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心之相状。有心内相与心外相之别。心之本性清净平等,称为心内相。心随诸缘而生种种对境,称为心外相。[维摩经卷中]
(二)心之本来面目。[维摩经卷中]
(三)心之行相。即指见分。[圆觉经]
(四)肉团心。即心脏之形状。
谓心之内外二相。(一)心内相者,心之本性清净平等之相。(二)心外相者,心随诸缘而生种种对境之相。
指一切之心所法。心所法与心王同时起作用,故称心(王)相应;以其系有为法,故称行。[尊婆须蜜集论卷一]
佛教中“心印”,原指佛心印,系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之佛陀自内证之心地。昔时,佛陀于灵山会上,手拈一花,于八万大众之中,唯有摩诃迦叶一人独会其意,乃破颜微笑。此一“拈花微笑”之故事乃成为师徒之间两相契合之典型代表;于禅宗,历代祖师之相传亦多强调超越语言文字之教外别传,此种师徒相契、以心传心之情形,称为传心印、心印,后亦称心心相印。然今所用“心心相印”一语,仅系套用佛家“心印”二字,讹转其意为男女情意相投、心灵彼此感通。[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传法正宗记卷一、联灯会要卷一]
原始佛教后之部派佛教时代,倾向于整理组织阿含经教说之阿毗达磨,其时,对心之作用亦作种种考察。于上座部中,分心识为主体与属性,如心、意、识等主体称心法,或称心王;受、想、思等部分之作用、状态、性质等属性,称心所法,或称心相应法。就此而言,具体的心,经常须与一心王或受、想、思等数个心所同时俱起。如此,心、心所与所依、所缘等同时俱起者称为相应。
此相应思想,虽始于部派时代,然重视原始经典之部派并非皆承认心所法与相应思想。在原始经典中,受、想、思等不为心之部分,而各为独一之心作用,故谓除此心之作用外,并无心之存在。说一切有部、巴利佛教(南方上座部)、舍利弗阿毗昙论(犊子部系)等皆立心相应说;对此,譬喻者、经部师、成实论等经部系以及南方大众之王山部、义成部等主张心不相应说。此两者之论争,即称心相应心不相应之说。[成实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卷九十、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七、俱舍论记卷四、大乘义章卷二、心心所思想の发生过程に就て(水野弘元,日本佛教学协会年报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