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心之相狀。有心內相與心外相之別。心之本性清淨平等,稱爲心內相。心隨諸緣而生種種對境,稱爲心外相。[維摩經卷中]
(二)心之本來面目。[維摩經卷中]
(叁)心之行相。即指見分。[圓覺經]
(四)肉團心。即心髒之形狀。
謂心之內外二相。(一)心內相者,心之本性清淨平等之相。(二)心外相者,心隨諸緣而生種種對境之相。
指一切之心所法。心所法與心王同時起作用,故稱心(王)相應;以其系有爲法,故稱行。[尊婆須蜜集論卷一]
佛教中“心印”,原指佛心印,系語言文字所無法表達之佛陀自內證之心地。昔時,佛陀于靈山會上,手拈一花,于八萬大衆之中,唯有摩诃迦葉一人獨會其意,乃破顔微笑。此一“拈花微笑”之故事乃成爲師徒之間兩相契合之典型代表;于禅宗,曆代祖師之相傳亦多強調超越語言文字之教外別傳,此種師徒相契、以心傳心之情形,稱爲傳心印、心印,後亦稱心心相印。然今所用“心心相印”一語,僅系套用佛家“心印”二字,訛轉其意爲男女情意相投、心靈彼此感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傳法正宗記卷一、聯燈會要卷一]
原始佛教後之部派佛教時代,傾向于整理組織阿含經教說之阿毗達磨,其時,對心之作用亦作種種考察。于上座部中,分心識爲主體與屬性,如心、意、識等主體稱心法,或稱心王;受、想、思等部分之作用、狀態、性質等屬性,稱心所法,或稱心相應法。就此而言,具體的心,經常須與一心王或受、想、思等數個心所同時俱起。如此,心、心所與所依、所緣等同時俱起者稱爲相應。
此相應思想,雖始于部派時代,然重視原始經典之部派並非皆承認心所法與相應思想。在原始經典中,受、想、思等不爲心之部分,而各爲獨一之心作用,故謂除此心之作用外,並無心之存在。說一切有部、巴利佛教(南方上座部)、舍利弗阿毗昙論(犢子部系)等皆立心相應說;對此,譬喻者、經部師、成實論等經部系以及南方大衆之王山部、義成部等主張心不相應說。此兩者之論爭,即稱心相應心不相應之說。[成實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卷九十、順正理論卷十一、成唯識論卷七、俱舍論記卷四、大乘義章卷二、心心所思想の發生過程に就て(水野弘元,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