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0本字典中找到 167 條與「成就」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成就

  (一)梵語samanva^gama,巴利語samanna^gama。爲“得”之一種。即已得而現在相續不失之意。乃說一切有部之教義,然有部之論師亦有持異說者。于俱舍論卷四載,“成就”與“獲”均屬于“得”之一種。未得或已失而今得,稱爲獲;已得而至今相續不失,則稱爲成就。然大毗婆沙論卷一五七則以得、獲、成就等叁者異聲而同義。另據同論卷一六二載,得與成就之差別有“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得名成就”、“初得而得名得,得已不斷名成就”等七說。[順正理論卷十二、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六、俱舍論光記卷四](參閱“得”4548)

  (二)梵語sam!panna,巴利語同。具足、所有、支配之意,即具足七寶或戒、定、慧等,且于此自在,是謂成就。或爲完成志願之意。密教以此爲悉地(梵sidhi  )之意譯。[中阿含卷五成就戒經、長阿含經卷十八轉輪聖王品、阿彌陀經、俱舍論卷四]

  (叁)即印度名著  Sa^dhan!a^。本書之副題爲  Realization  of  Life(生命之實現)。近代印度文學家、思想家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撰。系輯錄其于一九一叁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多次之演講稿而成書。本書內容包括有:個人與宇宙之關系、靈魂之意識、惡之問題、自之我問題、美之實現、無限者之實現等八篇。主要闡示:(一)西方都市文化産生“他”與“我”、人與自然之對立;而印度文化則産生人與自然融合一體之意識。現象界雖然呈現千形百狀,然真理唯有一個;吾人只要體悟其一,即悟一切。(二)人生之悲劇,系由于以有限之條件,欲升達無限世界之結果,故須實踐奧義書中“舍離一切乃可獲得一切”之真理;佛陀所說之舍棄自我,即如油燈之舍油而照明;所謂解脫,無非是從無知與貪欲之中脫離而出。文中充滿複興印度精神之熱情與理論。[A.  Chakravarty,  Macmillan:  A  Tagore  Reader,  1961、タゴ─ル生誕百年祭記念論文集]

佛學大詞典 【2】成就

  (一)又作六事成就、六種成就。謂諸經之通序“如是我聞”等語有六種成就。即:(一)如是,稱信成就。即指阿難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故稱信成就。(二)我聞,稱聞成就。即阿難自聞。阿難親聞佛之說法,故稱聞成就。(叁)一時,稱時成就。即指說法之時間。法王啓運嘉會之時,衆生有緣而能感者,佛即現身垂應,感應道交,不失其時,故稱時成就。(四)佛,稱主成就。即指說法之主。佛系世間與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五)在某處,稱處成就。即指說法處。佛于天上、人間、摩揭提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六)與衆若幹人俱,稱衆成就。即指聞法之衆。菩薩、二乘、天、人等諸大衆雲集聽法,故稱衆成就。以上六緣具足而教法興,故稱之爲六成就。智顗之法華經文句、吉藏之觀無量壽經義疏等,及慧淨、智俨、元曉、慧沼、宗密諸師皆用之。

  另由開合不同,而有五事成就、七事成就等異說,梁代寶亮等之大般涅槃經集解、法雲之法華義記、唐朝灌頂之大般涅槃經疏等,以六成就中之佛(主成就)攝屬于住處(處成就),而立五成就之說;圓測仁王經疏卷上本則舉出真谛所立七事之說,即別立“我”與“聞”爲二事。此外,法相宗據親光之佛地經論,將通序分爲:(一)總顯已聞,(二)說教時,(叁)說教主,(四)所化處,(五)所被機。其中,“如是”與“我聞”合稱總顯已聞。“如是我聞”依經典亦有譯作“我聞如是”、“聞如是”,然此語置于經首之理由系根據大智度論卷二所載,佛入滅時答阿難之問,命從叁世諸佛之法,故經首皆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林中”,而後世一般遂解“我”作阿難之自稱。[華嚴經疏卷叁(澄觀)、金剛般若經疏卷一、大般涅槃經疏卷一、華嚴經搜玄記卷一上]

