。日僧源信(惠心僧部)撰(984~985)。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冊。系輯錄一六○余部經卷之往生要義,以問答體裁撰寫而成。共分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極樂證據、正修念佛、助念方法、別時念佛、念佛利益、念佛證據、往生諸業、問答料簡等十門。由于辨別現世之無常,而發願往生淨土;若欲往生極樂,則以念佛爲最重要。在念佛中,立有觀念、稱念兩種方式。源信認爲觀念較殊勝;稱念則爲衆人所能實行者。

佛學大詞典 【23】無記往生

無記,非善非惡之義;往生,即往生淨土。無記往生爲四種往生之一。謂此人已于平生發得皈命信心,臨終時雖由于過去業因,心神衰弱成爲無記而不能念佛,然以其過去之念佛功德,得以往生淨土。(參閱“四種往生”1804)

佛學大詞典 【24】五逆往生

  謂犯五逆重罪,藉念佛之力而得往生淨土。五逆罪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乃最重之罪,必墮于地獄,然以十念念佛之力仍得往生極樂淨土,即謂念佛有超絕之功能,此系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經則說犯五逆罪及謗法罪者,皆無法往生西方淨土。[觀經疏散善義](參閱“逆謗除取”4329)

佛學大詞典 【25】正念往生

  往生,即往生淨土。正念往生,即謂依阿彌陀經所說,心不顛倒而一心念佛,得以往生佛國。乃四種往生之一(參閱“四種往生”1804)

佛學大詞典 【26】諸行往生

  爲淨土宗所立。謂念佛以外之諸善萬行亦能往生極樂淨土。我國唐代淨土宗諸大德對“諸善萬行”所立之名目有異,如善導于觀經疏散善義,稱之爲雜行。道綽于安樂集卷下,稱之爲萬行,故亦有萬行往生之稱。

  日本淨土宗之祖法然以稱念彌陀名號之五正行爲往生淨土之方法,法然之弟子長西則謂諸行與念佛應一視同等。[釋淨土群疑論卷五]

佛學大詞典 【27】不體失往生

  日本佛教用語。“體失往生”之對稱。體,指五蘊所成之穢體。諸行往生之機,臨終時亡失其穢體,始能往生,稱爲體失往生。對此,平生聞信(聞“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而生信)之時,成辦往生之業事,不亡失凡夫五蘊假合之穢體,而決定往生,稱爲不體失往生。[口傳鈔卷中]

佛學大詞典 【28】淨土往生

  (一)凡叁卷。北宋沙門戒珠(985~1077)著。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又稱往生淨土傳、戒珠傳。由梁、唐、宋各高僧傳中選集淨土往生者之事迹而成,自西晉僧顯至北宋悟恩,凡收七十五人。據卷首自序述,戒珠自梁代慧皎、唐代道宣等十二家所撰之傳記,及宋代贊甯所撰之宋高僧傳中,選出僧顯以下七十五人,編成本書。然其他如慧明等六十二人,以無臨終來迎之事實,故不收錄。

  (二)即總稱集錄信仰阿彌陀佛、相信得往生西方淨土者之傳記書籍。或簡稱往生傳。唐代迦才之淨土論卷下引現得往生人相貌條有(大四七·九七上)“道俗得往生淨土者,略有二十人”之語,與總章元年(668)道世所撰法苑珠林卷十五敬佛篇彌陀部感應緣中,列舉之僧尼及居士十名等,鹹被認作往生傳之先驅。而單行本之印行,爲唐貞元(785~804)年間由文谂、少康二師編集,其後經由後唐道诜刪補之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一卷爲最早。

  往生傳于當時與一般高僧傳不同,可同時包含尼僧及在俗男女之傳;與冥祥記等之感應,或神異傳之類亦異,而以僅限于往生淨土之人,爲其特色。然高僧傳及感應神異傳類,卻爲往生傳之主要資料。

