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4本字典中找到 48 条与“忏法”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忏法

  指依诸经之说而忏悔罪过之仪则。又作忏仪。依准此类仪则而修之,称为修忏。盖忏悔原是将自己生活上所犯之过失,于一特定日在僧团众僧前告白,表忏悔之意。后渐包含人类精神整体之六根忏悔,与身、口、意之三业忏悔两类。

  忏法之类别,据道宣之四分律羯磨疏卷一,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制教忏又分为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等三种。另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二上、金光明文句卷三载,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两种;又作法忏悔、取相忏悔、无生忏悔等三种,称为三种忏法,前二者属于事忏,后者属于理忏。此外,于佛前举行忏悔仪式前,须先行礼赞,称为礼忏仪;忏悔后再行发愿回向,称为忏愿仪,至此即完成忏悔仪式。

  我国佛教中之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自南朝梁代以来,采用大乘经典中忏悔与礼赞内容而成之忏法,以种种形式流行,从而产生许多礼赞文及忏悔文。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之记载,计有梁简文帝之涅槃忏启、六根忏文、悔高慢文,沈约之忏悔文,梁武帝之慈悲道场忏(俗称梁皇宝忏)、金刚般若忏文、摩诃般若忏文、陈江总文之群臣请陈武帝忏文、陈宣帝之胜天王般若忏文、陈文帝之妙法莲华经忏文、金光明忏文、大通方广忏文、虚空藏菩萨忏文、方等陀罗尼斋忏文、药师斋忏文、沙罗斋忏文、无碍舍身会忏文等。

  诸忏法所依据之经典,有涅槃经、般若经、法华经、金光明经等之不同,所供奉之本尊亦随之而异。其后复有根据圆觉经、药师经、地藏经等而修之忏仪,又有咒术色彩浓厚之水忏法,及与星宿有关之炽盛光法。此外,杂有道教思想之占察忏法、塔忏法等亦渐兴盛。

  隋、唐之间,佛教宗派渐起,各派依所宗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如天台宗大师智顗撰法华三昧忏仪、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方等忏法、方等三昧行法;三阶教有信行撰七阶佛名;净土宗有善导撰净土法事赞、法照撰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华严宗有宗密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一行撰华严忏法;密宗有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此外,知玄抄录宗密之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述作慈悲水忏法,至今犹流行;智升更集成“集诸经礼忏仪”,为各种忏法仪则最早之综合刊本。

  宋代为忏法之全盛时代,当时天台巨匠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东湖志磐等,皆继承智顗之遗法,认为礼忏乃修习止观之重要行法,故专务忏仪。其中,知礼尝修法华忏法、光明忏法、弥陀忏法、请观音忏法、大悲忏法等数十遍不等,著有金光明最胜忏仪、大悲忏仪、修忏要旨;遵式又称慈云忏主,撰有金光明忏法补助仪;志磐撰水陆道场仪轨,盛行于世。又元照撰有兰盆献供仪,亦为忏法之一。

  金代之王子成汇集净土因缘,编成礼念弥陀道场忏法,略称弥陀忏法,重刊于元代至顺三年(1332),遂广行于世。明太祖屡建法会于南京蒋山,超度元代末年死于战乱之亡灵。其后忏法广为流行,举行忏法仪式遂成为僧侣重要行事之一。至明代末年,云栖袾宏广作忏法,重订水陆道场仪轨,修订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并撰施食补注(即近代流行之“水陆”与“焰口”)。影响所及,又有许多忏法出现,如受登撰准提三昧行法、药师三昧行法,智旭撰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即地藏忏法),禅修撰依楞严究竟事忏(略称楞严忏法),如惺撰得遇龙华修证仪(略称龙华忏仪)。至清代,夏道人编集准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略称准提忏法),又有撰者不详之消灾延寿药师忏法、慈悲地藏菩萨忏法,及继僧撰舍利忏法,弘赞编集供诸天科仪,建基所辑录之金刚经科仪宝卷,智证辑录之水忏法随闻录,西宗集注之水忏法科注等。

