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6 條與「惡魔」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惡魔

  梵語ma^ra。音譯作魔羅。指能破壞求道之心志,障害善事,並破壞自他身命之惡神、鬼神。亦即擾人修行之惡人、惡事、惡神之通稱。南北傳經典,尤以阿含經典爲然,對惡魔侵擾佛陀及弟子之身心,有詳盡而生動之描述。如雜阿含經卷叁十九,佛陀以偈頌說明“魔”之境界(大二·二九○上):“色、受、想、行、識,非我及我所;若知真實義,于彼無所著。心無所著法,超出色結縛,了達一切處,不住魔境界。”南傳相應部經典之惡魔相應(巴Ma^rasam!yutta  )中,亦有類似記載,根據其中所述,可考察惡魔之性格。某次,弟子羅陀問佛陀:“何謂惡魔?”佛陀言:“色(有形者)爲魔,受(感覺)爲魔,想(表象)爲魔,行(意志之構想力)爲魔,識(判斷作用)爲魔。”而凡有所想、所見、所聞等,皆爲“執著”之根源,故皆可視爲魔。

  又佛陀成道未久,于菩提樹下靜坐思惟,其時惡魔波旬即前來娆亂,對佛陀道(大二·二八六下):“瞿昙若自知,安隱涅槃道,獨善無爲樂,何爲強化人?”此一偈頌,于相應部之惡魔相應爲:“汝既了悟不死安穩之道,汝一人實踐即可,何必更教他人、度他人?”

  惡魔相應又載,某日,佛陀往村中乞食未得,空缽而歸,惡魔見而語之:“如再度往乞,大師必能得食。”佛陀詠詩答之:“雖未得食,吾亦樂之,如光音天以喜爲食而住。”或謂此乃佛陀對食欲之兩重心境表現。此一偈頌,雜阿含經卷叁十九載爲(大二·二八八上):“正使無所有,安樂而自活;如彼光音天,常以欣悅食。正使無所有,安樂而自活;常以欣悅食,不依于有身。”

  又如惡魔相應所載,某次惡魔雲:“有子者從其子而喜,有牛者從其牛而喜;此乃因人有所依恃始得歡喜,若無所依恃,則無歡喜。”佛陀聞之則謂:“有子者因其子而憂,有牛者因其牛而憂;此乃因人有所依恃故憂,若無所依恃則無憂。”上述對親情與財富“有所依恃則喜”、“有所依恃則憂”兩種截然相悖之觀點,若幹學者解釋爲可能是佛陀一己內心所産生之兩重心境。

  除阿含經典外,其他如普曜經卷六降魔品、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經卷十叁魔事品、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方廣大莊嚴經卷七往尼連河品、卷九降魔品、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四、卷一九七、大智度論卷五十六、卷五十八等經論中皆廣載惡魔(或魔波旬)之名相、語意、娆害佛陀或諸修行者、破壞善法等之事迹。(參閱“波旬”  3437、“魔”6885)

佛学大词典中的【1】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