  我國往生傳計有: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淨土往生傳、新修淨土往生傳、往生集、淨土聖賢錄、淨土聖賢錄續編、西舫彙征、修西聞見錄。日本往生傳亦可列舉:日本往生極樂記、續本朝往生傳、拾遺往生傳等書。此外,類書有宋代志磐撰佛祖統紀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中題爲“淨土立教志”,即爲往生傳之一類。又有佚書多種,如宋代遵式之往生西方略傳一卷、宋代清月之往生淨土略傳一卷、南宋海印之淨土往生傳十二卷、遼代非濁之隨願往生集二十卷等。[蓮門類聚經籍錄卷下、往生傳成立考(小笠原宣秀,龍谷史壇十六)](參閱“往生傳”3200)

佛學大詞典 【29】九品往生

  全一卷。唐朝不空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九品往生阿彌陀叁摩地集陀羅尼經之略。又稱九品往生阿彌陀經。內容記載無量壽佛國九品淨識叁摩地名,及其境內坐十二大曼荼羅佛像名,並教以往生九品之方法。

佛學大詞典 【30】九品往生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成立于會稽之念佛社。據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七十叁所收之處讷撰碑文之記載,開成五年五月,文宗崩,實行破佛政策之武宗即位,時會稽之禹寺延請沙門元英講授金剛經,又以元英爲首,召募一二五○人,于余姚之平原精舍,成立九品往生社。碑文中且列有第一品至第九品往生之缁素姓名。  

佛學大詞典 【31】決定往生

  凡二卷。日本叁論宗珍海撰。述念佛行者決定往生之義。分爲教文、道理、信心等叁大綱。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四冊。教文部分,引觀無量壽經、稱贊淨土經、起信論之說,謂既已決定,勿複猶豫,已雲即生,則非別時意。道理部分,謂衆生有出離之分,諸佛有引召之功,凡愚願生者,即得往生,此乃因小而果大,內外緣起之常理。信心部分,于信心決定中,開立果決定、因決定、緣決定叁種。後更分此叁決定爲十門,即依報決定、正果決定、升道決定、種子決定、修因決定、除障決定、事緣決定、弘誓決定、攝取決定、圓滿決定;此十門中,初叁爲果,次叁爲因,再次叁爲緣,後一爲釋。此書並引用慧遠、吉藏、窺基、道綽、善導、懷感等諸師之疏釋。[圓光大師行狀畫圖翼贊卷六十、蓮門類聚經籍錄卷下]

佛學大詞典 【32】難思議往生

  日本淨土真宗所說叁往生之一。即弘願他力之往生。從他力回向之信心,得往生于阿彌陀佛之真實報土,非凡夫之言說、思慮所及,故稱難思議往生。乃依無量壽經所說彌陀第十八願而往生真土。該宗所立另二種往生,一爲“難思往生”,謂往生淨土所受無量之樂不可思議。系由自力念佛之因而往生于彌陀淨土邊地之疑城胎宮,乃依彌陀第二十願而往生化土。以此種自力往生不及上記他力往生之殊勝,故僅謂之難思。二爲“雙樹林下往生”,釋尊之化身于雙樹林下入滅,故以之比喻往生彌陀之化土。即依彌陀第十九願往生方便化土。[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卷上、教行信證卷六]

佛學大詞典 【33】念佛往生

指阿彌陀佛攝取念佛者往生淨土之誓願。又作攝取至心欲生願、諸緣信樂十念往生願、聞名信樂十念定生願、十念往生願、稱名往生願、至心信樂願、第十八願。系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以彌陀本誓重願之故,凡稱佛名號,具足至誠、深心、回向發願等叁心,願生淨土者,必蒙佛接引。

  另據善導之往生禮贊載,願文中之“乃至十念”一語爲“下至十聲”之意,即雖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十遍,亦得往生彼土,且彌陀已成佛,現居彼淨土,其本誓當不虛。惟諸家對乃至十念一語有多種說法,如昙鸾謂此爲無間相續之意念;元曉、法位、玄一等師以此指彌勒發問經所說之慈、悲、護、法等十法十念;義寂則以念即時間之意,謂稱念六字名號一遍爲一念,十遍即成十念,于此念念之中,自然具足慈、悲等十法十念。