  近世通行之忏法有梁皇宝忏、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兹略述之:(一)梁皇宝忏,后世于灭罪、消灾、济度亡灵时,常延僧虔修此忏,为我国流传最久之忏法。(二)水忏,又称慈悲三昧水忏,唐代悟达国师知玄以三昧水洗疮而濯除累世冤业,为此忏法之典故。知玄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慈悲水忏法,令众生依此忏法至诚忏罪,以消释宿世冤业。(三)大悲忏,又称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系根据大悲咒而作之忏法,为现今一般流行最广之忏法。(四)药师忏,又称药师三昧行法,为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之忏法;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拜此忏。(五)净土忏,又称往生净土忏愿仪,系采用大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典而立之忏法,此忏法随净土信仰之流行而广行于民间。(六)地藏忏,又称慈悲地藏忏法,为较晚出之忏法;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之法事,多礼拜此忏。此外,另有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亦为一般常行之忏法。

  在日本,古时所行之忏法称为悔过,有药师悔过、吉祥悔过、阿弥陀悔过等多种。平安朝后,盛行法华忏法、阿弥陀忏法、佛名忏法、舍利忏法等,其中以法华忏法最为普遍。[释氏通鉴卷五、佛祖统纪卷八、卷十、卷二十五、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七、续高僧传卷十一、卷十七、弘赞法华传卷三、卷六、卷七、释氏稽古略卷二](参阅“忏悔”6772)

佛学大词典 【2】忏法

根据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行之忏法。隋朝曾一度禁行此法,续高僧传卷二(大五○·四三五下):“初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塔忏法,以皮作帖子二枚,书为善恶两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杂,妄承密行。青州居士接响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异。其云:“此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忏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时以奏闻,乃敕内史侍郎壮元操,就大兴善问诸大德。有沙门法经、彦琮等,对云:“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众藏亦有写而传者,检勘群录,并无正名及译人时处,塔忏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敕因断之。”即可见其一斑。[三国遗事卷三、卷四]

佛学大词典 【3】大悲忏法

  全一卷。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编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知礼依据伽梵达磨所译之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之忏法。系以天台宗教义指导修持之忏仪作法。谓虔信千手观音,不仅可消灾得福,死后且可往生西方净土。

佛学大词典 【4】法华忏法

为诵读法华经,行忏悔罪障之修法。为天台宗重要之法仪。行此忏法,须先洁净道场与身体,其次礼拜劝请诸佛,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行道、诵法华经、行观法等,为期二十一日。

  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早在南朝天嘉四年(563)时,陈文帝即曾在宫中之太极殿行此忏法。至隋代,智顗根据观普贤经、法华经等,着成法华三昧忏仪一卷,此后遂有自该书摘要抄出而别行于世之“法华忏法”(又称法华三昧、法华忏)。(参阅“法华三昧”3396)

佛学大词典 【5】梵网忏法

  全一卷。又作梵网经忏悔行法。明澫益大师智旭(1599~1655)述。收于卍续藏第一○七册。本书系依据梵网经之内容所设立之忏悔行仪。共分十门,即:(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香花供养,(四)赞礼归依,(五)陈罪悔除,(六)立誓诵戒,(七)苦到礼佛,(八)重修愿行,(九)旋绕自归,(十)坐念实相。本书内容并不限于梵网经之要旨,另有多处引用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及弥勒所问会等之文意,间亦涉及天台宗之意旨。  

佛学大词典 【6】观音忏法

  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而修之忏悔供养法。又称请观世音忏法、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观世音菩萨又称圆通大士,故此忏法亦称圆通忏法。修法之次第,先庄严道场,以香泥涂地,悬挂幡盖,置杨枝净水,烧香散花,向南安奉佛像,观世音像向东,行者向西五体投地,一心顶礼释迦佛、无量寿佛等,称三宝及观世音之名;次诵消伏毒害咒、破业障陀罗尼咒、六字章句咒等,披陈忏悔恶业众罪,礼毕如法行道,之后,一人登高座唱诵请观音经。于三七日或七七日之中修法。[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请观音经疏、请观音经阐义钞、国清百录卷一、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