  (二)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載,菩薩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稱爲六事成就。即:(一)供養成就,此爲成就檀(施)度。若不長時供養叁寶,則檀度不得圓滿。(二)學戒成就,此爲成就戒度。若不長時學戒,則戒度不得圓滿。(叁)修悲成就,此爲成就忍度。修習大悲心以饒益衆生,否則忍度不得圓滿。(四)勤善成就,此爲成就精進。勤修衆善,否則精進度不得圓滿。(五)離諠成就,此爲成就禅定。若在聚落多诤擾心,則禅定不得圓滿。(六)樂法成就,此爲成就智度。愛樂佛法,遍曆諸佛而聽法無厭,如海納流無時盈溢,否則智度不得圓滿。

佛學大詞典 【3】成就

  爲六成就之一。每一經典首端均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比丘衆”等數言,順次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比丘衆,爲信、聞、時、主、處、衆等爲六成就。此乃爲使後世聞經者信解,故列此六事,證明其非虛謬。聞成就即其中之“我聞”二字。(參閱“六成就”1266)

佛學大詞典 【4】成就

  六事成就之一。諸經之初,皆有所謂“六成就”者,其中“佛”之一字,即爲主成就。此系以佛爲世間、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經首含有“佛”字,即可表示此經乃化導衆生之說法主所宣說者。與其他之五成就共同表示佛典之信而有征。(參閱“六成就”1266)

佛學大詞典 【5】成就法鬘

  梵名Sa^dhana  -ma^la^  。又作成就法集(梵Sa^dhana  -samuccaya  )。編者、編纂年代均不詳。系收集有關印度後期密教金剛乘(梵Vajra  -ya^na  )諸尊崇拜之成就法、儀軌等而成之叢書。內容包括叁叁昧耶王成就法(梵Tri  -samaya-ra^ja-sa^dhana  )、金剛座至尊成就法優波提舍儀軌(梵Vajra^sana  -bhat!t!a^raka-sa^dhanopades/a-vidhi  )、聖六字母大明成就法(梵A^rya  -s!ad!aks!ari^-maha^vidya^-sa^dhana  )等叁一二種,依諸佛、諸菩薩、諸尊之順序編列之。

  此叁百余種成就法中,僅五十五種存有作者名,共計四十二人。據巴達恰利亞(  Benoytosh  Bhattacharyya)之考證,推定作者年代最古者爲瑜伽派之無著(310~390  年頃),最近者爲阿巴亞卡拉笈多(梵Abhaya^karagupta,  1084~1130)。又本書之各種寫本中,劍橋大學圖書館所藏之貝葉本上有相當于一一六五年之紀年,故可推知本書之編纂年代爲十二世紀中葉。至近代,有巴達恰利亞校訂之梵本出版(  Sa^dhanama^la^,  Gaekwads/  Oriental  Series,  No.  26,41.  Baroda,  1925~1928)。此外,一九一四年頃,瑪斯比婁(M.  HenriMaspero)曾在我國浙江鄞縣之普安寺發現相當于本書第二一七、二五二、二五叁之古貝葉。

  在西藏大藏經中,雖無相當本書之譯作,然丹珠爾秘密部中,相當于本書所收之成就法者頗多,尤以本書最初二二○種之成就法,與彼秘密部中部分所揭之順序幾爲一致。[東北帝國大學西藏大藏經總目錄、C.  Bendall:  Catalogue  of  the  BuddhistSanskrit  MSS  in  the  UniversityLibrary,  Cambridge  ]

佛學大詞典 【6】成就灌頂

  又作悉地灌頂、持明悉地灌頂。爲瞿醯經卷下分別護摩品所說四種灌頂之一。密教修法中,行者于第叁叁昧耶“受明灌頂”之終,應入修法壇,修藥物成就之護摩法,其時所受之成就曼荼羅灌頂即稱成就灌頂。此法爲瞿醯經、蘇悉地經卷下灌頂壇品、八字文殊軌等所舉示,然大日經卷叁悉地出現品僅舉出成就曼荼羅及其成就法,而未論及其灌頂之法。又據金剛頂經初會中之四大品所說,則四印曼荼羅皆爲成就灌頂之壇場。