  日僧源空之選擇本願念佛集謂,雖持戒、誦經、行六度等諸行功德極大,亦可回向往生,然皆不如稱名念佛之功德殊勝,亦無稱名之易行易修,能令障重根鈍之機者全攝于彌陀一切功德中,故唯取念佛一行作其往生之本願。[往生論注卷下、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慧遠)、觀念法門](參閱“四十八願”1640)

佛學大詞典 【34】女人往生

  爲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叁十五願。即誓願所有聽聞彌陀名號而歡喜信受之女人,于命終之後必不再有女像而得往生淨土。其願文出自無量壽經(大一二·二六八下):“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複爲女像者,不取正覺。”

佛學大詞典 【35】拾遺往生

  凡叁卷。又稱日本拾遺往生傳。日人叁善爲康編。收于大日本佛教全書。系輯錄大江匡房之“續本朝往生傳”所遺漏往生淨土者之事迹,凡九十五人。成書于保安四年(1123)。

佛學大詞典 【36】往生禮贊偈

全一卷。唐代善導著。全稱勸一切衆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六時禮贊偈。又作六時禮贊偈、往生禮贊、禮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以龍樹、世親之禮贊偈爲基礎而訂六時禮贊法,印于日沒、初夜、中夜、後夜、晨朝、日中等六時,行不同之禮贊。如于中夜,誦龍樹之十二禮偈,行十六拜;于後夜,誦世親之往生論偈,行二十一拜。此爲念佛行人之修法。[開元釋教錄卷十叁]

佛學大詞典 【37】後拾遺往生

  凡叁卷。日本叁善爲康編。收于大日本佛教全書。內容爲輯錄七十四位往生者之事迹,爲研究日本鐮倉以前淨土教之主要史料。[淨土真宗教典志卷叁]

佛學大詞典 【38】十四佛國往生

  無量壽經卷下載,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者,除此世界(釋迦牟尼佛國)之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外,尚有他方十叁佛國衆多菩薩。彼國佛名于無量壽經各異譯本所載不同,如下表所列。

佛學大詞典 【39】本朝新修往生

  全一卷。日本藤原宗友編于仁平元年(1151)。記錄迄于仁平元年之四十一人往生傳。今日本真福寺藏有正嘉二年(1258)之手寫本。

佛學大詞典 【40】密咒圓因往生

  全一卷。宋代智廣、慧真編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本書收集金剛幢所譯諸經之神驗秘咒,包括觀自在菩薩六字大明心咒、阿彌陀佛根本咒、大佛頂白傘蓋心咒等,共叁十叁首(一說二十九首)。所列舉之陀羅尼多被認爲具有往生成佛之功用。旨在倡導如法念誦其中任一陀羅尼,皆能往生淨土之思想。與“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書相類似,此二書乃了解五臺山華嚴密教之必讀書籍。

佛學大詞典 【41】日本往生極樂記

  全一卷。慶滋保胤編。日本寬和年中(985~986)作,即聖德太子以下四十五人之往生傳,爲日本最早之往生傳。

佛學大詞典 【42】往生淨土忏願儀

全一卷。宋代遵式(964~1032)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稱往生淨土忏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本書依據大無量壽經、稱贊淨土經等諸經,揭示十種行法:嚴淨道場、方便法(入道場之方便法)、正修意、燒香散花、禮請法、贊歎法、禮佛法、忏願法、旋繞誦法、坐禅法等。淨土信仰流行民間後,依據本書禮拜之忏法亦廣爲流行,即今所謂之“淨土忏”。[淨土依憑經論章疏目錄]