佛学大词典 【7】密教忏法

  即密教所行忏悔礼佛法。有胎藏、金刚等二种法,胎藏界之忏法为九方便,金刚界之忏法为五悔。

  胎藏界之九方便,系依印明结诵等方便力,真实成就之九种事,或谓此九种为所修法之前的方便。九方便为:(一)作礼方便,谓恭敬礼拜归命十方三世三宝。(二)出罪方便,谓行者忏悔无始以来所犯之烦恼业众罪。(三)归依方便,谓归依随从三宝。虽作礼、归依皆属归依三宝,然有前者为恭敬、后者为随从等意义上之差别。(四)施身方便,谓以行者之身奉献诸尊。(五)发菩提心方便,谓发菩提心并起化益众生之大悲心。(六)随喜方便,诸佛菩萨、二乘、众生等之修福智善根,悉皆随喜。(七)劝请方便,即请诸佛菩萨住世,常转法轮。(八)奉请法身方便,令众生安住法身。(九)回向方便,行者所修之善根,回向一切众生。九方便表示行者转九识而开显中台八叶九尊之内证;或表示三三平等之意。

  金刚界之忏悔礼佛法为五悔,乃总举一切佛菩萨之行愿,以表示礼拜忏悔之意趣。一切诸佛菩萨之行愿不出普贤菩萨之十大愿,五悔与十大愿开合虽不同,然法体一味,故五悔又称为普贤行愿。即:(一)至心归命,谓清净三业,殷勤敬礼归命三宝。(二)至心忏悔,谓至心忏悔过去世所造罪业。(三)至心随喜,谓于佛菩萨、二乘、一切有情等集聚福智善根福德,能至心随喜。(四)至心劝请,谓至心劝请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常久住世不舍悲愿,永转法轮利益众生。(五)至心回向,谓不失以上四种功德、不退转菩提心、常随诸佛学习、常生胜族、得四辩、六通、十自在、诸禅等功德,普皆回向无上菩提。千手千眼仪轨经中所举五悔之名称与此稍异,天台之五悔顺序亦稍有不同。

  金胎二界忏法之不同,或以胎藏界为因曼荼罗,故依因位之九识而说九方便;或以胎藏界为三部门所建立,故依三三平等而说九方便。而以金刚界为果曼荼罗,故表示果位之五智;或因金刚界为五部门所建立而说五悔。[大日经卷七、要略念诵经、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卷下、莲华部心仪轨、如意轮仪轨]

佛学大词典 【8】慈悲水忏法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后蒙迦诺迦尊者之助,殷重忏悔并以三昧水洗疮,疮乃愈。师为启后人忏悔之门,遂作本书。本书形式亦如其他忏法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终了,最后有发愿回向文。众生若依此忏法至诚忏罪,则可消释宿世冤业。此即后世盛传之“水忏”。[慈悲道场水忏序](参阅“水忏”1493)

佛学大词典 【9】金光明忏法

即依金光明经所修之忏悔法。又作金光明三昧忏。略称金光明忏。其仪则,依据国清百录卷一所载,首先庄严道场,安置唱经座,设列幡华,佛座之左为功德天座,右为四王天座,诸座各烧香散华。行者日日洗浴,身着新净衣,手执香炉,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一切三宝;其次三请诸佛、菩萨、圣僧、诸天、诸神,一心虔述建忏之意,三唱宝华琉璃世尊、金光明经、功德天,自归后方,共坐食,仪成。此系午前之法,其他则唯专唱诵金光明,凡七日七夜。

  宋代遵式曾依据金光明最胜王经,撰述金光明忏法补助仪,设立十科,详明其轨式如下:严净道场方法、清净三业方法、香华供养方法、召请咒方法、赞叹述意方法、称三宝及散洒方法、礼敬三宝方法、修行五悔方法、旋绕自归方法、唱诵金光明典方法等。此外,宋代知礼亦撰有金光明最胜忏仪,以说明其行仪。[佛祖统纪卷八、卷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七、大明高僧传卷二、续释氏稽古略卷一]

佛学大词典 【10】慈悲地藏忏法

  凡三卷。撰者不详。又称慈悲地藏菩萨忏法、地藏忏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九册。本书系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而制订,为所有忏法书中之较晚出者。内容叙述众生若对诸佛、菩萨,尤指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至诚顶礼膜拜,并忏悔宿昔所造惑业,则可获得种种利益,并详述其中各种仪式法。后世凡为报答亲恩、祈求父母冥福而举行之法事,多礼拜此忏,即今所谓之“地藏忏”。

佛学大词典中的【10】个结果已显示完毕,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