佛學大詞典 【7】叁種成就

  指唯識宗所說之種子、自在、現行叁者。成就乃“得”之異名。有情之身中爲色、心諸法所屬,他身及非情等爲己受用之物者,皆由自識所變,故稱爲得。唯識家就有情可成之諸法假立叁種成就,即:(一)種子成就,指一切見修所斷之煩惱、任運而起之諸無記法,及生得善等所有種子之未受損害而存在者,又分二種,即:(1)體成就,真體永不損害。(2)功能成就,其功能作用不須對治。(二)自在成就,指須藉由加行所生之善法,及工巧處、變化心、威儀等叁無記之一分加行力所成者。此種子可任運自在,故稱自在成就。(叁)現行成就,指一切法之現行。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叁科法之通于有漏、無漏、善、不善、無記等。[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卷五十六、俱舍論卷二十一、成唯識論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五七]

佛學大詞典 【8】五事成就

  謂置于諸經典之首“如是我聞”等語有五事。龍樹于大智度論卷二中廣述六事成就,即信成就(如是)、聞成就(我聞)、時成就(一時)、主成就(佛)、處成就(在某處)、衆成就(與衆俱)。竺道生合此六事成就中之主成就與處成就二者爲一,稱爲五事成就。又憬興之無量壽經述文贊卷上,則合並信成就與聞成就而爲五事。(參閱“六成就”1266)

佛學大詞典 【9】成就

  敘說佛成就“因位”所發誓願之經文。略作成就文。就阿彌陀佛于因位爲法藏菩薩時所發之四十八願而言,無量壽經卷上載其第十一願(大一二·二六八上):“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于同經卷下則述其成就之相,謂(大一二·二七二中):“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之聚。”上記無量壽經卷下敘述彌陀成就相之文即屬願成就文。

佛學大詞典 【10】成就一切印

  爲瑜只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所載密教六種佛眼印之一。又作成就一切明印。其印契爲:二手各作不動劍印,左手仰上,右手覆下,以劍(食指、中指)互插入掌中(小指、無名指、拇指間)。互插入掌中,表示生(衆生)佛(諸佛)不二、生佛共住心月輪等義。蓋此印乃密教用以表示諸尊“入我,我入”之印。印相中之小指爲豙(a)字,表示胎藏界;無名指爲釯(va)字,表示金剛界。以拇指(空指)壓小指與無名指指甲,表示在豙、釯二字之上加空點,即蠱(  am!)、徤(vam!)。于二指中加一空點,即表示不二之意;左手爲胎藏界之不二,右手爲金剛界之不二;左右互插入掌中,表示不二之上之不二。于密教深秘之義,本尊與行者之本乃金胎兩部不二之體,故“入我,我入”,亦表不二之上之不二。又此印亦用于臨終之秘印。

  真言爲:唵(om!)吒吒(t!a  t!a)吒烏吒烏(t!u  t!u)置智置智(t!i  t!i^t!i  t!i^)吒烏吒烏吒烏吒烏(t!u  t!u^  t!ut!u^)縛日羅婆怛縛(vajra  satva)弱吽鍐榖(jjah!  hu^m!  bam!  hoh!)缬哩郝吽北吒吽(hri^h!  hah!  hu^m!  phat!hu^m!)。瑜只經又記載此真言之功德,謂其能成就一切明,攝伏一切天,成辦一切事,若欲預知未來事,即結印安于左脅,誦真言一○八遍,隨印便睡,本尊阿尾奢即于夢中示現一切吉凶事。

佛學大詞典 【11】根本成就

  梵名Mu^la^ra^dhana^  。系印度耆那教空衣派僧西瓦亞(梵S/iva^rya  )所編纂,由二一七○偈組成。a^ra^dhana^  一語,爲耆那教專門用語,系謂人于死亡之際,始能完全實踐耆那教教理。本書完成于“以斷食死亡而達到成就”之說法盛行之時代,故強調斷食死亡乃通往  a^ra^dhana^  之道。內容論及十七種優劣之死亡方式,可略分爲五項:(一)極愚者之死,即背教者之死。(二)愚者之死,雖具有正信但仍未遠離五惡者之死。(叁)既愚既賢者之死,具有正信而與五惡半分離者之死。(四)賢者之死。(五)極賢者之死,已斷除煩惱的全智者之死等。其中,“賢者之死”項目下,論及修練斷食死者,可就其死亡場所是否移動而分成二類。若受蛇虎猛獸之襲擊,則易影響其場所移動情形;又受蛇虎等之侵害,亦可依其受損程度而分成叁種(損害、強烈損害、完全損害)。

佛學大詞典 【12】成就發心

  大乘起信論所載叁種發心之一。于菩薩十信位中,以信心成就而入第十信位時,所起之直心、方便心、大悲心。(參閱“叁種發心”659)