佛學大詞典 【43】新修淨土往生

凡叁卷。又作新修往生傳。宋代王古撰。記述我國往生淨土者之事迹。本書爲增補飛山戒珠所著淨土往生傳之作,成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近年發現上下二卷,上卷有正傳二十五人,附錄十叁人;下卷有正傳叁十一人,附錄九人。中卷今已不傳。[佛祖統紀卷二十七、卷四十七、淨土依憑經論章疏目錄]

佛學大詞典 【44】往生阿彌陀佛國經

  全一卷。譯者佚名。收于卍續藏第八十七冊。又稱觀阿彌陀佛色身正念解脫叁昧經、度諸有流生死八難有緣衆生經、十往生經。乃說明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十種正念法。即:(一)觀身正念,常懷歡喜,以飲食、衣服施佛及僧。(二)  正念以甘妙良藥施一病比丘及一切。(叁)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于一切。(四)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常懷歡喜。(五)正念孝順于父母,敬奉于師長,不起憍慢心。(六)正念往詣于僧坊,恭敬于塔寺,聞法解一義。(七)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齋戒,而不破一。(八)正念若能齋月、齋日中遠離于房舍,常詣于善師。(九)正念常能持淨戒,勤修于禅定,護法不惡口。(十)正念若于無上道不起誹謗心,精進持淨戒,複教無智者,流布是經法,教化無量衆生。信奉此經者常受二十五菩薩護持。然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十五、開元釋教錄卷十八視之爲僞經。

佛學大詞典 【45】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凡八卷。又作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寶珠集。南宋陸師壽撰。記述我國曆來往生淨土者之事迹。今僅存第一卷,內收慧遠(附佛馱耶舍、慧持、昙順)、僧顯、慧永、慧虔(附淨嚴尼)等叁十八人,及附錄十六人。其中,正傳二十叁人附錄十叁人,及法照等人之傳記,與侍郎王古所作之新修淨土往生傳之記事,文幾全同。關于本書之作者,長西之淨土依憑經論章疏目錄,及彭際清之淨土聖賢錄卷七等均以爲宋代王古所撰。然王古既于元豐七年(1084)撰集新修淨土往生傳叁卷,則當不可能再編此書名雖異而內容多雷同之本書。若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七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條所載,則本書系紹興二十五年錢塘陸師壽所編集者。本書現存第一卷爲日本德富豬一郎所藏,麻紙貼葉,以行書書之,每頁七行,每行十六字或十八、九字。[佛祖統紀卷二十七、卷二十九、淨土真宗教典志卷叁](參閱“新修淨土往生傳”5468)

佛學大詞典 【46】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凡叁卷。今殘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淨土慈悲集、往生淨土集、慈愍叁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系援引諸經論贊西方淨土之文,以勸說念佛往生。據卷上歸敬偈所載,系爲憐愍一切衆生,無明覆心迷于淨土,戀著叁界不求往生,六道輪回漂流生死,爲斯顛倒無信凡夫,集諸經論淨土法門,編成叁卷。又認爲若不摧邪難以顯正,故立宗者,先破後立;因而初卷先敘異見,以教及理逐遣知非,第二卷廣引聖教,成立淨土念佛正宗,第叁卷會釋諸教古今疑滯,校量諸行出離遲疾。由上述足見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概要。其中所謂“異見”,即指禅師(特指南宗禅諸家)之說。

  所引經典有無上依經、涅槃經、維摩經、法華經、月燈叁昧經、大寶積經、淨土叁部經、華嚴經、觀佛叁昧經、文殊般若經、金剛般若經、佛報恩經、金光明經、造像經、菩薩戒經、楞伽經等。本書系宋代元照所開版流通,然據佛祖統紀卷四十六載,當時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議,一致認爲本書爲元照之僞作,乃假藉勸修淨業之名,而毀謗禅宗。後于紹聖四年(1097)奉敕毀版。[芝園集卷下(元照)、東域傳燈目錄卷下、淨土真宗教典志卷叁、朝鮮佛教通史中編(李能和)]

佛学大词典中的【46】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