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20 條與「持戒」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佛学大词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持戒

  戒,梵語s/i^la,音譯屍羅,六波羅蜜之一。持戒即護持戒法之意,與“破戒”相對稱。即受持佛所製之戒而不觸犯。大毗婆沙論卷四十四列舉屍羅有清涼、安眠、數習、得定、嚴具、明鏡、階陛、增上等義,就清涼義而言,惡能熱惱身心,戒則使之安適,故稱清涼。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一二·一一一○下):“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中略)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苞藏瑕疵,顯異惑衆。于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然護持戒法甚難,故諸律嚴誡犯戒,而設波羅夷、僧殘等諸製戒。戒通于大小乘,置于叁學之首,而大乘置之于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第二。所持戒品,在家、出家及聲聞、菩薩各異,如四分律載,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戒。而在家衆于一日一夜持八齋戒,特稱持齋。

  諸經論所載持戒之功德利益甚多,如月燈叁昧經卷六稱菩薩持戒有十種利益:(一)滿足一切智,謂修菩薩行者,能持禁戒,則身心清淨,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與誓願,皆得滿足。(二)如佛所學而學,謂佛初修道時,以戒爲本,而得證果,菩薩修行,若能堅持淨戒,則亦如佛之所學。(叁)智者不毀,謂修菩薩行者,戒行清淨,身口俱無過失,凡有智慧之人,皆喜樂贊歎而不加毀訾。(四)不退誓願,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淨戒,求證菩提,其誓願弘深,勇猛精進而不退轉。(五)安住于行,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戒律,身口意叁業皆悉清淨,于正行安住而不舍。(六)棄舍生死,謂修菩薩行者,因受持淨戒,則無殺、盜、淫、妄等業,而能出離生死,永脫輪回之苦。(七)慕樂涅槃,謂修菩薩行者,堅持戒律,斷絕妄想,故能厭惡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樂。(八)得無纏心,謂修菩薩行者,其戒德圓明,心體光潔,解脫一切煩惱業緣,而無纏縛之患。(九)得勝叁昧,謂修菩薩行者,持戒清淨,心不散亂,則得叁昧成就,定性現前,而超于諸有漏。(十)不乏信財,謂修菩薩行者,持守戒律,于諸佛具正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財法而無匮乏。大智度論卷十叁分持戒之人有四種:(一)爲得今世之樂,或爲怖畏、稱譽名聞而持戒,是爲下人持戒。(二)爲富貴、歡娛、適意,或期後世之福樂而持戒,是爲中人持戒。(叁)爲求解脫涅槃而持戒,是爲上人持戒。(四)爲求佛道,憐憫衆生,了知諸法求實相,不畏惡道,不求福樂之持戒,是爲上上人持戒相。此外,依律宗,分一切戒爲止持戒、作持戒二種。止持戒指五篇之諸止惡門,作持戒是說戒等之諸修善門。即四分律前後六十卷中之前叁十卷爲僧尼二部之戒本,屬止持門;後叁十卷爲明示受戒、說戒等之二十犍度,屬作持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二、四分律卷一、卷十七、卷二十七](參閱“六波羅蜜”1273、“戒”2896)

佛学大词典中的【1】個結果已顯示完畢,您可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