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47 條與「忏悔」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忏悔

  謂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忏,爲梵語ks!ama(忏摩)之略譯,乃“忍”之義,即請求他人忍罪;悔,爲追悔、悔過之義,即追悔過去之罪,而于佛、菩薩、師長、大衆面前告白道歉;期達滅罪之目的。據義淨所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之注謂,忏與悔具有不同之意義,忏,是請求原諒(輕微);悔,是梵語a^patti-pratides/ana(阿缽底缽喇底提舍那)之譯,即自申罪狀(說罪)之義(嚴重)。此外亦有異說,然概以義淨之說爲正確。

  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罪時,釋尊爲令其行忏悔或悔過,定期每半月行布薩,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爲自恣日。複次,戒律條文中亦舉有波逸提(忏悔罪)、提舍尼(悔過罪),由此可見忏悔在佛教教團中之重要性。依四分律羯磨疏卷四忏六聚法篇載,忏悔須具足五緣,即:(一)迎請十方之佛菩薩,(二)誦經咒,(叁)自白罪名,(四)立誓,(五)明證教理。另據圓覺經略疏鈔卷十二載,小乘之忏悔須具五法:(一)偏袒右肩,便于執侍作務之義。(二)右膝著地,顯奮勉懇切之義。(叁)合掌,表誠心不亂。(四)述罪名,說僧殘、波逸提等罪,發露而不覆藏。(五)禮足,表卑下至敬之禮。大乘之忏悔則采用莊嚴道場、地塗香泥、設壇等方法。其他,亦有不依律之規製,采行禮拜、誦經或觀佛菩薩之相好等;或念實相之理以行忏悔等。

  忏悔之方法與性質有多種分類:(一)二種忏悔,據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載,忏悔有製教忏與化教忏二種。(1)犯戒律之罪須行製教(戒律教)之忏悔,僅限于出家之五衆、小乘、現行犯等。(2)犯業道之罪須行化教(經論之教)之忏悔,此則共通于所有者。製教之忏悔複分爲叁種:(1)衆法忏,對四人以上之僧衆行忏悔。(2)對首忏,對師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對本尊行忏悔。又據摩诃止觀卷二上載,忏悔分爲事忏與理忏。藉禮拜、贊歎、誦經等行爲所行之忏悔,稱爲事忏,又稱隨事分別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屬此類;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之忏悔,稱爲理忏,又稱觀察實相忏悔。

  (二)叁種忏悔,出自金光明經文句記卷叁,略稱叁忏。即:(1)作法忏悔,略稱作法忏。依律之作法而行忏悔。(2)取相忏悔,略稱取相忏,又作觀相忏悔。即觀想佛之相好等,以爲除罪之忏悔。以上兩忏均屬事忏。(3)無生忏悔,略作無生忏。觀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之忏悔。此屬理忏。

  (叁)五種忏悔,據觀普賢菩薩經載,在家者之忏悔法有:(1)不謗叁寶,乃至修六念。  (2)孝養父母,恭敬師長。(3)以正法治國,端正人心。(4)六齋日不殺生。(5)信因果,信一實道,信佛不滅。

  (四)六根忏悔,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障。又稱法華忏法。爲天臺宗重要之法儀,系依智顗所著法華叁昧忏法一卷而行。

  此外,往生禮贊一書中列舉廣、要、略之忏悔法。(一)要忏悔,即唱頌:南無忏悔十方佛,願滅一切諸罪狀,乃至仰願神光蒙授手,乘佛本願生彼國等十句偈,以行忏悔。(二)略忏悔,修行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五悔。(叁)廣忏悔,廣于佛、法、僧叁寶及同修大衆之前忏悔過去或現在之罪業;並列有廣忏悔之文。然一般皆唱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所說(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之偈文,稱爲略忏悔。

  同書又將忏悔之相分爲叁品:(一)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稱爲上品忏悔。(二)從毛孔出熱汁,從眼出血者,稱爲中品忏悔。(叁)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稱爲下品忏悔。複次,若忏悔之心一起,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爲上品,隔時不取念者爲中品,而隔日不取念者則爲下品。以上稱爲念時日叁忏悔。

  另于般舟贊一書中,以唱誦阿彌陀佛之名號爲忏悔。又齋戒行禮以修忏悔,期望獲得諸佛菩薩降福加持者,稱爲忏禮。[雜阿含經卷四十、大寶積經卷四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心地觀經卷一、卷叁、四分律卷叁十七、五分律卷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叁、卷二十六、法苑珠林卷八十六、慈悲水忏法卷上、慧苑音義卷下]

佛學大詞典 【2】忏悔

  指忏悔滅罪時所誦唱之文。有長短多種,其中,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中之(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一偈(稱爲略忏悔)最負盛名,爲今一般佛教修行者所熟習。又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亦爲現今法會重要行法之一。

