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12 條與「慚愧」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慚愧

  慚(梵hri^  )與愧(梵apatra^pya  )之並稱。心所之名。爲說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即羞恥過罪之精神作用。又作有慚有愧。爲“無慚無愧”之對稱。俱舍論卷四對慚、愧舉出二釋,第一釋謂崇敬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爲“慚”,怖罪之心爲“愧”;第二釋爲有余師之說,謂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爲“慚”,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爲恥之心爲“愧”,此說即以慚、愧皆爲羞恥之心,但由對自己與對他人而分別爲二。又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載,“慚”即自己不造罪,“愧”爲不教他人造罪;“慚”爲在自心中感覺羞恥,“愧”爲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覺羞恥;“慚”爲對人之羞恥心,“愧”爲對天之羞恥心。此說相當于俱舍論之第二釋。成唯識論卷六則並取俱舍論之二釋,認爲“慚”爲先尊重自身,而後崇重賢者與聖者,並崇重法;“愧”系由世間之力,即由于他人之譏謗或律法之製裁,而輕拒暴惡。即主張羞恥爲慚、愧二者之通相,崇善與拒惡則分別爲慚、愧之別相。

  相對于慚、愧者,不敬諸功德與有德者,或不自省自造之罪惡而感到羞恥等,此種皆稱無慚(梵a^hri^kya  )。又無怖罪之心,或于自造之罪對他人不以爲恥,則稱無愧(梵anapatra^pya  )。慚與愧二者能使一切諸行光潔,故稱之爲二種白法。[佛遺教經、本事經卷四、大毗婆沙論卷叁十五、雜阿毗昙心論卷二、顯揚聖教論卷一、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一、順正理論卷十一、俱舍論光記卷二十]

佛学大词典中的【1】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