佛學大詞典 【13】住持成就

  指密教大日如來出生北方金剛拳菩薩之叁摩地。金剛拳菩薩居于金剛界曼荼羅北方月輪中,在不空成就如來之後方,而爲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據金剛頂瑜伽叁十七尊出生義載,大日如來爲救度衆生,助其精進,乃自一切如來善巧工藝門出生金剛業菩薩,自一切如來大慈铠胄門出生金剛護菩薩,自一切如來無畏調伏門出生金剛牙菩薩,自一切如來住持成就門出生金剛拳菩薩。四菩薩各表示不空成就如來之一德。

佛學大詞典 【14】不空成就如來

  梵名Amoghasiddhi  。又作不空成就佛。金剛界五佛之一。位于金剛界曼荼羅五解脫輪中北方月輪之中央。表五智中之成所作智,亦爲五部中業部之主尊。在成身會中,不空成就如來身呈金色,左手結拳印,安置膝上,右手舒覆五指當胸,跏坐蓮華。其四方安置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等四菩薩。密號不動金剛,種子爲奧(ah!),叁昧耶形爲十字羯磨杵。胎藏界稱之爲天鼓雷音佛。[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二十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

二、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中、菩提心論、秘藏記卷末]

佛學大詞典 【15】決定成就真言

  即密教用以表示決定成就諸事之真言。通常用于加持妊者。其真言爲:唵(om!,歸命)縛日羅野(vajra^ya,金剛)娑縛賀(sva^ha^,成就)。

佛學大詞典 【16】帝釋岩秘密成就儀軌

  全一卷。施護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內容敘述佛入于帝釋岩,爲金剛手講說禮拜彌勒菩薩之作法及根本大明。

佛學大詞典 【17】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略稱法華經觀智儀軌、成就法華儀軌、法華觀智軌、法華儀軌。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本書屬密教經典之秘密部,系說明法華經之供養法。初有歸命法華經二十八品之贊偈,又列舉成就此法者應具備之四緣,即親近真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並敘述作壇法及入壇之行法、觀法、迎請等供養。次爲擇地、淨地、塗地、加持供物、澡浴等作壇法。後明示入壇行法、入真如法性觀法,乃至誦真言、作塗香等五供養,入實相叁摩地等,皆有詳示。此中,由開始至五供養依准于胎藏界;從實相叁摩地以下則依准金剛界。[續開元釋教錄卷上、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類總錄卷上]

佛學大詞典 【18】金剛薩埵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經

  凡四卷。宋代法賢(?~1001)譯。略稱頻那夜迦天儀軌經。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內容敘述頻那夜迦天(歡喜天)得成就一切衆生之利益,及此天相應于息災、增益、敬愛、調伏等四種法之咒咀法。

佛學大詞典 【19】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

  全一卷。唐代遍智、不空編集。又稱勝軍不動秘密儀軌、勝軍不動儀軌、勝軍儀軌。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冊。勝軍不動明王系大日如來之心所生,爲守護行者,遂顯四十八使者之身。本儀軌內容包括:功德、咒詛法、畫像法、道場觀、略布字法、供養法、不動尊贊、四十八使者之形像及本地、大自在蘇息之咒法等。

佛學大詞典 【20】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剛陪啰縛輪觀想成就儀軌經

  全一卷。宋代法賢譯。屬于密教雜密經之成就法儀軌。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軌系由金剛陪啰縛所宣說之曼荼羅成就法,全經由曼荼羅分、一切成就分、觀想分、畫像儀軌分、護摩法分、觀想成就分等六分所成。陪啰縛,爲金剛神之名。

佛學大詞典 【21】一切如來摩诃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成就種種事業叁昧

  意指北方不空成就佛之定境。如來入此叁昧後,從其左肩放五色光,照北方無量世界,乃至一切毛孔亦放五色光,遍滿北方盡虛空界。于彼世界現無量化佛,及難思廣大之佛刹,各各佛刹皆有無量無邊海會菩薩大衆圍繞,聞如來說法。令黑闇世界無日月處之衆生,乃至生盲者,皆得見毗盧遮那如來及十方界一切諸佛,令此等衆生,永離衆苦,受無量樂。[攝真實經卷上]

佛学大词典中的【21】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