佛學大詞典 【3】忏悔

  于修行忏法前,先修七日之加行法(預備法),于該法終了始正式行忏法,即稱爲正忏悔。又忏法,系依諸經教說而于佛菩薩前忏悔所犯之過非。

佛學大詞典 【4】二種忏悔

  謂理忏與事忏。(一)理忏者,觀諸法實相萬法皆空之理,以罪惡乃妄心所造,而妄心無體,罪惡是空,因以滅除衆罪。(二)事忏者,以禮佛誦經等事相上之作法發露忏悔罪過。又理忏乃忏煩惱道,事忏忏苦道、業道。[心地觀經卷叁、摩诃止觀卷二]

佛學大詞典 【5】方等忏悔

  指方等叁昧之忏法。又作方等忏。即行方等叁昧時,誠心忏悔六根之罪障。(參閱“方等叁昧”1441)

佛學大詞典 【6】六根忏悔

  指各就六根忏悔。即向諸佛禮拜忏悔自己過罪之際,特各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忏悔罪障。大乘經論之忏悔,其特色或在僧衆前告白自己所犯之過錯,以示悔過;或伴以禮拜或其他行儀,普遍化的悔過罪障;其內容爲身口意叁業、貪嗔癡叁毒、十惡五逆、六根忏悔。就六根之忏悔,分別經以六根爲六欺,又文殊悔過經有六根悔過,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有六根忏悔等,其最具代表性者系基于普賢菩薩行法經及其忏法、行法類,對六根各作忏悔。[慈悲水忏法卷中、摩诃止觀卷二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觀心論疏卷叁、大乘六情忏悔、敦煌本大佛略忏、禮忏文叁種及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叁昧儀]

佛學大詞典 【7】五種忏悔

  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載,國王大臣欲忏悔者,當修行五事,稱五種忏悔。即:(一)不必禮拜,應常憶念第一義空。謂不必拘于禮誦之功,但當存心憶念正理,不謗叁寶,不于修梵行人作惡留難。(二)孝養父母,恭敬師長。謂如能孝養父母,恭敬學法受戒之師,則無悖逆之罪。(叁)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謂以正順之道治國安邦,亦常教化人民,敬信叁寶,修戒持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四)于六齋日敕諸境內令行不殺,則全國常臻福善,永享安榮。(五)深信因果,知佛不滅。謂所作爲因,感報爲果,若信因果不虛,則無造惡之過;若知法身常住,則無斷滅之見。

佛學大詞典 【8】作法忏悔

  叁種忏悔之一依據佛陀所製之戒律而自說一己罪咎,不敢覆藏之作法。亦即身禮拜瞻敬,口中稱唱贊誦,心意觀想聖容,叁業殷勤,一一依于法度而忏悔過去、現在所作之罪業。[摩诃止觀卷二上、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下](參閱“忏悔”6772)

佛學大詞典 【9】七種忏悔

  指忏悔時應發露之七種心,即:(一)生大慚愧心,慚愧我與釋迦如來同爲凡夫,今世尊成佛已曆多劫,我猶輪轉生死,無有出期。(二)生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所作業常與罪相應,以此因緣,命終後應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諸道,受無量苦,以此而生恐怖。(叁)生厭離心,我等流轉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並此身爲衆苦所集,一切皆不淨,以此而生厭離。(四)發菩提心,欲成就如來身者,當發菩提心以救度衆生,于身、命、財無所吝惜。(五)冤親平等心,于一切衆生,起慈悲心,無人我相,平等救度,以此心爲忏。(六)念報佛恩心,如來爲我等故,往昔無量劫中修諸苦行,如此恩德實難酬報,須于此世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衆生,入于正覺,應以此爲念。(七)觀罪性空,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可知罪之性本來爲空,故罪亦無,以此作觀。[慈悲水忏法卷上]

佛學大詞典 【10】大通方廣忏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凡叁卷。又作方廣滅罪成佛經、大通方廣經。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冊。上卷敘述佛向娑羅涅槃之途中,爲十方菩薩宣說叁乘一乘義,諸鬼神王等立誓護持此經,又爲信相菩薩廣說叁世諸佛、十二部經及諸大菩薩之名號及其功德;中卷講說無憍慢等種種四法,並敘述付此法予虛空藏菩薩,並爲之授記之情形;下卷秉上卷之說,爲師子吼菩薩宣講叁寶一相之意,並爲文殊師利舉示滅罪之法、墮阿鼻地獄之果報。本書傳譯事實不詳,隋代法經之衆經目錄卷二以本書與像法決疑經等同收入“衆經疑惑”,開元釋教錄卷十八則附之于“疑惑再詳錄”。曆代之經錄多疑其真僞,或系昙無谶以後,隋以前之僞作。[大周刊定衆經目錄卷十五、曆代叁寶紀卷十叁、鳴沙余韻解說(矢吹慶輝)]

佛学大词典中的【10】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