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3本字典中找到 20 條與「戒壇」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戒壇

  指用以舉行授戒儀式及說戒之壇場,即于戒場中特製稍高于平地之土壇。蓋戒場本無建築屋舍之必要,隨處空地僅須有結界標示即成,然爲防患風雨起見,古來皆堂內受戒與露地結界受戒並行。古代印度初于露天作法,不另設壇。戒壇之始建,據釋氏要覽卷上記載,系樓至菩薩向佛陀請示,築一戒壇爲比丘受戒,佛陀許之,遂于祇園精舍外院之東南建壇。關于戒壇之形製,據義淨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描述印度那爛陀寺之戒壇,謂其“方大尺一丈余”,即于平地四周高築塼牆,高約二尺,牆內坐基則高約五寸。

  我國最早之戒壇,相傳爲曹魏嘉平、正元年間(249~256)昙柯迦羅于洛陽所建。晉、宋以來,南方立戒壇甚多。東晉法護于揚都(南京)瓦官寺立壇。支道林于石城(山西黎城南)、汾州(浙江新昌)各立一壇,支法存于若耶(浙江紹興)立壇,南宋智嚴于上定林寺(于南京)立壇,慧觀于石梁寺(于天臺山)立壇。求那跋摩于南林寺立壇,南齊僧敷于蕪湖立壇。複有叁吳戒壇,此壇似與法獻有關。南朝梁代法超于南澗(于南京)立壇,僧祐于上雲居、棲霞、歸善、愛敬四寺(皆于南京)立壇。至唐代初年爲止,渝州(重慶)以下至江淮(江蘇、安徽)之間,總計戒壇有叁百余所,然諸戒壇之形製已不可考。至唐代幹封二年(667),道宣律師在長安郊外淨業寺亦曾建立戒壇,此時戒壇始有定式。其製凡叁層,下層縱廣二丈九尺八寸,中層縱廣二丈叁尺,上層畟方七尺。其高度下層叁尺,中層四尺五寸,上層二寸,總高七尺七寸;周圍上下有獅子神王等雕飾。道宣並撰有“戒壇圖經”一書,該書對戒壇之起源、名稱、形狀均有詳細記載。其後,義淨、一行、金剛智等諸師,均曾在洛陽附近建立戒壇。建立戒壇之風氣從此盛行全國,官設與私設均有。永泰元年(765),代宗敕令大興善寺建造方等戒壇,又命京城僧尼各置“臨壇大德”十人;此爲臨壇大德設置之始,即後世受戒時之叁師七證。所謂方等戒壇,即指大乘戒壇,壇法雖依准諸律,但受戒者須發大菩提心,是與小乘戒壇殊異之處。

  日本東大寺大佛殿前所建立之戒壇,爲該國最早者,系西元七五四年由我國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所建,後毀于火災。該壇建築之藍本,即依准道宣“戒壇圖經”一書而建。[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二之一、佛祖統紀卷叁十六、卷叁十九、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八、大宋僧史略卷下、釋氏稽古略卷叁、卷四、道宣律師感通錄]

佛學大詞典 【2】戒壇

  律宗或禅宗寺院門前所立之石碑。又作結界石。碑上通常銘刻“不許葷酒入山門”字樣。起源不

詳,惟黃檗清規有高六、七尺,廣一尺二寸之記載。(參閱“結界石”5184)

佛學大詞典 【3】戒壇

  于日本,指內設戒壇,用以舉行授戒儀式之建築物。又稱戒堂。于我國無此種堂宇之設施,僅有壇而已。

佛學大詞典 【4】戒壇

  日本天平勝寶六年(754

),唐僧鑒真抵日時,于奈良東大寺大佛殿前建築戒壇,爲聖武天皇以下四百人授菩薩戒,是爲日本授戒之濫觞。未幾,此壇移至大佛殿西側,並營建堂宇,是爲戒壇院之始,其後毀于火。現存者爲享保十八年(1733)江戶靈雲寺之惠光所重建,安置有天平時代之四天王像。[南都東大寺戒壇院略緣起、唐大和尚東征傳、東大寺要錄卷一、卷四]

佛學大詞典 【5】本門戒壇

  日本日蓮宗叁大秘法之一。指法華行者受戒之壇場。行者修叁大秘法時,歸依本門本尊,口唱本門題目“南無妙法蓮華經”,而行此儀式之場所,即稱本門戒壇。[叁大秘法鈔、叁大秘法指要鈔]

佛學大詞典 【6】方等戒壇

  依大乘方等之文所設立之戒壇。即不拘根缺緣差,亦不細拘禁忌,凡發大心之人皆能得戒,攝人最爲周遍廣大,故稱方等戒壇,與南山所製之小乘戒壇相對。蓋小乘教中,須一一如法,稍有乖違者,則不得臨壇受戒。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始于京城建方等戒壇,後曆武宗破佛,宣宗朝,建方等戒壇盛度僧尼,使昔時遭令會昌沙汰返俗者得以先行忏罪,後得戒品,重入佛門。[大宋僧史略卷下]

佛學大詞典 【7】遠國戒壇

  指設立于邊遠地方之授戒壇。又作邊國戒壇。爲“中國戒壇”之對稱。佛所製定之戒律,廣行于各地後,因風俗習慣不同,邊地之住民受持戒律多有不便,遂有中國、邊國之區分,于各種規定設有輕重緩急之差別。據十誦律卷二十五載,南方白木聚落、西方婆羅門聚落,北方優屍羅山麓蒲泉薩羅樹、東方婆羅聚落伽郎、東北方竹河等地,限內爲中國,以外即稱邊國。

  又據大唐西域記卷上載,睹貨邏國以南、濫波國以北之地,冬末春初時,霖雨相繼,于其時行夏安居,即屬隨時而設教之例。

  日本于奈良朝時代有戒壇之設置,以東大寺爲中國戒壇,下野之藥師寺、築前之觀音寺爲邊國戒壇;此即便利邊遠地方居民之受戒,契合戒律有中國與邊國之古製者。

佛學大詞典 【8】龍興祥符戒壇寺志

  凡十二卷。清代張大昌撰。收于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龍興祥符戒壇寺位于浙江仁和縣,創于蕭梁之初(503~520),原稱發心寺,後改名衆善寺,又改中興寺,至唐神龍初改中興爲龍興;吳越于此立戒壇院,乃有戒壇之名;宋祥符初年改名大中祥符寺,乃有祥符之名。其後屢廢屢興,至清光緒時,已分爲龍興、祥符、戒壇叁寺,因同出一源,亦同處一隅,乃合稱爲“龍興祥符戒壇寺”。光緒年間,張大昌編纂寺志,未及付梓而卒,俞樾爲之作序。內容共分九門:建置、寺宇、古迹、金石、僧迦著述、僧伽表、僧伽列傳、雜述、題詠。光緒十九年(1893),錢塘嘉惠堂丁氏乃爲之刊行。

佛学大词典中的【8】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